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65--耀邦早春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大斌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64年11月16日,已近49周岁的胡耀邦接到中共中央的任命: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以接替因病不能理事的西北局第二书记和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并保留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职务。

在胡耀邦49岁生日后的第十天,他带着秘书戴云(此前是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李传华和一名公务员,于1964年11月30日晚乘火车到了陕西省省会西安。

临行之前,胡耀邦曾去拜别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杨尚昆深知胡耀邦敢说敢为的秉性,劝告他“到任后一年不要说话”。

半个月之后的12月14日,胡耀邦接到通知返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同时出席研究制定全国社教文件的中央工作会议,这一待就是35天。其问,他于12月24日向西北局、党中央和国务院递交了《走马上任报陕情》的报告,汇报了他到陕西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如实谈了陕西生产的落后、农民生活的困苦和社教运动的过火。

胡耀邦的这个汇报,多少有点儿不合时宜。当时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西北局的领导也主张“阶级斗争无时不有时时有,无处不在处处在”。他的汇报大有逆流而上诤士直谏的味道。

胡耀邦为什么敢有这个举动呢?这是因为,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养成了深居简出的习惯,正为听不到全国各地的真实情况而苦恼着。毛泽东一再要求与会者“冲口而出”。崇拜毛泽东的胡耀邦在冲口而出的感召下,递交了他的陕情汇报。他想他对人民的一片忠诚毛主席会理解的。更重要的是,胡耀邦在到陕西后不长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地听取了47个厅、局的汇报,了解到陕西非同一般的情况——

陕西省在1964年的社教运动中,粮食总产量由1956年的108亿斤,下降到87亿斤,单产竟比西藏还低;棉花132万担,单产只有40斤;多种经营被“以粮为纲”而割了资本主义尾巴。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富庶之地,而当时陕西的农民,生活过得比河北、山西的农民还苦。

1963年5月至1964年10月问,陕西省在第一期社教运动中清出的有问题的人竞达17560人,逮捕了6470人,拘留了5000人,平均每天抓人30余名,高于全国各省的比例。受到开除公职处分的干部和教师1450余人,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有3200多人,被整死的有六七百人。几近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当时,陕西省在陕北、陕南、关中各有一个社教试点县:延安、西乡、长安。三县共清查退赔现款813万元,平均每个基层干部183元,比当年全省人均收入122元多出61元。在山上砍柴进城卖了,进城当保姆,其收人都要退赔。三县发生自杀事件430多起,死亡364人。试点县的农民常常要参加清算会、批斗会,社员们无法正常生产,无心正常生产,土地荒芜、减产减收成为必然。

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当着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面,胡耀邦请求把陕西省17亿斤征购粮减到了14亿斤,以休养生息,恢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他希望中央拨款在陕西建几个化肥厂,以解决陕西连一个小化肥厂都没有而造成的化肥紧缺问题。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深表同情。同意了胡耀邦的请求。

1月17日,胡耀邦从北京回到西安。

此时已是腊月时分,再有十来天就要过春节了。他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梳理梳理大家心头的认识,让人们多年神经紧绷的脸上有点儿笑颜。

1月18日,胡耀邦在丈八沟招待所主持召开了陕西省委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刚刚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作家刘心武在一篇创作谈中感慨说:外国人要读懂中国小说,必须借助注释,否则会如坠五里雾中。因为中国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惨惨烈烈的运动太多。其实,中国当代读者要知晓昔日之事,何尝不需要闹通某个“运动”的脉络呢?

譬如“社教”。

“社教”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渐行渐远。而在20世纪50、60、70年代却是一个使用频率甚高的热词。  “社教”,自然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简称。

社教运动有第一期社教和第二期社教之别。

P3-5

后记

历经几年的熬煎,书稿总算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并不难,难在资料的搜集。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太多人的支持。一方面体现了胡耀邦崇高的人格魅力,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胡耀邦的敬仰。

现在,我要对这些人深深地鞠上一躬,表达我的谢意了。

感谢安康市档案局晏德芝副局长、黄安蓉科长、全新芝女士、许晓红女士为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胡耀邦在安康遭受批判的卷宗,并按我所需,对材料进行复印。感谢魏顺奇局长对书稿的关注。

感谢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曾任安康地委书记的韦明海。他以80岁高龄接受我的采访。

感谢曾任韦明海的秘书、安康市水利局副局长张志远。他为我提供了大量胡耀邦在安康的信息。可惜他因病逝世,未能看到此书的出版。

感谢1965年2月胡耀邦到安康调研时的速记员郭步越。他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感谢张世康老人,延安时期他曾和胡耀邦在一个部队。他是最早鼓励我把胡耀邦安康之行写出来的人。遗憾的是世康老人已经离开人间。

感谢海子久先生,他在报刊上每发现有关胡耀邦的资料,立即为我或复印,或剪下邮来,更多的是送至。书稿完成之后,他又认真校阅,令我心生感动。

感谢我的同事吴定国先生。他时时把了解到的胡耀邦安康之行的故事告诉我,为我联系手头有胡耀邦照片的记者,还从电视上、画册上为我翻拍需要的胡耀邦的照片。

感谢我的同事梁真鹏。每当在网上发现什么最新的关于胡耀邦的资料,便为我下载,推荐我阅读、参考。

感谢平利县文化文物局的吴全云、石泉县方志办的吴龙晏、汉阴县政协主席陈绪伟、汉阴三沈纪念馆的胡玉厚、宁陕县档案局局长沈兰虎、白河档案局的蔡建中、旬阳县海事局的刘贵棠,还有宁陕的谭海波、石泉的胡树勇、白河的李海军、汉阴的戴辉旭等,他们或为我速寄相关资料,或为我落实有关写作中的问题,或为此书配拍照片。

感谢安康歌剧团的陈纪元、安康影剧院的颜守言。他们为一个细节在一起交流,回忆,然后把意见反馈给我。

感谢旬阳县蜀河镇党委书记吴良友对采访的支持。

感谢本地的若干文友对书稿的关注、支持。他们对书稿的问讯,在我,都是一种力量,使得我在熬煎中不放弃。

感谢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戴承元先生对本书文字的错讹给予指正。

当然,我还要深深地感谢我的夫人王爱萍。她陪我一同经受采访的颠簸劳顿,承担家务,让我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书稿。

2008年8月23日上午,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约见我在中南海东侧会稽司胡同的家中,并带领我参观了胡耀邦生前在中南海的会客厅,我向着胡耀邦的半身铜像深深地鞠躬。胡德平详细了解了安康的发展建设情况,并对安康人民深情热爱胡耀邦表示感谢。他对初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填补了胡耀邦研究的空白。他认为此书应该公开出版,能让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胡耀邦。

序言,原本想请曾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中顾委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胡耀邦研究专家的李锐先生撰写的。当我去请求他时,他说,“我已经是93岁的老人了,没有精力读你那么长的书稿。”李老主动提出,“为你题个书名吧。”这对我是多大的支持呀!

我又怀着诚惶诚恐之心给中国青年报的摄影部主任贺延光打去电话,请求支持一张胡耀邦的照片,贺老师非常慷慨:“给你两张。”发到邮箱里的,竟是四张。对这位陕籍著名摄影家,除了敬佩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部书最终得以出版,得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张孔明先生。2010年夏季,在作家、书法家、我的朋友马士琦的引荐下,携稿拜访了张孔明先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对书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具体的指导。可以说,没有张先生的慧眼识珠,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胡耀邦的风范,也就不会为更多的人所知。

还要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彭莘女士。她对书中的文字进行整理,对大量的数字进行换算,以便规范统一。其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佩。

书稿写成之后,只有几位同志先期阅读,他们对书稿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的说,这部书稿应视作是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它保存了可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胡耀邦。有的说,假如说胡耀邦是一棵大树,那他的安康之行,就是这棵大树成长的过程。

本书部分图片,来自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视频截图和有关摄影集,暂时无法与之联系,作者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胡耀邦安康之行,按说是一件大事,对此事的撰述,应该由一定的部门组织专门的班子来集体完成。由我这样一名无职无权,仅仅出于对胡耀邦敬重的普通记者非职业写作来完成此书,显然有许多力所不逮的地方,书稿出错的地方想必在所难免。我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对胡耀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请一切阅读到本书的读者,能提供更多的细节,以期把这位伟人的安康之行写得更翔实、更完整,留给人间一段信史。

2008年7月22日安康日报社办公室一稿

2008年12月25日安康天龙居二稿

2009年4月8日上午三稿

2009年11月27日江北寇家沟安康日报社二楼办公室四稿

2010年8月26日夜安康天龙居定稿

目录

1964年12月、1965年1月问。西安。

1965年2月6日、7日。宁陕。

1965年2月7日。石泉。

1965年2月8日。汉阴。

1965年2月8日。汉江上。

1965年2月8日。旬阳。

1965年2月9日、10日。白河。

1965年2月11日。平利。

1965年2月12日。安康。

1965年2月13日。安康。

1965年2月14日。安康。石泉。

1965年3月7日晚。西安人民大厦。

1965年9月。安康。

1985年3月。北京。

1985年10月。商洛。

1989年4月。安康。

附录

在中南海会见胡德平

郭步越采访记

本书主要采访对象和提供线索者

参阅资料

序言

胡耀邦为什么深得人心

——以他的安康之行为例

写出胡耀邦在安康的事,这个想法算来已有20年的时间。

1989年4月中旬,胡耀邦逝世的消息公布之后,安康各地的读者,自发地不断地写来赞美他远见卓识、品格高尚的文章。作为编辑的我,迅速编发。从那时起,我就留意胡耀邦在安康的事了。

胡耀邦到安康时,我还是一个不省事的孩子。老实说,我在幼时、少时,是没有胡耀邦这个概念的,作为城市贫民后代的我,并不知晓胡耀邦到过安康。

成人之后,特别是1989年4月之后,我发现胡耀邦的安康之行,是安康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往往喜形于色,甚至眉飞色舞地谈胡耀邦如何大胆地放人,如何提高安康人的二十五斤半口粮。如何没有官架子,微服私访,如何雷厉风行、刀下见菜地解决问题。在安康,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说胡耀邦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

我试图把胡耀邦安康之行的事串起来,向安康以外的读者做一介绍。当我有了这样的打算时,一是觉得资料太为匮乏,毕竟胡耀邦安康之行离我们是比较遥远的一件事了。二是觉得现有资料太为混乱。我翻阅胡耀邦所到过的几个县的县志,原本应该严谨的县志却大都出错,要么张冠李戴,要么以讹传讹。

2004年秋,我决心完成此事。到市档案局复印回当年供批判用的胡耀邦安康之行的材料,细读之后,无比激动和愤怒。激动的是,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竟然无人阅读过、使用过,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要我来完成这项事业?愤怒的是,胡耀邦为安康人民做了这么多的好事,安康人民却知之甚少;胡耀邦安康之行讲话内容丰富多彩,而整他的人却攻击一点,不及其余;胡耀邦在安康提出的诸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干部的好坏要以生产成绩来衡量,要向前看,要抓大事,要解放思想,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等等,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口号和流行语,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无数,而他的安康之行却被批判,从来就没有谁为他认真平反过。这对胡耀邦太不公正!

写胡耀邦的过程,也是思考胡耀邦的过程。

胡耀邦的安康之行,只有短暂的八天,是他波澜壮阔人生中小小的插曲,但滴水映射太阳,插曲亦叫人荡气回肠。他的形象,永久留在了安康人民心中;他的精神,永远为安康人民赞颂。

胡耀邦为什么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理解人、善待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仁者爱人。他对犯错误的人,要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他是一位饱经沧桑,也深受过错误路线迫害的人。他的工作方法不是疾风暴雨,而是和风细雨;不是残酷斗争、激烈对抗,而是讲事论理、抵达人心。我以为这是更符合人性的方法,用现在的话说,叫人性化关怀,叫富有亲和力。所以他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胡耀邦在安康提出“两手抓,双丰收”,代表省上免掉安康的三千担棉花征购任务,提出农副土特产谁给的价格高就卖给谁,按经济规律办事,等等,都是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都是为安康人民谋福利的事。所以他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心地坦荡、光明磊落、作风民主的人,“不同意我的意见,可以探讨,可以当面指出,也可以不执行。该说的还要说,该发脾气的时候照样发脾气,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讲什么我的情面,你的情面”。所以他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雷厉风行的人。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解决,绝不拖泥带水,能马上处理的事情马上处理,绝不“研究研究”。刀下见菜、立即行动是他的作风。所以他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他的安康之行,八天跑了七个县,全想的是安康的人思想如何解放,生产如何搞上去,哪里想过人事纠纷,哪里想过整人害人!所以他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博闻强记、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的人。他听人短暂汇报,或者阅读有关资料之后,能记下那么多的数字,且基本准确;能把所见到的事很快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他的能力超强,让人心悦诚服。所以他深得人心。

从他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是一位平易近人、不摆架子的人。一位真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所以他深得人心。

胡耀邦到安康,正是他刚从团中央书记到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的角色转换之际,也正是他年富力强,正欲大干一番事业之际。谁知他的安康之行却成了他“文革”前走向低谷的导火索,其后更有十年“文革”的作践,失去了为党为民做出更大成绩的“黄金十年”。但他安康之行表现出的勇于改革、敢于开拓的精神和行为,的确如一股摧枯拉朽的旋风,似一道扫荡阴霾的闪电,像一声划裂长空的惊雷,让安康人的耳目为之一新。安康人至今把他的安康之行看作安康人民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是不无道理的。

在纪念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当儿,媒体把胡耀邦、叶剑英等八人誉为中国当代的“改革八贤”。从胡耀邦的安康之行可以看出,胡耀邦的改革思想是由来已久的,他于极“左”思潮盛行的1965年,在极“左”思潮的重灾区安康提出的种种观点、措施,不仅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雄才大略,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胡耀邦在安康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他后来主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全国性的冤假错案平反是一脉相承的。胡耀邦在安康的超前改革,可以看作他后来领导全国改革的一次尝试,安康是胡耀邦的一块改革试验田。了解胡耀邦的安康之行,一方面看到他的壮志难酬,一方面又看到他的壮志必酬。与其说胡耀邦的安康之行是他“文革”前走向人生低谷的拐点,不如说他的安康之行,是他人生的亮点之一。

在写胡耀邦这段经历时,我曾遍访档案馆,希望能找到一两张他安康之行的照片。很遗憾,一张也没找着。看来那时没有什么虚张声势,摆阔显派,或者领导出行,警车开道、警笛声声,或者领导下乡,记者尾随、镁灯闪闪的热闹事。

曾陪同胡耀邦此行的时任安康地委书记韦明海回忆说,记忆中没有宴请过一次胡书记。

那时不兴迎来送往,公款吃喝。

偏巧在写这部书稿的时候,我见到有关部门接待省上一位部长的“安排表”,谁在什么地方迎接,迎接到什么地方,谁陪、吃什么饭,都有非常详细的安排。

又听到一位为领导干部起草讲话稿的秘书讲,那讲话稿有楷体、宋体等几种不同的字体,把“各单位清点一下到场的人”、“有没有意见”、“散会之后在什么地方就餐”等等都打印得分分明明,台上的人只需按字体所标发问、停顿就可以了。这样的官也着实好当了。

写胡耀邦的往事,发现如今不少人确实把我们党许多好的传统给丢掉了。难怪人们怀念胡耀邦。

人们怀念他,是怀念一种作风,一种精神,一种传统,一种信仰。

胡耀邦这个人,敢于直言,心地明净,我敬仰他。我把他的安康之行写出来,是献给他的一瓣心香。

有好心的文友劝我不要写胡耀邦这一段历史:一是我国的政治文明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胡耀邦毕竟是一位有不同评价的历史人物;二是时过境迁几十年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涉足,你偏要涉足?

我坚信我国的政治文明正在推进,我坚信胡耀邦安康之行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过错,我坚信一个有信念的人总要担当一点责任,于是,坚持把它写出来。

打听到某人听过胡耀邦的讲话,了解到某人知晓胡耀邦在安康的事,便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前去采访。就这样于酷暑下、于严寒中穿梭于山城。没有谁指使我这样干,也不是我的职业写作,却是我认定的事业。我将把它作为记忆保存,我对此无怨无悔!写他人生中的这一段经历,我有时也有一丝滑稽和悲凉掠过。但我确实又时时发问:为什么那么多高手不来写胡耀邦的安康之行呢?我不写,胡耀邦的安康之行会不会永远无人知晓?那就太对不起人民爱戴的胡耀邦了!

写胡耀邦的安康之行,我尽量把历史资料保存得多一些。我想,那些几乎与世隔绝的沉寂的档案资料,可能只有通过我的这本书,与广大读者见面,让读者看看历史的真面目,或者为历史保存一份真实,材料多比少要好。

为了真实,我没有做什么技术加工。胡耀邦在安康讲话时说到的“阶级斗争”、“林彪元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帝修反”等等,我全部照录无遗。胡耀邦是时代中人,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只能在当时的语境中讲话。胡耀邦是人不是神。

尊重历史,就是对胡耀邦的尊重,就是对读者的尊重。

因此,当书稿画上句号时,我如释重负。可能还有若干细节未发掘出来,可能也有失于剪裁、显得芜杂、文学手法不够等毛病,但我可以说,我尽力了,总算把胡耀邦安康之行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

为完成这部书稿,我采访的人物不下几十。每位被采访者都高度评价胡耀邦。他们中有的人说,且不论胡耀邦作为国家领导人、作为领袖的风范,就是作为普通的干部、普通的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安康之行,表现了太多的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对胡耀邦做出最终评论,那是国家的事、党的事。我作为一个普通安康人、一名普通记者,愿将采访的真实情况奉献大众,好让人民大众去评说,胡耀邦是怎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会深得人心。

我希望这部书稿能告慰胡耀邦在天之灵!

2009年11月27日

于安康江北寇家沟安康日报社二楼办公室

内容推荐

国内第一部全景式披露“文化大革命”前胡耀邦主政陕西期间亲赴“左”倾重灾区安康,风风火火走七县、当机立断正对错的历史内幕。

李大斌的《1965——耀邦早春行》生动、有趣、细腻,客观、忠实、震撼,复活胡耀邦个性化为政的风格,还原胡耀邦深入调查研究的历史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自始至终引用胡耀邦即兴讲话的第一手原始记录文本,再现胡耀邦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演讲风格,充分展现胡耀邦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智慧。

一件早该启封的陈年往事,一段不该抹去的政治记忆,一尊注定要流芳百世的口碑,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与精神财富。

编辑推荐

李大斌的《1965——耀邦早春行》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披露1965年2月6日至2月14日胡耀邦同志亲赴陕西安康七县调查研究时鲜为人知的史实。作者以第一手丰富饱满的资料,运用文学纪实的笔法,客观、忠实、细腻地还原了胡耀邦安康之行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历史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胡耀邦的个人魅力与政治智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