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人们还屡屡忘情地追忆?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
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还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
杨雨编著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撩开历史的尘埃,让一位一千年前以才貌双全闻名当世的奇女子——李清照,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以她的本色真纯、以她的执著顽强,以她的铮铮风骨,也以她“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和生逢乱世的风雨坎坷,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时间,感动着历史……
杨雨编著的《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是百家讲坛婉约派美女教授倾力著作。《多少事欲说还休--杨雨评讲李清照》唤醒一个真实本色性情中的李清照,让现世的女人在才华与情爱的世界里回归自我。
第一讲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美女李清照
第二讲 自是花中第一流——“赌神”李清照
第三讲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风流李清照
第四讲 浓睡不消残酒——“酒仙”李清照
第五讲 绣面芙蓉一笑开——赵明诚求婚
第六讲 学诗谩有惊人句——慧眼识珠
第七讲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
第八讲 莫道不销魂——妇唱夫随
第九讲 柔肠一寸愁千缕——党争之祸
第十讲 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因祸得福
第十一讲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新欢旧怨
第十二讲 赢得满衣清泪——平地风雷
第十三讲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靖康之难
第十四讲 吹箫人去玉楼空——丈夫去世
第十五讲 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嫁风波
不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越是难,才越有挑战性,越是正史里不写,越是有人要替她立传,替她正名,不仅电影电视剧蜂拥而上,李清照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物:2005年,《李清照新传》问世;①更绝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搜罗了中国历史上200多位重要思想家的评传,从孔子一直评到孙中山,200多号人啊,其中只有一个女人——李清照!才女一转眼又变成了思想家!最让女人们扬眉吐气的是,这回叫某某氏的可不是女人——在《李清照评传》里附带了她的丈夫赵明诚评传,总算是让这位千古“第一丈夫”“李赵氏”也妻贵夫荣了一把。②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倒要看看,李清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把我们中国人为难成这样了,还偏偏要迎难而上,不把李清照说个一清二楚誓不罢休?这位古今第一奇女子,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一千年后的女人们还屡屡为她流泪叹息?让一千年后的男人们屡屡懊恼不已,‘‘‘恨不与此人同时”,哀叹自己晚生了几乎整整一千年?
首先,李清照是位才女,这一点,一千年来几乎从没人否认过。可她毕竟首先是个女人,一个女人再有才,也不至于吸引这么多眼球盯着她一个人看,她还必须得漂亮才行。宋代跟我们现在可不一样,现在是美女看腻味了,审美疲劳,所以女人们拼命扮丑,越丑越容易出名。可宋代还是个审美的年代,而且审美的口味还非常挑剔。女人嘛,最好是美貌加智慧,才貌双全,秀外慧中,才符合当时人们对才女的审美期望。奇怪的是,一千年来,那么多关于李清照的野史逸闻,那么多关于李清照指手画脚的评论,都是争她有没有才,有没有德,并没有一个字评价她的容貌。哪怕从她31岁时的那幅画像,因为年代久远,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关于李清照的长相,有两点是可以推测的:
第一,从李清照的自我评价来看,她对自己的美貌相当自信。不信,去看看李清照的词就知道,例如这首《减字木兰花》: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耶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描写的应该是词人新婚不久的情景。你看,春天的花开得多漂亮,鲜红鲜红的,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李清照忍不住买了一枝最漂亮的来插在头发上。女为悦己者容啊,戴花总不是为了自个儿照镜子孤芳自赏吧?还得给人看哪!给谁看?当然是给她的丈夫赵明诚看了。怕丈夫说自己不如花儿好看,还故意地把鲜花斜斜地插在云鬓上,在丈夫眼前扭过来晃过去,一定要丈夫说说看:到底是娇妻漂亮,还是花儿漂亮?
虽然词里没有说赵明诚怎么回答她,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看着这样娇滴滴的美女妻子,那赵明诚还不酥了半边骨头去?
第二,从当时的审美潮流来看,李清照的长相是既符合宋代人审美眼光,又符合我们21世纪当代人的审美眼光——李清照是瘦美人。
宋朝跟唐朝不一样,唐朝是以胖为美的。杨贵妃就是胖美人们的骄傲,杨贵妃胖到什么程度?据说夏天她都不敢睡竹席,生怕她的细皮嫩肉嵌到竹席缝里面去。关于她的胖,还有个小故事: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一个人在看书,正看得投入,没注意杨贵妃已经悄悄地来到他身后,拍拍他的肩膀问:“嗨,三郎,看什么书看得这么入迷呢?”李隆基一听是杨贵妃的声音,故意装作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起来。这一急一藏,反而把杨贵妃的好奇心勾出来了,非要问他看的是什么书。于是,李隆基皮笑肉不笑地说:“偏不给你看,怕你看了要生气。”杨贵妃一把抢过书一看,原来是《汉成帝内传》,李隆基正好看到这一段:汉成帝最宠爱的女人——赵飞燕能够在人的手掌心里轻舞飞扬,那身段轻盈得仿佛一阵微风都可以把她吹走。李隆基坏坏地笑着看杨玉环:“你不怕,随它什么风都吹不动你!”杨贵妃假装生气,说:“我虽然胖,可我的霓裳羽衣舞跳起来一点都不比赵飞燕差吧?”
到了李清照的时代,杨贵妃似的以胖为美早成了过去时,宋代是以瘦为美的。不仅是人瘦,宋代人连写诗作画都很崇尚“瘦硬”美,因此宋代文人笔下的美女也就一一个赛一个的瘦:比如说欧阳修的“清瘦肌肤冰雪妒”,柳永的“自家空恁添清瘦”,苏轼的“冰肌自是生来瘦”,黄庭坚的“抱琵琶、为谁清瘦”,秦观的“消瘦、消瘦”,周邦彦的“玉骨为多感,瘦来无一把”……
男人们这么喜欢骨感美人,时代风气就都按照男人们的喜好来打扮女人了。李清照虽然是特立独行的才女,可在这一点上并不怎么叛逆。看李清照31岁时候的画像就知道了一削肩细腰,一口风都吹得起的样子,典型的古典瘦美人。李清照还有个相当有名的外号,叫“李三瘦”。
P4-5
经典往往是在一种单向的维度中逐渐形成的,譬如陶潜的自然、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郁、苏轼的旷达、姜夔的清空等。这种维度一旦定型,就会成为接受史的基本范式,很难再有大的改变。这也直接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即便是主张知人论世,也会在这一相对固定的维度中来进行考量。既往经典的形成虽各有路数,但大率如此。所以经典确立之后,便主要以某一维度的伟岸和光彩来供人仰慕与怀想。
我无意来否定这一经典内涵的合理性,事实上,经典形成的单向维度也确实是在漫长的历史认知中慢慢沉淀而成,其合理性毋庸置疑。但被抽象出来的经典因为强化了某一维度,很自然会压制或弱化了其他维度,这使得经典内涵原有的丰富意义必然被部分遮蔽,虽有单一的明亮,却因为限制了联想的空间而失去了丰富的韵味。
还原经典的原生形态,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事。以前读鲁迅的文章,特别提到陶潜在“静穆”之外分明有着“金刚怒目”的一面,这给我很大的震撼。我读李白的诗,深深觉得其浪漫的底蕴竟然是根于现实的困顿,而杜甫的忧郁其实也时时夹杂着生活的怡情,苏轼的旷达是绝对的主流,但读他初到黄州时给友人的书信,其惊恐不安的心情流露无遗,姜夔的清空在王国维的眼里也不过是“局促辕下”,等等。人性的复杂所带来的文风变化,真是在在可感。我这才知道,经典不能只用来仰望,而应该被感知,走进经典的原生形态,才能领略更为生动的经典神韵。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向李清照。
作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其人其词已经被高度定型。但老实说,我读文学史中的相关章节或有关专论,常常有不满足的感觉。于是,我决定暂时搁置文学史,也搁置一切与李清照相关的论著,以“原生态”的我去感受“原生态”的李清照。我细细地咀嚼品味她的诗词文章,追踪她的情绪变化,聆听她的婉转心曲,体验她的喜怒哀乐。我仿佛行走在两宋之间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与她不期而遇;我甚至想象着自己走进她的归来堂,与她对坐烹茶,聊说家常,感受她睥睨词坛的锐气与豪气;或者在台州、金华等偏远之地,邂逅“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风鬟霜鬓、心力交瘁的她,我的心里瞬间盛满了无尽的怜惜与伤痛。
在这样的情境中,李清照也分明向我走来。
曾经鲜活的李清照就这样在我的心里复活起来。我试着描摹在走向经典之前的李清照的样子:她真实而自然,自信而清高,她才华出众,有胆有识,魄力过人。她可以豪爽得像个男子汉,也可以柔媚得像个小女人;可以快乐得像只自由飞翔的鸟儿,也可以忧郁得像一弯不圆满的月。她既叛逆而坚强,又时显柔弱与无助。她的婚姻,她所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比一般女性更多的自由,又因为这种自由,而铸就了李清照迥异于一般闺阁女人的心性。这哪里是“婉约”两个字能够说尽的?李清照用她的清高孤傲、智慧血性,在如铜墙铁壁般束缚着女性的男权社会中,在男人书写的历史上,发出了女人自己的最强音。
曾有读者问我:如果可以穿越,我最愿意穿越到哪个时代,穿越到哪位诗人面前。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想穿越到李清照的面前,我想成为她的闺密。哪怕对我而言,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单恋”。
因此,这本书仿佛是我与李清照闺阁间的琐谈,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