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的江湖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于建嵘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于建嵘是在底层寻求力量和智慧的学者,是敢于说实话真话的知识分子。他编著的这本《父亲的江湖》是他的最新文集,包含了他最近几年的杂文、随笔和小说,与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对话,以及在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的演讲。文字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底层立场与悲悯情怀,同时体现了他精湛的文学造诣。

内容推荐

《父亲的江湖》是著名学者于建嵘的杂文、演讲、对话、小说精品集。全书分为“我的农民兄弟”、“有一种抽象愤怒”、“底层政治与社会变迁”、“美丽山水是悲伤”四部分。包含了作者最近几年的杂文、随笔和小说,与国外知名学者如詹姆斯·C.斯科特(世界著名政治学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芮捷锐(世界著名学者,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经济学博士)、毛里和子(日本政治学家,早稻田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教授)等人的对话,以及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伯克利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的演讲。文字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底层立场与悲悯情怀,同时体现了他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情感表述,非常感人、生动。

《父亲的江湖》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平民学者于建嵘

第一辑 我的农民兄弟

 我的农民兄弟

 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

 学者和庸医及农民的鲜血

 农民致富中的政府责任

 解决中国农民问题需要新思维——对话芮捷锐

 哈佛演讲: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与政治

第二辑 有一种抽象愤怒

 有一种抽象愤怒

 给非正规就业空间

 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出路

 如此花钱买不来真正的稳定

 警惕“创新”的“纪委股东”

 谁在教城管“打人不见血”

 耶鲁演讲: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权”

 伯克利演讲:中国的骚乱事件与管治危机

 复旦演讲:中国民众为何抱怨?

 香港大学演讲:信息技术与民众抗议行为

第三辑 底层政治与社会变迁

 30年来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变迁

 30年来中国学者的突围与抗争

 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底层政治与社会变迁——对话斯科特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对话裴宜理

 政治发展:东亚经验与中国特色——对话毛里和子

 人民大学演讲:中国的底层社会——我的研究和立场

第四辑 美丽山水是悲伤

 父亲是个流氓(小说)

附一 刘方喜:真实的父亲,会安息吗?

附二 周泉:食色的革命

 父亲的江湖

 喊冤的母亲,您还好吗?

附 吴祚来:始于父亲。终于母亲

 总统先生,美丽山水是悲伤

 东书房记事:国事、家事和趣事

试读章节

三、农民理论家的呐喊

[陈标,男,1943年生,小学四年文化,衡阳县渣江镇官埠责任区新井村白露组,务农。1996年开始为农民负担等问题上访省市各级党政机关。近年来,创作了大量有关农民现实生活的诗歌、政论文、政治寓言等作品,被衡阳县减负上访代表称为“农民理论家”。]

我第一次见到陈标是为了寻找屈刚。那是2003年1月22日,也就是腊月二十,下着雨雪,为寻访不知去向的屈刚,我们前往陈标家。陈标家在官埠和渣江之间,但并不在两地公路边,而是要经过一条村级公路才能到达。可这条村级路的路况十分差,下雨雪时路面泥泞得车辆根本没有办法行驶。我们走了几十米后就在一个大泥坑前不能再前进了,只得将车停在那里,步行前往。

陈标家在一个小山坡下面,房子有一半已经垮掉了。那些残砖烂墙,给我一种衰落的感觉。而陈标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个非常朴实而感情丰富的人。当我走进他那已经破烂而阴暗的房子时,他迎了出来,用一双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用略显嘶哑的声音不停地说着: “同志们辛苦了!”因为房子太暗,我看不清他的脸,但我能感到他在流泪,是那种受尽了屈辱的人得到理解和同情的激动之泪。我为之感动了很久。我当时本想同他多聊聊,但访问完屈刚已十点多钟了。我们还没有吃早饭,跟随我来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几位学生已因饥饿多有表现。尽管陈标一再要留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吃饭,考虑到一些其他原因,我还是与他及屈刚告别了。可当我们走到离他家已有几百米的一个小山岗时,他就踏着泥雪追了过来,其目的是要送给我一篇文章。我是站在雪地里、顶着寒冷的北风读完了他的那篇题为《现代农奴纪实录》的。读着读着,只觉得一股热流迅速充满了我的全身。从他那好看的钢笔字和充满激情的文章里,我依佛看到了些什么。他那有些矮小而单薄的身材,也在我心目中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我知道,自己错过了一个十分难得的访谈机会。但我坚信,我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这里。因为,我已经记住了他生活的地方,也已经认识了这样一位呐喊的人。他孤零零地站在那山头的雪地里,目送我们走了很远,还在不停地招着双手,那不正是在表达他的期盼?

春节过后的第三天,我就同从香港来我家过春节的政治学家李连江教授一道,驱车100多公里,并在泥路上步行了20多分钟再一次来到了陈标家。他对我们这时就赶来看他,虽然感到十分的意外,但高兴之情则绝对是发自内心的。这一天,他的妻子、在外任中学教师的大儿子及小儿子妻子的父亲也在。我们就围着那并不十分温暖的火炉,聊了起来。

尽管陈标对我的访问是友好的。但是,这次访问还是比较艰难。其原因在于,在农村,正月是个吉祥的日子,说些高兴的话和做些吉利的事是村民们所希求的。而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却过于沉重,有许多往事又是那样不堪回首,特别是当着儿女亲家,那些“有损”于陈家声誉的往事也就更难以展开。因此,在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后,我们就离开了陈家。

2003年3月1日,我再一次来到了陈家。有了前两次的交往,陈标也赋予了我更多的信任和友谊。他不仅将近年创作的两大本有关农民生活的政治议论文、诗歌、寓言交给了我,而且还非常认真地与我探讨了那些我感兴趣的话题。

在陈标这个标题下,我还将一个与陈标没有任何关系的“倪明”的访谈和文章附在这里。说实话,我决定将对倪明的访谈及所写的文字作为这里的附件发表出来,是有许多顾虑的。准确地说,他不是一位减负上访代表。对这一点他本人有过多次的表白,而其他减负上访代表也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要说他与这些活跃在农村社会的抗争精英们有什么联系的话,也只能说,他是精英们的朋友,是一个愿意为精英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热心人。但是,他是一位农民,一位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农民。他所具有的思想也许并不代表中国农民普遍的观点,可又不能说他所表达的不是一个农民的认识。起码可以像陈标的思想和文字一样成为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意识另一个解释文本。

P7-8

序言

媒体英雄于建嵘

于建嵘红了。这是南方某周刊最近报道于建嵘时的新闻标题。我搜罗报刊和网络,发现近几年于建嵘的确很有名,很抢眼球,很火,报道之多,之频繁,之耸动,令人咂舌。于建嵘简直成了网络红人,媒体的宠儿。

但是,这类报道看多了,疑问也渐渐多起来,因为我发现媒体打造的于建嵘几乎是一副面孔——与体制作斗争的“英雄”。只要看看“标题党”们炮制的醒目标题就略知一斑,诸如此类的有“于建嵘怒斥县委书记”、“于建嵘反对强拆,指名道姓骂官员”、“不畏强权、敢说真话,为老百姓鸣不平”、“镇住那些当官的”、“中国的罗宾汉”等。乖乖!就差没把于建嵘说成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了。

有两个段子很能说明这一点。

一个是于建嵘在江西省万载县讲课时,怒斥县委书记,罢宴而归的故事。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话说某日,于建嵘应万载县委之邀,给当地七百多名干部讲课,县委书记陈晓平作陪,课罢,陈宴请于建嵘。席间于建嵘对陈进言说,一个县城搞五六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会引发许多纠纷,宁可搞得慢一点,减少些社会矛盾。其实于建嵘不太知道一个县委书记面对“发展”的压力有多大,陈晓平也不知道于建嵘掌握着话语权,是无冕之王,双方都是“错位”的。于是在宴席上,这位可怜的陈书记说出了“没有我们这么干,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这样不策略的话。其实他是说,如果不发展,经济上不来,财政收入少,你们这些知识分子生活就无法改善;没有发展,你们知识分子就不会有便捷的高速公路可以自由来往,也不会有干净方便的宾馆住。但是县委书记的唠叨惹恼了多少有些矫情的于建嵘,他拍案而起,扬长而去。当天,于建嵘发了“没有县委书记搞拆迁,知识分子吃什么”的微博。立刻,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于建嵘断言,陈晓平的政治前程多少受到了影响。

一条微博受到万民称颂,万众拥戴,可以轻易断送一个县委书记的政治生命,确实威力巨大。但是,如果这个县委书记是个清官、好宫,只是在饭桌上说了旬不得体的话,这样做,岂不也是另一种话语暴力,另一种草营人命么?

另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是于建嵘的一条调侃官员的微博: “有一个任省级官员的同学,一次与我谈心里话说:兄弟,你总批评我们这些当官的拼命往上冲。这是因为你没有当过官,不知道当官的感觉。那种感觉真的让人非常受用,就是不贪污受贿,那种前呼后拥,指点江山,有什么事给个眼色就有人办等等官威,也让人感到此生没有白过。而官越大,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

据说,此条微博一小时内被转发近2000次,被网友评为当日“最给力微博”,认为于教授开创了一种新文体——“建嵘体”,也称“谈心体”。

这条微博受到热捧也反映了民众的“仇官”心理,同时建构了于建嵘反官僚、反体制。英雄”的形象。

而另一条戏拟或戏谑性的微博则解构了于建嵘的“英雄”形象:“有一个叫于建嵘的同学,一次与我谈心里话说:兄弟,你总批评我们这些做批评的。这是因为你没有做批评,不知道做批评的感觉。那种感觉真的让A1is常受用,骂一次官员,网民就前呼后拥,指点江山,有什么事给个眼色就有人跟贴等等权威,也让人感到此生没有白过。而骂的官越大,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

这是网络的力量,或者说是网络的阴谋。他们在制造大众需求的媒体红人的时候,总是捧其一端,不计其余,无限放大民众喜爱接受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他的另一些方面,哪怕那些方面很重要。这是另一种扭曲,另一种暴力,另一种专制。

比如,对于建嵘,媒体总是放大他对抗官员的一面,突出他与体制不太一致的方面,凸显其反抗与倔强的一面,而他作为学者严谨治学的一面,人性中朴实沉稳的一面,对待人生宽容闲适的一面,则很少有人提及。久而久之,如果于建嵘不自省,在媒体的狂欢中沉醉、迷恋,甚至忘形,他就有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软刀子杀人不觉痛,这就是鲁迅所谓的“捧杀”。

本着寻找一个学者于建嵘,一个凡人于建嵘的目的,2011年6月14日清晨,我试着给于建嵘发了一条短信:“建嵘兄,近日读到你的《抗争性政治》和《底层立场》两书,有了一些想法,想同你沟通,找你聊聊,可否有时间?”于建嵘回复:“没有问题,什么时间?”我没想到他这么痛快答应,立刻回复:“谢谢!时间地点由你来定,我随时恭候。”

他短信说:“今天来小堡中国画家村?”我兴奋起来,只回复了一个字:“好”,马上收拾录音笔和相机,扑到电脑桌前搜索百度地图,查询行车路线。还没查完,于建嵘的指路短信到了:“通州宋庄小堡村(中国画家村)。开车:京通高速快到头时往山海关方向转原京哈高速第一个十字路口左拐……”仿佛画了一张详细的路线图。

从短信往来的这些细节看,于建嵘是一个细心、周致、体贴之人,不像神经粗大的冲动汉子。

我发动了车子,按照他的指引上路,两个小时后,来到他的宋庄农家院。在著名的“东书房”,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领着我看了他的资料室,切了甜甜的西瓜吃着,泡了浓浓的咖啡喝着,给我详细介绍了他目前的几项工作,回答了我提出的一些问题。

我第一次见他,打量着这位几乎被神化的于建嵘。花格子短袖衫、黑色短裤、塑料拖鞋,装束穿着像个下岗工人;卷曲头发、黑框眼镜、满头大汗始终冒着蒸汽,形象气质像个乡村教师。但他的笑容充满了亲和力,沙哑的嗓音与滔滔不绝的话语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中午我们一起在宋庄画家村的一个充满后现代风格的餐馆吃了他的家乡菜——湖南菜。每道菜都顶着红红的辣椒。香与辣,刺激着敏感的神经,也激发出灼热的思想。我们谈性甚酣。饭后,于建嵘匆忙了结了几件应急的事情,我们继续进行深度的交谈。原本两个小时的采访,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半。我们谈了整整6个小时!

他慢慢地打开自己,一颗真诚炽烈的灵魂鲜活地呈现出来。我看到了一个飞扬而又安稳的人生,一个充满紧张而又安闲达观的于建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