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弋在暴风雨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玛丽昂·波施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玛丽昂·波施曼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游弋在暴风雨中》表现出作者极强的语言敏感性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能力,柔美、别致的静物描写与绚烂的想象世界交替出现,相互辉映,穿插着发生在柏林大都会的一段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故事。小说的男主人公彼得·费舍尔五十来岁,已退休在家,他赢弱多病而又神经质,固执却又不乏幽默感,在亲人相继去世后过着一种奇怪的独居生活,有着貌似奇怪却又有些合理的思维模式,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异于常人。

内容推荐

《游弋在暴风雨中》由玛丽昂·波施曼编著。

《游弋在暴风雨中》讲述了:

男主人公彼得·费舍尔五十来岁,已退休在家,他羸弱多病而又神经质,固执却又不乏幽默感,在亲人相继去世后过着一种奇怪的独居生活,有着貌似奇怪却又有些合理的思维模式,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异于常人。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妙龄女郎,在医院偶遇彼得后慢慢走进他的生活。两个同样游离于普通市民生活之外的孤独者以特别的方式沟通相处,相互取暖,逐渐靠近对方。

目录

第一章 非洲菊的金属丝:一个纪念品

第二章 窗帘

第三章 花园小矮人

第四章 正常性研究

第五章 无目的地按铃

第六章 隔绝

第七章 狼奶

第八章 壁纸门

第九章 疯狂和办法

第十章 耐心游戏

第十一章 幸运儿

第十二章 一片风景的样品

第十三章 到处都很美,唯独这里不是

第十四章 测试图片

第十五章 下班

第十六章 幻肢痛

第十七章 冬天的大衣

第十八章 耳语纸袋

第十九章 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

第二十章 太阳

第二十一章 深海

第二十二章 神经的外衣

第二十三章 带刺的蜗牛

第二十四章 圣灵降临节挂历

第二十五章 暴风雨中的沐浴

第二十六章 吸墨纸童年

第二十七章 花朵与煎肉饼

第二十八章 米施克太太的童话

第二十九章 似乎明天不会再来

第三十章 老虎瓷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非洲菊的金属丝:一个纪念品

我打开门,穿着浴衣走到走廊。眼前闪动着一片红色一片蓝色的东西,原来是一套运动装的上衣。那人吓了一跳,立刻退缩回去。“天哪,您简直吓死我了。心都不跳了。”

“很抱歉”,我说,“我可不是故意的。”我朝着一组座椅跑去,顺势就倒在软椅里。一个护士正推着一张病床经过。

那个穿着运动衣的男子不停地走来走去,从走廊这头走到那头,紧紧地贴着墙。他得绕开这一组座椅。他从我身边走过时,一脸狐疑地看了我一眼。走了两个来回后,他停在那张小桌前,在烟缸上轻轻地弹着烟灰,扭过头神经兮兮地望着。烟灰都弹到烟缸外面了。

“我还想提醒您一下”,他冲着我说道。“您干什么都要小心点儿。可别随手就砰地一下把门撞上。”

我无动于衷地目视前方。我弄不明白他到底想要我干什么。

“不”,他急急忙忙地补充道,“我可没有一点儿要责怪你的意思。只是想让您别给自己找麻烦。”

“多谢了”,我说。我随手抓起一份画报,狠劲地打开来。

他说这一次是遇到了他,他被吓了一大跳,疼痛恐怕立刻又会涌上心头,可是他对此根本满不在乎,他不是个耿耿于怀的人。他只是想提醒我,别老是这样不管不顾的,不然护士就会说三道四。我那种火急火燎的行为方式。他让我不要把他的话当成批评。他绝对不会对我怀有什么恶意。一进来就让人家讨厌,这是不对的。在目前这种状态下,毕竟也没有什么能让人高兴的事儿。

他摁灭烟头,又慢条斯理地叼起一支烟来,说话时紧紧地将它衔在嘴唇上,直到点着为止。

他说,住院期间,你所经历的冷酷和非人的对待是无可比拟的。对此你最好压根儿就闭口免谈。这可真是奇怪。人们被摆弄来摆弄去,如同物品一样;只要你一进来,一会儿让做这个,一会儿又让吞那个,这就是他们所说的护理,病人护理,而他对此的理解则完全不同,不是这样的冷酷,这样粗暴的口气,这样的无情……

我假装随意地把画报捧到齐眉高,挡住了我的脸。

在这家州医院里,对待病人的口气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就这样对待他,这种情形他简直无法描述。他曾经是这里的第一个病人,改建后的第一个,或者改建期间的第一个:你不得不穿过那些建筑支架和冲击钻的轰鸣才能到达门诊,仅仅这些就让你难以承受,无论对耳朵还是神经莫不如此。他正式说来是这里改建后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病人,从根本上说——如果严格说来的话一一虽然是第一个,可是他并不愿意如此表现出来,况且也没有必要把这个顺序看得那么重要,尽管事实上真的是第一个,可是他宁可保持低调。不管怎么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在这些医院里的状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要说起来的话,他可以讲出一系列来,医院报道——

他看都不看就将烟头对着烟缸方向按去。

“您在这儿感觉好吗?”

我合起画报放到桌上。

“还行吧”,我不痛不痒地回答道。我很少住院。直到此刻,我只是接受了这一切,对此也没有多想。

医院里的氛围怎么样,病人是不是受到热情的对待,环境是不是令人惬意,这一切是不是和谐,可是事关重大啊。比如说在AVK(奥古斯特一维克多利亚一医院)里,感觉的确太美了,犹如身处一个玻璃宫殿,他的病房里有一个飘窗,景色美不胜收,令人心醉神迷——不对,实际上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不是来享乐的,不是自觉自愿进来,为了短时度假。可是,如果你病了,浑身疼痛和不舒服,那么多少则取决于环境;一旦环境让你心情舒畅,那么你很快又会恢复健康。

他抽着烟。“您已经在这里多久了?”

“昨天才来。”

他眯起眼睛打量着我。“盲肠炎?”

“脑震荡”,我说。

“也是的”,他神情沮丧地说,“事情发生的就是这么突然。”他自己也有过许多类似的经历;小时候,他滑雪时撞到一棵树上,因此嘴唇上留下了这个小伤疤,然后又发生过严重的摩托车事故,结果造成胫骨骨折——P1-3

序言

玛丽昂·波施曼是谁?相信大多数读者看到小说封面的时候都会这么问。即使是对于从事日耳曼文学研究的人来说,这个名字也有些耳生。她是德国新生代的作家,被德国媒体誉为当代最优秀的自然诗人之一。她从孩童时代就开始了诗歌写作,终于有一天,她开始严肃地对待这件事,将写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现在以自由作家的身份居于柏林,是德国笔会成员。玛丽昂.波施曼于1969年12月15日出生于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的埃森市,在鲁尔河畔的穆尔海姆和埃森市长大。她在1989年至1995年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专业是日耳曼文学、哲学和斯拉夫语文学。她先在波恩求学,1992年后转到柏林,自1994年起同时在柏林艺术高等学校学习场景写作。后来出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她放弃了博士论文的撰写计划。1997年至2003年,她参与了德国与波兰的一项小学教育项目,在波兰教授德语。她的主要作品为诗歌和散文,曾十余次获得不同城市和基金会颁发的旨在资助和促进青年作家创作的奖学金。发表于2002年的作品《游弋在暴风雨中》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德国几家重要的主流媒体报纸如《法兰克福周报》和《南德意志报》都登载了文学评论文章。同年诗集《紧锁的小屋》出版。2004年她发表了诗集《到绵羊那里去的原因》,里面有很多关于自然风光的描写。她的创作并不是直接基于个人的经历,因为她常常被迫伴着住所附近建筑工地的噪音创作,所以她的诗作展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景象。2005年,她的作品《黑白长篇小说》获得鲁尔地区文学奖。2008年她出版了《狗的中篇小说》,其中译本《天堂的使者》已于2011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女人与一只黑狗不期而遇,在其后的朝夕相处中,狗的忠诚和驯服终于融化了女主人心中的寒冰和敌意,让她在心底接纳了这只似乎来自天堂的伴侣。2010年她发表了诗集《看见思想》并获得恩斯特·麦斯特诗歌奖;2011年她再次凭借该作品获得了彼得·胡赫尔奖。这部诗集的主题是水——各种形式的水:云、雾、波浪、水蒸气、雨、冰、雪。玛丽昂·波施曼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描写了一种超越于“看得见的东西”之外的存在,对传统感知中的“看”提出了质疑性的反思,继承和发扬了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在诗作中探求的感知模式。她通过超强的想象力,将有意识与潜意识紧密结合,打通了现实存在的边缘区域与诗歌创作的写作空间。

玛丽昂·波施曼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游弋在暴风雨中》表现出作者极强的语言敏感性和细腻入微的描写能力,柔美、别致的静物描写与绚烂的想象世界交替出现,相互辉映,穿插着发生在柏林大都会的一段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故事。小说的男主人公彼得·费舍尔五十来岁,已退休在家,他赢弱多病而又神经质,固执却又不乏幽默感,在亲人相继去世后过着一种奇怪的独居生活,有着貌似奇怪却又有些合理的思维模式,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也异于常人。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妙龄女郎,租住在柏林某处破败的楼房里,周围的邻居都是些社会底层的人。小说以两人在医院的偶遇开始。彼得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是他急切而又热情地跟“我”搭话,出院时又专门来道别并留下地址,希望“我”以后有机会顺路去拜访他。

也许是因为他与“我”从未谋面的亲生父亲重名,或者是被他的执着态度打动,总之,“我”出院后真的去探望了他,之后这种拜访似乎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仪式,“我”开始慢慢走进他的生活。两个同样游离于普通市民生活之外的孤独者以特别的方式沟通相处,相互取暖,逐渐靠近对方。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基本上是两条线并列,同时进行。一章描写“我”那些各具特色的邻居,或者是我在住所里观察着光影变幻,思想肆意驰骋,或者是我在大街上、超市里、公园里闲逛时的所见所感;下一章.则描述我与彼得会面时的情形。所以在情节推进上这篇作品具有散文的特色,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主线经常性地被打断,转而描写“我”对周边世界的感知。在人物塑造上基本上是一种白描手法,读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眼睛看到了彼得的外貌、动作、他的住所,在处理人物的语言时作者的方式十分特别。彼得与我之间的对话较少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而大都是以自由间接引语的形式。在德语语法中有一种特殊的时态叫第一虚拟式,即通过动词词形表现出这句话是引述别人的话,引述者对这段话的真实性不负责任,这种时态常常出现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特别是在引用当事人或者政治人物的谈话时使用,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则别有一番深意。每次见面时,彼得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压根儿不需要得到我的回应,“我”的角色就是一个耐心的听众和观察者。我记录着他的动作和他的话语。在这样大段独白式的讲述中,读者伴随着“我”逐渐进入了彼得的生活。他半岁时母亲死于一场煤气泄漏的意外事故,随后父亲再婚,他一直将毫无血缘关系的继母当成自己的生母,直到父母晚年人院治疗才偶然获悉真相。他自幼患有严重的听力障碍症,被迫一直佩戴助听器,这一点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与周边人的关系。有严重洁癖和控制欲的继母和唯唯诺诺的父亲之间不和谐的婚姻关系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是在父母去世后,彼得却记得他们所有的纪念日,特殊的日子,在各种节日都要去墓地探望,搞得自己疲于奔命,再加上无数随后相继逝去的亲人,死人的世界似乎牢牢地控制住了彼得在活人世界里的生活。他对很多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都有特别的感知方式,因为自己身体上的残疾和不适而拒绝和反抗惯常的生活模式,例如不愿意让自己的身体接触到衣服,长时间都不洗澡,避免与异性的身体发生任何方式的接触。他早年工作时对一位女同事颇有好感,只可惜这位女士已婚,所以这段单相思的恋情无疾而终。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本来也是一个极其敏感而脆弱的人,可是在彼得面前,她却变成了坚强和乐观的那一个,承担着“照顾者”的角色,要安抚彼得的情绪,替他跑腿儿去买烟,替他煮咖啡,做简单的三明治,陪他出去吃早饭。两个人之间萌生出爱意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用现在时髦的网络语言讲,就是萝莉爱上怪蜀黍。这可能与“我”的童年经历有关,因为“我”的母亲是个未婚先孕的单身妈妈,亲生父亲在得知母亲怀孕后就永远地消失了。而“我”的母亲也是一个有控制欲的强势女人,“我”在被动、恭顺和孤独中长大。所以一方面,“我”能与喜欢发号施令的彼得相处,另外一方面,也许“我”在潜意识里寻找那个一直缺失的父亲角色,更何况,这个男人还与自己的亲生父亲重名。从一开始读者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爱情故事,两个在心里渐渐接近的人并没有什么话语和情感上的表白,他们俩都极其克制,只是在最后两章,在肢体语言上才产生了一些质的变化,也不过是“我”搂了一下彼得的腰,而彼得听说我要去度假而将要离开一段时间后,在“我”额头轻轻地亲吻了一下。

这篇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意的优美和惊人的细腻,一如她的其他诗歌、散文和小说。贯穿其作品的很多主题,例如孤独、对身边世界的感知、大自然、水的意象,在这里都有充分的体现。所以,这部小说当之无愧地可以视为玛丽昂·波施曼的代表作。文学评论家芭芭拉·封·贝克在2003年3月18日的《法兰克福周报》上撰文称该部作品是一次“令人惊讶的首演”。“两个生活的边缘人物找到了共同的中心。”所以,想要了解玛丽昂·波施曼的诗意世界,就从这部小说读起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