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散中国的犹太人/六书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刘晓航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晓航编著的《流散中国的犹太人》介绍了犹太人1800年民族大流散的悲情历程,并重点讲述了犹太人在我国开封、上海、哈尔滨及天津四大城市的流散情况,犹太文明在这四地如何生存发展,犹太文化与汉文化融合及交流进程,以及中国人民对犹太人的善待、犹太人与汉民族的友好交往等。

内容推荐

刘晓航编著的《流散中国的犹太人》从犹太人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写到了犹太人的今天生活,并着重展示了侨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的生存现状。

《流散中国的犹太人》对认识犹太人与中国人的关系,传播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宽仁胸怀具有一定的意义,对研究犹太人的历史也大有帮助。

目录

第一章 犹太民族的历史与希伯来文明

第二章 犹太民族大流散的悲情历程

第三章 犹太人流散开封的千年之谜

第四章 19世纪中叶以后来上海的犹太人

第五章 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流散哈尔滨

第六章 流散天津的犹太人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犹太民族大流散的悲情历程

一、犹太民族——一个流散全球,没有祖国的民族

公元70年后,犹太人被罗马统治者驱赶出巴勒斯坦以后,虽然没有了祖国,但是,犹太人仍然信仰犹太教,遵循自己的礼节与习俗。他们流散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并顽强地保持并发扬光大犹太民族的文化。

对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返回故土。他们每天的祈祷词中。都重复着一句话:“吹响我们自由的伟大号角。高举起召集我们流亡者的大旗,我们要从各地聚集到我们的国土上。”犹太教的拉比(拉比,在希伯来语中就是“长者”和“教师”的意思,是对犹太教长者及博学的神职人员的尊称)不断地强化圣殿在犹太人中的影响,要求犹太人记住圣殿被毁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强调巴勒斯坦在犹太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犹太人坚信:迦南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即“应许之地”。根据《圣经》 (旧约)记载,公元前18世纪希伯来人从两河流域来到迦南,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我要将你现在的居住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应许之地”是犹太教最基本的教义之一,也是犹太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移的信条。在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均始终认为巴勒斯坦是他们的故土。在无依无靠的犹太人心中,只有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重建国家,才是摆脱苦难出路的唯一办法。“明年在耶路撒冷”成了犹太人的祈祷词,这便是犹太人复国思想的起源。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后。巴勒斯坦起先归属东罗马,即拜占庭帝国。公元614年,波斯帝国一度占领巴勒斯坦,留在这里的犹太人开始重建圣殿,但是,拜占庭帝国很快发动反攻,再次将犹太人赶出耶路撒冷。他们杀戮犹太人,强迫他们改信基督教。许多犹太人逃离巴勒斯坦。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迅速打败了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建立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5年,阿拉伯人进入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当地居民逐渐伊斯兰化。犹太教的圣殿的西墙(哭墙)成为伊斯兰阿克塞清真寺院墙的一段。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想方设法回到耶路撒冷,伫立在圣殿被毁后仅剩的那一堵“哭墙”下哭泣、祈祷,把给上帝的愿望写在纸条上,塞进墙缝里,憧憬着复国的那一天。哭墙寄托着犹太民族的苦难,也见证着犹太民族复国的理想。  虽然名为同一个犹太民族,但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犹太人在外貌、肤色、语言、生活习俗上并不相同。近代以来,确定犹太人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种族标准,即认为只要双亲(或是双亲之一)为犹太人的话,本人就是犹太人。另一种是宗教标准,即只要信仰犹太教的就是犹太人。以色列的《回归法》规定:“犹太母亲所生,或已经皈依犹太教而不属于另一宗教的人,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历史,是被迫害、被歧视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19年到1948年,有案可查的大规模驱逐犹太人的事件就有80多起。到中世纪时,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形成三个分支:东方犹太人,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亚非地区:源于中世纪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陆。

东方犹太人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除了宗教信仰和习俗外,大多数融入阿拉伯文化,使用阿拉伯语。相比西方犹太人,东方犹太人的生活比较稳定和安逸,他们很少与外界往来,由于几千年来受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与当地人通婚,东方犹太人大多讲阿拉伯语,在外貌上与当地人极为相似。

源于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从巴勒斯坦和埃及来到西班牙。罗马人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后,有更多的犹太人流散到那里。公元412年西哥特人占领西班牙,对犹太人实行政治歧视和宗教迫害,强迫他们改信基督教。公元711年到756年,阿拉伯人和西哥特人发生长期的战争。犹太人为了自己的解放,支持穆斯林。穆斯林王朝建立后,西班牙犹太人获得信任,一些西非和北非的犹太人也来到西班牙。塞法迪犹太人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都有所建树。西班牙犹太文化在10—12世纪达到鼎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塞法迪犹太人的“黄金时代”,西班牙在这一时期也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主要分布在西欧、中欧和南欧,他们自罗马帝国时代就陆续作为奴隶和商人来到这里,很多人从事农业。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欧洲各国的统治者利用宗教矛盾对犹太人实行歧视与迫害,对他们的生活和就业进行种种限制,禁止犹太人占有地产。限令他们居住在特别的居民区内。虽然受到迫害和隔离,但是,犹太人恪守着犹太教信仰,保持犹太人的生活习俗,从而维系了民族的生存。  P18-22

序言

穿过历史的目光

阿成

我最早接触刘晓航先生的《流散中国的犹太人》之书稿,还是在今年的春天,是这本书又把我重新带人到犹太人的历史画卷当中。在我看来,犹太人之所以引起中国的专家和学人,包括某些作家的关注,更重要的原因,不仅仅是源自他们的历史,他们的信仰,而是他们千百年来的苦难命运,尤其是那一段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命运。简言之,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中东铁路修建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命途多舛的犹太人选择了东方,中国人则以兄弟般的情怀接纳了他们。接纳他们的主要城市有上海、哈尔滨和开封。这三座城市对犹太人的包容,包括对犹太人的情感,要比其他城市更多,更广泛,更深入,也更持久。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才促使刘晓航先生出手进一步整合这三座城市的犹太人历史,再度深入调研,全面勘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得“在中国的犹太人”的来龙去脉更全面,更立体,更翔实。

我历来认为,获得犹太人的相关信息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历史文献。包括对其他相关人的研究和挖掘,另一个,则是对某些当事者进行直接的采访。武汉科技大学的刘晓航教授为了研究和发掘犹太人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历史,带着他的研究生们多次去开封、上海和哈尔滨实地调查。我欣赏这样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态度,很显然,行动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学人的一种操守。刘晓航先生的研究摆脱了那种“辛苦”的,单纯地从书本到书本的文抄公的方式,而特别尊重实践的力量。实践,不仅可以获得最感性也是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它还可以匡正一些以讹传讹,以及某些充满着孩子气的“结论”。当然,做这项工作是非常艰难的,仅以哈尔滨为例(因当年工作性质所决定,我比较清楚地了解这里的犹太人),在1980年代,哈尔滨就仅剩下一位苏俄时期的老太妇人了(犹太人),且一直生活在外侨疗养院里。当然,她现在早就不在了。但是。刘晓航先生则通过一些和犹太人有过接触的父辈,包括周围熟悉的朋友,零距离地去了解犹太人的生活和工作,并借助犹太人在城市里建造的楼堂馆所,商业、经济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历史遗存,去体验犹太人的文化和他们对中国城市的情感。尽管困难重重,但乐此不疲。

前些日子,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去了一趟呼伦贝尔盟,在“兴安”这个地方实地察看了俄国人建造的兴安隧道,居然采访到了当地的老中东铁路工人。我们还看到那个已经人去楼空的俄国人(亦有犹太人)的“小社区”,其建筑群真的是非常精美。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这些建筑一个星期以后就要被扒掉了。所以我认为,在挖掘相关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作),你与历史好像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当你捅破了这一层窗户纸之后,以为了解了某些历史的真相,匡正了一些模糊的看法,其实,在它的后面还有一层窗户纸。只有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你才会获得对其历史的正确认识。而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才是我们挖掘历史、研究历史的终极目的。

话说起来轻松,但这毕竟是一项繁重的文化工程,做起来真的是千头万绪,这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刘晓航先生的这本书当中,我获得了这样的感受。他从犹太人出现的第一天开始,写到了犹太人的今天生活,并着重展示了侨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的生存现状。其中令我最欣赏的是,他选择了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他的研究作生动的表述。这样一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有资格、有能力去了解那一段与我们中国人有着不解之缘的犹太人的历史,从而也能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了解到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犹太人,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文资源,一项文化科研成果,更是对后人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滋养。

因此,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述。聊备一叙,是为序。

2013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