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师逸事》为个人作品集,主要是作者(张梅)多年来入藏所见、所闻、所思而写作的文章的辑录。主要内容包括:长庚星和阿弥陀佛、天上人间的阿吉尼玛、雷公的儿子、四食、珍贵的铁锅、最贵重的礼物、布敦仁波切、疯行者、一切显现皆平等、格莫鼠、期望、没有疑悔、庄稼与和尚、噶当质量、业障、刷房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师逸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梅 |
出版社 | 甘肃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师逸事》为个人作品集,主要是作者(张梅)多年来入藏所见、所闻、所思而写作的文章的辑录。主要内容包括:长庚星和阿弥陀佛、天上人间的阿吉尼玛、雷公的儿子、四食、珍贵的铁锅、最贵重的礼物、布敦仁波切、疯行者、一切显现皆平等、格莫鼠、期望、没有疑悔、庄稼与和尚、噶当质量、业障、刷房等。 内容推荐 《家师逸事》由张梅编著。 《家师逸事》讲述了: 老师是出家人,我们认识十六年。最初的确有过密集的学习与实践,然不成器,于师有愧,于己倒收获颇丰。交往中,老师常穿说奇闻逸事,内容涵盖成就者的奇行异止,坊间的八卦传说,和藏民族的人情风俗。师即口道来,既满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态,也将很多世出世间的妙理,于浅白处开显出来。 二○○五年开始,我陆续记录一些师徒间对话,初心为娱人悦己,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此次整理,粗略分类。其中,“两地”主要收录风俗文化方面的趣闻;“礼物”涉及宗教话题;“游舞”讲奇人异事;“乘愿”可视为名人八卦。 目录 自序:如是我闻 第一辑 两地 汉地 贵族 文学 乡亲 茶 新年 文身 女八路 朋友 缓行 喝粥 叛逆 雷公的儿子 骨比肉滑 依靠 最轻最重和最肥 营养 长庚星和阿弥陀佛 希望 四座大山 方便 天上人间的玛吉阿米 户外运动 两地 第二辑 礼物 传统 刷房 二十一世纪的师徒关系 有文化没知识和有知识没文化 龙钦 展示成为行动 麝香 妓女养的娃 上一世的亲戚 轻重 业障 线头 礼物 庄稼与和尚 没有疑悔 噶当质量 铁锅 做人要顽强 没谱 外显内密 第三辑 游舞 鳖宝 摩利支天 应验 选材 格莫鼠 期望 第四辑 乘愿 乘愿再来人 传记 一切显现皆平等 深不可测 布敦仁波切 疯行者 愧疚 给 无著、世亲法兄弟 安多的智慧 供灯 “断灭见” 雅谑 各种圆寂 物质遗产 瑜伽士加吉至道 红色甘丹赤巴 依萜 花和果 试读章节 汉地 年轻时候在家乡,师公对老师说,他将来要去汉地生活。康定吧,当时那么想。康定是甘孜地区汉藏商贸中转站,也被认为是汉藏分界线,再往东,便是藏族人心目中的汉地了。可师公说不是。老师使出最大力气,敢想到最远的地方就是成都。 30多岁时,老师第一次梦见到北京,同一个梦里,当地行政级别最高的干部,在低处仰脸帮他穿靴子。因为平常与这位干部没有交往,看起来有点古怪。老师按修行习惯,把梦境记下,并暗暗判断梦兆吉祥。 1986年,老师来北京工作,至今20多年,走在街上,还经常被好奇的人打探从哪里来。大概因为他从来不穿汉族人和俗人的衣服,无论冬夏,都是端严洁净的藏式僧装,只是外面披裹的袈裟,随季节有厚有薄。 有一位客人,爱好收集名僧袈裟,缠着老师要一套。老师说自己也只有一套替换的,给不了。还有一位客人,不知道谁出的主意,非要从他穿的衣服上剪一块布留作纪念,也被拒绝了。聊起这类不靠谱的事,老师说,刚到北京那些年,在街上走,经常有人对他做出嫌恶的表情,甚至吐口水。如今大家纷纷把见到摸到他的袈裟,认作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放在20年前,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贵族 老师有一件老式棉袄,总被我惦记着。紫色暗花绸缎的面子,同色细棉布的里子,缝制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剪裁和做工看着相当考究。是他年轻时候,家乡一户贵族赠送的。穿了很多年,后来上了年纪,紧身了,才搁起来。我很中意那款式,特意选好料子,比着样子加大尺寸重新做过。找了几家裁缝店,可每次拿到手,乍看都挺精美,细推敲,肩、领、腋下、袖口、前襟的位置,说不上来哪里,感觉总比原版差些味道。 对于西藏,从山川寺庙、经幡糌粑的西藏迷阶段,高烧低烧退回正常体温,要过很多年。最早被教育的礼节,与师长相处的酬答方式,从原先特定小范围的应用,已不自觉扩展到其他社交生活中。包括语言习惯,偶尔会跳出藏式汉语——就是用藏语的倒装语序讲出来的汉语句子。比如:“这里茶叶的没有。”在不熟悉的人前突然冒出,自己会感到很不好意思。 偶尔老师会讲点书上说的,或自己看过听过的从前藏族贵族们的事情。比如,贵族的服装,色彩款式不很夸张,甚至极为普通,细看之下,会发现面料极其贵重,做工也相当精湛。花纹很少,若有,一般为暗花,即与面料同色。若不同色,反差也较小。很少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比如蓝底黄花等。 从前的藏族贵族妇女的妆色以淡雅为主,看上去好像没上妆,其实是私下费了许多功夫修饰出的效果。佩戴首饰也很克制,重质不重量。这些讲法,跟西藏风情节目里浓墨重彩、花花绿绿的大路观感,有天壤之别。 贵族子弟待人接物,不带丝毫傲气,每位去贵族家做客的人都感到自己受到热情招待,如沐春风。永远听不到他们说脏话,哪怕有身份卑贱的人当面斥骂,他们也毫不在意。一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太优越,外来评价根本动摇不了他们内心的平静;二来如果有人真的还嘴,就会在当地整个贵族圈子里传为笑柄。 与汉地“三代出贵族”的说法类似,藏地有“四代出贵族”之说。逻辑是,第一代从草根起步,吃苦耐劳,完成财富积累;第二代为了管理庞大的家族产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第三代在有钱有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关注生活细节,学习享受生活;第四代集经济、文化、生活三方面之大成,才能称为贵族。 听多了,好像以往的日子,只为我们留下《三言二拍》和《水浒传》,却不见了张岱和王船山,多少有点遗憾。 与老师看电视,近年常常看到反映新中国成立前藏族生活的剧集,其中有钱人家的服装道具太绚丽了,老师会摇摇头,说:“这家人看上去不像太有文化的样子。”有一部戏曾经非常出名,里面男主角、重要男配角的几身衣服、几套首饰,在藏地其实算女款的,女人穿男款也有好几回。另外,农奴在土司面前的表现过了火候,见到班禅喇嘛也不过如此。这些礼节,按照彼此的身份地位,往往有统一明确的规格制式。虽然各地区会有本地化的增减变动,基本原则还是相通的。礼数形式最复杂,花样最多的,要数当年政教中心的拉萨。老话有:拉萨的礼节,安多的智慧,康巴的汉子。P7-12 序言 1986年,老师从四川藏族聚居区来北京工作,至今27年。之前他在距甘孜县城一小时车程的一个小村里住了40年。我们1997年年底认识,至今16年。起先抛开介绍人独自去见老师,只是聊天。起初老师的汉语发音和文法还不熟练,沟通起来有点慢,对白中三分之一需要重复后双方才半懵半懂。尽管如此,交流效率并不低,老师的话题大开大闺层出不穷,关于平常事件的描述和评论也十分别致。 那时老师住佛学院,不大的庭院里,一排传统样式房屋的最末一间。房顶高,冬天有些冷。庭院深静,从暮春至晚秋,草木葱茏。我依引见者的叫法,称其为老师。后来真的拜师,开蒙受教。除去每年暑假他回乡探亲,和我因工作常驻在外,每周的拜访,是我这些年最主要的社交活动。 名目上找的是佛教导师,最初几年也的确有过密集的学习与实践,然不成器,于师有愧,于己倒收获颇丰。交往中,老师常穿说奇闻逸事,内容涵盖成就者的奇行异止、坊间的八卦传说和藏民族的人情风俗。老师随口道来,既满足我喜好新奇的心态,也将很多世出世间的妙理,于浅白处开显出来。 2005年开始,我陆续记录一些师徒间的对话.初心为娱人悦己,内容五花八门,篇幅长短不一。此次整理,粗略分类。其中,“两地”主要收录风俗文化方面的趣闻;“礼物”涉及藏文化;“游舞”讲奇人异事;“乘愿”可视为名人八卦。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故事其实来自我另外一位重要老师,还有一些来自朋友或朋友的老师,记录时并没有特意标明来源。 这本小书能够面世,我特别感谢一些人。首先是我的佛教老师们,感谢他们接受我,忍受我,引导我,不仅持续启发我的心智,还大大增长了我的见识。杨葵是最早看到这些故事的朋友,因为他的鼓励,使我有动力记录了这么多年,也由于他的推介,张立宪在他创办的《读库》杂志书上先后两次发表了部分章节,并将一些读者反馈传递给我。林聪既是一位支持者,也是一些故事的提供者,更在联络出版时起了关键作用。一些藏族文化的细节,我曾向拉萨宗教局的夏迦生格打电话求教,他不厌其烦地答复我,甚至打回电话来加强描述,一度还以为我要买茶碗、法器或其他物品,提出如有需要一定找他采办。2010年6月,我将已有文字整理汇编,完成本书雏形,整整三年时间,如果没有博集天卷的编辑们一直积极寻找各种机会,争取本书面世,并最终通过甘肃民族出版社实现,我也没有机会作为作者写下这些感言。 因知识结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这本小书尚不足以揭示藏族文化和佛教传统之一隅,其中如有错谬,主要在于自己的理解偏差和描述技巧欠佳,还望读者能够多多包涵。但其中内容,有些与流行的藏族或藏传佛教外围观感有所不同,虽属较为私人化的见闻,但相信具有一定普遍性,于是愿意提供多个视角,也希望每个人从阅读本书中得到乐趣。 几年前,曾问过老师,能否把他讲的那些故事说给其他人听。老师很痛快:“没什么不可以。只是你最好加上这句:我的老师曾经这么这么讲给我,依照记忆,我就是这么这么听来的。”如是我闻嘛。 这是有关此书,我对老师答应过的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