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照医学传承》(作者徐珊、徐燕立、杨季国、冯立)为《蒋文照医学丛书》之第三册。编写本书的目的是传承蒋文照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全书分为绪言,以及渊源、传承、后继三篇。绪言阐述了蒋文照医学的源流、形成及其特色等。渊源篇介绍了蒋文照教授所师承的一代名医陈莲舫、李子牧、徐松全先生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与贡献。传承篇展示了蒋文照教授的医学传承和在脾胃病证以及和法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后继篇则收录了蒋文照医学的后继者,其中蒋文照教授的研究生和学术经验继承人两人,徐珊教授的研究生、学术继承人,指导的名中医等52人。
《蒋文照医学传承》(作者徐珊、徐燕立、杨季国、冯立)在阐述蒋文照医学的源流、特色的基础上,介绍了蒋文照教授所师承的一代名医陈莲舫、李子牧、徐松全的生平和学术贡献;蒋文照医学的传承,选录了蒋文照医学后继者的杏林步履、医学传承和学术研究,重点展示了具有蒋文照医学特色的脾胃病证以及“和”法等方面的成果和贡献。《蒋文照医学传承》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可供中医药人员和爱好者阅读参考之用。
【岐黄历程】李子牧(1868-1933),男,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清代名医。字滋漠,又名保常。弱冠师承青浦(今上海市)御医陈莲舫,业成悬壶嘉兴、上海等地,医名卓著,并陪同陈莲舫赴京为慈禧太后诊病。曾任嘉兴医师公会干事长,参与筹办施药局等。
【医学传承】弱冠负笈从陈莲舫游,得师真传,乃其师之得意弟子。1910年收嘉兴油车港马厍汇徐松全为弟子。其子李树滋,继其业,任职于嘉兴市中医院,亦有医名。
【学术成就】李子牧精通典籍,博采众长,擅治时病,组方轻灵。晚年,尤以调治内、妇、杂证为专长,择药精细,喜用鲜品,特别注重护养脾、胃,分别阴、阳选药,或宗东垣,或法天士,井然有序,学博而不泥。
李子牧藏书极富,无论《内经》《难经》等典籍,以及先贤名著,觅其善者皆集之,尤其爱购“本草”书籍,并经认真研究,增辑而成《重订增补本草备要》八卷。另有《李子牧医案》二卷,为其弟子所辑集,载案说理清晰,简明扼要,辨证精确,择药恰当,可师可法。
其弟子徐松全收集李子牧医案,1964年发表在《浙江中医杂志》第7卷第9号上,兹选录如下。
[案1]肝是先天,心脾为依附;冲原血海,任带为系维。三阴既虚,八脉亦损,营虚生热,气虚生痰,痰热互扰,化气化风,犯中宫,脘满腹痛;上巅顶,目蒙头疼;窜络脉,手麻足软;走筋骨,脊楚腰瘦。癸事趱前,带下不固,脉左滑右弦,舌尖红白,拟养营以熄热,参调气以化痰。西洋参(米炒)、炒丹参、抱木神、杭菊花、炒杜仲、白蒺藜(去刺)、竹沥夏、生白芍、远志肉、金毛狗脊。
[案2]身半以上为风肿,身半以下为水肿,上下皆肿,名日风水。水宜利二便,风宜发腠理,内经开鬼门、沽净府,是为得之。紫浮萍、赤苓皮、川椒目、甜葶苈、杜赤豆、川桂枝、川牛膝、大腹皮、黑白丑、真针砂、木防己、冬瓜皮、老姜皮、陈麦秆。
[案3]冬温逆传心包,身热神昏,疹点欲现不现,口渴引饮。舌苔前半绛、后半干黄,脉两寸关滑大。拟宗喻西江芳香透窍,吴淮阴辛凉泄表。犀角尖(磨冲)、鲜石斛、淮银花、羚羊角、连翘心、天花粉、天竹黄、白茯神(辰拌)、甘中黄、川贝母、冬桑叶、西赤芍、棉纱线、牛黄丸(灯心汤化)。
复诊:疹点透发,身热渐解,惟口渴引饮,舌苔前半绛、后半干黄,脉两寸关洪大较减、尚见滑数,阴液灼伤,余焰未熄,所喜神志已清,可免反复致险。鲜石斛、连心麦冬、淮银花、天花粉、川贝母、京元参、经霜桑叶、抱茯神(辰拌)、连翘心、丝瓜络、光杏仁、白通草、生梨皮、活芦根。
按:喻西江即喻昌(约1585—1664年),清代医学家,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西昌)人。研读医书,在常熟行医。晚年著《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书。推崇《伤寒论》,长于内科杂病,强调辨证论治。
吴淮阴即吴瑭(约l。758 1836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受吴有性,特别是叶天士的影响和启发,对温热病进行研究,采集过去有关温热病的著述,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写成《温病条辨》,论述三焦辨证和治法,对温病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案4]不寐之因有八:老年血虚,肝失血涵,心失血养,一也;病后虚烦,二也;虚劳烦热.三也;思菀不舒,四也;胆热有疾,五也;心虚有热,六也;胃逆不和,七也;阳不入阴,八也。大致心气素虚,中夹痰涎,阻格阴阳,不能交济,自述上下如隔,升降不通,用药宗内经半夏汤、集验温胆汤、终南补心丹加减。宋半夏、北秫米、熟枣仁、抱茯神、远志肉、川贝母、炒丹参、夜交藤、新会皮、金石斛、生白芍、淡竹茹、莲子心。
按:集验温胆汤为《外台秘要》引《集验方》方。终南补心丹出自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据《成方切用》记载:“终南宣律师课诵劳心,梦天王授以此方。”故名之曰“天王补心丹”。
[案5]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火扰及阴精,心君亦失主宰。肝之魂,幻其形;心之神,现于梦;离不交坎而吸其阴,且盗癸而开其键,窍关不固,由梦而强,由强而遗,古法以清心为主,而熄肝安肾亦兼及之。小生地、抱茯神(辰拌)、远志肉、E川连,炒丹参、炒知母、川黄柏、莲子心、西洋参、陈灯心。
[案6]病久噎膈,是阴涸阳结之证也。张鸡峰谓神思问病,恐于草木无功。西洋参、制半夏、白柿霜、代赭石、金石斛、关虎肚、橄榄核、生白芍、旋覆花、炒丹参,牛啭草、川贝母、淡竹沥(姜汁冲和)。
按:《鸡峰普济方》,亦名《鸡峰备急方》(见《宋史·艺文志·子类》),原作30卷(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道光戊子艺芸书社刊本,仅存20余卷,且阀有脱页)。南宋太医局教授张锐作,锐字子刚,河南郑州人(公元960—1279年),精通医术,时人有“十全者九”之誉。此书是宋代大量经验方书中之一种,由于作者是当时名医,故偶有所论,即不同凡响,殊堪珍视。
牛啭草即食而复嚼者,俗曰回噍,正名跆(音痴)草,乃牛第一次吃下之草,待休息时返上咀嚼之草团。《医学正传》治“反胃噎膈,有大力夺命丸,用牛啭草,杵头糠各半斤”。
关虎肚一药现早已禁用,可用猪肚代之。
[案7]腰重如带五千钱,腹大如抱五石瓢。水湿之气,横逆充斥,必得调和二府,温通三焦。不则鲍姑之艾,涪翁之针,亦奈之何矣。安肉桂、川椒目、大腹皮、川厚朴、怀牛膝、熟附子、淡干姜、赤苓皮、木防己、黑牵牛(巴豆霜打末拌炒,去巴豆霜)、黑车前、陈麦秆、伏龙肝。
按:鲍姑,名潜光(约309—363年),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鲍姑精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涪翁,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令绵阳市区)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详。据《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即涪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号涪翁。”治病不论责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后传针术给程高,程高再传于郭玉,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涪翁所著《针经》《诊脉法》等,均失传。
巴豆与牵牛同用属配伍禁忌,十九畏歌日:“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实验研究表明,巴豆牵牛舍用,泻下作用增强。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之配伍禁忌,历代医家遵信者居多,也有认为相反相畏药物同用,相反相成产生更强功效,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儒门事亲》卷十二“进食丸”中巴豆牵牛同用,治酒食所伤以致心腹胀满疼痛等证,可为例证。但临床使用配伍禁忌之药,当慎之又慎。P9-11
名中医药专家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和重要的学术地位。浙江中医药大学蒋文照教授是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传承晚清名医陈莲舫的学术思想,崇尚“中和”理念,临证善用和法取效,在脾胃病方面形成了独特理论见解和临床诊疗方法。徐珊教授等人认真总结其师蒋文照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组织编写了《蒋文照医学丛书》,包括《蒋文照学术撷英》《蒋文照医案精选》《蒋文照医学传承》和《蒋文照手稿真迹》等4种。这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一项有益成果,必会为启迪后学、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信赖中医药,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医药,中医药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衷心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抓住机遇,以名老中医为榜样,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启悟性,善思辨,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不断成长进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
王国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