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框架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0卷第1期)/3
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增长
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与杨小凯、张永生商榷(与鞠建东、王勇,《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4卷第l期)/41
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与刘明兴,《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72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与刘培林,《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96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与刘明兴,《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119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张鹏飞,《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5卷第4期)/139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经济收敛(与张鹏飞,《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5卷第1期)/161
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与徐朝阳,《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182
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转型何以加速增长唯解自生难题——《前10年的转轨——东欧和前苏联的经验和教训》述评(与刘培林,《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3卷第1期)/205
自生能力和国企改革(与刘培林,《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222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与刘明兴、章奇,《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239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与李志贽,《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258
发展战略、休克疗法与经济转型(与徐朝阳,《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278
新结构经济学与制度选择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扭曲(与李飞跃,《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309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发展(与潘士远、刘明兴,《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5巷第3期)/328
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与余淼杰,《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348
新结构经济学与收入分配
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与刘培林,《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一期)/373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与刘培林,《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403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陈斌开,《南开经济研究》20lO年第1期)/415
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人分配(与陈斌开,《世界经济》2012年第1期)/433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最优金融结构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与孙希芳、姜烨,《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457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与孙希芳,《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479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与孙希芳,《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510
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与姜烨,《管理世界》2006年第1期)/524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与章奇、刘明兴,《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549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与李永军,《经济研究》2001年第l期)/602
资本积累与最优银行结构(与徐高,《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7卷第2期)/624
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波动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理论的重新构建(《经济研究》2007年第l期)/643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与巫和懋、邢亦青,《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652
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与龚刚,《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675
新结构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I)(与刘明兴、刘培林、章奇,内部未公开研究资料)/703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Ⅱ)(与殷伟、刘明兴’章奇,内部未公开研究资料)/742
后记/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