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编著的《你也可以在菩提树下吃杯茶(精)》以配图散文形式,对六组惠能的驻锡地南华禅寺的建筑、相关周边景观,历史人文等作简要的叙述介绍,结合作者与南华寺僧人交往的一些情节,阐述了一个俗世中人看到禅林的世界,引出浅显而有哲理的小故事。本书是一本人文旅游类书籍。
王导编著的《你也可以在菩提树下吃杯茶(精)》内容介绍:参禅和吃茶一杆,是浓是淡,是涩是甜,掸的滋味,听别人解说,始终不是自己休悟。所以,万语千言不如“吃茶去”。
六祖惠能说:“菩提自性,本来洁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人人肯有佛性,人人肯可成佛,你,也可以在菩提下吃杯茶。
《你也可以在菩提树下吃杯茶(精)》是一本人文旅游类书籍。
过宝林门,前行即至天王宝殿。
殿前置一巨大衣钵造型,铜质贴金,为纪念建寺一千五百年而造。象征六祖东山得法,承继衣钵。常见游客以硬币投之,以讨吉祥。
天王宝殿正中是袒胸露臂的弥勒菩萨。
天王宝殿左右两边是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却见这四将个个横眉怒目,人们却总搞不清谁是谁。
不妨简介一下:东边厢两位,手拿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西边厢两位,右手拿伞、左手持银鼠为法器的是北方多闻天王,臂缠盘龙、手持龙头的是西方广目天王。
绕过笑嘻嘻的弥勒,跟他背靠背的,是韦驮菩萨,相传韦驮菩萨发愿要永恒地护持佛法,为众生服务,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南华禅寺的韦驮菩萨塑像是以古代将军身示现,手持宝杵,威风凛凛。
再来说说天王宝殿的几处对联。
殿前柱对联为:“祖庭开象鼻山前是庄严初地,法轮转龙汉劫后有欣慨满怀。”
弥勒菩萨两旁却是一幅长联:“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赞叹韦驮菩萨的对联是:“护法安僧亲受灵山嘱咐,降魔伏怨故现天将威风。”
——一个天王宝殿,我原封不动地把三副对联都录了下来,未免给人以偷懒凑字之嫌。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提到对联,是有原因的。对联,或称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寺院里的对联,既对仗工整,文字优美,往往还能通过对联的内容了解寺院历史和佛教知识,大部分对联还具有高远的意境和思想,足以增长智慧。
所以,想办法去读懂对联,大有裨益。
或者你要问了,有些对联用词隐晦难懂,相关的典故也不知晓,何不一一详尽介绍?
那我就再回答你。人生有限,识见无穷,五车八斗,浩如烟海。我是不可能在一篇或数篇文章之中,事无巨细地阐述一番的。况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才力有限,也不是百晓先生。我写文章,只是有感而发,遇到自己稍有心得的,有感触的,自然就写了出来;若是拿捏不准,或是自己都还要请教明师的,叉岂可以我昏昏,使人昭昭?
这些个线索,我便在文中露个小尾巴,权当是抛砖引玉,如果能引得读者诸君追问一番,思索一番,更甚者钻研一番,那么,这个接引功夫,也算功德无量了,何憾之有?
至于有缘者,当自行翻经查典、访师问友,不懂的地方,下番功夫去,就懂了嘛。你若懂了,就是我的老师。
又是一个筋斗云,离题十万八千里。还是说回天王宝殿吧。 到得天王宝殿,你才能看到第一尊菩萨。
平常小庙,一进去没走几步,便能看到这乐天潇洒的布袋和尚了。然而在南华禅寺,要见到这尊弥勒菩萨,可真不容易。
在天王宝殿前回首,距宝林门是一箭之遥,宝林门距五香亭是一箭之遥,五香亭距曹溪门又是一箭之遥。要知道,这还没有算上曹溪门前的广场,这还没有算上据守寺西的禅关。
你现在终于能体会到一丝“大南华”的概念了吧。
远道而来,辛苦啦!所以,由这位无论任何时候都打着哈哈的弥勒和尚来迎接你,相信你也一定会一展容颜,会心哈哈一笑,皆大欢喜。
且慢!当斜地里杀出那看似面目狰狞的四大金刚之时,恐怕又会让你心中悚然一惊吧。
莫慌,莫慌。你且当作是碰到当值的警卫人员吧,如果你心底无私,大可心安,就算是他盘问你几句,那也是例行职责而已。当然,倘若是不怀好意者,则另当别论了。
曾经有一次跟朋友在天王宝殿逗留,这位好友素来机敏,也不乏幽默,本来心情很是愉快,跟他是天南地北地聊着轻松的话题。可他在看过殿里反差极大的一张笑脸和四张怒容,忽然感慨:“难怪佛门中有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的说法,于禅门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普罗大众善恶的考察,以便针对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接引方式。”
他一本正经,话题便一下子严肃了,我略一思索,接腔道:“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更愿意把在天王宝殿中看到的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脸孔,理解为加强自身修养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方法。”
好友看到我也认真了,不由得笑了笑,示意我继续。
“我说得再直白一点吧,我就是觉得从弥勒菩萨和四大金刚的塑像中,可以感晤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P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