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鄂伦春族/中华民族全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关小云//王再祥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小云、王再祥编著的《中国鄂伦春族》充分展示鄂伦春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鄂伦春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鄂伦春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鄂伦春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鄂伦春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鄂伦春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关小云、王再祥编著的《中国鄂伦春族》共分十二章。第一章,简要概述了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文字及所处的生态环境、民族区域自治等。第二章,通过生产、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习俗,介绍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鄂伦春族是典型的狩猎文化。在漫长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民族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饮食起居、语言服饰、交通等诸多领域,创造凝练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不是精神文化几乎都同狩猎有关,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是:衣食所用均从野兽身上出;房屋是生活需要的便于拆建的“斜仁柱”;交通是便于山林中行走的滑雪板,自己发明使用的水上之舟“桦皮船”及鄂伦春特种马。第三章重点介绍了鄂伦春族民间文化,涵盖了教育、科技、医药、文学、工艺、体育、游戏、造型艺术、歌舞艺术以及非物质遗产等。鄂伦春族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鲜明色彩的狩猎文化,是鄂伦春人民智慧的结晶。第四章是鄂伦春族的社会文化。鄂伦春族的社会,也是经历过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发展阶段。鄂伦春族讲究礼仪交往,尊老爱幼、讲究亲属称谓的关系。不论是婚姻、生育、丧葬、节庆、诞生、取名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习俗。禁忌成为一种民约,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彼此相互遵守。第五章是鄂伦春族信仰文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礼、宗教信仰和活动、萨满的职能与作用,都具有浓郁的山林狩猎文化的原始意味,这对萨满的研究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第六、七章,分别介绍了鄂伦春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和所具有的精神气质。鄂伦春族是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反抗封建统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创建新中国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鄂伦春族又是崇尚自然、不畏艰苦、自强不息,具有英勇抗暴的爱国精神,无私无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的民族。第八是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介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过程,从清朝、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得到创新,民间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价值令人瞩目。第九章是鄂伦春族的族际交往。从文化视角看,清代时鄂伦春族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铁器、猎枪、马的传人和使用,商贸交往和族际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鄂伦春族的社会文明发展。第十章是鄂伦春文化发展愿景。鄂伦春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化创新产业前景广阔,文化艺术走上繁荣。第十一章简要介绍了41个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们当中有民间艺人、专家学者、艺术家、歌唱家等。他们都是鄂伦春族的优秀分子,最可爱的人。最后一章,是鄂伦春族的重要文献和著作。

《中国鄂伦春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鄂伦春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与族源/4

 第二节 人口状况/7

 第三节 历史沿革/9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资源/13

 第五节 语言文字/15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16

第二章 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18

 第二节 饮食习俗/32

 第三节 服饰习俗/38

 第四节 居住习俗/51

 第五节 交通习俗/61

 第六节 历史遗迹/66

第三章 鄂伦春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68

 第二节 民间科技/70

 第三节 民间医药/74

 第四节 民间文学/78

 第五节 民间工艺/96

 第六节 民间体育/108

 第七节 民间游戏/111

 第八节 民间造型艺术/114

 第九节 民间歌舞艺术/126

 第十节 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29

第四章 鄂伦春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32

 第二节 交往礼仪/139

 第三节 亲属称谓/143

 第四节 诞生习俗/146

 第五节 取名习俗/147

 第六节 婚姻习俗/150

 第七节 生育习俗/155

 第八节 丧葬习俗/160

 第九节 节庆习俗/168

 第十节 禁忌习俗/175

第五章 鄂伦春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77

 第二节 宗教活动/1184

 第三节 哲学思想/189

 第四节 萨满/193

 第五节 占卜/197

 第六节 族徽、标志、吉祥物/200

第六章 鄂伦春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积极促进民族团结/203

 第二节 坚定维护祖国的统一/206

 第三节 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207

 第四节 “漠河金矿”的创立及“黄金之路”驿路的开通/215

 第五节 打击胡子(匪)势力,维持社会治安/218

 第六节 支援大兴安岭开发建设/221

 第七节 森林卫士——鄂伦春族护林队/222

 第八节 对鄂伦春族文化研究的贡献/223

第七章 鄂伦春族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 崇尚自然的淳朴天性/225

 第二节 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226

 第三节 不怕艰苦、不畏严寒、自强不息的执著性格/228

 第四节 坦诚大方的率真气质/229

 第五节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淳朴善良的道德风尚/230

 第六节 英勇抗暴的爱国精神/231

 第七节 胸怀大局、无私无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234

第八章 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238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254

 第三节 民间社团活动/264

 第四节 民族文化价值/270

第九章 鄂伦春族的族际交往

 第一节 商贸交往/273

 第二节 族际交往/281

 第三节 文化互动/288

第十章 鄂伦春族的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93

 第二节 繁荣民族文化的魅力前景/296

第十一章 鄂伦春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301

第十二章 鄂伦春族重要著作和文献

 第一节 鄂伦春族文献概况/335

 第二节 鄂伦春族的重要著作和文献简介/337

 第三节 鄂伦春族著作和文献目录/341

附录

 一 鄂伦春族历史大事记/347

 二 参考文献/356

后记/358

编后记/360

试读章节

一、民间传说

鄂伦春语称民间传说为“乌印”,意思是“古话”“说古”或“比早些年更早的真人实事传说”。称讲述民间传说为“乌依南”或“乌依嫩”,意思是“对子子孙孙传授古代的事儿”或“将早年发生的事传给后代的子孙”。

鄂伦春族的民间传说几乎反映了该民族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有的讲述了民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具有重大影响的英雄人物;有的讲述了远古时代民族迁徙的经过;有的反映了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一带山山水水及各种风物特色的由来和形成的历史;有的讲述了各种动物的特性、萨满的神奇故事、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鄂伦春族的传说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又分为族源传说、民族迁徙传说、古代英雄传说、历史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民族习俗传说、革命历史传说等。它们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歌颂了英雄人物的伟大业绩,表现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鄂伦春族人的狩猎活动、民间习俗、婚姻爱情、祖国富饶美丽的山川风物等无不在其中得到反映。它是鄂伦春民族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族源传说

族源传说是鄂伦春族人中流传较广的一类传说。如《九姓人的来历》《五大姓的来历》《五姓兄弟的传说》《库玛人是怎么来的》《柯尔特依浅传说》《那旦浅传说》《车车依尔浅传说》《白依尔民族传说》《敖伦浅传说》《查拉帮克浅传说》《乌永那浅传说》等。这些传说涉及鄂伦春族几个大姓氏的来历,它们力图从语义来追溯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反映了民族历史的基本面貌。

(二)英雄传说

鄂伦春族的英雄传说具有狩猎民族的特色。英雄们往往是民族的祖先,体现了鄂伦春族人对祖先的崇拜。主人公具有过人的体力,射箭的技艺超群,智慧过人,为族人建立过卓越的功勋。他们或拯救族人于危难,或与威胁族人生存的恶势力作斗争,形象鲜明生动,篇幅一般也较长,是口头叙事艺术高度发达的产物。

英雄往往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如《吴达内的故事》,说吴达内生而为一个肉球,具有神奇的本领,一箭能射落五只雁,射穿石头山;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传说,如《阿雅莫日根》《毛考代汗的传说》《喜勒特根》等。

英雄传说刻画了一个个勇敢、机智、剽悍,具有一身惊人的本领,身手灵活敏捷,富有正义感,不畏强暴,豪爽大度的英雄形象,深受鄂伦春族人民崇拜。

(三)历史传说

鄂伦春族的历史传说往往具有严格的现实基础,它们很少神幻色彩,同历史的联系颇为紧密,虽然还难以说是严格的历史记录,但无疑反映出了历史生活的真实本质。

鄂伦春族的历史传说主要是围绕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事件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人物而展开的。在民族历史的关键时刻,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这样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显得特别丰富。因此,每当这样的历史时刻来临的时候,历史传说便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

为数众多的清初抗俄斗争传说中,《立克顶格的传说》《朱尔铿格的传说》最为脍炙人口,在鄂伦春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立克顶格、朱尔铿格等抗俄英雄的传说,《清圣祖实录》《黑龙江志稿》中都有反映,民间故事和传说把当年鄂伦春族参加这场保卫家乡、反抗侵略斗争的经过描绘得有声有色,使这一条条简短的历史记载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了。因此,这些口碑传说除了本身的文学价值之外,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二、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鄂伦春族口头文学中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种体裁。它的蕴藏极为丰富,情节曲折动人,结构完整发达,人物形象鲜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富于神幻色彩和美丽动人的想象,是鄂伦春民族惊人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产物。

鄂伦春族人善于运用民间故事进行百科全书的民族文化教育,人们狩猎归来后,常常披着星月围坐在老樟树下的篝火旁,听老猎人如数家珍地讲述那些优美迷人的民间故事,在听、讲之间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受到了社会历史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讲民间故事的人很有才能,听的人颇感兴趣,甚至有的百听不厌。正因为鄂伦春族有不少这样的口头文学家,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才能一代一代的保存下来。

(一)神幻传说故事

鄂伦春族的神幻传奇故事相当发达,它是在民间流传最广泛,形式最完美,最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故事形式。浓郁的神幻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具有英雄色彩的主人翁和离奇曲折的情节结构是此类故事艺术上的突出特点。鄂伦春族的神幻传奇故事一般均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善良战胜凶残的思想倾向,反映了人民美好而崇高的愿望。

《吴达内的故事》是一个具有强烈英雄色彩的神幻传奇故事,是鄂伦春族民间叙事艺术的精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懂鸟兽语的猎手》,讲述了猎人为了民族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

在鄂伦春族的民间神幻传说故事中,一组以社会化伦理道德为主题的神幻传奇故事尤其引人注目,这些故事已经完全摆脱了人物的英雄性和情节的神幻性,内容变得富于传奇色彩。如《仑巴春巴》讲的是孝敬父亲的儿子最终得到了报偿,而不孝敬父亲的儿子则受到惩罚,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实实在在的社会化伦理道德故事。

(二)狩猎故事

游猎是鄂伦春民族世代以来的主要生活方式,在流传的众多故事中,狩猎故事自然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故事紧张、风趣、幽默、引人人胜。塑造了许多机智勇敢的猎手和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畏凶猛的野兽,不怕困难,团结互助,吃苦耐劳。许多故事记录了猎手们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狩猎中积累的经验,对后人起到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作用。故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般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流传甚广。

《毛义打猎》主要赞扬了狩猎生活中猎人互助团结和临危不惧、奋勇救助他人的可贵精神。毛义同一位老猎人共同打猎,突遇黑熊向老猎人扑去,就在同伴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毛义奋不顾身,纵身拦在黑熊前面。黑熊扑向前来,双掌抓住毛义的肩膀,但毛义拼死一摔,黑熊脑袋被摔到大石上破裂而死,老猎人这才得救。这种舍生忘死救助他人的勇敢行为,被鄂伦春族人视为高尚品质而在故事中得到充分肯定。

P79-81

序言

鄂伦春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20世纪50年代,经中央政府民族识别而确定。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8196人。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爱辉区,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塔河县,伊春地区的嘉荫县等地。森林孕育了鄂伦春族,狩猎是鄂伦春族最重要的生产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鄂伦春族仍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以狩猎为生。这里有高山、有平原、有河流、有湖泊,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鄂伦春族就在这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创造和丰富祖国历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简要概述了鄂伦春族的族称、族源、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文字及所处的生态环境、民族区域自治等。第二章,通过生产、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习俗,介绍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鄂伦春族是典型的狩猎文化。在漫长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民族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饮食起居、语言服饰、交通等诸多领域,创造凝练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不是精神文化几乎都同狩猎有关,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是:衣食所用均从野兽身上出;房屋是生活需要的便于拆建的“斜仁柱”;交通是便于山林中行走的滑雪板,自己发明使用的水上之舟“桦皮船”及鄂伦春特种马。第三章重点介绍了鄂伦春族民间文化,涵盖了教育、科技、医药、文学、工艺、体育、游戏、造型艺术、歌舞艺术以及非物质遗产等。鄂伦春族文化是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广泛,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鲜明色彩的狩猎文化,是鄂伦春人民智慧的结晶。第四章是鄂伦春族的社会文化。鄂伦春族的社会,也是经历过血缘家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发展阶段。鄂伦春族讲究礼仪交往,尊老爱幼、讲究亲属称谓的关系。不论是婚姻、生育、丧葬、节庆、诞生、取名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习俗。禁忌成为一种民约,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彼此相互遵守。第五章是鄂伦春族信仰文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礼、宗教信仰和活动、萨满的职能与作用,都具有浓郁的山林狩猎文化的原始意味,这对萨满的研究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第六、七章,分别介绍了鄂伦春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和所具有的精神气质。鄂伦春族是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反抗封建统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在创建新中国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鄂伦春族又是崇尚自然、不畏艰苦、自强不息,具有英勇抗暴的爱国精神,无私无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的民族。第八是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介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过程,从清朝、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得到创新,民间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价值令人瞩目。第九章是鄂伦春族的族际交往。从文化视角看,清代时鄂伦春族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铁器、猎枪、马的传人和使用,商贸交往和族际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鄂伦春族的社会文明发展。第十章是鄂伦春文化发展愿景。鄂伦春族在祖国大家庭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得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化创新产业前景广阔,文化艺术走上繁荣。第十一章简要介绍了41个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他们当中有民间艺人、专家学者、艺术家、歌唱家等。他们都是鄂伦春族的优秀分子,最可爱的人。最后一章,是鄂伦春族的重要文献和著作。

在历史上,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几乎所有的鄂伦春族人都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形成了他们具有鲜明色彩的狩猎文化。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得天独厚的资源,是鄂伦春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多年来,狩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社会发展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存在和发展的支柱,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它体现了鄂伦春族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是一种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消失得越来越快,j些正在消失的文化恰恰是我们还没有很好解读的文化。生态的破坏则更加剧了现有文化的消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中华民族全书·鄂伦春族》是了解鄂伦春族,认识鄂伦春族文化难得的图书,尤其值得珍惜的是,这套图书坚持平等、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观念,同时坚持我国“左图右史”的优良传统,图文并茂而显得生动、有趣。这是往昔民族生活的再现,也是依稀存在人们记忆中故事的回放。我们在写作中力求做到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民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我们记录着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一是为了保存,当一种文化正在灭绝或正在消失的时候,保存和记录就格外重要;二是为了纪念,纪念我们民族曾经走过的历程;三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是我们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贡献,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即使解决了温饱,也没有再发展的前途。所以,对鄂伦春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必须挖掘其精髓,从人文资源、人文价值、人的情感上去解读一个民族的历史。

如果你想了解鄂伦春族文化,领略鄂伦春族风情,那就让我们从这本书中一起感受浓浓的民族情,感受鄂伦春族聪明智慧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鄂伦春人的无限创造力……

珍存的是历史时光的记忆,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