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包含珍贵照片还原战时影像,拜尔·伊林切耶夫编著的《苏芬战争(1939-1940)》根据目击者证词、战争日记、战斗报告和两国绝密档案编著,本书中最恶劣条件下的战斗前线真实写照。本书是一场实力悬殊,却无比强硬的较量。本书内容将以地面战役为主,海空战斗将在另一本书中重点提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苏芬战争(1939-1940)/指文战史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俄)拜尔·伊林切耶夫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中包含珍贵照片还原战时影像,拜尔·伊林切耶夫编著的《苏芬战争(1939-1940)》根据目击者证词、战争日记、战斗报告和两国绝密档案编著,本书中最恶劣条件下的战斗前线真实写照。本书是一场实力悬殊,却无比强硬的较量。本书内容将以地面战役为主,海空战斗将在另一本书中重点提及。 内容推荐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冬季战争”,而前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拜尔·伊林切耶夫编著的《苏芬战争(1939-1940)》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苏芬战争(1939-1940)》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最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目录 地图集 前言 第一章 作战计划和战前准备 交战双方 苏联红军的战役计划 芬军的应对 第二章 1939年12月:苏军对卡景利阿地蛱进攻受挫 卡累利阿地峡东部:希望破灭 突击基维涅米 苏军的总攻击 卡累利阿地峡中部的血战:新的主攻轴线 卡累利阿地峡西部地区:卡尔胡拉和尼基莱 第三章 拉多加湖北部战斗 洛伊莫拉:铁路线上的死结 托尔瓦耶尔维和埃格莱—耶尔维:拉多加湖大捷 第四章芬兰北部,拉普兰和北极方向战斗 苏奥穆萨尔米之战 拉特泰公路沿线步兵第44师惨败 苏奥穆萨尔米之战余波:库赫莫方向的战斗 第五章 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1940年1月,莱赫德:苏军的战役准备 突破 守住苏马村 梅尔基地区:扩张突破口 卡累利阿地峡东部:泰帕莱河与苏万托 放弃曼纳海姆防线 第六章 1940年3月:卡累利阿地峡的最后一战 战后余波和谢幕 附录 试读章节 20世纪,芬兰和俄罗斯之间有一段恩怨情仇,这得往前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自十三世纪起,卡累利阿地峡、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一直都是两个新兴的地区霸权大国——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的战场,两国战争连年不断。无论何时,国境线的进退总是有利于胜者或有更强大军队的一方。双方之间的战争和边界冲突一直贯穿整个中世纪。1293年,瑞典王国建起了维堡,依托维堡不断在卡累利阿地峡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张势力。 虽然芬兰是瑞典王国的传统领地,但随着沙皇俄国的兴起,(沙皇俄国和瑞典王国)边界线却往斯德哥尔摩方向移动。最终,1808年到1809年的战争决定了芬兰的百年命运:瑞典王国在最后一次对沙皇俄国的大规模战争中战败,沙皇俄国吞并了瑞典王国的属地,并建立了一个新的行省——芬兰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授予芬兰大公国充分的自治权和行政权。为了表示对这个新行省的重视,亚历山大一世甚至亲l临维堡庆贺芬兰大公国的成立。19世纪末,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让他的帝国在语言、政府、官僚机构和其他方面更为统一,废除了亚历山大一世给芬兰的大部分自治特权。亚历山大三世对芬兰政策的调整让芬兰精英阶层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认为沙皇此举是对芬兰国家文化和自治权的重大侵犯。于是,芬兰也像当时许多欧洲君主制国家那样,民族独立运动开始席卷全境。 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俄国,芬兰首次获得了独立机遇。1917年12月6日,芬兰宣布独立,彻底脱离沙皇俄国。 然而,宣布独立并没有给芬兰带来真正的和平。1918年,芬兰内战爆发。以瑞典和德国支持的白匪军和以苏俄支持的红军之间展开残酷厮杀。最终,战争以芬兰红军的失败和芬兰共产党政军要员出逃苏俄避难而告终。在这场内战中,芬兰白匪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发表了著名的“拔剑出鞘”的演说,他声称只要苏俄不归还卡累利阿地峡东部地区,芬兰就永远不会收回出鞘的利剑。战争期间,芬兰白匪军的极端右翼势力为了向苏俄施压,逼迫苏俄把卡累利阿地峡东部“交还”给芬兰,于1918年到1920年对卡累利阿地峡东部的苏俄红军组织了几次袭击。然而,卡累利阿地峡东部的当地军民因惧怕芬兰白匪军施暴,在这几次袭击事件中坚定地站在红军一边,反击芬兰白匪军。 1920年,随着芬兰内战的结束,苏俄和芬兰政府在爱沙尼亚第二大城市——塔尔图签署了和平协定。当时,苏俄红军仍在和邓尼金、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匪军作战。为了集中精力应付国内战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和平协定中作出让步,承认芬兰的独立,并划定了有利于芬兰的两国边界。在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卡累利阿地峡方面,两国边界线沿着姐妹河(芬兰方面称之为“界河”)而划。但这么一来,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俄国十月革命圣地的彼得格勒(后改称列宁格勒),距边界只有32公里。出于离苏芬边界太近和战略纵深浅的考虑,列宁在1918年将苏俄的首都从彼得格勒搬到了莫斯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芬两国已经建交并划定了边界,但两国的关系还是闹得很僵。意识形态的对立、沙俄时期的统治阴影和芬兰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反俄情绪注定两国关系始终没法好转。 随着苏联恢复了欧洲军事大国的地位,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也开始着手扩大苏联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影响力。苏联领导人照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政府,要求允许苏军驻军三国,在三国境内建立陆海军基地。与此同时,苏联也照会芬兰,提出了类似的要求。此外,苏联还要求租借汉科半岛作为海军基地,苏联领导人甚至还提出重新划定国界,把边界线从姐妹河北移,将包括维堡在内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划归苏联。作为补偿,苏联政府愿意割让面积三倍于卡累利阿地峡的领土给芬兰。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领土交换,对芬兰来说却意味着重要的卡累利阿地峡的丧失,这里不仅有完备的国防筑垒地带,还有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为了这个问题,双方曾在莫斯科举行了几轮谈判,但均没有达成协议。最后,在1939年11月初,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决定采取战争的方式,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苏军匆匆开始进行战争准备。政治上,斯大林把流亡在苏联境内的芬兰共产党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傀儡政府,并组建芬兰人民军。与此同时,芬兰陆军也在1939年lO月秘密动员预备役人员,展开一连串演习,并在主要防御地带展开了兵力。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马伊尼拉村事件。他们声称芬军炮兵对苏联边界小村马伊尼拉进行炮火袭击,炸死了七名红军战士。芬兰方面驳斥了苏联所有的指控,并要求国际社会介入调查以正视听,但被苏联政府拒绝。不仅如此,苏联方面还大造舆论声势,号召苏联红军一劳永逸地剪除“屡造麻烦”的邻国政权,并宣称红军的到来会向芬兰国内被压迫的劳苦民众伸出援手,还芬兰民主和自由。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不宣而战。苏联空军对芬兰境内,包括首都赫尔辛基在内的的多个目标进行了轰炸,接着苏联红军跨过苏芬边界,苏芬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伊始,全世界都认为这场战争顶多持续两个星期,并将以红旗高高飘扬在赫尔辛基的总统府官邸而结束。但战争的进程却让所有观察家大跌眼镜。全世界都以敬畏的眼光见证了芬兰战士为了捍卫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一度击败并阻挡了苏联红军。有关战争的具体进程将在随后的章节予以描述。P21-23 序言 2010年,是芬兰与苏联间的冬季战争结束70周年。西方世界习惯把这场战争称为“冬季战争”,而前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却在芬兰和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场战争让还未抚平内战伤痛的芬兰社会各阶层紧密团结在一起。对苏联和(苏联)红军来说,虽然为这场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也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是和更为可怕的强敌——纳粹德国进行战争前的一次真正的实战摸底考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研究人员几乎不再关注冬季战争。在芬兰,对这场战争的研究也仅仅限于芬兰方面的文献和档案,毕竟当时苏联档案从各个方面都处于保密状态。即便时至今日,冬季战争也许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诸次战役中研究最少的领域。在俄语、芬兰语和英语世界与冬季战争相关的书籍仍充满了各种谜团和错误的信息。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芬兰语和俄语并非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也非最易学的语言!)。为了研究芬兰军事档案和相关文献,我花了八年时间学习芬兰语。在当代,俄罗斯档案终于全面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开放。不过,语言不同和距离遥远还是给冬季战争的研究带来不小阻力。各种因素交织造成了西方对冬季战争研究观点的片面,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这种片面的观点。在本书中,我将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冬季战争参战普通士兵自己的看法。 限于篇幅,沿着1300多公里战线发生的各次战役战斗无法全部详述,部分战斗略写,部分战斗尽可能详述。苏芬两国视角尽在书中。本书另一个目的在于诠释苏联红军的各次战役战斗的情况并揭开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世人都知道苏军在进攻计划制定上犯下了可怕的错误,但没有人知道造成这个错误的确切原因。 本书内容将以地面战役为主,海空战斗将在另一本书中重点提及。我将尽可能在各次战役战斗描述中引用双方老兵的回忆加以补充。众所周知这是一场在极寒天气下进行的战争,但了解作战双方普通士兵的真实感受也同样重要。 战场地形——苔原地和森林密覆的荒原——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苏联红军各部沿着苏芬两国贯通的公路挺进,只有卡累利阿地峡才有连贯战线。战争演变成了一系列的孤立战斗,各个战场往往相距甚远。苏军一个师或一个步兵军只能沿着一条公路进入芬兰,而芬军也竭力组织抵抗。沿着公路的进攻正面宽度顶多5到10公里,剩下的全是针叶林和沼泽地。双方都根据自身的训练、技巧和资源采取一切手段实施迂回战术。这也是本书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分成不同章节的原因。 最后,为了避免阅读上的混乱,书中所有的事件描述统一采取莫斯科时间。 拜尔·伊林切耶夫 2009年春夏,赫尔辛基一圣彼得堡一卡累利阿地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