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第2部)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黄治军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六大冤”的上告之路

镇民告的是教民没有权力将“屯里的地献给洋人”,但关于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朝廷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允许基督教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而教民拿他们自己的地献给教会修教堂到底可不可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大清的“外交部”,以下简称总理衙门)夹在民族感情和洋人之间,一直支支吾吾,问题悬而未决。

聪明的县老爷只好将此回避,他根据三街会首签下的分地清单,判定:传教士拿地有效,修建教堂行为合情、合理、合法。

三街会首签这个分地单子原本是防止教民反悔的,现在吃了一个哑巴亏,他们情绪比较激动,态度比较恶劣,动作也比较粗暴。县老爷只好拿他们不当干部,出动兵勇把他们抓了起来。他们最后虽然保释出狱,但在梨园屯颜面无存。

六个人决定:再往上告。我就不相信没个做主的地方!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变卖家产,筹集上告资金;有人背着干粮,躲过地方官的围追堵截,从东昌府、济东道,一直上告到山东巡抚衙门。

然而,上告是没有用的。在东昌府,知府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事情即便有理,我也管不了,就算是我想管,也不敢管啊。”三个“上告专业户”被抓起来了,被判坐牢。这六户原本还算富裕的人家倾家荡产,但官府的行动并没有吓退他们,他们一直在坚持上告。从拆迁事件发生起,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有人坐牢,有人家破人亡,有人被革去功名,年华老去,他们也由最初镇民口中的“六先生”,变成了梨园屯的“六大冤”。

在“六大冤”上告的同时,梨园屯的镇民也没有放弃为夺回地基而努力。他们和教民进行了无数次扯皮,今天镇民扬言要炸了教堂,明天教民扬言要带洋人来捉人,大家你来我往,谁都不好惹。

教民们毕竟是人少的一方,最终还是他们逐渐妥协了。在县衙的调解下,经过漫长曲折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由县衙专门拨出白银200两,为教民在其他地方买块地皮,修建一座崭新的教堂,但教民要把玉皇庙的地基退还给镇民。

这个结果其实是谁都没有“妥协”,等于是县衙主动承担了200两银子的买地皮和修建教堂费用,就让官府花钱去买个稳定吧!

在镇民和教民们看来,事情已经得到解决了。但他们还忘了此事牵涉到的另外一个机构一一教会。

教会是传教士的组织,它们对这个调解的结果很不满意。教会认为,既然教民们已经把地献出来了,按照西方的契约精神,那么就连教民也不能再对这块地进行处置,能做主的只有接受献地的传教士和教会。

其实教会的反对也是有其他原因的: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皮问题,而是关系到今后在乡村中的威信,威信一下降,传教工作就不好开展。

问题又拖下去了。几年后,山东主教越过山东巡抚衙门,直接找到西方国家驻北京的公使,请公使们出面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要求重新解决。

总理衙门很快批示给山东,山东巡抚衙门指示东昌府解决。在东昌知府的干预下,冠县县衙的调解裁决又变了:由县衙专门拨出白银200两,为镇民在其他地方买块地皮,修建一座崭新的玉皇庙,但镇民要同意玉皇庙的地基归教会。

绕了一圈,还是冠县县衙出钱,只不过地皮又给了教会。县衙认为这个转变是很高明的,应该三方都会满意。然而,现实情况又不是这样的。

当初教民之所以妥协,并不是他们真心想妥协,而只是畏惧没有人教的镇民人多势众。现在,看到县衙在教会的压力下不得不偏向教会,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必须将闹事的镇民们“整怕”,免得他们将来报复。

在教民的要求下,教会向县衙提出:必须惩罚那些“无知愚民”,将为首的“六大冤”全部通缉捉拿,才算完(“扬言须将控争之人按名拿究,方肯干休”)。

连县老爷都觉得这个要求比较过分,不打算理睬。而在梨园屯,“官府受教会的压力要来拿人”的谣言已经满天飞,这些谣言正是教民发出来的,为的是给镇民们一个警告。“六大冤”赶紧去做一件事情一一搬武器。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高涨的时期,山东巡抚衙门曾经下过一道指令,要求通省办“团”.当然,这个“团”就是我们在历史书中经常见到的地主武装一一团练。而当年梨园屯的团练首领正是“六大冤”之一,现在,他们把原本用于团练的武器搬到了玉皇庙,准备一旦官兵来捉人,就发动镇民大规模武力对抗!

这么多的人持械聚集,严重影响地方稳定!

山东巡抚衙门再一次被惊动了,迅速派出以副省长(道台)牵头,东昌知府、临清知州、冠县县衙组成的四套班子进驻梨园屯,找到“六大冤”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们原本就是知书达理的人,有的还吃过皇粮,干什么跟官府对抗呢?虽说你们是地头蛇,强龙也不压地头蛇,但你们也是知道的,教会可不是一般的强龙啊。他们可以直通北京的公使,而公使又可以直接向总理衙门交涉,外交压力朝廷又顶不住,所以官司你们是打不赢的。武力对抗更没有好下场,你们不想想,这是谁的天下?你们手里有枪,还能多过朝廷的枪?

“六大冤”们原本就不是打算要对抗官府的,只是为了自保,现在道台大人亲自做思想工作,他们终于泄气了。是的,这是一场不可能的胜利,因为结果早已注定了,为了争地,“六大冤”已经倾家荡产,不能再坚持下去了。

“六大冤”同意不再上告,也保证不再武力抗教,玉皇庙的地基给教会。然后,“六大冤”相继带领他们的家人,全部离开了梨园屯,远走他乡。“六大冤”很清楚:虽然自己不再闹事了,但不能保证其他人不再对教民闹事,他们必须防备将来可能遭到的打击报复。

在“六大冤”离开之前,镇民中还有八位并不甘心的落第秀才想继续上告,他们找“六大冤”帮忙,被“六大冤”拒绝了。八个人也最终没有再闹起来,在梨园屯的教案史料中他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外号一一“八大讼”。

P3-5

目录

第一章 强拆血案:武术大师赵三多自创义和拳会

 强拆血案案发梨园屯

 ”六大冤”的上告之路

 “十八魁”拜师赵三多

 赵三多将队伍改为“义和拳”

 绝境中的赵三多亮出“扶清灭洋”!

第二章 义和拳的“神化”之路/18

 朱红灯成为“神拳”领袖

 大水之后,神拳兴起

 无力灭拳,慈禧连撤山东巡抚

第三章 党争的开始:端王集团的惊世废立阴谋

 慈禧给了端王集团夺权良机

 “临朝训政”给慈禧带来的掌权软肋

 权力的游戏:慈禧不能也不敢废光绪

 八旗军对慈禧权力安全的威胁

第四章 慈禧的布局:荣禄崛起

 荣禄的故事

 荣禄组建武卫军

 从帝后权斗到满汉党争

第五章 权力安全:慈禧维持统治的核心

 慈禧的制衡术

 东交民巷的十一国公使

 再次造谣!端王集团的最后一搏

 公开警告!汉党和公使联手将废立野心扑灭

第六章 党争的发酵:山东巡抚之争

 “屠户”毓贤成为新任山东巡抚

 毓贤提出“收编”义和拳政策

 “天下义和团扶清灭洋!”

 袁世凯被“运作”成山东巡抚

 袁世凯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平乱

 端王集团决定利用义和团

第七章 义和拳进京前的疯狂

 义和团运动背后的四大利益集团

 直隶义和拳:无统一领袖的组织

 裕禄火上浇油式的”救火”

 “禁”和“剿”慈禧对待义和拳的根本态度

第八章 义和拳是如何进北京的?

 洋人的反击:史上最强保安队非法进京

 洋人,慈禧掌权的最大威胁

 禁旅八旗趁势将拳民“放”进北京!

第九章 端王步步紧逼,慈禧调军自保

 骚乱大爆发,端王集团武装政变在即

 董军进京,端王集团趁机再次生事

 第二支侵华军队:西摩尔联军向北京开进

第十章 被内外势力逼到绝境的慈禧进退失据

 调董军出城

 杉山彬被董军刺死

 义和拳突进内城!

 冤冤相报:洋人主动上街剿杀拳民

 北京局势失控,慈禧急召李鸿章来京

第十一章 开战决策的秘密:最后的御前会议

 第一次御前会议:决定对“猎取拳民行动”反击

 大敌当前,两派仍在为利益而争斗

 第二次御前会议:慈禧做战前动员

 第三次御前会议:讨论要不要攻打使馆

 第四次御前会议:慈禧对是否攻打使馆做最终决定

第十二章 向十一国开战

 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大街上被枪杀

 开战!

 慈禧之误

第十三章 大沽口保卫战:优势下的惨败

 西摩尔大军“失踪”之谜

 大战之前

 罗荣光的抵抗

 大沽口炮台沦陷过程

 罗荣光自杀殉国

第十四章 租界之战:裕禄的一场政治表演

 裕禄参战

 如何汇报战况:裕禄写奏折的艺术

 贻误战机,八国联军完成合兵

第十五章 “东南互保”:大臣的算计

“东南互保”出台背后的隐情

 袁世凯的算计

 八国派遣援军的秘密

第十六章 聂士成:最后一位传统名将之死

 聂士成和拳民的恩怨

 英雄末路:聂士成之死

 日军首次对中国使用毒气

 日军攻陷天津

 天津周边的战斗

 裕禄的结局

第十七章 四千发炮弹攻不下使馆:荣禄的秘密

 李秉衡组建通州防线

 荣禄大军为何攻不下使馆区

 北京城内十万义和团民的结局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

第十八章 北京的沦陷

 英军从”下水道”爬进内城

 攻向皇宫!

 慈禧挟光绪出逃前,命人处死珍妃

第十九章 八国联军在京津的暴行

 疯狂的洗劫

 令人发指的大屠杀和强奸

 对八国联军的最后痛击即将开始

第二十章 李鸿章一生的最后一次议和

 慈禧很早就在暗中“求和”

 八国联军提出“惩凶”

 义和团成了和谈的最大牺牲品

 赔款数额的确定过程

“门户开放”政策和“庚子退款”之谜

第二十一章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乱的终极启示

 利益的战争:各怀鬼胎的八国

 专制王朝带来的传统文化的顽固

 大炮轰入的文明必然遭遇野蛮捍卫的尊严

 列强内部矛盾无法调和,日俄战争即将打响

内容推荐

从甲午海战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民众普遍失去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利益集团垄断资源,官场腐败已达极点。而屡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下不得不割地赔款的现实,更是让变革成为朝野共识。

然而由统治阶层推行的每一条变革政策,都在与朝野所有阶层的激烈冲突和相互利用中渐渐徒具形式,最后沦为革命者的口实和野心家的工具:

甲午惨败后势在必行的戊戌变法,却以光绪皇帝在宫廷权斗中不敌慈禧太后,六君子血洒菜市口收场:而慈禧太后和皇族权贵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受西方势力威胁,竟然利用民间势力义和团向十一国开战,却险些为大清招来了灭顶之灾;危亡之际,统治阶层不得不主动寻求变革,随着清末新政步步推进,变革进入了快车道:振兴商务,废除科举,兴办西学,改革官制,修订新律,乃至推行宪政,组建内阁。

但是,当清政府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密集变革,几乎尝试了当时所能进行的所有变革方式后,却依然无法扭转大清急转直下的国运。变革陷入了无尽的利益算计和权力斗争的困境中。

翻开《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第2部)》,作者黄治军为您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晚清最后十八年国运急转直下的政治必然。

编辑推荐

黄治军著的《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1911第2部)》首次从清王朝权力斗争与政治博弈的角度,深度剖析晚清帝国的灭亡真相。

本书主要讲述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先后攻入北京的历史真相与细节的残酷血腥,匪夷所思,荒诞绝伦,令人瞠目结舌,唏嘘不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