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涌、田武所著的《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是那个时代享誉国内外,蜚声根据地、国统区,中国最时尚的抗战画报,用镜头记录了最鲜活、最清晰、最震撼的历史画面。中国战地红色摄影先驱——沙飞,以及一群饱含爱国热情和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知识分子,以相机做武器,投入到70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全民族抗战中,演绎了属于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也属于他们个人的,绽放着天才创造力和梦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田涌//田武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田涌、田武所著的《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是那个时代享誉国内外,蜚声根据地、国统区,中国最时尚的抗战画报,用镜头记录了最鲜活、最清晰、最震撼的历史画面。中国战地红色摄影先驱——沙飞,以及一群饱含爱国热情和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知识分子,以相机做武器,投入到70多年前那场血与火的全民族抗战中,演绎了属于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也属于他们个人的,绽放着天才创造力和梦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容推荐 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共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和一群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知识分子,满怀抗战热情,在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大力支持下,在日军一次次的扫荡且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在华北敌后创办了《晋察冀画报》社,被当时国内外称为“奇迹”、山沟里绽放的民族抗战 “鲜花”,成为抗战中中国形象的一种标志。 田涌、田武所著的《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是《晋察冀画报》的一本画传。双色印刷,分5个章节,以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亲历者的口述,介绍了《晋察冀画报》社从1942年创立到1948年拆分短暂而光辉的历程。《晋察冀画报》作为中共武装有史以来创办的第一份画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也记录了70多年前那场关乎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年代。 《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大量图片为首次公布。 目录 第一章 沙飞与《晋察冀画报》 第一节 小村镇的街头照片展 第二节 中共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 第三节 沙飞与鲁迅 第四节 沙飞与白求恩 第二章 画报社的人们 第一节 画报社成立的日子 第二节 石少华与 条步枪 第三节 顾家姐弟与赵银德 第四节 北平来的高级技工 第五节 金子换照相器材 第六节 在牲口槽里洗照片 第七节 画报的力量 第三章 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一节 “土包子”学摄影 第二节 生命换来的真实 第三节 石少华和美军观察员 第四节 蔡尚雄的遗憾 第五节 照片冲坏了 第六节 沙飞为什么摆拍 第四章 画报社蒙难 第一节 寻找“项俊文” 第二节 宝贵的底片 第三节 《光荣牺牲》歌 第四节 回不了北平的何重生 第五节 不要锯我的脚 第五章 沙飞和《晋察冀画报》的命运转折 第一节 一封绝交书 第二节 沙飞的“绯闻” 第三节 夫妻重逢 第四节 唯一的合影 第五节 古怪的举动 第六节 带着鲁迅的底片走了 尾声 代跋 沙飞与中国摄影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画报社成立的日子 1942年7月7日,是中国抗战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华北敌后的第一本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了。 裴植是晋察冀画报社的创办者之一,此前他在军区印刷社工作,因喝过墨水,20出头便当了总务科长。 裴植:当时边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很少。我还有点文化,也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吧!所以我就被重用了。有些人不服气,特别是老红军,很气不忿。一个20来岁的小青年也能当科长,你配吗?但没办法!这是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只想着怎么为大家服务好。 裴植记得,早在1941年5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集他们开会。 裴植:我当时根本不清楚是什么事情,就去了。到了那儿之后,我看到沙飞和罗光达也到了。 沙飞和罗光达是当时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的负责人,此前他们曾在河北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一次街头新闻照片展,引起轰动,沙飞大受鼓舞,由此萌生了在华北敌后创办画报的想法。 当时全国都没有抗战画报,在艰苦的晋察冀边区办画报,有点天方夜谭。但这一大胆异想却得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的支持。 朱新春:他们懂得精神和物质的转化作用。尽管八路军很艰苦,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饱,但如果精神武装起来了,就能转化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裴植见过罗光达,知道他原是来自上海的摄影师,而沙飞却是第一次见到。 裴植:我跟罗光达比较熟悉,沙飞是第一次认识。我过去在军区政治部见过沙飞,那时他背着个照相机在路上走,但是我并不知道他是谁。这一次我们才真正认识了。 那时,晋察冀边区曾流行一首民谣:“南蛮子、瘦个子,腰里挎个黑匣子,他为军人留影子……齐心抗日打鬼子。”这个人便是沙飞。沙飞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他曾因拍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的组照而出名,在一次采访中被八路军将领聂荣臻看中,成了中共军队有史以来的第一名战地摄影记者。晋察冀军区专门成立了新闻摄影科,沙飞任科长。 裴植记得,当年晋察冀画报社就由军区新闻摄影科和印刷社合并而成。 裴植:我们去了以后,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跟我们握手寒喧后说,军区决定成立晋察冀画报社,由军区的政治部摄影科与印刷社合并而成。你们两方的人都来了。我在这儿正式宣布画报社成立。工作怎么做你们去商议,由沙飞打头。P65-67 后记 沙飞与中国摄影 沙飞不仅是个摄影家。 早在1936年,沙飞便完成了他的两组重要摄影专题。 第一组是社会纪实摄影性质的专题,用两个标题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一个是《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发表在1936年11月号的《生活星期刊》;一个是《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发表在1937年6月号的《中华图画杂志》。这组专题用社会纪实摄影的形式,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当时政局的观察与思考,提醒人们警惕日本帝国主义觊觎中国的动向,呼吁人们团结起来保卫国土,保卫家乡。要知道,那个时期,小型相机和快速胶卷刚刚普及,用相机直接捕捉人类社会中的动态影像成为可能,西方人也刚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沙飞已经可以十分明确地运用社会纪实摄影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一组是沙飞的新闻报道摄影专题,报道的是中国左翼文化先驱鲁迅的题材。1936年10月8日,鲁迅带病参加上海青年木刻家的木刻展览,沙飞在那里见到鲁迅,不失时机地拍下鲁迅与青年版画家在一起的珍贵镜头。11天后鲁迅逝世,沙飞迅速赶去,拍摄了鲁迅葬礼的新闻图片。这个新闻摄影专题在全国各地多种报刊发表,沙飞名声大振。 这两组图片形成专题,从用小型相机直接在现场捕捉的角度看,在整个国际摄影领域都是超前的。对沙飞来说,尽管都是第一次,他已经能够十分成功地,也十分专业地运用影像的诉说功能,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为他以后在解放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沙飞投身到抗日战争前线义不容辞。但作为一个呼吁摄影人放弃风花雪月式的拍摄,应该直接用相机参与社会现实的摄影家,沙飞更急于到抗日前线去实践自己的诺言,并且亲自尝试他的“摄影武器论”思想。他于1937年8月15日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宣言,随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山西太原,从此再没有回头。 沙飞最初以全民通讯社记者的身份用相机去报道战事,这种手法每一个摄影记者都在用。不久太原失守,全民通讯社撤向西安。沙飞没有走,他重新返回五台山,找到奉命留在五台山开辟敌后根据地的聂荣臻司令员,聂荣臻派他到一直坚持战斗在最前线的杨成武支队去随军采访。杨成武支队开辟的区域地处河北西部的山区,雄伟的长城在山中曲折蜿蜒,无穷无尽。从南方来的沙飞被长城的雄伟气势,以及长城自古以来为抵御外族侵略而设,并因此体现出的强烈象征意义所感染,充满激情地创作了那组一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战斗在古长城》系列作品。这组作品之所以被人们喜爱并不断使用,就在于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强精神,这种主题特别在日本大举进犯中国的时候,十分强烈地引起全民族的共鸣。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这样拍摄长城,并且成功地运用长城的象征性意义来表达卫国激情的,自古至今,沙飞是第一人。他在用长城唤醒国人起来反抗侵略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同时使中国的摄影,开始了有意识运用特定背景产生的象征意义,来表达理性主题的先河。中国的摄影正是从沙飞的成功尝试中,找到了如何在现实场景中,让摄影寄寓“含蓄:“‘内在”“诗言志”“文以载道”等民族文化独特理念的有效方法。这应是沙飞这组作品特别受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 需要看到,沙飞的这组作品体现出比较突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就是说,作品的主题,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大多抽象化了,例如主题是“民族抗争精神”,人物是“八路军”“抗日战士”“中国人民”,这与一般的艺术创作没有太大区别,任何艺术形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这样创作,尚没有体现出完全属于摄影的独到价值。其实,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人这样看待摄影,也在这样把玩摄影。这没什么不好,人们有权用任何方法去拍照,但在大敌当前,人们需要用各种手段去为社会、为民族、为生存而抗争的时候,摄影的那种独特的历史见证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以及宣传鼓动功能显得极为可贵,绝无仅有,也无可替代,不加以应用,让其发挥出巨大效力,显然是不应该的。沙飞超越常人早早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很快放弃了这种拍法。 在以后极为艰难的战争实践中,沙飞成功地探索出一种独特的拍摄方式,将中国传统美学期望的抽象化主题,成功地建立在直接捕捉自现实的题材之上,从而使照片产生出更为内在、更为深刻的主题,并且产生一般照片无法产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实现了摄影术表现方法的跨越。例如《河北阜平一区参军大会标语“好男儿武装上前线”》,沙飞已经不再介意所谓“构图”是否得当,他要强调树上的标语,把好男儿要上前线时,村中女子矛盾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军大会》,参军男儿的自豪感与村中兄弟的羡慕感交相辉映,照片的耐读性和感染力大幅度增强;再如同是在那个活动中拍摄的《河北阜平一区参军大会上给参军青年家属发馒头》(几幅照片均拍自1939年6月),参军的场面与发馒头的褒奖形式,让我们得以铭心刻骨地理解八路军和老百姓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是如何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投入抗战的等等。沙飞1940年拍摄《将军与幼女》时,便十分明确地对学生讲过这组照片的历史价值,讲到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预言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说明沙飞在拍照时头脑是十分清醒的。因为这些照片直接取材于生活现实,完全可以当作历史记录性照片使用;但因具备了超出一般画面的抽象的,或理性思考的内涵,因此使这些照片更具有说服力,这正是任何其它艺术形式不可能同时具备的东西。 沙飞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八路军,特别是聂荣臻司令员等高级知识分子将领的支持下,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管理有序的摄影团队,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晋察冀画报》等众多传播媒介。他的拍法很快在他的弟子和战友们中问流行,并因此为战争的胜利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让照片真正变成了一种远远超过枪炮的斗争武器。遗憾的是,沙飞的这种拍法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中断了许多年;可喜的是,这种拍法在改革开放之后,被无数青年摄影家成功地运用,使中国的摄影体现出独特的风貌。 更为可贵的,由于沙飞极为重视档案的保存管理,他和他的摄影团队许多精彩作品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让我们后人得以通过研究发现其珍贵的价值。《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一书有着数百幅精选的图片和更为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品读。 司苏实 原《人民摄影报》总编、摄影评论家 沙飞影像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2012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样华丽的画报,竟然是在敌后那样艰苦战斗的地方出版的么?当我们看到晋察冀画报的时候,不能不大吃一惊,它叫我们珍贵,叫我们再三翻阅,不忍释手,对着那五彩套版的木造纸封面一再凝视。……自然这些纸张是战利品,敌后艰苦的军队不但从敌人那里夺取武器来武装自己,而且夺取物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因为他们在艰苦战斗的情况下,也不忘记在文化上的教养与提高。 ——文健(1942年重庆《新华日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