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一、阴差阳错走上老生之路 董柯娣1960年8月20日出生在浙江象山,家中董柯娣排第二,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弟弟。因为父亲对文艺很感兴趣,受父亲影响的她从小也喜欢文艺。“文革”期间村里的宣传队搞了一些现代戏,已经在象山一家地毯厂上班的董柯娣常常回去参与演出。1977年之后,全国各地越剧团纷纷恢复重建,此时,广播里也常常播出老一辈越剧演员的精彩唱腔,董柯娣听到了徐派徐玉兰老师唱的《红楼梦》里《金玉良缘》那段后,被深深地吸引住并从此迷上了越剧。1980年,祖籍象山的尹瑞芳从福建芳华越剧团退休回到象山,受雇重新组建象山越剧团。董柯娣听到招生的消息后赶去报名,当时的她已经20岁了,已经超过了规定的15—18岁的年龄限制,但是当尹瑞芳老师看到她时,觉得她条件不错,个子高、形象好、嗓音好,就破格将她录取了。 被破格录取后的董柯娣一进剧团就学了一段《红楼梦》里的《葬花》,董柯娣演贾宝玉,那时候与她一起招进去的小姑娘都只有十五六岁,个子比较小,董柯娣天生长得高大,加上穿厚底靴,显得更加高大,与小姑娘们一起搭戏演出显得很不协调。剧团四个月训练之后要分行当,老师找到她告诉她要让她改学老生,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董柯娣一下就哭了,她天性爱美,自己也长得美,迷恋的是小生那种英俊潇洒、风姿俊逸的形象,从内心里她抵触这个决定,心里十分不乐意。但是当时的她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这个安排,要么离开剧团。20世纪80年代各地越剧团重建的时候,曾有这样的优惠条件,只要到了剧团,唱好了就可以转正成为城市户口,对于当时还是农村户口的董柯娣来说,通过当兵和考大学走出农村已不大可能,而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对她又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于是她咬咬牙,答应了唱老生。 在老师徐天鹏的开蒙下,董柯娣开始了唱老生的学艺生活,三个月后,象山县召开两会,象山越剧团进行汇报演出,董柯娣演了一出《包公打銮驾》,正是这一折戏,让董柯娣一炮而红,观众发现这个老生实在太棒了。而董柯娣也在表演的过程中完全忘了自我,深深投入包公形象的塑造上,观众的一致好评让董柯娣当初不愿学习老生的心理有了安慰,也正是这次汇报演出的成功,让董柯娣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从抵触拒绝到喜欢上了老生这一行当。 1981年,浙江省决定筹建女子越剧团,从各地进行会演中选拔优秀青年演员,董柯娣以《包公打銮驾》获得了宁波地区的优秀学员奖。作为参加省里会演的种子选手,在尹瑞芳老师的辅导下,又排了一出折子戏《天问》。当时正是夏天,有一次,她练习“髯口”的“掸”“摔”等动作与眼神的配合,刚好闹眼病,双眼又红又肿,但她还是坚持练习,不吭一声。尹老师也鼓励说:“好好练,一个演员的腰腿功很重要。没有扎实的功底,在台上走一步路都难看。”就在“小百花”会演的前夕,她每天对着镜子苦练各种水袖动作和运用眼神的准确性,有时一连几天的排练,累得她头昏恶心,吃不下饭,她还是不停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董柯娣的汗水没有白流,9月在浙江省小百花会演中,她演出的《天问》一剧,获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获优秀小百花奖。得奖之后的董柯娣,就从象山越剧团调到了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并一直工作至今。 二、技艺精湛找准自己的位置 1982年,董柯娣被选中参加浙江省艺术学校的培训班,当年的培训班为了培养新一代的演员,为学员们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不仅有昆曲“世”字辈的老师,还有京剧团、越剧团的老师。为了让学员们尽早出成绩,浙江省艺术学校对她们实行封闭式训练。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董柯娣省吃俭用,买了一个走私的三洋录音机,把老师上课教学的内容全部录下来,下课以后不停地听、不停地练,她的勤学苦练得到了张桂凤老师的支持和肯定,在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折子戏《二堂放子》,有了名师的指点,董柯娣的技艺日渐精湛。 1983年浙江小百花赴港演出团成立,11月在香港舞台亮相获得极大成功。同年,《五女拜寿》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董柯娣获得小百花特别奖。 1984年5月21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9月,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应邀赴首都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献礼演出,当《五女拜寿》《汉宫怨》《送花楼会》等一批精彩剧目亮相京城舞台,以茅威涛、何英、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浙江小百花迅速红遍全国。 演出完之后,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住所接见了“小百花”全体成员,当老局长史行向邓颖超介绍董柯娣的时候,邓奶奶脱口而出:“知道,董柯娣是唱老生的。”当时团里唱老生的演员一共有四个,而邓奶奶能记住自己,让董柯娣心里十分感动。在西花厅里,“小百花”们为邓奶奶表演了节目,邓颖超为“小百花”亲笔题词——“精益求精,后来居上,不骄不满,才能进步”。从此,这句话成了“小百花”们的座右铭。 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董柯娣秉承“小百花”的座右铭,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收获了中国戏曲界的几乎所有大奖,被戏迷们追捧为“唱不败的金嗓子”“最有魅力的老生”,成为越剧演员中老生的代表人物。她不仅表演真切深情、形象气宇轩昂、台风稳重大气,而且戏路宽,1992年她因反串扮演《西厢记》中的崔夫人获得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和第三届中国戏剧节演员奖。1995年,应上海越剧院邀请演出新版《红楼梦》,在剧中饰演贾政。因其精湛演技轰动上海与北京而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两个人物虽非主要角色,但她高超的唱功和演技,再一次说明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演员”的道理。 2007年,董柯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获此殊荣的在浙江越剧界仅有茅威涛和她两人。对于老生这一行当,董柯娣说:“我越来越爱了,没有父母,哪有漂亮的儿女?没有祝员外,哪有祝英台?我愿意演父母。”“演员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心态要好,虽然名气不如小生花旦演员,但是小生花旦下来就是我了,我已经够知足了。” P53-55 后记 2010年6月,“BMW中国文化之旅”车队到达浙江省象山县,并在象山县城的人民广场举行2010“BMW中国文化之旅”象山站捐赠仪式。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为受捐赠方,根据相关约定,这一笔捐赠款将用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和传记的撰写及出版的费用。 这次捐赠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支持,也是对大学研究机构的一种关爱。浙江师范大学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此做了多次研究和讨论,形成了调查提纲,并于2010年暑期组织了以民俗学、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为主的研究生对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及相关影像材料,费时约两个月。之后还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补充调查和访问。 调查过程有的非常顺利,有的则不那么顺心。顺利的非常快就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而不顺心的则为等一个传承人费时10余天,让调查组颇为纠结,有的甚至不太愿意接受调查和访问,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做工作。对于这一项目,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非常重视,不仅将其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给予经费上的特别支持,还直接下抄告单给各地市县文化局,有时还给各地市的文化局和非遗中心打电话,让他们帮助、支持这一项目的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浙江省43位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访问、调查全部完成,虽然有的比较详细和全面,有的还存在许多不足。 之后,进行了长达一年左右的撰写、修订和编辑工作。许多指导老师为此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给予细心的阅读、指导和修改。但由于分工调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各个调查组之间能力上的差异,尤其是文字叙述能力的差异,使这一本著作,还有许多值得推敲和继续完善的地方,但作为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将一个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希望这一工作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对于他们所经历的曲折、学艺的艰辛和巨大的贡献有更多了解和更多关注,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将会起着些微的作用。 感谢宝马中国对于这一项目的无偿捐赠,感谢浙江省文化厅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直接关心、帮助和经费支持,感谢每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他们的家人、助手在调查、访问过程中的配合和支持,感谢宝马中国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李晶女士,感谢一直为项目的计划、实施提供无私帮助的贺学君研究员,感谢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淼先生,感谢浙江省各地市县文化局及非遗中心的各位领导和同仁,感谢所有帮助过这一项目的先生和女士。最后,特别要感谢出版社诸位先生,尤其要感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所作的序,他的序为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定性并锦上添花。 2013年1月12日于浙江师范大学 目录 序·壹 序·贰 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德艺双馨清流许——嵊州吹打代表性传承人尹功祥 学艺·创新·传承——舟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高如丰 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荷韵幽香长兴百叶——龙舞(长兴百叶龙)代表性传承人谈小明 “龙”的传人——龙舞(奉化布龙)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 “让人瞠目结舌、提心吊胆的狮子”——狮舞(黄沙狮子)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 传统戏剧 腹有诗书气自华——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汪世瑜 “江南一条腿”浙东真豪俊——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林为林 “我是越剧这座老宅子里的长女”——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茅威涛 “我愿意演父母”——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董柯娣 最灿烂的木偶戏表演——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尔禄 灯影下的守望者——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徐二男 心系乱弹忧心忡忡——台州乱弹代表性传承人许定龙 永不放弃坚持改革——台州乱弹代表性传承人傅林华 竭心尽力承永昆——永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林天文 热血一生壮心不已——新昌调腔代表性传承人章华琴 “万金油”级的大师——新昌调腔代表性传承人蔡德锦 “一人一台戏”——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严帮镇 结缘高腔——高腔(西安高腔)代表性传承人汪家惠 戏曲人生——高腔(松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陈春林 音容犹在耳——高腔(松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吴陈基 曲艺 醒世笑谈——杭州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安忠文 艺海无涯——杭州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 口吐“莲花”一梦成真——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倪齐全 志在传承地方曲艺——绍兴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胡兆海 倾心曲艺的鼓词名家——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方克多 风雨之后见彩虹——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阮世池 阳春白雪艺术路——绍兴平湖调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英 梅花香自苦寒来——绍兴平湖调代表性传承人郑关富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细纹神刀——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林邦栋 子承父业潜心钻研——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师之大者——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光正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冯文土 竹编梦想——嵊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俞樟根 花灯奇人——灯彩(仙居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李湘满 灯彩艺术中的朝圣者——灯彩(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陈伟炎 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竹纸守护者——竹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庄富泉 梦系青瓷——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 龙泉宝剑之魂——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沈新培 静心制笔——湖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邱昌明 长风破浪会有时——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 梅花独在寒冬开——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祖兴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阿牛 传统医药 中药领域的“非常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冯根生 跋 序言 我们有时会用“民族的脊梁”这样庄严的词语,来形容那些承担民族振兴大业的人们。我们从心底里感激他们在推进民族历史发展方面所作出的丰功伟绩。 往往会有这样的认识:创造历史的是那些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发明家、文化巨人等。不错,那些伟大的人物在各自的时代对于历史的进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人类的历史也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因此,我认为,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庞大,他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各个时代无数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停地把文化创造、文化赓续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使我们五千年文明一以贯之地传承至今,光辉灿烂! 写在书上的历史或许并不特别注意这些文化传承人的名字,但是他们留给人类的智慧、才具以及这些智慧和才具所成就的物化的成果,像曾侯乙编钟,像民族史诗,像莫高窟的壁画,像古琴以及古琴弹奏出来的《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像无数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成果,都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财富,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史的记录。而在伟大文化成果的背后都是前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智慧、才艺和精神的展现。在珍视、赞美这些文化瑰宝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同时想起那些创造和传承它们的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吗?难道不应该衷心感佩和高声歌颂这些无名的文化巨匠的丰功伟绩吗? 我们今天以十分虔敬的态度,尊崇既往的这些伟大文化创造及其传承人。我们的后代同样会、也同样应该在今天所有杰出传承人的智慧和才具面前,脱帽行礼,表示敬意。他们就是创造历史的人! 而这种创造,或许比某些政治事件有更强劲的生命力和更久远的影响。 说到历史,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反映着昨天的时代,但这众多的事象并不仅仅是昨天的历史,而是我们广大民众今天的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正像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一样,不是为了单纯地向后看,不仅仅是珍惜昨天、感念历史,而更是为了今天和明天。传承人投入一生心血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单纯为了怀念往昔,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更是为了今天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为了建设美好的明天。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任务,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社会承担和历史责任。民族的振兴需要全社会不同领域的人们坚守各自的职责,这样才对得起既往的时代,也对得起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人。 传承人为振兴民族文化事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真实地保护起来,传承给下一代,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承人所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中国特色和人类普适价值的了不起的工作。它的意义在于——他们在培固民族文化之根、弘扬民族精神之魂,这既是对我们民族复兴大业做出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因此,《留住传承人》这样的著作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为序。 (刘魁立: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内容推荐 《留住传承人》由陈华文编著。 传承人为振兴民族文化事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真实地保护起来,传承给下一代,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承人所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中国特色和人类普适价值的了不起的工作。它的意义在于——他们在培固民族文化之根、弘扬民族精神之魂,这既是对我们民族复兴大业做出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因此,《留住传承人》这样的著作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编辑推荐 陈华文写在《留住传承人》上的历史或许并不特别注意这些文化传承人的名字,但是他们留给人类的智慧、才具以及这些智慧和才具所成就的物化的成果,像曾侯乙编钟,像民族史诗,像莫高窟的壁画,像古琴以及古琴弹奏出来的《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像无数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化成果,都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财富,都是我们民族文化史的记录。而在伟大文化成果的背后都是前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智慧、才艺和精神的展现。在珍视、赞美这些文化瑰宝的同时,难道不应该同时想起那些创造和传承它们的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吗?难道不应该衷心感佩和高声歌颂这些无名的文化巨匠的丰功伟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