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老专家李顺然同志用他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浓缩半个世纪对日广播生涯的精华,出了《二十世纪人留给二十一世纪人的故事--一位对日广播老人的回忆(中日对照)》这本随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二十世纪人留给二十一世纪人的故事--一位对日广播老人的回忆(中日对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顺然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老专家李顺然同志用他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浓缩半个世纪对日广播生涯的精华,出了《二十世纪人留给二十一世纪人的故事--一位对日广播老人的回忆(中日对照)》这本随笔。 内容推荐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老专家李顺然同志用他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浓缩半个世纪对日广播生涯的精华,出了《二十世纪人留给二十一世纪人的故事--一位对日广播老人的回忆(中日对照)》这本随笔。 在《二十世纪人留给二十一世纪人的故事--一位对日广播老人的回忆(中日对照)》中,作者记录了他与对日关系老前辈们近距离接触的珍贵往事,也有他亲历中日交流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中日关系的所思所想。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国际广播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对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目录 序一 唐家璇 序二 刘德有 第一部 我的签名簿 1、朋友越多越好—一忆廖承志 2、重情厚谊的好会长—一忆孙平化 3、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忆夏衍 4、共坐硬板凳热议改革案——忆张香山 5、八路军1 20师359旅敌工科科长—一忆赵安博 6、造孟子反的老总编——_忆康大川 7、爱养花的硬骨头——忆老舍 8、讲真话——一忆巴金 9、积健为雄——一忆赵朴初 10、从皇族到庶民——一忆溥杰 11、养之如春——忆井上靖 12、把和平的21世纪留给青年人——忆宇都宫德马 第二部 中日所见所闻 1、德不孤必有邻 2、周总理·日语广播·“文化大革命” 3、杉村春子女士和北京的秋天 4、邓小平访日随行随想 5、暧昧的日语--『MaMa』与『DuomoDtJomo』 6、小泽征尔的魅力 7、大江健三郎与拼命三郎 8、八路军小战士和八木宽先生 9、国际台院内的樱花树 10、一本书的故事 11、长谷川照子与原清子 12、闲话中国的饮酒礼仪史与日本 13、北京味与日本人的舌尖 14、中国面条东南西北 15、日本人上海市民第一号 16、北京人与上海人 17、学习外语的诀窍——“三大一慢” 第三部 回顾思考期待 1、我的跨世纪工程 2、何谓“国际人” 3、KEJlME一从昭和到平成 4、日本国际化的绊脚石一、二、三…… 5、过去·现在·未来 6、二十世纪的最后乐章 补记 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八路军120师359旅敌工科科长 ——忆赵安士 赵安博,中日友好协会第一任秘书长,人称现代中日交流史的活字典。 1934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当时的第一高等学校(现在的东京大学教养学部)。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后,老赵中途辍学,毅然回国加入了八路军,时任八路军120师359旅的敌工科科长。 359旅对待日本兵俘虏就像对待平民一样,遣散的时候,不但安排当地人陪同,还提供马匹和粮食。这里头就有老赵的一份功劳。顺便提一句,359旅的旅长就是后来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的王震将军。 接着,老赵转战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担任日本工农学校副校长,负责教社会发展史,弃武的日本兵成了他的学生。校长是日本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前名誉主席野坂参三’。 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东北地区滞留了上百万等候遣返的日本侨民,老赵又跑到那里担任日本人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虽然条件十分艰苦,老赵仍然竭尽全力帮助日方人员解决了吃、穿、用、就业和回国等诸多问题。 在东北的工作刚告一段落,老赵就到了北京担任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日文翻译,后来还担任中日友好协会的首任秘书长,最终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日友好事业。 20世纪70年代初,我有幸参与毛主席著作的翻译工作。当时,老赵担任翻译顾问。我和老赵都没有睡午觉的习惯。中午,老赵和我就经常串门聊天,打发午休时间。就这样,我们俩成了好朋友。 我记得当时曾经问过老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经常说‘必须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日本人民是我们的朋友。’这种说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 P66-67 序言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老专家李顺然同志用他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浓缩半个世纪对日广播生涯的精华,以这本随笔录为我们送上了一份厚礼。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早在1941年就开始日语广播,70多年来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我青年时期曾在国际台日语组实习一年多。日语组成员对工作的投入和严谨,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国际广播事业的热爱,对中日友好的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顺然同志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他对我们这批外来实习生的认真严格要求和无微不至关怀,至今想起来还令大家十分感动。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他与对日关系老前辈们近距离接触的珍贵往事,也有他亲历中日交流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中日关系的所思所想。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国际广播事业的深厚感情,和对中日友好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21世纪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20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中日两国必须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新形势下,两国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国间一些新老矛盾和问题趋于突出,挑战也在增多,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我相信,只要双方真正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长远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把握大局、加强沟通,扩大和深化交流与合作,就一定能够化解挑战,推动两国关系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我衷心期待,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们能从这本中日双语的随笔录中得到启迪,深刻理解中日友好的内涵和意义,更加坚定地沿着前辈的足迹,继承发扬先人的智慧,共同努力开创中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日友好协会会长 唐家璇 2012年9月 后记 有这样一个日语词汇,自从第一眼在节目稿中看到它,就再也不能忘怀——“风物诗”。想来就算不会日语的中国人,看到这三个汉字的组合,便能感受到词里的风雅和韵味。 教会我这个词的,便是李顺然老师。事实上李顺然老师不愿意我们叫他“老师”,遂改叫“李老”,更不乐意“那也当不起,就叫老李!”于是,当年刚大学毕业迈入日语部大门的“蓬头稚子”们,对着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界老前辈,居然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老李”“老李”直叫到了今天。这个称呼中,能听出被称呼者风轻云淡的随性和笑看人间的豁达。这些,都在这本随笔集里有着不经意地体现。而老李的文章中,的确时不时会出现 “风物诗”一词,樱花是春天的风物诗,柳絮是初夏的风物诗,红叶是秋天的风物诗,甚至烤红薯是冬天北京的风物诗! 翻译老李的文章,其实需要些勇气。因为那看似信手拈来的随笔,实则有着作者的深思熟虑;而那挥洒自如的日语表述,经常让人为了一句相宜的中文而苦恼一夜。然而,乐趣也即在此,因为文中的谐趣、随意,因为那些厚重的思绪。 每每把翻译好的文稿托同事交到老李手中后,总如小学生交作业般地忐忑不安,而老李返回的牛皮纸信封一打开,看到首肯的话语,心中石头方才落地。翻译这本书的半年,让我学习了很多很多…… 半年多来和我一起并肩工作的,有本书的另一位译者姜平,还有日籍专家志摩悦二郎、大野清司,前辈孙建和老师,以及可敬可爱的日语部同事们……繁琐的录入和归类,细致入微的文字订正,往返于国际台和老李家送还书稿,出版合同文本的修订……大量繁杂的工作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点点被化解,被完成,一步步向着那个我们共同的目标靠近。 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二十世纪人给我们二十一世纪人弥足珍贵的礼物,让我们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更坚定了沟通中日的信心。 傅颖 2012年8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