通过聚集效应,城市集中了包括人口在内的各种要素,规模不断扩张,产生了许多亟须解答的问题: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资源消耗、环境质量有何影响?多大的城市规模是最优的或适度的?关于这些问题,现有文献从经济效率角度,对最优或适度城市规模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于2007年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并设立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那么,多大的城市规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
许抄军编著的《两型社会城市规模研究》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问题为主线,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利用聚集效应、规模经济、系统工程等理论,借鉴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的城市规模-成本收益曲线,着重进行三个关系和两个案例研究。
我国于2007年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多大的城市规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许抄军编著的《两型社会城市规模研究》尝试利用聚集效应、规模经济、系统工程等理论,借鉴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的城市规模–成本收益曲线,拟建立相关理论模型,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进行计量研究;进而对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规模;《两型社会城市规模研究》在计量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8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9
第二章 “两型社会”相关研究综述/13
第一节 “两型社会”的相关理论探讨/13
第二节 “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支持与国际经验/16
第三节 “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探讨/21
第四节 “两型社会”建设与产业支持/26
第五节 “两型社会”综合测度的理论探讨/41
第六节 本章小结/53
第三章 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分析/55
第一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55
第二节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城市化内涵/58
第三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历史的经验与借鉴/60
第四节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建议/68
第五节 本章小结/70
第四章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用地规模的比较研究/71
第一节 城市规模的界定与度量/71
第二节 基于不同表征方法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空间分布现状比较/74
第三节 基于不同表征方法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演变特点——1984~2010年的实证分析/86
第四节 不同表征方法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分布类型的现状与演变/104
第五节 本章小结/122
第六节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6
第五章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规模探讨/132
第一节 最优城市规模的研究进展/132
第二节 资源消耗-城市规模、环境质量-城市规模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136
第三节 综合城市规模测度研究/150
第四节 资源消耗-城市规模、环境质量-城市规模实证模型探讨/157
第五节 全国范围经验模型的最优和适度城市规模/177
第六节 分区域的经验模型比较/178
第七节 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又有利于“环境友好”的城市规模探讨/187
第八节 本章小结/189
第六章 “两型社会”-城市规模理论与经验模型初探/191
第一节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比较/191
第二节 不同区域范围“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比较/202
第三节 基于“两型社会”综合指数的最优和适度城市规模探讨/208
第四节 本章小结/222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224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224
第二节 本研究的对策建议/232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32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问题/233
主要参考文献/234
后 记/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