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的人:巴斯德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黄健、郭丽静编著。
路易斯·巴斯德(公元1822-189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循此前进,在战胜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果。英国医生李斯特并据此解决了创口感染问题。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1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的人:巴斯德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黄健、郭丽静编著。
《揭开传染病神秘面纱的人:巴斯德的故事》介绍了巴斯德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踏上求学之路
小巴斯德16岁那年。父亲毅然决定送他到巴黎求学。当然,当时凑足这笔路费和学费对巴斯德全家是不容易的,父亲的工资收入非常微薄,母亲又没有固定工作,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也不多,可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还是凑齐这笔钱。当父亲带着巴斯德乘马车进入巴黎城的时候,小巴斯德的眼睛简直不够用了,高耸的楼房,宽阔的马路。市区内熙熙攘攘的人流。川流不息的车辆,真让他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马车在巴黎师范大学校门前停住。巴斯德高兴地跳下了马车,他告别了父亲,对他来讲,新的生活就要开始。可求学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白天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序的,他和同学们一起听课。做实验。从大学的课堂上,他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使他大开眼界。可每当夜幕降临。一种孤独感、思乡情便油然而生。的确,对于这个从汝拉省来的乡村孩子来说。巴黎城太大了,他经受不住这种喧闹,也忍受不住这种远离父母亲人的孤独,巴斯德患了严重的思乡病。他时常神情恍惚。半夜惊醒。巴斯德当时的情况在今天远离家乡的新生中也是常见的,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父亲得知这种情况后。专程到巴黎探望他,望着孩子憔悴的面容,老巴斯德心酸了。巴斯德哭着对父亲说:“假使我能闻一下制革厂的臭味,我想我的病就可以治愈了。”是啊,他太爱他的双亲,太想他的家和家乡了。他觉得他已经好几年没看到父亲的面孔,其实,此时他来巴黎才刚刚一个月。
老巴斯德十分理解儿子的心情,他丝毫没有埋怨孩子,而是将孩子接回了尤拉小镇。回到了家乡,重新回到了父母身边,巴斯德的心情豁然开朗,思乡病也不治而愈了。
后来巴斯德又转入了离家乡只有15千米路程的爱波斯大学就读,在这里学习他感到非常满意。他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而且可以经常看到他的双亲。这一点对当时的巴斯德来说太重要了。
几年以后,巴斯德从爱波斯大学毕业了。他离开了柏桑爽,再一次踏上了去巴黎师范大学求学的路程。此时的巴斯德与几年前相比已成熟多了,这次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他在巴黎师范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白天听教授讲课。做各种实验,晚上在灯下苦读,常常熬到深夜才休息。他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研究多种酒石酸盐和葡萄酸盐结晶体的结构。经过反复试验,在世界上第一次将一个不旋光物质析解成两个旋光组分,并指出左右旋酒石酸之间不可叠合的镜影关系,从而推动了对有机化学旋光性的研究。以后的化学家们正是在巴斯德的影响下才建立了立体化学体系。为此,他还获得了185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荣誉勋章。当然,这是后话,年轻的巴斯德已开始了他真正的学者生涯,他在巴黎师范大学获得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P18-21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