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连江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由郭连江著,作者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卫戍区某部队服役的一名战士。在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哨位执勤近7年时间。当时部队担负着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重要警卫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光荣、神圣,而且繁重、艰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体干部战士以“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为历史使命,满怀一腔热血,战烈日,顶酷暑,冒严寒,抗风雪,披星戴月战斗在自己的哨位上,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道钢铁防线,确保了警卫目标的安全,为党和国家的警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警卫凯歌。

内容推荐

《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由郭连江著,作者从事警卫工作多年,他通过多方了解和采访,从普通警卫战士的视角,真实、生动地回忆了他们在警卫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重要机关、重要国宾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反映了这些领导同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工作作风、俭朴的生活习惯等。

《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为开国领袖站岗执勤

 警卫毛主席追悼大会这一天

 警卫周总理的点滴见闻

 周总理深夜与中国乒乓球队座谈

 在悲怆至极的周总理吊唁活动中

 警卫朱德参观工艺品展览散记

 在兰花馆为朱德执勤

第二章 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住地警卫任务的峥嵘岁月

 爱与警卫战士聊天的叶剑英元帅

 在警卫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岁月里

 在警卫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的日子里

 喜爱养鱼与栽树的徐向前元帅

 爱与警卫战士打乒乓球的上将陈锡联

 在警卫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最后7年中

 谭震林与警卫人员的日常琐事

 关怀警卫战士的许德珩老人

第三章 在军队首长和老一辈革命家住地执勤的冬夏与春秋

 粟裕与一位驻地警卫战士的深深情谊

 副班长李观锋与王稼祥夫妇的故事

 大将张云逸的晚年生活

 生活俭朴的陈奇涵将军

第四章 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临时警卫任务

 北海公园里的老帅们

 人民剧场的警卫见闻

 为何香凝副委员长清扫灵堂

第五章 在执行困惑与痛楚的情感任务中

 不堪回首的什坊院苦涩监护

第六章 中国第一大道长安街路线哨兵的火红情怀

 天安门前路线哨上的光荣与艰辛

 西长安街哨位上的峥嵘岁月

 复兴门内大街的警卫要略

第七章 警卫全军首脑机关的历历往事

 警卫中央军委会议室的十年回溯

 戍卫国防部的日日夜夜

 国防科委大楼里风流人物的点滴小事

第八章 警卫党和国家重要机关的所见所闻

 难以忘却的新华社哨位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严密警卫

 政协礼堂中的轶事1

 民族文化宫哨位上的所见所闻

第九章 关键时刻的考验与日常生活中的铸炼

 在那场事关国家命运的未触决战中

 身居闹园一尘不染的官兵们

 警卫中央首长中的轶闻趣事

第十章 警卫战士中的凡人英雄

 勇擒歹徒的警卫战士高克歧

 深夜救同胞

 激战杀人犯

后记

试读章节

警卫毛主席追悼大会这一天

1976年9月18日,天安门广场风微云稀。这一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悲痛的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要在下午3时隆重举行。

上午7点30分,我团从各连抽调的参加毛主席追悼大会警卫工作的战士们,按照上级指示,徒步来到天安门广场西侧集合。当时天安门广场早已由警卫部队和公安人员戒严。抽调的执勤战士在团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天安门广场中执勤。他们的任务是镶边警卫,也就是参加追悼会的人员按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界、学生、老红军、文艺界等分成若干个吊唁方队,每个方队的人员不仅严格审查,而且参加人数都有严格要求,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方队的四围都站有一个挨着一个(与参加追悼会人员纵横队距离相等)的执勤战士。这种镶边警卫一是缩小了警卫范围,能够保证方队内不出任何问题。二是方队与方队之间由军人隔开,一旦发生问题,便于警卫人员相互支援,及时处置。对安全警卫十分有利。三是参加追悼大会的百万人分成一个个方队并由警卫部队镶边,显得庄重且有条理、有秩序,整齐划一,与追悼大会的严肃氛围相一致。我团在担负的镶边警卫中,老红军方队就是其中之一,位置紧挨天安门广场国旗。

来到执勤位置的战士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天安门前新搭建的毛主席追悼大会主席台。主席台搭在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后面。主席台高7米,东西长度与天安门城楼相等,会台四周挂满了黑色缎带。主席台正中摆满了菊花和君子兰等花卉。花卉中间摆放着一个硕大的花圈。花卉上方是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巨幅遗像。花卉两旁分别摆放着三棵金字形的约5米高的硕大青柏,青柏的东西两侧又摆放了很多棵小松柏,象征着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与松柏一样永垂不朽、万古长青。东西两侧的花圈前面分别站着四名持枪仪仗哨兵。天安门城楼上镶挂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黑底白字巨幅挽标,挽标用的是庄重的仿宋体,挽标四周由醒目的白边镶围,长度与天安门城楼相等。

约8时,参加追悼会的干部群众陆续进入广场。由于人多,各个方队的人员都由各行业各界的领队带领,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默默进入各自的方队。

9时半,进场基本结束。一个个方队在警卫战士镶边站立下,宛若棋格,方队与方队间的通道仿佛棋线。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国葬,将参加追悼会的百万人组织的如此严密,安排的如此有序,凸显了我国组织大型活动的高超能力,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已故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无限情感和深深怀念。

10时始,天安门广场一切就绪。本就安静的广场更加寂静,真乃万籁俱寂,听不到任何声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世界上站立着人数最多的广场,此时如同进入了无声世界。人们屏气凝神,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慈祥遗像,沉浸在无尽的思念之中,不少人泪眼双涌,任凭顺颊而下,无人擦拭。唯恐擦泪擦出声响,破坏了这种神圣的思念氛围。这时,如果有人不慎从口袋里落下一根针,也会弄出叮当作响的声音来。站在离国旗仅有十余米远的负责老红军方队镶边警卫的我团某连战士申正民,此时唯独听到的声音,就是设在旗杆旁边的一部电台滴滴答答的声音,电台声音虽不大,但别无他音,便显得滴滴答答的电台声宏音亮,震人耳鼓,与四周的安谧环境极不和谐。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历史再也不能回转。

进入12时,站立了几个小时的干部群众已经饥肠辘辘,口渴难耐。大家便默不作声地草草吞食了随身带来的面包、饼干等食物,权作中餐。也有的急需小解,便沿着方队间的通道走到停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前面的厕所车上。但绝大多数人采取坚持的办法以保持不动的队形。

时针转人下午1时后,依然保持良好队形的干部群众,腿都站得酸麻,脖子挺得都有些酸疼,但大家都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顶着腰酸背痛,咬牙坚持着,坚持着

下午2时前后,紧邻老干部方队的学生方队,有的学生体力不支,站立时间到达身体极限,出现昏厥。离学生方队不远的执勤战士申正民,先后听到4名学生摔倒,被早已等待的医护人员迅速用担架抬到广场旁边进行紧急救治。

P3-5

序言

我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卫戍区某部队服役的一名战士。在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哨位执勤近7年时间。当时部队担负着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重要警卫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光荣、神圣,而且繁重、艰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体干部战士以“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为历史使命,满怀一腔热血,战烈日,顶酷暑,冒严寒,抗风雪,披星戴月战斗在自己的哨位上,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道钢铁防线,确保了警卫目标的安全,为党和国家的警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警卫凯歌。

斗转星移,似水流年。这些曾使警卫战士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警卫往事转眼间都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我的那些早已风流云散的战友们,至今仍对他们各自亲历亲为的警卫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使他们在心中永久地保存了一段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20世纪70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也是很值得我们追忆的。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前夕,我采访了我的多位战友,他们都敞开心扉,倒出了珍藏在心灵深处几十年而没有透露过的“秘密”,如实回忆了70年代在警卫工作中亲历的所见所闻,这些不平凡的真实警卫故事,都从普通警卫战士的视角,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们在警卫开国领袖、开国将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冢和党和国家重要机关及重要国宾中鲜为人知的情景。这些素材虽来自基层战士,且有些琐碎零散,但都纯真、细腻、朴实。透过警卫战士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警卫往事,我们既可看到一代伟人们的向风亮节,也可看到开国领袖们废寝忘食工作的精神境界;既可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与伟大,也可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普通警卫战士的深厚感情;既可看到警卫战士在哨位上的豪迈与雄健,也可看到警卫战士在岗哨上的苦辣与酸甜。

在党的93岁生日大喜日子里,我将采撷到的战友们的红色警卫记忆奉献给读者,使大家从折射的许许多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领略70年代的点点滴滴高层往事,让我们抚今追昔,沿着那段非凡而艰涩的历史继续前行。

后记

通过累计3000多公里的辛苦奔波,经过对20多位战友的采访,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勤勉笔耕后,几易其稿,这部《警卫战士的红色记忆》书稿终于脱稿了。

这是一部警卫题材的书。与我2009年撰写的《天安门广场警卫纪实》一书(2010年元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同属一类题材,堪称姊妹篇。该书每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因时间与地点略同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内在联系。读起来上下贯通,并无生涩之感。对了解70年代中国政坛上的大人物和大事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和零碎枝蔓有一定裨益。

每篇文章既是战友对亲历之事的深情回忆,也是作者本人感同身受的一次思想升华和写作凝练。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与悼念,不仅使战友心中酸楚,也使作者含泪写成。对开国领袖们的这种眷念之情历久弥坚,思之恻然,忆之凄楚。在这里,对程志刚、马海德、李观锋、王付金、申正民、潘绍忠、姚敬海、石龙江、苗树林、裴永山、赵忠元、高玉川、王明会、赵入祥、梁保印、张民德、安好卿等战友的翔实回忆深表谢忱。

对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悉心指导和该书的责任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给予的鼎力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有限,加之时过境迁,手头又缺乏参考资料,仅凭战友们的记忆和我的回顾,一些时间、地点、人物难免疏漏甚至错误,敬请读者给以批评指正。

郭连江

2013年6月于邯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