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刘易斯在他的专著中惊叹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发展史。他说,当中国在1955年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搞原子武器重大决策之时,尚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铀资源。他对此既惊讶又钦佩。
情况确也如此。
1954年夏秋之交,一块黄褐色的铀矿石标本送到了北京西四的地质部机关大楼里——那是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的同志从广西带回来的。
看到标本,当时在场的援华苏联专家库索西金激动得眼睛都瞪大了,他很想由自己来收藏这块矿石。可这当儿,地质部副部长刘杰却拨通了周恩来办公室的电话,将喜讯直接报告了总理。消息即刻传到毛泽东那里。第二天早上刚一上班,刘杰就接到了毛泽东的秘书打来的电话:“主席要你马上带着矿石来中南海汇报,马上!”
毛泽东是在自己家中客厅里接见刘杰的。应邀来看铀矿石标本的还有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那天,刘杰将矿石一放到桌上,便手握飞利浦小型探测仪在桌面上空晃动起来,仪器旋即发出了“咯咯咯咯”的响声。
“这东西是专门用来探测铀矿的,只有碰到放射性元素,它才响呢。”刘杰边操作边说。
几位中央领导人大感兴趣。
“我来试试!让我来试试看。”毛泽东既新奇又兴奋。他接过刘杰手上的探测仪,先在屋中各处探测一番,仪器寂然无声。既而,他将仪器放到矿石上绕来绕去,于是,客厅里便又一次响起了轻快的“咯咯”声和众人的惊叹声。
后来,毛泽东详细询问了铀矿石在广西发现的经过等情况,高兴地对在座的人说:“我们的矿产还有很多没被发现么,我们很有希望!中国这么大,要找,一定会发现大量铀矿。”他一挥手,“我们一定要搞原子能事业,一定!”
临别时,毛泽东紧紧握着刘杰的手:“刘杰,好好干呐!”
一句话,说得刘杰心中滚烫滚烫。从此,这位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老革命,又在中国核工业领域奋斗了几十年,并担起了中国核工业部(原二机部)部长重任。
许多年后,刘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激动之余又心存遗憾:“当时,我也不大懂核放射和核污染问题,不但自己用手去触摸矿石,还把它放到了主席办公桌上。要是当时不让矿石直接接触桌面,就好了……”
一块铀矿石,引起毛泽东如此关注,并由此触发出中央一项重大决策——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列席了会议。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最高层会议,因为毛泽东代表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邀请两位大科学家:“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就原子能等有关问题,请你们二人来上一课……”
铀,这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从1789年被发现之后,150年间“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人知道它的价值何在。可是到了1938年12月,从德国柏林的威廉研究所中突然传出惊人的消息:用慢中子轰击铀,铀核即分裂成大小相近的两半,裂变产生出巨大能量,从理论上计算,1公斤铀235全部裂变,将释放出8×10”焦耳的能量,即相当于2600吨石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或两万吨TNT炸药爆炸时的威力……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鏖战正酣时,美、德等大国就竞相争分夺秒地研制起原子弹来……
科学家的话语使中央领导们对铀神话般的威力感到惊奇,他们顿时围住了李四光带来的铀矿石标本,拿在手中传看。
钱三强开启了自己制作的微型探测计数器,放到标本近旁,于是,会场里响起了清脆的“咯咯咯咯”声。
当笔者数年前就此事采访李四光的女儿、物理学家李林时,曾问他:“有文章写道,当时钱三强和毛泽东曾将矿石放到上衣兜里,然后走过探测仪使其发出响声,可能出现此事么?”
“这大概是杜撰了。”李林笑了,“一般人或许有可能这么做。可有两位科学家在场,这么做就显得不可思议了。事实上,我父亲后来对我讲起这段经历时,说他当时还特意提醒各位领导人回去后要好好洗手,以防射线照射和污染。当然,一块标本,只是含有很微量的铀元素,也是没有多少辐射剂量的。”
那天晚上,毛泽东特邀两位科学家共进晚餐,他举杯祝酒:“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干杯!”
5天后,即1955年1月20日,中苏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合营勘探放射性元素的议定书。
毛泽东曾经预言:“中国搞一点原子弹,我看有10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1964年秋天,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突然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白红色蘑菇云翻卷着,冉冉而起,直冲云天……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