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还体现在提出大政方针上。在中国,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世情、国情出发,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各地的实际经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依照法定程序决定的。
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大政方针的方式和程序是: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国务院提出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国务院依法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或者由国务院依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充分审议的基础上,通过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这样就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便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因此,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国务院提出建议,是启动制定大政方针的起点,是实施和体现党的领导地位的最重要一环。
宪法是一国之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几次修改宪法的建议都是由中共中央提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国家和人民的一个集中体现。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毛泽东本人自始至终地参与了这项工作。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先后修改并通过二、三、四部宪法。从1975年修宪开始,每次修宪都是由中共中央研究、筹备修宪工作,形成共识后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宪建议。这已经成为了中国宪政史的一个宪法惯例。。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全面、具体地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二大所确立的方针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党的各方面的政策也随之作出变动。这种变动也体现于几次宪法修正案中。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之后,中共中央加紧了对私营经济立法的准备工作,并正式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个别条款的建议》,建议根据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的实践,就私营经济和土地使用权合法转让问题对宪法进行修改。经过全国人大的修宪程序,最终形成了1988年宪法修正案。
1992年lO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与此时宪法对中国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的规定并不一致,甚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修宪问题再一次提上了日程。1993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月2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讨论同意这个建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最后形成了1993年宪法修正案。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对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治国的基本方略等问题有了新认识。同时,中共十五大所确立的方针政策,不少方面涉及国家根本指导思想和国家制度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对宪法作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1998年12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社会各界的许多人士建议,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和实践的发展,对宪法作必要的修改。江泽民指出,这次修宪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精神和实践的发展,只对需要修改的并已成熟的问题做出修改,可改可不改的问题不做修改。最后形成了1999年宪法修正案。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治党治国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以此为指导,2003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和部署了修改宪法的工作,确定了这次修宪的总原则,成立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2003年5—6月,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先后召开6次座谈会,听取地方、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拟订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征求意见稿,由中央下发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年10月最终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后来的2004年宪法修正案。P13-15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这是个通常只能用政治和行政术语才能表述的主题。而20万字的本书用平易的语言和丰富的——几乎每页都有的真实而生动的案例,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清澈的文体,朴素的风格,令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受益良多。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
2004年美国人李侃如(Kenneth Liberthal)写了《治理国家》一书,在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一书,以与西方学者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行政设置、司法体系和运行模式,全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治理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政治、社会进步程度极不平衡的国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美国的国土面积同中国差不多,但只有3亿人口。中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总和,达到13亿之多。治理这样一个人口数量级的发展中国家,同治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显然是不一样的。要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把这样一个国家组织起来,又活跃起来的,你最好读一读谢春涛教授主编的这本书。
——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如何治国理政?始终是人类历史的大课题,也是世界面对的大难题。中国其产党经历长期艰难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国方式,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式。对此加以研究和解读,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很有价值的素描画,意味隽永,值得向世界推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忠杰
去年上半年,我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后,很快就产生较大影响。由此受到鼓励,想再编写一本。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初步创意。10月,该书英文版在第63届法兰克福书展推出,也受到国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更增强了信心。在书展期间及回国以后,我多次同新世界出版社杨雨前社长和张海鸥总编辑等商讨,逐步形成编写思路。后又征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得到一致肯定和支持。
前一本书主要是解读中国共产党取得多方面成功的原因,而这一本书则试图说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治理国家,或者如何执政的。从内容上看,应该说是前一本书的姊妹篇,是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本书的重点是叙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来形成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略,包括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干部管理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对于每一项制度或方略,本书都想讲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由此可以了解其历史的合理性或必然性;二是其运行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了解其正确性或优越性;三是其存在的不足和中国共产党改进的努力,由此可以了解其未来走向。通过这些,期望增进国内读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境外读者对中国的独特制度多几分了解。
本书的编写者,基本上是《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团队的主要成员,也有新加入者。他们都是我的同事,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二、四章,李庆刚副教授;第三、十、十一章和第九章的前三节,沈传亮副教授;第五、十二章,杜玉芳副教授;第六章和第九章第四节,卢毅教授;第七章,罗平汉教授;第八章,刘宝东教授。由于讲清楚有些问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尽管大家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书中肯定还存在着某些疏漏。恳请读者朋友提出意见,以便在稍后修订得好一些。
谢春涛
2012年7月
《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重点是叙述和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来形成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方略,包括执政地位和执政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度、政党制度和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行政区制度、干部管理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对于每一项制度或方略,《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都想讲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由此可以了解其历史的合理性或必然性;二是其运行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了解其正确怕或优越性;三是其存在的不足和中国共产党改进的努力,由此可以了解其未来走向。通过这些,期望增进国内读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境外读者对中国的独特制度多几分了解。本书由谢春涛主编。
如何治国理政?始终是人类历史的大课题,也是世界面对的大难题。中国共产党经历长期艰难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国方式,也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样式。对此加以研究和解读,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很有价值的素描画,意味隽永,值得向世界推介。本书由谢春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