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名字叫做湖田村,非常秀美且富有特色。村子不算大,约莫只有一平方公里。较为平坦的地形,四周全是一些海拔只有两三百米的连绵小山。再远一点的山岭较高,层峦叠嶂但也算不上是崇山峻岭。村里的客家民居星星点点散落在南北山冈的脚下,有的坐南向北,有的坐北向南,中间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农田。如果你从远处眺望,这个小村庄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小盆地。村庄的南面,离村子几公里远处有一座独王山。山的北麓有一股涓涓细流,弯弯曲曲一直流过山村的西面……”这是来自郑国殿的《酸酸甜甜一甲子》的节选部分。
《酸酸甜甜一甲子》是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时间为叙述主线,讲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酸酸甜甜一甲子》郑国殿在叙述主人公人生经历的同时,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从侧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间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貌,语言纯朴,思想感情真挚纯朴。
第一章
绿水青山,家乡秀美有特色
土地改革,少年心灵留阴影
在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名字叫做湖田村,非常秀美且富有特色。村子不算大,约莫只有一平方公里。较为平坦的地形,四周全是一些海拔只有两三百米的连绵小山。再远一点的山岭较高,层峦叠嶂但也算不上是崇山峻岭。村里的客家民居星星点点散落在南北山冈的脚下,有的坐南向北,有的坐北向南,中间是一片较为平坦的农田。如果你从远处眺望,这个小村庄就像是一个微型的小盆地。村庄的南面,离村子几公里远处有一座独王山。山的北麓有一股涓涓细流,弯弯曲曲一直流过山村的西面。大概是因为发源于独壬山,所以这条河就叫独王山河。村子东面七八公里处,有一大片较为高崇的山岭,其中有一座特别高,凶为远看像一条狗,所以叫狗子佬。它的西面有一条源于北麓的涓涓细流,叫青竹河。这条河七弯八拐流过山村的北面,在两北面与独王…河汇集。这两条小溪既像是少女的腰带,又像是母亲搂着少女腰肢的两只手。小山村有蓝天白云,地面依山傍水,春夏秋冬都是山清水秀,草绿花红。
春天,山村周边上的杜鹃花盛开着红艳艳的花,非常灿烂。夏天,村前屋后的月季花、含笑花、柚子花先后开放,香飘四溢,整个山村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香村。再加上树上蝉儿的呜叫,各种鸟儿的合唱,山村成了一个美妙的世界。秋天,远近山上的枫叶慢慢变红,霎时间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八月桂花香气流淌,又绘出了另一幅美丽的景象。冬天,村后山脚下的梅花绽放着白色的花儿,流淌着的花香以及远处沙沙作响的松涛声,又呈现出另一幅诱人的画面。
这个小山村有两个姓氏:冯姓和易姓。冯姓的人较多,有两三千人,居于南山麓;易姓的人较少,只有几百人,居于北山麓。冯姓中有一个少年叫冯子才,解放军南下时年方八岁。四肢长而细,身体孱弱,但鼻梁平直,两眼炯炯有神,前额高而宽,一副机灵的模样,平日活蹦乱跳,左邻右里的人都戏称他为“老鼠仔”。老鼠者,机灵也。这是冯子才儿时的一个绰号。
冯子才1948年进小学,当时学堂里学的是新学,即白话文。《三字经》、《论语》之类的古代典籍他从没有读过。他个性内向,人前腼腆,沉默寡言,但他勤奋用功,天分也不错,老师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两年,村里还算平静。但到了1951年,昔日的平静、安逸就被打破了,整个山村沸腾起来了。
“土地改革工作队进村了!”惊蛰过后的一天,人们奔走相告。没过几天,村里墙上到处都贴满了像“农民兄弟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土地要归家,农民要翻身做主人”、“贫下中农万岁”之类的大字标语。
这个小山村,总体来说是个比较贫穷的地方,真正富有的数不出几户人家。冯子才的爷爷那一辈,据说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有五个儿子,都读过不少书,从围屋大门上方那块“岁进士”匾幅就可以猜到,以前这家可算是书香门第。据前辈们说,子才爷爷那—辈有好几十亩租田。但到了他父亲那一辈,虽然分得十多亩地,但由于父亲沾上了赌和吹(鸦片)的坏习气,导致家道中落,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剩下的几亩田由母亲耕种,农忙时节也雇请一两个短工帮忙。子才大哥小学毕业后,就跟着母亲种田,担起了扶犁驶牛的重担,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二哥读了几年书之后,不甘在家务农,做过几年故衣生意,又在英德咸江税务所当过几年小职员,新中国成立前夕参加了革命;三哥在念完初中之后,靠着家族助学基金读上了韶师,1948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当了一名文化教员。
子才的母亲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勤劳、俭朴、和蔼、善良。在子才的记忆中,母亲中等身材,一米六五的个头,瓜子脸,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声音洪亮,待人亲切,人缘也很好,几乎不曾同别人吵闹过,但她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
1950年四五月间,土地改革工作队开始实行扎根串联,访贫问苦,常常在夜晚到村里最贫苦的农民家里宣传土地改革政策,发动他们起来斗地主、分田地。不久,那种神秘的会议慢慢公开化了,农会也成立了。此时,工作队开始在晚上主持召开较大规模的群众动员大会,指名道姓地控诉一些所谓的地主恶霸在新中国成立前残酷压迫、剥削穷苦农民的种种罪行,以激起贫苦农民对地主恶霸的仇恨。子才的父母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会议的。子才时年九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夏天的晚上,天真的孩子们会经常在一起玩捉迷藏或抓萤火虫的游戏。他们玩累了,就会躺在围屋前的禾塘上睡觉。有一天晚上,子才在似睡非睡中隐隐约约听到有人点到他父亲的名字。大概是说他父亲过去如何仗势欺人,某年某月打过某某人,克扣过工人……
P1-3
《酸酸甜甜一甲子》是一部半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小说记述了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成长在新中国的一位普通知识分子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小说主人公冯子才亲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个年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小说主人公八九岁时就亲历了农村土地改革,高中毕业后读大学的机会被剥夺,入团被拒之门外,文化大革命时受到冲击,绝望时糊里糊涂结婚,当了倒插门女婿,因迁坟被抓去游斗等;“文革”后,焕发青春,在信仰危机中入了党,提了干,十几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其中七次被评为广州市的先进教师(工作者)。在六十多年里,冯子才的大半岁月是在苦闷、彷徨和酸楚中度过的。读者可以通过冯子才六十多年际遇这根管,窥见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全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这是作者写作这篇小说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动机和出发点。
冯子才是一个儿时受过宠爱,新中国成立后又在长时间受人歧视、打击的环境中长大、成熟的孩子,所以形成了他内敛、不苟言笑的性格。
他是一只不靠边、不合群的孤鸟;他又是一头只懂向前拉犁的老黄牛,勤勤恳恳,不讲报酬。他虽是一位老先进,但从不居功自傲,毫无政治野心。老局长要提拔他当中学副校长时,他没有答应,还遭到一顿“不识抬举”的痛骂。尽管这样,他在好长一段校长不在校的艰难时期,却履行了学校领导人的部分职责,团结教职工,撑起了学校的一片天,受到当时公社领导人的赞赏和表扬。
他关心国事,爱憎分明。他痛恨官员的腐败,退休后还不时写博客,痛陈贪官污吏之祸国殃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这样做,不是在自挖痛处,而是爱之深责之切。他也看不惯当今社会上极为盛行的“拍马文化”,不愿与这种人为伍,更加不会与之同流合污。正因为这样,他没有深交的朋友,更没有那种两肋插刀、知心换命的江湖兄弟,所以深感孤独。他的一生中,只有过一位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说的君子之交老邹(邹昌)。可惜这位一生坎坷,吃尽人间苦头的好友,十几年前就去世了!冯子才四十年如一日,在教育这块苗圃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打开,视野不断开阔,他深深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像是套在青少年身上的桎梏,束缚着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不断磨掉他们本该有的锐气和棱角,使许多具有创造力的人,大都变成了庸才甚至奴才。所以,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利用他的三尺讲台,积极地宣传素质教育,批判应试教育。
退休后,他放下一切思想包袱,通过写博客的方式,参与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就政治、经济、民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国家的兴衰呐喊。他曾经给国家最高领导人写信,为当前的反腐倡廉献计献策。遗憾的是,他的几点建议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他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他始终认为.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都应当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真诚、友爱和互助是彼此交往最基本的原则。他对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上下级之间的依附关系,普遍存在的“拍马文化”,对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私、伪善和尔虞我诈的现象感到忧心、无奈和愤慨!“愤世嫉俗”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在他的身上还保存着这种气味和痕迹。
坚持原则,秉持公道,这本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为人师表者应当具有的品格。为了坚持这些东西,他曾得罪过一些人,受到这些人的责难和报复。他曾自问:为什么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就这么难?想做个好人也这么不容易!他常常慨叹:真是好人难当呀!有一些知识分子,在世俗环境的裹挟下,变得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趋炎附势!有人却美其名目:适者生存!
冯子才还有一个特点——俭朴,说得难听点就是孤寒吝啬。他是单位里出了名的两大孤寒种之一。他的孤寒吝啬,他的惜金如命,不仅对别人是如此,对自己也刻薄得出奇。“文革”前,因为穷不必说,改革开放后,生活逐步改善7,但他对自己吃穿用的东西依然很苛刻,无论买什么东西总是买便宜的。不少人手上有钱了,便想去尝尝鲍(鱼)、(海)参、(鱼)肚、(鱼)翅,但他从来不去碰这些东西。出门坐车,他也极少去打的(士)。
当然,每个人使用自己所拥有的财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但总是受他的人生观、世界观、财富观的支配和影响。只要他的财富得来是合法的,无论他吃山珍海味,住别墅花园,穿名牌服饰,开劳斯莱斯、宝马.购私人游艇,或是拥有私人飞机等都无可厚非。像中国的陈光标,美国的盖茨、巴菲特等人那样,财富不留子孙,拿来做慈善,回馈社会,也是一种做法。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仿效后者呢!
冯子才这位一辈子吃不舍得吃、穿不舍得穿的守财奴,在他古稀之年却毅然决然地把大部分的个人积蓄捐出去做慈善——设立一个特别的奖学基金,奖励第二故乡广州每年考上世界四大著名学府——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这个奖学基金,他不打算用他的名字命名,奖励的是考上世界四所著名学府的家乡学子,一是因为他不是一个图名图利的人,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同仁不断加入;二是希望唤起国人,不仅要爱乡爱国,也要有国际主义精神,要树立国际视野——在遥远的将来要实现大同世界。这是我们的导师孙中山、毛泽东告诉我们的目标。
我们要努力践行从邓小平到现在的国家领导人经常谈及的一个理念——通过政治谈判,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各种争端和矛盾。现在,在亚洲,在我们的周边很不安宁。一些国家不断想要蚕食我国的领土、领海。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主张。这是一个具有最高智慧的原则,是可以避免冲突与战争,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达到双赢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领导人都遵从这一原则,千万不要为了一星半点有争议的领土、领海,争得你死我活,甚至引发大战。有某位国家领导人最近大言不惭地说:“不要说我们国土辽阔,对于领土我们是寸土不让的。”要知道他们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夺去的,他们有什么资格说寸土不让呢?为了世界和平,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村的安宁,为什么不可以各自退一步呢?为了一星半点的领土、领海而大动干戈,甚至爆发核战争,使得生灵涂炭,历史倒退,这值得吗? 现在,世界上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军备竞赛,一些国家把越来越多的钱花在购买和研发、生产尖端战略武器上,这绝非是世界人民之福。
这个热闹的地球,因一些利益而争得你死我活,存在战争的危险。现在,一些国家甚至把地球上的争夺引向太空。当然,一些先进的国家或比较富裕的国家,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去探索宇宙是对的、好的,也是必要的,目的应当也是造福人类。不应当为了个人的私利去争夺太空,争夺对太空的控制权。我们须知,现在地球上存有的核武器早已足以毁灭整个地球和几十亿人的生命!有什么必要再去研发和生产更先进的核武器!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跃跃欲试,甚至公然违反联合国的禁令,发射导弹,搞核试验,实在令人揪心和愤慨!
冯子才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百年之后,把骨灰的一半与妻子的骨灰合葬于生前工作的山城高山上,俯瞰花园,眺望流溪;把另一半骨灰撒进大海,希望有更多的人共同去颠覆一个传统观念——叶落归根。事实上,落下的叶子不一定都归根的,而是相当一部分被大风吹到别处或被大雨冲进溪流,冲入大海。实行海葬应该是今后世人殡葬的一个发展方向,因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地球上可耕种的面积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
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为我们带了个好头,做出7榜样。冯子才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传统观念,我们不仅要爱乡、爱国,也要爱全世界,爱整个地球;我们不仅要做家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也要做世界的公民。“世界一家,人类大同”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希望今后有更多逝去的人的灵魂,随着那汹涌的波涛巨浪去云游四海,拥抱世界!
这部小说的可读性是比较强的。除了可以了解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坎坷曲折的人生之外,还可以透过小说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间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风貌。此外,主人公冯子才的一些非传统、非世俗、非主流的男类观点:财富不一定要留给子孙后代;个人的剩余财富应当用在具有最大效益的地方,即所谓的“好钢要放在刀口上”;不主张过苦行僧式生活,但个人的生活水平要同时代合拍,能过得体面一点就可以7;颠覆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主张海葬,变魂归故土为魂归大海;认为人类是个大家庭,地球是个大村落,为7世界和平和地球村人的福祉,各国领导人和舆论界不要大肆鼓噪民族主义情绪,应当强化国际主义教育,鼓励地区联合,用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治主张去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领海问题。这些表面上看来有些另类的观点,在物欲横流,一些国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今天,都很值得世人讨论和思考,也具有某种启迪作用。另外,他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和呼唤,也同样对我们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语百方面,小说在普通话的基础上,融进了一些粤方言,特别是使用了一些富有南方色彩的俗语、谚语和歇后语,使得小说变得更加有趣味,更加形象生动,但又不会给只会普通话的读者带来语言上的隔阂。
郑国殿
2013年4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