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追求完美的精神是研发不出苹果这种高端电子产品的。乔布斯追求完美的精神首先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小的时候,保罗让乔布斯跟他一起油漆篱笆,教育他即使树丛遮挡的地方,也不得马虎,也要弄得漂漂亮亮的。父亲还告诉他,一个好的木匠,会选好的木头做柜子的背板,虽然人们通常注意不到它。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乔布斯,使得他后来发展成为美而疯狂的性格。就像保罗一丝不苟油漆篱笆那样,即使顾客看不到的计算机内的电路板,乔布斯也要讲究整齐美观。
乔布斯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买进卖出和赚取利润的商业头脑,尤其是讨价还价的口才。这是乔布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养。保罗没读过大学,只当过几年兵,退役后就参加工作,主要职业是修车,是典型的工人阶级。他从修车厂下班之后,就到社区物色那些开不动的车,低价买进,自己捣鼓捣鼓能开了,再转手卖给别人,从中赚取个百儿八十块钱。
乔布斯的初级电子学知识就是从他老爸那里学来的,教室就在他们家的车库。保罗业余时间在家捣鼓旧车,汽车里有不少精密的电子设备,保罗凭借自己的天生悟性,观察摸索,成了业余修车专家。乔布斯常常站在一边看父亲摆弄这些电子玩意,时不时还帮一下手。这不仅诱发了乔布斯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心,还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
保罗给予乔布斯的另一些“财富”就是坚守承诺的道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乔安妮为乔布斯寻找领养家庭时,要求领养者必须是大学毕业,然而保罗并不符合这个条件。最后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只有保罗同意将来送乔布斯上大学,乔安妮才在领养书上签名。为了信守这个承诺,此后的岁月里,保罗夫妇省吃俭用,一点一点地积攒,为了将来能够供乔布斯上大学。为此乔布斯很感激他的养父母,他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说中,还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他解释他从里德学院退学的原因是,看到他父母辛辛苦苦攒的这些钱都交了学费,而且还不够,但那些课程不值这么多钱,所以读了一年就决定不再读了。
信守承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坚守承诺,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同时,这也反映了保罗夫妇对乔布斯深深的爱,真的把乔布斯当做自己的亲骨肉来看待。乔布斯被送养是人生的缺憾,然而他又得到保罗夫妇真挚的爱,可以说是乔布斯人生的“塞翁失马”。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遗传基因固然重要,然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谁养大的往往干系更大。乔布斯的生父是开餐馆的钱德里,他如果跟着生父长大,长大后可能是个服务行业的生意人,然而乔布斯走上了技术发明,这与保罗的影响分不开。
再看一下乔布斯最亲密的伙伴——沃兹。他是苹果公司的开创人之一,一个电子天才,Apple II的设计者,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发明,世界第一款真正的个人电脑,被看作影响人类最伟大的100个发明之一。要知道,沃兹在发明个人电脑之前还没有读过大学,但他并不是无师自通,他有自己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沃兹的父亲是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的,服务于一家生产导弹的公司。
大家都熟悉过去10年来苹果公司生产的一款又一款令世界惊艳的电子产品,它们的设计者就是乔尼·艾弗。乔尼是一个英国人,他只有技术专科学校的学历,他的设计经验主要是受他父亲的熏陶。乔尼的父亲是一位金属工艺品制作匠人,经常带乔尼来自己工作的地方观看。父亲独特的审美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教育了乔尼,使得他能够设计出精美的工业产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从苹果公司这些精英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父母应该悟出来一个道理:父母要明白自己是孩子品格的第一塑造者,自己的言行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有其父必有其子,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首先自己得有这个样子。
保罗不仅爱这个抱养来的孩子,而且也懂得这个孩子。
P6-7
乔布斯说我要改变世界,《朱子家训》云,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乔布斯说我要我行我素,《朱子家训》云,乖僻自是,悔悟必多;乔布斯说我要与众不同,我们的先贤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为什么我们从圆珠笔到汽车,核心技术基本都是外来?为什么我们出不了乔布斯式创新大师?本书将带你探讨问题的答案。
——编辑推荐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钱先生所说的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然而事实上不论在哪个行业,中国都缺乏影响世界的人物,罕见那种在某一领域具有深远的、系统的、持久的影响力的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是攸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绕不开的问题,需要教育界、科技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解决好。本书以乔布斯作为窗口,来洞悉美国人才的成长机制,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2012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一书,对钱老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我认为,不论什么行业,大师产生的机制是相同的。放眼看一下世界,就很容易发现大师的产生规律:如果一个国家出大师,那么它的各行各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杰出人才,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或者企业商业界都是如此。本书探讨产生乔布斯这样科技发明大师的机制,以期从中得到启发,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乔布斯”和“苹果”公司,而且在其他领域中也涌现出世界级的大师。
大师是野生的,而不是圈养的。只要有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各个领域就会不断涌现出大师。我们现在以乔布斯这位科技发明大师为窗口,来探讨美国培养大师的生态环境,观察他们是如何造就和维护这个生态环境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提到大师的培养,很多国人立刻想到体制的问题,抱怨管理不当,干涉干扰太多,做事不自由,如此等等。不可否认,体制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不是唯一的问题,甚至不是关键的问题。放眼看一下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主要由华人组成的地区或者国家,它们的体制与大陆很不一样,如新加坡,曾多次被国际组织评为经济最自由、政府管理最有效的地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这些地方出大师了吗?一样没有!显然出不了大师这个问题,并不是“体制”二字可以了却的,它背后涉及到整个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问题。这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中国需要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真正富强所必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大家都很自豪中国的GDP世界排名第二,但是要问一下这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的人均收入到底有多少?答案恐怕是令人沮丧的,也是相当沉重的。
读懂一个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了解他的生活环境。我对乔布斯神奇人生解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我对他生活空间的熟识。
不同的人读《乔布斯传》会有不同的感受,个人理解会受其以往经验、知识背景、理解角度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解读乔布斯上,我的最大优势就是到过他一生几乎所有生活过的地方。2011年底《乔布斯传》刚上市的时候,我就买了一本英文版的来看。吃惊地发现,乔布斯一生所生活过的95%的地方我都去过,要么在那里长期生活过,要么短期去参观过。这些纯属巧合,而不是有意追随名人的行踪。
巧合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大家便可以明白。《乔布斯传》中有一帧乔布斯与小女儿在帕洛奥图的麓山公园的小池塘边玩耍的照片。我2010年在斯坦福访学期间,女儿晶晶来看我,也在同样一个地方、同样的角度拍了一张照片。这纯粹是巧合,而不是模仿秀。这个社区公园很偏僻,要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所以到过的人并不多。我这次带晶晶来这个地方玩,因为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一家人到这里野炊,一次突然从森林里跑出来一大群梅花鹿,让我们兴奋不已。这次去还是希望有同样的奇遇。确实也没有让我们失望,我们看到了山坡上有五只梅花鹿在吃草。
在中国所有史书中,《史记》写得最好,司马迁也被奉为“史圣”。司马迁何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在动笔写这部史书之前,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这种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胸襟,还赋予了他独特的时空感,能够立体地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谱写出中华民族恢弘的历史。我希望利用自己对乔布斯的生活空间熟识的优势,写出有鲜明特色的内容,挖掘出乔布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国人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和知识,而且还可以得到智慧的启迪。
为了写这本书,我收集了目前已经出版的几乎所有关于乔布斯的中英文图书,本书的素材主要是依据中信版的《乔布斯传》,因为这本书是唯一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简体中文本,在华人世界影响最大。然而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特别是因为缺乏西方的文化背景,导致一些翻译差错。考虑到中信版的这个翻译版本不太理想,很多精髓的东西要么被曲解误解,要么没有翻译出来,所以不少时候是依据我自己对英文版的理解来解读翻译的。
为了提高可读性,我们对英语的称谓系统做了些调整,使得名字称谓更适合中国人的习惯。比如尽量避免用全名,最常用的名字只取前两个字,比如“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用“沃兹”来称谓。英语中有一个称谓习惯,当面称呼一般只用名不用姓,然而这样就很容易把中国的读者弄糊涂,所以除了少数重要的人物,不论在什么环境,我们都选择一种称呼,要么选择名,要么选择姓。请大家能够谅解这一点,要确定完整的准确的名字,请参照有关文献。
最后,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旷书文先生。由于书文的努力,本书得以在这么好的平台与广大读者见面,同时他为本书的内容完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并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作 者
2013年7月18日
在国人眼中,乔布斯吸毒、冒犯师长、光脚应聘、六亲不认……这么一个我行我素的偏执狂,无论如何都不是好学生、好丈夫、好员工。然而就是他,从个人PC时代到平板电脑时代,一直在改变世界,一直在让每个人疯狂。
石毓智编著的这本《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以乔布斯的传奇一生以及苹果公司跌宕的创业史为线索,直接点中我国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死穴。对于教育者和家长而言,《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让你换种眼光看待孩子们的我行我素:大师从来都是野生的,不是圈养的,放开你的孩子;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让你换种眼光看待公司里格格不入的员工:创新来自于乔布斯式一生不改其志的激情;对于社会管理者而言,《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让你换种思路考量华人世界:为何我们总是创造力不足,仅仅是体制问题那么简单?……
石毓智编著的这本《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以乔布斯传奇的人生经历作为窗口,同时反观当今中国教育、社会现状,来透视西方的社会生态环境何以能够造就乔布斯这样的科技创新大师。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学校与社会”,下有19个小节,深入讲述乔布斯的成长、受教经历;第二部分为“品行、习性和精神”,下有10个小节,主要讲西方文化背景对乔布斯个人性格的塑造;第三部分为“发明、管理和成就”,下有17个小节,细叙乔布斯在苹果公司起创到辉煌的过程中的灵魂作用。本书另一特色是,作者以深厚的英文功底和对美国文化背景的深刻认知矫正不少《乔布斯传》中文版的翻译讹误,引领读者正解乔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