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散步黄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蔺生睿//蔺立
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蔺生睿,笔名河源,网名瓜棚斋主,1955年生人。1973年“跳出龙门”,先在开封黄河水利学校念书,后一直在黄河支流泾河与渭河的沟沟岔岔游弋,从事水文工作。1995年10月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散步黄河》共七章,从自然地貌、工程概况、减灾作用到水库给当地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带来的繁荣等方面讲述了黄河发展,让我们一起散步黄河,欣赏黄河的美景吧!

内容推荐

《散步黄河》共七章,其中四章都在写黄河,其他几章与黄河也是骨肉难分,因为黄河既是他从事的事业,也是他的衣食父母,黄河日夜流淌在他的心里,并已融进他的血脉。写黄河上游的几个峡谷水库,从自然地貌、工程概况、减灾作用到水库给当地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带来的繁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语气中颇带自豪;他探访哈达铺、青城古镇、连城镇、新城镇、大地湾,寻访、探究黄河上游商业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发展历史,并热情地告诉读者:“进得院内,每一位主人都是讲解员,都能说出祖先和院子的很多故事。”他教给读者高原生存常识、怎样辨认冬虫夏草,以及黄河边好住的,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那形象的描绘,恨不能让你马上去体验一番,大快朵颐,处处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古道热肠。

《散步黄河》由蔺生睿、藺立编著。

目录

序言

匈奴何处:蔺生睿故事(代序)郎毛

赏书夜话

解读郎毛的《痛苦》

“春天”里的故事很感人

沙漠、绿洲、驼铃声

他想掀起“敦煌风”

“借我诗心”做什么

“左师之印”小议

像水一样清爽

六书痴“轻音乐组合”

乐种田必丰收

版画家马文林印象

魏志健和他的自娱诗

正确处理感情与原则的典范

由文怀沙老人家“造假”想到的

沉默是金

关于方舟子与韩寒,我也说几句

《主宰》猜读

河上大坝岸上镇

龙羊峡有个美丽的传说

黄河上游玉如意

黄河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里因水库而青春

因水而废、因水再兴的秦王川

好一个“红”字了得

慕名探访青城古镇

土司文化的历史标本

新城旧事

大地湾与冯家湾

休闲碎语

被假货忽悠以后想到的

贼娃子新解

请告诉我,为什么要禁止

万事吃为首

四季平安就行

唐长老儿伪君子也

小处不可随便

我和鳖之缘

善待自己才是上策

实事求是真难

回忆老虎

感悟积极面对

世上岂有此等好事

惩治造假者要狠一点

陈凯旋你怕什么呢

山里树与园林树

黄河行吟

黄河从这里出发

漫话哈达

漫话高原反应

漫话玛尼堆

青稞与糌粑

漫话青稞酒

漫话冬虫夏草

漫话红景天

天路上的格桑花

黄帝陵小记

朝圣两湖

崆峒山上有两座庙

南郭寺小游l

环县荞麦与养剁面

董志塬地坑院一瞥

忘不了的高担酿皮

兰州方言趣闻

兰州“四大名旦”趣闻录

兰州“三客”趣话

静夜情思

家乡的小河

家乡的路

山清水秀家乡美

梦中的车马店

想起“高青天”

我的姑舅大

爷爷说的,信不信由你

邮递员大哥,您好吗

不该忘记的陈年旧事

《黄河报》是我的老师

我也经历过火车事故

高原流云

素描守河人

我陪老谢走大河

我陪老谢走大江

我的同学都延中

赵赛生与放淤试验

与黄河结缘

夹河滩里“黄河湾”

泺口水文站印象

“孔不倒”和他的伙伴

他平凡得就像黄河里的一滴水

“河风”为水文人而吹

陪爸爸散步

挥之不去的情结

就这样搬来搬去

速溶咖啡与小资情怀

渭河岸边的红顶屋

这样说再见

烟花不寂寞

不仅仅只是感动

华县水文站留给我的记忆

陪爸爸散步

跋胡述范

试读章节

我爱看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字或书籍,往往眼高手低,虽然写不了文章却好说长道短。您别以为我在故弄玄虚,好像我是评论家一样,先给大家一头雾水,然后把大家诱人我的圈套。我声明,我绝没有这个阴谋,我只是想告诉您,请您别轻易上别人的当,我是老实人。

我说的“解读”,其实就是揭发的意思,用“解读”是为了显示温和与文气一点儿。我是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走过来的人,说话办事难免有些“造反气”,怕惹来官司,所以就用“解读”二字代替了“揭发”,以免人家说我“四人帮”阴魂不散。

我说的“郎毛”,其实是位作家,这位作家我认识,认识他是十几年前在黄河岸边。还要声明,您别以为在黄河岸边,我俩的认识就很浪漫,就对着黄河抒情:“黄河啊——我们的母亲!”我们相识是在黄河源区海拔4200多米高的青海省玛多县那儿的黄河边,那里会有浪漫吗?您去过?

黄河源设水文站,是专门看黄河的,看黄河是怎样从“天上”来的。那里的黄河像仙女,温文尔雅;那里的气候却残酷有如恶魔。我就在那个水文站伺候黄河,与仙女相伴与恶魔对峙。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8月的一天黄昏,我正在看黄河,与四位不速之客遭遇。四位好汉蓬头垢面,带着各种家什,我以为碰上了土匪。在这与世隔绝的荒原,四位好汉要我的小命还不简单,杀了以后不用销尸灭迹,草原之鹰自然会带我去西天极乐世界。

于是,我诚惶诚恐:四位好汉您是哪路神仙,您要什么尽管吩咐,我有酥油我有糌粑我还有藏胞送我的手抓羊肉和从内地带来的香烟美酒。要东西我可以全部奉献,小命只有一条,实在舍不得呀!一位好汉看我胆怯架势听我“投降派”式陈述,哈哈大笑:您恐怕不是共产党员吧?怎么没打就全“招”啦!您很幽默。我们四位是徒步考察黄河的作家、诗人、摄影家、评论家。我们刚从黄河源头下来,需要您的帮助。我们带的食品已经吃完,一天没吃东西了,来向您求救。我们可以给钱,我们不是坏人,您看我的证件。

介绍信(那时居民身份证还在酝酿中):

兹介绍张真宇同志……致革命敬礼!

介绍信纸头还有“革命委员会”字样儿……

还递上一张印刷粗糙的名片:

郎毛,本名张真宇,河南省禹州籍,作家、诗人……

我就是这样认识郎毛的。

四位好汉就这样成了我的座上宾,这时我才敢了解他们所带的各种家什:高压锅、摄影三角架、拐杖。我们围着牛粪火炉,啃着手抓羊肉,喝着青稞酒,满帐篷里迷漫着牛粪与烧酒的}昆合味儿,还有一股梁山好汉的豪气。

这一段故事是真的,主人公之一的“我”是假的。20世纪80年代初郎毛作为诗人和他的伙伴徒步考察黄河源,这是我从《黄河报》上看到的,于是我伪造了我与郎毛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这段故事是我听黄河沿水文站的朋友讲的,我就把这位朋友假设成我了。

我认识郎毛的确切地点是甘肃的天水,大概在10月,那是《黄河 黄土黄种人》杂志创办初期。郎毛和王路平两位先生从新疆组稿过来,他们是冲着韦中兴来的。此前他们已经认识,我认识郎毛是经韦中兴介绍的。

后来我和郎毛成了朋友。

我说的《痛苦》是郎毛新作《传说中的痛苦》的简称(以下仍简称为《痛苦》),是200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多文体混合的文学著作。

郎毛挺仗义的,不忘我这圈外的老朋友,赠给新作《痛苦》让我“惠正”,我就十二分地感动。

我认真拜读了《痛苦》的所有章节。按照惯例肯定是要先对《痛苦》大加赞美的,现在干啥都是这样。君不见,优质工程满天飞,说的是建一座工程树一座丰碑,丰碑没见树几座,坟堆倒见了几座。綦江大桥垮塌了,几十条人命撂到綦江喂了鱼。青海有一座叫沟后的水库莫名其妙地垮塌了,库里的水如魔瓶里出来的恶魔,一下就吞噬掉几百条还在梦乡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坏啦!我劝读者朋友别上郎毛的当,我却一不小心掉到了他的陷阱,先痛苦起来。痛苦那些无辜的死难者,可怜他们让“一个自称能够代表我的人来到我的房间,我是在他指天发誓的诺言中让他在我的桌子对面坐下的(《痛苦·大人千古》)”,并把一部分权力心甘『青愿地交给了他,因此把『生命也断送了……

好了,不上他的当,就说《痛苦》的艺术风格吧。

在我读过的各种书籍中,《痛苦》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有其独特之处。严格地讲,《痛苦》一书是部集子,哩哩啦啦记录了郎毛近10年的思考和探索。他自己把整部书分为前小说、后随笔、故事新编、看图说话四部分,其主题是敏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社会学课题,思考这类问题不仅痛苦而且有风险。

从字里行间看,作者写《痛苦》是用了心血的。《痛苦》是作者生命的体验,其艺术表现形式是不是算作“流派”还有点定义过早,但说是一种探索并不为过,至少是说了一些别人似乎知道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他巧妙地运用这种形式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意念或痛苦,实为难能可贵。在大家都认识到钞票是万能之物的今天,作者能不为钞票“积无多”而折腰,思考一些他根本就无力办到而又关系到民族兴旺的大课题,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与他过不去的?

不过我要提醒郎毛,凡事要想想朋友。你为了别人、为了天下那么多为日月的“度过”而劳碌的人呼叫可以,但不要太过分。假如你因为这样的文字去了大多数人都不想去的地方,就算朋友们有那么多时间陪你,又能怎么陪你呀!

《大人千古》不可能,经过20年的研究与认识,全民已形成共识,我们走过的历史是辉煌的,其他都不足为奇。“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都不计较了。

《手套党人》有点意思,读起来不美,恶心!

《暴力乌托帮》改编成电影还可以,但我看,只有请张艺谋做导演,才能表现出其艺术内涵之所在,但老谋子不一定给面子。P3-5

序言

释姓:蔺,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大概起源一地名,西周时代一王侯被分封到一个叫做“蔺”的地方,于是,“蔺”姓就繁衍下来。这很可能只是戏说或者猜想,但愿不会因此吃官司。我的一位朋友就不承认这一点,他坚持认为他是匈奴的后代,或者他宁愿相信他是匈奴的后代,理由是他的隆额、短脸以及高颧骨、深眼窝几乎就和中原人不一个模子。他太像匈奴人了,还不仅仅是外形,他的内心几乎就是野蛮人。他生于陕北,发迹于渭河上游的一个小水文站,这会儿把自己交给了黄河源。他和黄河不仅仅是职业上的关系,那差不多就是一种亲情。黄河源头的荒凉旷远在他看来和他的内心太呼应了。工作之便,他从不放过机会使自己钻进藏胞的帐篷里,感受中原文化之外的博大和执着。但无论如何“蔺”姓终归是一个汉姓,蔺姓的列祖列宗中有一位叫蔺相如的,因为不辱使命被战国时期的赵王封为上卿;又因屡避大将廉颇的锋芒,被廉颇负荆请罪,传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这是一个典型的汉民族的谋略和忠勇故事。与这个故事同时期发生的就有匈奴扰边的记载,可见蔺姓与匈奴也算是冤家,不知我的那位朋友怎么看。但合乎情理的解释就在嘴边放着呢:比如说一蔺姓士子意外地娶了一位匈奴女子,于是我的朋友就显然代表了民族融合的成果。而且他的族群澎湃且源远流长。

释名:我的那位朋友名“生睿”,这是一个怪怪的名字,文化得一塌糊涂,所以激起了不少人的愤慨,为什么故意把自己的名字弄得让人不好亲近呢?显然这是封资修的毛病。如果说“蔺”是祖传下来的,你别无选择,那么“睿”呢?难道全天下只有你家老子会翻字典,找出些怪字,难为工农兵大众?为什么不起名叫“建国”、“志强”、“拴宝”,或者干脆叫“狗蛋”呢?干嘛起这么一个暖昧的名字?“文革”十年像梳子一样梳来梳去,怎么没有把你的名字梳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呢?而且还“生睿”。“生啥?啥生啥?”据说经常有不认识首尾两字的人这么大声小叫地呼他。

但蔺生睿,或称啥生啥,坚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样就保持了它的独特性,全国十几亿人口没有几个叫啥生啥的,啥生啥颇为啥生啥而骄傲。他不止一百次在不同场合讲啥生啥的故事,使不同的听众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意外地钻进一条小巷,那里奇花异草,还有一点无伤大雅的下流。

但这“睿”字还真有讲究,它常常和“智”字一起使用,叫“睿智”,比“智慧”还雅一个品次,说谁谁“睿智”的时候,那也就快到“大师”、“圣贤”的份了。但蔺生睿本人坚决不敢往这儿靠,他只是一不留神就使自己挂到了巨人的肩膀上。1998年,当全国人民都在为黄河下游断流而痛心疾首时,蔺生睿进一步危言耸听地说,下一步就该黄河上游段断流了。结果不出一年。到1999年,万里黄河最美丽的两个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问,果然出现历史罕见的断流。至此,黄河生态危机从源流两个方向呈现和暴发,想想都令人倒抽冷气。如果说,黄河下游千里断流是过量引水的结果,那么源头断流则显然影响到黄河生命的终极存在。因为黄河平均径流量58%来自上游,来自雪山和草地。如果黄河下游沦为无水之河,上游又萎缩为无源之水,那么就只剩下中游的泥沙了。

蔺生睿发表这些高论时,不知是以个人名义还是以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副局长的名义,总之人们不得不重视他,和那些充满人文情怀的“拯救”人士不同,蔺生睿的口吻冷静得出奇,像是在宣读一篇科技论文。他说,黄河断流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一种必然的代价,人类应该有勇气面对这个现实,并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步恢复大自然的完整和美丽,但怨天尤人和杞人忧天大可不必。

蔺生睿或啥生啥说这话时像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唯科学主义者,又像是走向诡辩的辩证法教师爷,没有激情,没有悲悯,没有大声疾呼。

但无论如何,它能够自圆其说,几乎无懈可击。当你聆听他的辩证法时,你会意识到他的“睿”字,果真有一种狡猾在里面。

我的诘问:但是那个匈奴呢?那个神秘的匈奴,那个消失在历史地平线上的匈奴,那个血液和灵魂里的匈奴呢?我问啥生啥,只见他一脸茫然,直到时间之刀一刀一刀刻得我们满脸皱纹,我们一天天变得慈祥,和蔼可亲,我放弃了所有疑问,我们成了生活朋友,而不再是思想总是处于紧张交锋状态的辩士,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本书的电子稿。

据说这是一个读图时代,说实话我真的已经不再习惯读书,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几乎读完了这本《散步黄河》。开始当然是不以为然的,我这“不以为然”的臭德行大概是常常隐蔽在慈祥外表之下,一不留神就暴露出狰狞。还好我这会儿居然以为这本书还必须叫“散步黄河”,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一位名叫“蔺立”的“文二代”或“河二代”挽着老爸的胳膊徜徉在黄河边,老爸显摆着他的阅历和见闻,“二代”则不断用她美丽的小清新解构着老爸的沧海桑田。散步是随意和散漫的,黄河却被一代又一代人弄得厚重而疲惫,黄河散步但愿能够解构黄河的神话。

令我惊讶的是这居然是一本无主题之书,它没有刻意去解构什么,而是逮谁写谁,无论画画还是写字的(我就冒昧地不叫他们什么什么家了),还有已故的我们共同的文友韦中兴,都被他写得荡气回肠,好好可爱!难怪我夫人胡述范赞他视野宽广、题材丰富。我却觉得这老兄无论写谁,终究是被黄河罩着,我以为他笔下的人物都是黄河之子。

遗憾的是我终于没能读到作者写老喇的文章。老喇是原西宁水文水资源局的局长,后来因公殉职。1998年我被老蔺引导着在西宁和他相识,他唱的青海花儿那叫个石破天惊:

左边是黄河嗷哟

右边是岸来哟嗨

一对子白鸽子

扑噜噜噜噜噜噜哗啦啦啦啦刺啦啦啦啦刷啦啦啦啦

飞上了蓝天哟嗨

黄河水文人就唱着这样的“花儿”在河边散步、测流、取沙、生儿育女,偶尔写写文章,成就着一代风流。红高粱一样淳朴的老喇和韦中兴如今都飞上了蓝天了。在天上的水文站,也许他们还会唱着“花儿”测测云彩、大气环流什么的。他们个个是我的恩人,因为从1985年行走黄河开始,他们就是我的施主,直到今天。

这篇所谓《序》大部分写于lO年前,发表在《黄河报》上;后面大概六七百字只能算“续貂”了。就“续貂”吧,算是对蔺兄这本书的祝贺。

后记

黄河水文作家蔺生睿和女儿蔺立的《散步黄河》就要付梓了。我有幸先睹为快,并获得久违的阅读愉悦,这不仅仅因为生睿是我的朋友,还在于这本书在很多地方真的打动了我,有的地方甚至让我落泪无语。我欣喜地看到,经过几年的时光,生睿的写作视野又有拓宽,不再仅仅拘泥于黄河水文,而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进行现实观照,在以往熟稔叙事和白描基础上,多了些形而上的思考。

他读郎毛《传说中的痛苦》,“三个半月心中才隐隐出现一点儿痛苦的情愫,可这痛苦却随着时间流逝久久挥之不去,而且愈久愈烈”;读赵正的书法,他看到的是浩瀚的大漠,历史的狂风,绿色在那里犹为显眼,生命在那里更显珍贵。走进字里行间,一个字就是一片韵味十足的绿洲,当一口气读完整篇书法,似脚步沉稳的驼队从眼前经过,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他欣赏左和平的印作,看到的是韵昧、趣味及方寸之中承载的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信息,他直陈自己喜观印外之功,认为一帧印作,刀法章法再美,如果印文无味,终觉美中不足,提倡印文应能显作者心声、彰时代风情;而李雅成的书法篆刻,他认为深得水之神韵,观之雅、闲、净,能听到山泉、小溪的叮咚声;他评小说《骆驼岛的春天》说:日常生活中,作家能从一具骷髅上发现曾经的美、曾经的爱情和遗憾。

生睿用他一贯的机智幽默的蔺氏风格,调侃书法家、诗人秋子满世界煽风,煽敦煌风,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满世界在煽黄河风呢?《散步黄河》共七章,其中四章都在写黄河,其他几章与黄河也是骨肉难分,因为黄河既是他从事的事业,也是他的衣食父母,黄河日夜流淌在他的心里,并已融进他的血脉。写黄河上游的几个峡谷水库,从自然地貌、工程概况、减灾作用到水库给当地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带来的繁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语气中颇带自豪;他探访哈达铺、青城古镇、连城镇、新城镇、大地湾,寻访、探究黄河上游商业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发展历史,并热情地告诉读者:“进得院内,每一位主人都是讲解员,都能说出祖先和院子的很多故事。”他教给读者高原生存常识、怎样辨认冬虫夏草,以及黄河边好住的,好吃的,好玩的,有趣的,那形象的描绘,恨不能让你马上去体验一番,大快朵颐,处处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古道热肠。

多年来,生睿虽身负官职,但始终保持着文人的率性和本真,时刻注意不让做人的钙质流失,因此我只把他看作可掏心窝子说话交往的文友。他爱读书,对未知充满好奇和追问;他遵循爷爷教给的处世之道:“人这一辈子,不知道的事就要问!”“要学会抬举人,千万不能把自己看得大的了不得,能的了不得!”他的胆识、担当、正义和说真话、懂感恩跟他成长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心系民生的高青天,时代标本姑舅大,当了30多年乡邮递员依然未进人体制、老来每月领100元养老金的邮递员大哥,放淤试验现场8年辛苦守株待兔的副总工赵赛生和他带领的水文团队,还有平凡得像黄河一滴水的老站长张克宪,作为个体,每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但都有着他们所处时代的鲜明印痕。让人读后既欣慰又辛酸。尤其是写情同手足的挚友文友韦中兴:“老同志喜欢他,因为他尊老、好学;同龄人喜欢他,因为他随和,不会斤斤计较;年轻同事喜欢他,因为他从‘不摆谱”’,文末哭中兴的诗,可谓字字血,声声泪,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感人肺腑,更勾起黄河读者对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中兴的深切怀念和深深痛惜!而《我陪谢会贵》一文,通过劳模谢会贵事迹报告团一个多月与老谢的朝夕相处,以大量细节描写,深入展示出劳模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度的道德自觉,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把蔺氏眼中可亲可敬、幽默风趣的谢会贵推进读者心中,是对原有媒体报道的成功延伸和补充。

在一个获取信息主要靠网络和电视的快餐时代,不少人写文章都粘粘贴贴了事。资料堆砌,人云亦云,这些都为生睿所不齿。他总是尽力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坚持原创,发出不同于他人的声音。对一些社会现象,或褒或贬,处处体现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我的老同学、作家孟宪明多次跟我说,一个写作的男人,到了50岁,能有一个女儿挽着胳膊散步,该是多么美好而动人的场景!宪明渴求的一幕在生睿这里轻易就实现了,而且是文字的、精神的父女散步,我把这看作是四手联弹。蔺立是个懂事、内敛、文静的女孩,河海大学毕业后到黄河水文上工作,我曾经编辑过她的一些文字,当时就有青出于蓝之感,她的文字流畅细腻,洁净而有韵致,可以说篇篇都是美文。父女俩同是黄河人,同做黄河事,同为黄河文,相映成趣,一个青葱水灵,一个老辣劲道,而两人在为黄河的事业奋斗之余,一起散步黄河,欣赏黄河的美景,抒发对母亲的情思,谁说这不是黄河上最美丽、最动人的风景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