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罗工老生,也唱过老旦。出生于梨园家庭,行四,父亲宋永珍,是有名的旦角演员,信仰基督教,就让牧师给起名为保罗……宋宝罗先生是文艺界的一道奇观。现在一提起宋宝罗,多数人的反应是“画大公鸡的”,而对他的皮黄艺术本身的造诣知之甚少……刘连伦、王军创作的《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讲述了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连伦//王军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宝罗工老生,也唱过老旦。出生于梨园家庭,行四,父亲宋永珍,是有名的旦角演员,信仰基督教,就让牧师给起名为保罗……宋宝罗先生是文艺界的一道奇观。现在一提起宋宝罗,多数人的反应是“画大公鸡的”,而对他的皮黄艺术本身的造诣知之甚少……刘连伦、王军创作的《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讲述了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中国剧协主席、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一句京剧道白“寿延风光好”,称赞宋老德高望重,梨园独步,德艺双馨。宋宝罗工老生,也唱过老旦。出生于梨园家庭,行四,父亲宋永珍,是有名的旦角演员,信仰基督教,就让牧师给起名为保罗。母亲本是旗人,官宦人家,因爱慕宋父台上那番俊雅,遂嫁他。夫唱妇随,也成了有名的青衣,嗓子倒掉后改演丑角,名气很大。许多青年坤伶诸如孟小冬等都拜在门下,称她为干妈。宋宝罗1916年生于北京,少年时走红京津、山东、河南一带;16岁时开始学国画和篆刻艺术,得到齐白石、徐悲鸿诸名家指导;23岁时在上海成立宋宝罗京剧团;1958年4月加盟杭州京剧团,并定居杭州,1969年后在浙江京剧团工作至退休。 《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讲述了他的故事。 《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的作者是刘连伦、王军。 目录 艺苑春秋 1 我的父亲宋永珍 2 我的母亲宋风云 3 我的哥哥们 4 小神童唱红老北京 5 我的书画篆刻之路 6 恢复嗓音重上舞台 7 凄风苦雨闯江湖 8 我为蒋介石演戏 9 告别黑暗迎来曙光 10 大妹宋紫萍之死 11 第一次走进中南海 12 落户杭州 13 我和毛泽东的京剧缘 14 “文化大革命”之中进“牛棚” 15 叶剑英为我平反 16 花甲之后的夕阳红 17 小妹宋紫珊 18 爱情生活的甜蜜与辛酸 19 我和我的孩子们 谈艺说戏 我演传统戏 一《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二《四郎探母》 三《汉献帝》 四《岳飞》 八《一捧雪》 九《三辞朝》 十《春秋笔》 创作编演的剧目 改编整理“十贤母”的剧目 振兴京剧我之见 有关当前演出剧目 如何看待传统戏 我小时候怎样吊嗓子 为什么我不收徒 《逍遥津》和《哭秦庭》 我演过的京剧剧目 梨园见闻 “喜神”的来历 后台供奉的神龛有讲究 从跑龙套说起 跑龙套遇上了“国丧” “龙套王”施启元 杨小楼与《霸王别姬》 看杨小楼先生最后一次演《挑华车》 金少山临场装病 话说李多奎 《群英会》里面黄盖的一段唱词 剧本择录 《六部大审》 《朱耷卖画》 《刘伯温辞朝》 开博交友 博文选摘 我为宋宝罗先生做博客 宋宝罗年表 给父亲的一封信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的决定在那个讲究封建门第的旧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事。父母之所以能顺利成婚,其原因之一是父亲毛毛旦的舞台风姿的确美丽动人,母亲完全被他的技艺迷住了。她敢于爱,尽管当时母亲只有十六岁,父亲三十二岁,他们的年龄相差一倍,而且父亲还有过一次婚史,但是母亲决心已定,非毛毛旦不嫁。她敢于冲破门第观念,和封建家庭一刀两断,姥爷全家虽然百般阻挠却无济于事;再者此时母亲的家已败落,经济十分窘迫,这也是促成母亲能和父亲顺利成婚的原因之二。 出身于高门大户的母亲,自嫁给我父亲以后,并没有甘心做一个家庭妇女,她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好学,竟跟我父亲学起了戏。父亲看到母亲有一条又甜又亮的好嗓子,身材、相貌也都不错,符合演青衣的条件,于是就手把手教她身段、唱腔。由于母亲酷爱戏、悟性好,所以学起戏来非常快,不到两年的时间,不仅以金翠凤的艺名成功“下海”,成为专业的河北梆子艺人,而且很快就唱红了大小戏园。打此以后,我母亲就跟着我父亲走南闯北,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好不风光。 夫唱妻随的好日子过了两三年后,有一次父亲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大劈棺》,这出戏他有个绝活,就是要从高台上翻下来。不想从来不失手的他,这次在向下翻跟头的时候,衣服刮倒了高台上的灵牌,随之失重落地,不但摔伤了腿,而且因为脸部朝下,下巴骨也磕坏了,做了锯骨手术。父亲是唱旦角的,下巴被锯就是破了相,也就不好再登台演出,只能帮助我母亲张罗,做些台上台下的事情。这样一来,家庭的一切重担只能落在了我母亲的身上。 那时父母在上海滩演出,我的大哥宋紫君刚刚两岁,母亲又生下了二哥宋遇春。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我母亲没等出满月就再次登上舞台,到浦东那边的戏园子去唱戏,每天要打从黄浦江过来过去,风很大,结果身子受凉,嗓子也哑了。从此,一条脆亮的嗓子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演青衣戏主要是唱功,嗓子坏了这青衣戏就无法再唱,但也不能在上海坐吃山空,必须想办法返回北京再说。在坐船回北方的时候,我父亲和同船的人赌博,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还要带到浦东去吃官司,就在这走入困境的时候,幸好在上海演出的师哥程永龙给予了大力帮助,他托人让父母他们乘免费轮船经天津返回了北京,租住在天桥附近的施家胡同4号。 一家子总要吃饭,母亲和京剧名坤伶筱兰英在南方同过几次班,有些交情,这时就找到筱兰英静,筱兰英一口答应。妈妈为了一家子的生活,下定恒心,只要有班搭,扮宫女,跑龙套都干,在商量戏码的时候,筱兰英提出唱《失空斩》,戏中有报子再赶老军,是两个丑角演的,班子里有个青年姑娘不会这角色,而我母亲从小就听谭鑫培的《失空斩》,这个报子老军她会演,就自告奋勇说我能来,演的时候还很好地完成了。 第二场是筱兰英的《探母·回令》,我母亲扮演丑角的国舅,没想到效果出奇好,从此她就下定了决心,往丑角、彩旦里钻研,同时,也就把艺名金翠凤改成了宋风云。虽然下决心改丑角,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种种的困难存在,一是底子太薄没学过,二是这丑行太复杂,戏路太广了,天天都有难关。筱兰英能唱的戏太多,凡是谭派戏她都能演,如《打渔杀家》《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奇冤报》《一捧雪》等,每一出戏的丑行角色都很重要,妈妈是应丑行了,不能说因为不会而不演,真是急得不得了,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天天赶鸭子上架。P7-8 序言 宋宝罗先生是文艺界的一道奇观。他最近一次在央视出镜是在2012年12月下旬,九十六周岁生日时的即兴演唱,满官满调,宝刀不老。他在网上备受瞩目的博客“宋宝罗艺术之窗”,以皓髯长须、慈颜善目为标识,迄今还在不停地更新。人们都知道:宋宝罗曾为不同时代的领袖所垂青,于是有人要问:为什么比起一些著名艺术家来,他的社会影响并不怎么大呢?确实,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宋宝罗长年被舞台边缘化了。这件事恰恰可以作为一个典例,折射出中国文化的一些现象。 20世纪50年代初,新成立的中国京剧院邀请宋宝罗加盟,可是宋宝罗不愿参加国营剧团,企图继续像以前那样带着民营的戏班,自由自在地跑码头。谁知好景不长,政务院出了一个禁戏的政策,以当时的意识形态标准,不许“有害”剧目上演。执行过程中“宁滥毋缺”,明禁八十一出,实际被禁者数不胜数,后来发展到只能演《九件衣》《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少数几个戏了。宋宝罗对我说:“我会戏可以说是最多的,然而那时居然也到无戏可演的地步了。”私人戏班规模小,论编排适应新戏的能力,同北京的国营大型院团不可同日而语,遑论社会影响? 1957年他被召回注册地上海参加“反右运动”。文化局把名演员聚合在一起开“学习会”,隔三岔五宣布某某是右派分子。京剧界先揪出了黄桂秋,而陈正薇才出科几年,也被打成右派,真是风声鹤唳。恰好此时杭州剧团来约他加盟,他为了尽快躲开这个“学习会”,不惜工资打折,便把注册地转移到杭州。孰料这样一来,从此安营扎寨了。宋宝罗叹息,上海是京剧大码头,当时如果不是因“反右运动”而离开,自己的社会影响不至于像后来这样。 虽然逃过了“反右运动”,但文化体制还是在计划经济笼罩下,宋宝罗纵有浑身解数,还是难以施展。1958年以后,政府出政策不提倡剧团流动,以防“瞎演戏”,民营剧团陆续割“资本主义尾巴”,他所在的剧团从此吃“皇粮”了。有一年该剧团只演了一次日场戏,可是演职员每月工资照发。在大锅饭、铁饭碗的机制下干好干坏一个样,有志者只好受委屈了。 · 改革开放以后,宋宝罗一度有了上台的机会,却由于体制还是老样子,因此仍然不顺利。80年代初赴沪巡演,借的是宁波的班底。后来好容易向本团争取到一次演出机会,却只能拨给他六个演员,因此只好小规模地演一出《乌龙院》。吃“皇粮”的剧团往往既不尊重艺术规律,又不尊重市场规律,凡事先考虑如何应付上级领导,再考虑剧团内部各方面平衡,久而久之则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局面。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宋宝罗还上央视了吗,怎说不被重视?确实电视镜头曾多次光顾宋宝罗,然而这都是他九十岁以后的事情。如果不是面部疾病不得不蓄须,能够以皓髯飘飘的形象一边唱戏一边绘画,他恐怕未必会有多少上镜的机会。如今,收视率是电视台的生命线,在这种机制之下,老演员被过早遗忘是必然的后果。尽管宋宝罗也上过“名段欣赏”栏目,然而他和各家电视台的合作,主要还是凭他边画边唱的特色。换言之,宋宝罗“老来红”同他身上所具备的猎奇性有很大关系;难怪现在一提起宋宝罗,多数人的反应是“画大公鸡的”,而对他的皮黄艺术本身的造诣知之甚少。 遍览当今文艺界,宋宝罗只是冰山一角,过早被边缘化的老辈名家大有人在。有感于斯,我把宋宝罗历年的演唱精华选编为cD出版物,在《宋宝罗唱腔选》即将完成之时,宋宝罗先生以九十七岁高龄给编者题写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八个大字。自云:年轻时曾立志要创造流派,坐头把交椅,惜乎50年代以后京剧就走下坡路了,“时不利兮骓不逝”。按照他老人家的标准,京剧现在面临艺术危机和人才危机,前景堪忧,因此他又挥毫题写了“想想怎么活下去”七个大字。50年代照搬前苏联文化体制模式,虽经文化体制改革,迄今仍有尾大不掉的现象,因此宝罗先生题写的这七个字,掷地有声,警钟长鸣,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把宋宝罗先生一生的事迹和经验整理总结出来非常有必要,因此今天刘连伦、王军为宋宝罗先生编著传记,我举双手拥护。刘连伦先生告知,此番他们还做了大量的考证和鉴别工作,努力拂去历史前尘,留下信史。我认为此事功德无量。当年我编《宋宝罗唱腔选》时有这样体会:宋先生各时代留下来的音像资料(包括出版物)很庞杂,瑕瑜互见,如果听任一些状态或配合不佳、抑或录音质量低下之作流传,会误导后人对宋宝罗艺术的认识,因此需要负责任地编一套去粗取精的优选版出来,以正视听。如今刘、王二君面对关于宋宝罗先生的许多记载,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以前小报的哗众取宠自不待言,就是后来的出版物,也可能存在记忆、口述、记录、整理不准确或失当之处。有些内容虽涉及有关史迹,但属于孤证,只能聊备一格,因此也须指明,留待今后论证。此番二位作者以如此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这本书的编著,深孚众望。 马年伊始,我借“马到成功”的吉言,衷心祝贺《粉墨丹青一老翁——当代奇人宋宝罗》付梓。祝愿尊敬的宋宝罗先生健康长寿,吉人天相。 是为序。 翁思再 于2014年元宵节 后记 2013年中秋节前,宋宝罗先生爱女宋飞鸿从美国回来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海内外迎中秋京剧演唱会,其间她邀我小聚,谈起了能否抓紧时间为她年近百岁的父亲整理出一本比较完整和全面的著述来。我想:宋宝罗先生是全国最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一代名角,他的艺术很值得抢救保留,因此,我接受了飞鸿的嘱托。 近几年我和宋宝罗先生一直没断联系,2009年我搞电视系列专题片《盛世梨园谈往录》的时候,就曾专程到杭州采访过他老人家;后来我和山东大学王军老师一起撰写《菊苑双葩慧丽同芳》一书,又再次采访了宋老,得到宋老的热心帮助;近两年我和宋老或见面或电话交谈就更多了,2012年我在央视《戏曲采风》栏目的“梨园耆宿”板块里,专门为他策划了专辑;浙江文化厅为宋老庆祝九十七岁寿诞时,我也亲临了现场……当飞鸿把为其父出书的事托付给我以后,我又加快了与宋老交往的频率。 为了保证该书的早日面世,我再次邀请了山东大学的王军老师与我合作。尽管我的本职工作很忙,但几个月以来,我抓紧了一切时间为宋宝罗先生这本书的编著不停地肚碌着。 这本书旨在挖掘宋宝罗先生对京剧事业发展的贡献及其艺术价值。宋老已近期颐之年,艺龄也有九十佘载,如何把他的艺术人生浓缩在一部书里,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我们的编著,主要依据了宋老提供的口述文字资料(包括由宋宝罗撰述、任明耀整理的《艺海沉浮》一书),和我们多次对他进行采访的录音资料。宋老的子女也积极支持,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信息……我们对宋老的所有资料以及博客摘抄和收录的剧本,都进行了精心地筛选、分类、考证和再整理,对过去出版的书、刊及博文中的疏误,也都一一作了纠正。 为了尽可能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宋宝罗先生,我们在传记部分的每一节前面,都著有比较详尽的事件背景及概述……这本书,除了有宋宝罗先生以口述形式回顾了自己近百年的沧桑人生“艺苑春秋”外,还收入了他的“谈艺说戏”“梨园见闻”“剧本择录”和“开博交友”四个篇章。 几个月来,我紧张的工作,这本《粉黑丹青一老翁—一当代奇人宋宝罗》终于脱稿了。我们期盼这本书的出版,不仅让人们通过宋宝罗先生近一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了解到一个前辈艺术家成长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还能学习、了解到更多的京剧知识和艺坛趣事,同时也为能京剧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 2014年元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宋宝罗先生今已九十八周岁,是京剧界的老寿星。他艺兼南北两派老生之精萃,有许多宝贵的舞台实践需要传承,时不我待!感谢刘连伦、王军二公不惮辛劳,反复核实资料,方得以将百岁老人的菊圃生涯奉献于世,成吾辈后学学习、欣赏之教材,善莫大焉! ——戏剧评论家剧作家张永和 宋宝罗先生是文艺界的一道奇观。现在一提起宋宝罗,多数人的反应是“画大公鸡的”,而对他的皮黄艺术本身的造诣知之甚少。把宋宝罗先生一生的事迹和经验整理总结出来非常有必要,因此今天刘连伦、王军为宋宝罗先生编著传记,我举双手拥护。努力拂去历史的蒙尘,留下信史。我认为此事功德无量。 ——戏剧研究家剧作家翁思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