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过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永祥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过雁集》的作者宋永祥的笔下,似乎更可看到一个湿润美丽的郎川河畔,以及勤劳善良的郎川人——他写到了父亲、母亲、女儿、友人、小狗小黑;写到了春日、冬天以及中秋月;写到了乡野里的荠菜花、棕竹、狗尾巴草;写到了河流、衙门口、村口的老屋、乌龟包、天泉庵;还写到了在那块土地上的自在生活:喝酒、踏青、冥想……让作者忘不掉的,还有工作时的乐趣、思索以及相应的感受。人一旦进入到那一个超越那些萦绕不绝的思绪,会情不自禁地从笔下流出,汇聚成另一条小河。

这是文字中展示的诗意的江南,也是作者笔下的江南情趣。

内容推荐

这些文字还起自于刻板公务员生涯中对于往事的追忆;起于对于事业的迷恋;起自于身陷羁绊对于远方的思念;起自于对于生活哲理的追思;起自对于生命的感悟以及不得自由的飞翔欲望……西蒙娜·薇依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时,就离上帝越来越近了。孔子则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所谓的知天命,最化繁为简的解释就是明白短暂人生的意义,明白一些事情的孰重孰轻。觉悟实际上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认识,来自苦苦追究后的豁然开朗——真理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如“烙铁是热的,别用手摸”这一类的常识。就像抬头在天上寻觅北斗星不得,突然发现,原来脚下就有道路。当然,让人醒悟的还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之类的疼痛,那些看起来最唯不足道最不经意的,反而最能让人刻骨铭心……宋永祥编著的《过雁集》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这些常识。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在作者心中沉甸甸的分量,那是故乡的河流,乡野的绽放的槐花,难以割舍的亲情,以及半是甜蜜半是忧伤的回忆。

目录

星辰与内心(序)

一、情感空问

故乡的河

父忆三题

“看不破”的母亲

春到溪头荠菜花

女儿也伟大

希望的星辰

鞋的记忆

村口,那两处小屋

一本旧书的回忆

南湖的春天

冬夜感悟二题

太阳雨——为《郎溪教育报》副刊命名

周年寄语

立言立校立人——寄语《益华双语报》创刊

棕竹情

小黑

鸠殇

怀念吴寿祺先生

南漪湖诗絮(外一章)

登高抒怀(外一章)

驿站初雪

故乡春望

夏夜听雨

飘秋

中秋月

阅读人生

人在旅途

享受孤独

秋之即景

一页风云散

二、世象掠影

成功背后的故事

郎川墨韵

布衣纪事

流光逝影

衙门口

狂怪书生本真人——读《郑板桥集》

闲话幽默

泡皮和邱四狗子唱戏

百无一用是书生

异曲同工及其他

沉重的十字架——读《高四学生》有感

拙政三黄

灯下杂感

三、旅痕点点

初上九华山

山之行

泾西古建筑散记

旌阳访古

寻梦桃花源——西递印象

巴蜀短章

南岸塘怀想(外一章)

这里的城市静悄悄——西欧之行散记之一

德国教育一瞥——西欧之行散记之二

感受移民家庭——西欧之行散记之三

吉祥乌与利箭——西欧之行散记之四

地火炼凝的奇迹——西欧之行散记之五

“一根筋”的沃尔夫——西欧之行散记之六

做梦都盼着祖国强大——西欧之行散记之七

四、史志钩沉

张大干与郎溪

《张大干与郎溪》补正

“建平教案”补遗

一批珍贵的新四军文物之由来

古遗址断想

“密码”诗译

乌龟包遗址

天泉庵独山砖塔

皖东南的一颗古建明珠——郎溪侯村祠堂记略

吴应龙墓琐议

四访状元坟

百山头来历考

谈谈我县首次发现的西周铜鼎

浅识一组春秋青铜器

郎溪出土的“都亭侯印”小考

唐太宗的任贤和纳谏

资产阶级新人的世界观——兼谈人文主义的现实意义

后记

试读章节

有时候我在瞎想,李白在宣城那会儿,郎溪要是也有一位将浪漫遐想与热情行动钟集于竭诚相邀的汪伦就好了,那大诗人肯定也会不吝跬步到此一游的,说不定开怀畅饮、诗兴大发之时,也留下一首“独卧石佛山,指弹风动石,泛舟郎川河,醉捞浮塘月”的千古名诗,让我们后人也可以沾光炫耀一番。

有时候更是理想地幻化了:40年前还基本完好的郎溪小县城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今天该多好:一圈城墙逶迤拱峙,一条护城河碧水环绕,四城楼阙高高耸立,城门洞里川流不息着前来考察、旅游明清古城活标本的四方宾客,大导演老谋子也来凑热闹了,正在古色古香在十字街头拍摄进军好莱坞的大片。县里大大小小官员的招商名片,不再是那两片瘦弱的茶叶,而是赫然打上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徽标。

想得太离谱了,自己也觉得好笑。可一转念,又记起哲人名言:科学需要幻想,现实需要理想,奇迹需要敢想,事实上,许多奇迹确系真的求实者砥柱中流应运而生。

这辈子也算出过国,在西欧走马观花半月,所到大大小小十几个城市,没有见到一处新建的高楼工地,只有对教堂等一些古建筑的维修。那些哥特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街区布局、城建设施,普通民居,很多还遗留着中世纪的沧桑。连在二战炮火中夷为平地而重建的科隆市,也多见恢复旧貌的三四层建筑。声名显赫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罗马的一些繁华街道,至今还保留着千百年前铺设的大鹅卵石路面,但并不因此影响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形象。相反,倒是历史的人文的浓厚积淀更增添了它们现代繁荣的品位与魅力。

不由的,我又暗自钦佩起1000多年前那位姓郎的先人来。正是他的先期拓荒而居,甘于寂寞坚守河岸,在东门很可能还是在县城中心地段的大南门吧,才有了一个小码头,人们在此上下系舟靠楫,小憩互市,并以他的姓氏冠名,把一个渐渐发展起来的小集镇称之为郎埠镇。继而,把镇边流经的河流称为郎川河或郎溪,辛亥革命那年,为避免海内重名,又正式以河名冠以县名。

1000多年后,那个郎姓人家终究没能在此繁衍成名门望族。现在境内郎姓,也和全县绝大多数居民一样,均属外来移民,但郎溪这个地名则长久得留在华夏版图上了。可见,河流因为人的顽强生命与开拓精神而融入玄秘恒久,人的普通短暂的生命又因河流的源远而生辉、激越、流长。

前不久,在郎溪土生土长、生活了大辈子的友人电话中告诉我,他已将县城唯一的住宅卖掉,全家搬到苏南定居了。我问他:“为什么?”他直截了当地说:“郎溪有什么好?这一点你肯定比我感受更深刻吧!”友人是个厚道人,凡与之相识者大多不会不执此公认,他在郎溪的境遇,比我亦谓顺达。古往今来,多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可他为什么老来却对故土如此失落伤感呢?

放下电话,我长久怅然于诧异、复杂的情绪中。

我大概还能算是个幸运之人,足迹曾经到过名山大川。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甚至还浏览过莱茵河的旖旎风光,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拍照留影。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河流象郎溪这样承载着我个人的丰厚情感,尽管这情感悲喜交集,饱含苦涩,但那阳光下飘浮的浊沫并不是郎川河的全部。“子不嫌母贫”,在我的生命里,起伏着它的脉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着它的涓涓清流,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日月怎样明晦盈亏,河道如何曲折,清澈、润泽、濡养是故乡之河的秉性,汇入长江、流向大海,是它百折不回的终极目标。只是,又一个新千年的钟声早已聩响,故乡的河,你能否让涤浊杨清、通达激越快点地奔腾而至呢?

远方在老友,你能理解我的这个感受与想法吗?我知道,在你的心目中,故乡不应啻是贴着出生地、乡土、乡音的标签,这片山水还应是让人诚恋、皈依的精神家园,所谓“低头思故乡”,实乃“举首望明月”。

我知道彼消此长,新旧更替,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只是,在这个进程中,能否少一点人为的折腾与阻滞呢?譬如,已经得了“小儿麻痹症”半瘫多年的六条路,能否在人们翘首巴望中,尽快康复起步,追续上城市化推进的时代步伐呢?P8-9

序言

这些文字起自对生活和故土的热爱,起自忧伤和乡愁,起自于对一种人生方式的恪守,起于痛定思痛以及矢志不渝——虽然历经坎坷,一个人却能如此保持自己的本真,赤子之心难以改变。

这些文字还起自于刻板公务员生涯中对于往事的追忆;起于对于事业的迷恋;起自于身陷羁绊对于远方的思念;起自于对于生活哲理的追思;起自对于生命的感悟以及不得自由的飞翔欲望……西蒙娜·薇依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时,就离上帝越来越近了。孔子则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所谓的知天命,最化繁为简的解释就是明白短暂人生的意义,明白一些事情的孰重孰轻。觉悟实际上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认识,来自苦苦追究后的豁然开朗——真理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如“烙铁是热的,别用手摸”这一类的常识。就像抬头在天上寻觅北斗星不得,突然发现,原来脚下就有道路。当然,让人醒悟的还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之类的疼痛,那些看起来最唯不足道最不经意的,反而最能让人刻骨铭心……这一本书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这些常识。可以看出一些东西在作者心中沉甸甸的分量,那是故乡的河流,乡野的绽放的槐花,难以割舍的亲情,以及半是甜蜜半是忧伤的回忆。

对于宋永祥,我是熟悉的。我参加工作后不久就认识了他,那时候他年轻倜傥,事业有成,又写得一笔好文和好字。很快,我们又成为同事。一年多的朝夕相处,我进一步熟悉了他的直率、爽朗、热情以及故作姿态。对于他生长和生活的郎川河畔,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我也由陌生变得熟悉:那是一片清新、氤氲、潮湿的土地,土地肥沃,河汊纵横;春天里天高云淡槐花遍野;夏日里荷香芬芳稻穗金黄,至于秋日和冬日,随处生机勃勃,随处其乐融融。当然,因为没能真正地扎根于那边土地上,对于那边土地的感受,我的笔下难免枯燥干涩。在宋永祥的笔下,似乎更可看到一个湿润美丽的郎川河畔,以及勤劳善良的郎川人——他写到了父亲、母亲、女儿、友人、小狗小黑;写到了春日、冬天以及中秋月;写到了乡野里的荠菜花、棕竹、狗尾巴草;写到了河流、衙门口、村口的老屋、乌龟包、天泉庵;还写到了在那块土地上的自在生活:喝酒、踏青、冥想……让作者忘不掉的,还有工作时的乐趣、思索以及相应的感受。人一旦进入到那一个超越那些萦绕不绝的思绪,会情不自禁地从笔下流出,汇聚成另一条小河。

这是文字中展示的诗意的江南,也是作者笔下的江南情趣。

跟宋永祥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不过有关他的动态,却一直了解。每每从电话中听到他爽朗的笑声,都羡慕他活得如此热情,如此自得。当然,他的自得也是有资本的: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漂亮有才的女儿(现在又有了一个俊朗优秀的女婿),还有在那边土地上的悠然自适。当然.有一段时间也听说了他的坎坷,帮他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哪有人没有坎坷呢?在很多时候,人生的经历是可以转化的,只要转化的好,它都可以是一笔财富。

时间过得真快,如果算起来跟宋永祥认识,已经是二十年了。这二十年,对于我和他来说,改变的都是人的容颜,不变的,却是人内心的坚守和追求。如果说时间是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应是移动的,不管我们行进多远,我们总可以从这面镜子中读到我们“曾经是”的模样。这种“曾经是”决定了我们的“现在是”和“将来是”。我一直以为,一个人最后会变成什么模样,只要看看他早期的热爱,了解他一如既往的坚守,便可以知道他最终的结果。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去电影院看了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我看来,这一部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展示人生的幻象,以幻象来揭示人和世界的本质,从而提醒人性觉醒和升华的必要性——人在绝境之中,会不可避免展示凶残和暴戾的一面,不过绝境终究短暂,人性总体上的善良、美好、同情和怜悯,终究会闪烁熠熠光辉。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只老虎,老虎变成什么样,取决于对它的态度——当一个人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内心,觉察它、发现它、尊重它、怜悯它、拥抱它时,最凶猛的老虎,也会展示它的温柔的一面。而人最终的提升,是发掘出心灵的本质——像曼陀罗花一样的心灵,似乎更具有启迪意义——你二层层地剥下去,先是表皮,然后是果汁,再然后,是坚硬的内核;坚硬的内核后面,是果仁,婴儿一样的果仁……而到最后,则是什么也没有,是空。空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它们无所不在,无所不联系。

一个孩子问父亲,什么是历史。父亲告诉他,凡不朽的,皆是历史。孩子想了想,说:哪有历史呢——宫殿会腐朽,伟人会腐朽,书籍会腐朽,江山也会腐朽……父亲说,是啊,他们都会腐朽。唯一不会腐朽的,是天上的星辰,以及人的内心。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历史。

同样,尊重人,尊重人类的心灵,就是尊重历史。

(2012年11月下旬)

后记

有点搦管弄墨喜癖的我,一直以来想出一个集子,但自我懈怠于以往行政干部“万金油”生活的习常懒散,终不能静下心来。这好,塞翁失马之后,远离尘嚣,倒可以宁心静气,在日暮晨昏,虑往思今,集墨点滴,竟也草成了十几万的文字,加上择选的过去几十年里陆续刊发的一些小东西,终于结集于此。

曹丕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乃一介小民,绝无这等奇志雄才与自信,只是一种表达,表达一个当代生活中的平凡之人对人生的体验碎片,断续思绪,向世人说说心里话而已。藉此,也感谢生命的来路上曾给我关心帮助的人,尤其是寒冷冬夜里给我永生难忘温暖的亲人和朋友们。至于读者,能给些许鼓励或不吝诚教我都心存感激;倘若有人拈翻一笑,甚尔嗤之以鼻,我也无所谓,敝帚自珍也。

集本虽薄,跨度则长。对其中收纳的过去习作,今天自己读来也觉十分嫩生。但还是敞羞献丑,唯求表达个人生活历史的真实。

近年来赶写的东西,限于本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水平,也难达美文雅韵,且多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回忆,无关时代的宏大叙事。我知道,“喜欢回忆是心态衰老的象征。”但我无法疏远过去,相信“生命无非记忆”的论断。因为回忆珍藏着生活的美好,即使牵引起昨日的伤痛,在文字的温存摩挲中,还能挽一缕清逸自足地颠踬行走世间。

我是一个文思拙讷的人。“下笔万言,倚马可待”,非我等之能事。每每烦恼、松懈、玩惑缠身,或笔墨滞顿、烦躁不知如何为继时,意欲罢笔。这时,常常是墙上木框中一个叫莱辛的名人名言在提醒我:“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标地徘徊的人走得快。”于是又振作起来,在炎夏的热汗黏背中,在寒夜的昏光苦想中,或在硬纸板与膝盖搭成的小桌上,苦苦厮磨,凑合成篇。

或许寒门出身的同样经历,我注视社会的视角,往往对生活在底层的草根蚁命报以更多的关注与同情;或许性格中无法剔除的心直口快的因子,笔墨中难抑“另类”的色彩。但现实生活中太多祸从口出的惨痛教训又难免让人心有忌惮,终也敌不过儒家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痛,为小人者讳丑恶,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特别是人生经历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人和事,都统统化作沉默的灰烬,深深湮埋在记忆的地层里。

又是立秋,蓝天如此高阔,归雁即待横秋。而人之于历史,无论生命长短,成败如何,都是在有情无情的时空度过,都可以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无数瞬间,正如一个过客,雁过长空。纵然,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我也已经飞过。

衷心感谢我的老朋友、著名作家、《安徽商报》常务副主编赵焰先生在百忙中不辞辛劳,用心作序,尤感动于他在心灵上对我的理解与通读!

谨此,也衷心感谢为本书付梓出版给我热情相助的编辑、宣城市文联副主席胡进和其他朋友们!

(2012年立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