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菁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精湛的证悟智慧,从当代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孝经》的奥义,从而阐释了孝道在当今社会的效用和现实意义。
只要孝道在,中国文化的根就在。
效法古圣先贤,厘清孝道经纬。
从孝入手,修身养德。
《孝之经纬(易菁讲孝经)》一十八章,上合天经,下顺页地义,中合人伦,其所揭示的至德要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孝之经纬(易菁讲孝经)/华夏国学讲堂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易菁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易菁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精湛的证悟智慧,从当代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孝经》的奥义,从而阐释了孝道在当今社会的效用和现实意义。 只要孝道在,中国文化的根就在。 效法古圣先贤,厘清孝道经纬。 从孝入手,修身养德。 《孝之经纬(易菁讲孝经)》一十八章,上合天经,下顺页地义,中合人伦,其所揭示的至德要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 内容推荐 《孝之经纬(易菁讲孝经)》由易菁先生所著,孝是修身的根本,是立身的基石,是人最基本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之经纬(易菁讲孝经)》一十八章,上合天经,下顺地义,中合人伦,其所揭示的至德要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 整部《孝经》都是依着孔子对曾子的嘱咐而创作的,是以师生之间的对白而展开的。孔子以讲课对答的这种形式将孝的本意传给后人,虽是曾子记录,但实际上通篇贯穿的都是孔子的思想。 目录 前言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后记 试读章节 古人所谈的“知道”,并不只是今人所讲的听闻。知者智也,道者到也,所以古人说知道的时候,更是指智慧能否达到,当然这个智慧是以德行为基础的。这里,我们在认识上要有一个提升。比如说,我们以往在理解孝的时候,是以和乐家庭为主的,甚至非常明确地说,是只对我的长辈而言的。但在这里,孝的对象就不仅仅是父母或者长辈。此处所言的孝,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我们来看至德要道的“至”字,小篆为“塑”,下面一横是地,上面是只鸟。“说文”中讲,“至”是鸟落地之象。当然这个鸟不是一般的鸟,是凤,是凤来人间之象。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所以也就有了“凤麟献瑞”之说。要是在人间能够看到像凤、麟这等神兽的时候,都是极大的瑞象。当然这种瑞象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每每都会与帝王有关。不是当朝的帝王有大德行,就是将要出生有大德行的天命之子,这是一种规律。对当朝的帝王而言,是说帝王把应做的事情都做到极致之后,天地间就会降下瑞相,以此作一个印证,并诏告百姓。 以顺天下的“顺”,理也,纹理也,从页从为水,为大地的法,水几于道,人以遵法为顺。比如刚才我们讲到凤凰,凤凰的羽毛有五色,色彩缤纷但不杂乱,形成美好的纹路。人间的帝王以孝德治世,五德圆满,五气调和,五色祥瑞,那么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则有凤来仪,此为以顺达至也。 顺天下的是什么呢?是孝!什么叫顺天下?就是可以把乱世理顺。一个孝,足以把乱世都理顺,那自然也就是一个治国之道了。所以说,孝绝不仅仅是一个后代对长辈遵从的概念。 “以顺天下”之后是个什么样子呢?“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民用和睦,就是可以让天下的人都和睦相处。何谓上下无怨?一讲上下,通常都是指在官场上,就是说官高一级和官低一级的关系。其实,这个上下也包括父子。上下无怨就是说,无论尊卑长幼都可以做到无怨,这可太不容易了!今天的社会环境讲上下无怨不容易,难道家庭容易吗?家庭亦不容易呀!孩子与父母之间尚且不能做到无怨,社会环境中的这个怨升起来就太容易了。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不仅指人与人之间无怨,更是内指人自身、外达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这里,孔子讲如果以孝道推行天下,就可以顺天下,施之于民用则可以和睦,施之于上下则可以无怨,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课题呀!所以我们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以孝道治天下的帝王有的是。为什么?一个孝就足够了! “先王有至德要道”,这里讲的先王,主要指的是尧、舜、汤、文王、武王等至圣先王。 P6-7 序言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这个古老不仅仅对时间而言,更是面对它丰厚的文化传承而言的。丰厚的文化传承除了表现在正统的文化范围,如《史记》、《诸子》、《四书五经》之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民风、民俗、生活习惯、节日庆典之中。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人最基本的行为。我们回到中国文化的发端去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孝字的写法:上爻下子,这两个叉在易中是爻。爻是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符号,非阴即阳。孝就是阴阳交合下生了个孩子。这个子,不仅是指孩子,在中国文化里把那些文明的传承者尊称为子,比如说老子、孔子。 孝者效也,孝首先是效法天地。阴阳最大的具象是天地。天为父、地为母,天地生养人类,人类自我繁衍。这种自我繁衍是效法了天地的行为属性。传统的十二地支纪年法、纪月法,从“子”至“亥”,这两个字加起来,就是“孩”。它的意思就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天地自然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 人效法天地,生养后代不仅是传宗接代,更是遵从了自然的法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到了冬天,万物凋零,落花满地,自然中“失去了”生命的迹象。然而你不必因此而惆怅,你看到的只是今年生命的凋落,它恰好正是来年的养料,是给未来的生命打下的基础。自然界这种生生不息的现象,放到人类行为上便是养育子女,赡养父母,所以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效法自然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孝。 然而,孝不是简单的能养。孔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是要担责任、尽义务,这样的生命才合于自然,也才能堪称为人。 《孝经》不在“六经”之内,这是孔子见东周时期,礼崩乐坏,上下不分,善恶不辨,于是专授曾子作《孝经》十八章,以此来彰明君臣父子之道,黑白曲直之分,力图在浊世引清泉,在乱相显治制,实为挽救社会、扶正礼乐之举。 孔子说:“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国家政治体制、社会人伦道德都包含在其中。《孝经》虽然没有被列入六经之列,但其与《春秋》却是一体两面,足见其在礼乐教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后人将其编入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藏在河间颜芝家中,后得以流传。此经为孔子授,曾参记。如有其他版本,皆属后人叙之。 希望大家听一切经典,都要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善者从之,不善者去之。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本人认为在传统经典的学习讲授方面,没有专家,没有老师,都是学生,差别只是学有前后。“夫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在此是共同学习,他日悟性高强者定有超师之状,无论是师是生,都要将此看作平常。 《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不仅指的是对学问的态度,更是人格态度。如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照自己的人格修养,作认真细致的反省思考,便为上乘人,日后有大建树。若总用古学问去衡量他人,望文生义,自说自话,便成为害。子日:“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人的大过,在于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所以才会有矛盾与冲突。因此,学习经典不在于分门别户,增加谈资,而在于修养人格,净化社会,纯朴民风,传承文化。 后记 至此,《孝经》讲完了。《孝经》学好了,道德的根基厚实了,人格的基础也确立了,然后才能谈及修齐治平,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孝,其为人之本欤!所以,把这本经学习好了,就好生了得!自此以后拿去生发也就不会有问题了,因为它是根,是种子,是健全生命、完善人伦道德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等一切的根本。把这个学好、做好了以后,再去谈及人生的架构。什么是人生的架构?那就是《大学》之道了。等到学习《大学》的时候,我们再去谈什么是文,什么是礼。读书人就是要由内而外、从外而内,不断反复去润化提升自己。 如果文化真正润化到生命里边去了,就一定能改变气质,这叫“气质之性,修而后能改”。气质之性兼具先天与后天,以后天之修学,可改先天之不足。你说:“我就长成这个样子了,没有办法,这是父母生的。”其实,这里面也有修而后能改的东西,要懂得如何改造自己。人格、气质,如果用“文”化不了你,那还“文”什么呢?只剩下“文乎文乎”了。因为没有化进去,触及生命,所以也就不可能是一个文化人。文化是要把自己整个地转化过来,这才是文而化之的概念。 日后你如果成为栋梁之才,不管为将为相,无论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从生命的本然出发,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要有明确的道德标准。这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启蒙开始,一切的教化都面向未来,而不只是立足于现在要怎么样,这才属于终身教育。《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在说当父亲的时候应该怎么当,当老师的时候应该怎么当。虽然《三字经》是启蒙教育,但是从儿童启蒙教育开始,这些一生的道德标准就都有了,这就是终身教育。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不要觉得这跟我们没太大关系,这都是为着大家日后在社会上立身行道、扬名天下、以显父母而讲的。 《孝经》一十八章,上合天经,下顺地义,中合人伦。其所揭示的至德要道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实在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孔子用她来挽救世道人心,承托了中国文化延续的重任又两千多年。《孝经》和中国历史都说明:只要孝道在,中国文化的根就在。什么时候孝道彰显,什么时候社会昌明!什么时候不讲究孝道了,中国文化也就开始衰微了。春秋以前的中国历史是这样,从孔子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也是这样,未来的中国还会是这样。从今往后,只要天理不变,人的生命形式不变,孝的作用就不会变,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一定和孝道的贯彻密切相连。 今天,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要恢复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确立道德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从孝入手,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切入点和一剂良方。因为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一切的社会的道德和教化的确立都是以孝为根本,以孝为生发点的。 我们华夏传统文化学校在国学师范班、尚品学堂全日制班以及面向社会各界的国学培训中开设讲解《孝经》的课程,希望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和角度,厘清孝道的经纬,从孝入手,修身养德,并望汇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推孝于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尽一份绵薄之力。吾等推孝的心意,效法古圣先贤,实乃为天地立心之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