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阴柔之气笼罩的晚清政坛,出现一位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更因为有了林则徐、左宗棠等阳光男子汉的出现,才有了诸多我们能够为之骄傲的历史片段。在晚清,有两大强人,1是左宗棠,2是彭玉麟。他们二人虽然没有多少交集,但却一见面就有了惺惺相惜之情,之后三十年都是好友、战友;相反,他和李鸿章初见就是老拳对待。由此,又有了三十年的仇敌之情。他是曾国藩的好学生,一生追随曾国藩,“中兴四杰”的一生是那么得精彩,关系是那么得复杂,故事是那么得好看。
廖正华创作的《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讲述了晚清第一清官的人生历程。
《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讲述晚清第一清官的人生历程。他生在安徽,却在少年时回归祖籍湖南,自此成为湘军的一员。他由陆军转水师,逐渐获得了曾国藩的欣赏。他一生与左宗棠为友,与李鸿章为敌,中兴四杰间演出了无数好戏。他忠心于曾国藩不惜舍命请他造反当皇帝,却屡次要求杀掉曾国荃;他一生清廉;他一生只爱自己的“小姨”,为寄托哀思一生画了万朵梅花;他虽然强悍却又有着温柔。
《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的作者是廖正华。
在安徽怀宁,有一个叫三桥的小镇。这个小镇,历史悠久,地处长江要冲。地理位置的优越给三桥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但也滋生了许多问题,诸如走私鸦片、劫财杀人之类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当地的治安,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清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三桥镇巡检司。
巡检司是基层政府组织,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巡检司的主事官员为巡检,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长。日后的湘军大将、晚清重臣雪帅彭玉麟的父亲彭鸣九就是这么一个巡检,他在三桥镇担任这个职务多年。彭玉麟就出生在这么一个九品芝麻官的家庭。
彭鸣九并不是安徽本地人,他的老家在三千里之外的湖南衡阳县渣江镇。渣江和三桥一样,也是水陆要冲。相传当年三藩之乱,吴三桂曾设想定都渣江,但最终未能如愿。由此可见,渣江地理位置之重要。
彭家祖籍江西泰和,明朝年问始迁人衡阳。在彭鸣九之前,彭家没有读书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农民。
彭鸣九的父亲名叫彭启象,一直生活在渣江。他没有土地,只得替地主家种田,身心都被地主牢牢束缚。家里穷得经常揭不开锅,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月,就得举家乞讨为生。
彭鸣九出生在这么一个累世农民的家庭,却发誓要读书做官,实现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彭家很穷,根本没钱供他读书,年幼的彭鸣九只好以自学为主,偶尔去私塾偷听,刻苦好学的他很快便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除了读书以外,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他的字写得特别漂亮,尤其是楷书和隶书,具有相当的水准。
彭鸣九二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彭启象病故。处理完彭启象的丧事后,彭家的几个长辈将彭鸣九拉到一边,对他说: “九伢子啊,这个家以后就全靠你了。以后你要多管点家里的事,不要再去读那些没有用的书了。”
彭鸣九何尝不明白他身上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但是他想,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弃学的话,那么他的命运会和祖祖辈辈一样,当一个普通的农民,为地主做牛做马一辈子,不会有半点出息。故而,彭鸣九果断地拒绝了长辈们善意的劝告,并且央求母亲答应他去江南游学。
彭鸣九的母亲是一个识大体的女人,她默默地支持着儿子的梦想,为他打点好了远行的行装。彭鸣九背起行囊,告别了母亲,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了几百年的渣江,踏上了前往江南(今江苏、安徽及上海一带)的路途。
彭鸣九从渣江出来的时候,身上并没有带多少银子,他一路上的花销,主要是靠卖字所得。好在他的字写得确实好,深受读书人喜欢,买的人特别多,所以彭鸣九虽然在外面无依无靠,倒也不必为经济发愁。
彭鸣九一路游学,最终到达江苏的镇江。江南自古以来便文风鼎盛,彭鸣九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久,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始在镇江有名的北固书院读书,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一年是1796年(嘉庆元年),彭鸣九二十四岁。
之后的某一年,彭鸣九在朋友的建议下,离开镇江前往京城,去结交京城的士林朋友。恰好这时候,朝廷在对乾隆后期编成的《四库全书》进行增补,需要大量读书人做一些基础工作。彭鸣九前去应聘,通过考试后,成为了《四库全书》实录馆的一名供事。这以后的许多年,彭鸣九都在从事着这样一个基础性的但很重要的工作,直到《四库全书》完全编好。
嘉庆皇帝对实录馆的工作很是满意,彭鸣九也因此得到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衔,归部铨选。虽然只是最低的官阶,但它对彭鸣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彭鸣九的人生理想便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为此苦读了那么多年,背井离乡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第一个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彭鸣九的,是一个叫任寿世的人。任寿世是彭鸣九的好朋友,这个人在之后对彭鸣九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1814年(嘉庆十九年),彭呜九离家整整十八年之后,终于获得了第一份官职,即安徽省怀宁县三桥镇巡检。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官,但对盼官已久的彭呜九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P2-3
金秋九月,菊花盛开,天气渐渐变得凉爽了,而冬天的脚步也日益临近了。对于农民来说,九月是晚稻收割的季节,对于出版社的同志们来说,这个月是总结一年的工作,准备年度选题,规划今后一年到几年间工作的重要时刻。
对于我来说,今年的这个时候,除了像往年那样可以对自己未来的编辑生涯来一个小小的憧憬之外,还有另外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那就是我的这本《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经过几个月的写作,终于可以交稿了!
对于彭玉麟这个人物,我和很多的读者朋友一样,都是从读唐浩明老师的经典历史小说《曾国藩》起开始接触的。那时,我还在读大学,距今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那时,我并没有对彭玉麟产生太深的印象。
后来,有一次在一个历史00群里聊天,谈及镇南关大捷,有人发言说:“镇南关一役,在前线作战的是冯子材,在后面遥控的是兵部尚书彭玉麟。”这句话的前半部分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因为那是中学历史课本里写了的,而后半句,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大的震撼。彭玉麟不就是一个湘军水师将领吗,怎么做到兵部尚书这样的高官了?他又何以遥控指挥了镇南关大捷?果如这位朋友说的那样,那彭玉麟岂不是能和左宗棠一样配得上“民族英雄”这四个字?晚清称得上民族英雄的官员太少了!如此这般,我对彭玉麟这个人物便多了几分了解。
今年年初,我准备重新拾起我的历史之笔,来写点可以流传后世的东西。在辗转反侧很多次后,最终决定将彭玉麟作为我的写作对象。接下来,便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写出了几万字的心得和提纲。这本是一个市场价值不大的选题,没想到投稿出去以后,还有那么几个出版社感兴趣,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最终,我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合同,这本书也就得以付梓。虽然我个人对这部书稿不是太满意,但想着自己写的这些东西将会变成铅字,我的思想将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我还是很兴奋。
彭玉麟以及清末湘军的那一批牛人,连同他们的那个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很久很久了。那么,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远去”的“古人”呢?这样的一个人物和我们当今的社会有些什么联系呢?我以为,在彭玉麟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或者说让我们钦佩的品质。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彭玉麟有着坚决的反侵略立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俄国先后两次扬言沿长江西上,攻打江宁,彭玉麟认真筹备江防,令侵略者知难而退。中法战争爆发前夕,清廷命彭玉麟前往广东主持两广军务,他以六十八岁的高龄,闻命即行。中法战争爆发后,他曾三次请求出关作战。对于慈禧太后、李鸿章等妥协派在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的行径,彭玉麟表示坚决反对。
第二,彭玉麟不畏权贵,惩治贪霸。被彭玉麟参劾的人当中,既有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也有左宗棠身边的人,更有李鸿章的妻兄赵继元。彭玉麟只在意这些人该不该参,从不问这些人有着怎样的后台。彭玉麟晚年巡阅长江期间,明查劾罢近两百名官员,斩杀了包括李鸿章堂侄李秋升在内的多名恶霸。一时间,江湖码头肃然有序,
“彭青天”之名也因之传遍大江南北。
第三,彭玉麟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彭玉麟所处的时代,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彭玉麟处在这么一个贪腐横行的年代,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实现他那“臣以寒士来,愿以寒士归”的誓言,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彭玉麟相当痴情,一生只爱竹宾姨一个。在竹宾姨亡故之后,彭玉麟发誓为她画一万幅梅花。此后几十年,彭玉麟基本上没有停止过他那画梅的笔,当然更没有停止对竹宾姨的思念。年轻一代的读者要学习这种爱情观,而年长的读者更能体味出对爱的执着的珍贵。
感谢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文学家兼历史学家唐浩明老师等岳麓书社的前辈和领导对我的关注,虽然我和你们的交流往往只是三言两语,但你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浓郁的文化底蕴,令我非常神往,也使我迫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湖南人,身上所肩负着的宣扬湖湘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感谢湖南科技大学王友胜教授、吴广平教授、李德辉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邓新跃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是你们把我带入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大门。
感谢《新华月报》驻广州办事处王满平主任、岳麓书社蔡晟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是你们把我带入了从事图书编辑的大门。
感谢唐玉分、刘传文、罗霓霞、李芳、李樱、胡清芳、谢建伟、朱松林等老朋友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刘毅、陈阁华、洪敏、赵爱平、雷冬梅等同事对我的关心,感谢家人三十年来对我的默默支持。
最后,或用以一段时兴的广告词作为这篇序言的结束: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有看到我的泪水;
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
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
你可以嘲笑我们的年轻,但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我是廖正华,我为自己代言!
2013.10.29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策划、写作、修改,我的这部《晚清强人:雪帅彭玉麟》终于要面世了。回首这一年多以来的著书历程,其中有心酸,也有快乐,现在年关将至,我也总算可以对自己说这么一句话了,那就是这一年没有白过,还是有那么一些成绩的。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首先要感谢前辈学者们的著作。之后,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亢博剑、李连利两位老师。其次,感谢在天涯论坛上的朋友们,如嵩阳云树、李拓羽、月望东山、孤独浪子等。最后,要感谢湖南人民出版社李林老师、《衡阳晚报》罗文鹏老师、湘军名将杨岳斌后代杨翔老师等朋友对我的支持。
最后,感谢廖国辉、廖丽华、朱天业、冯经秋、冯经健、吕璐、朱冬梅、冯经红、左科威、冯经卫、彭涓红等亲人,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帮助。
廖正华
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