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良先生是卓越的出版人,他的卓越不仅体现在80年代开拓性地引进一套“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使他自己和漓江出版社闻名于全国,使一个偏于广西而且是新成立的小小出版社迅速崛起,并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鼎足而三,从而永载史册;更体现在他不断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花甲之年、古稀之年仍然活跃在出版文化工作的第一线,办《出版广角》、《人与自然》,主编《广西文史》,为文化为读者为社会服务服务一生。
《三栖路上云和月--为新闻出版的一生(上下)》大抵以作者文章为主干,收入部分有代表性的书评和译者序跋及相关资料,从多方面展现作者为文化为读者为社会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从一个侧面留下风云时代的缩影和出版与社会思想文化演变紧密关联的珍贵史料。
刘硕良编著的《三栖路上云和月--为新闻出版的一生(上下)》反映当代出版家、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硕良(1932— )为新闻出版的一生,而以改革开放后从事出版工作30多年来的经历为主。
《三栖路上云和月--为新闻出版的一生(上下)》分六部分:乘改革大潮——半百之年创漓江出版社品牌;聚八方英豪——花甲之年领《出版广角》远航;献余勇微热——69岁去云南办《人与自然》;冒风险北漂——72岁到京城接触更大空间;忆报海年华——17岁入报社历经终身难忘的岁月;爱八桂妖娆——75岁回南宁为文史馆效力本土文化研究。
各部分内容大抵以作者文章为主干,收入部分有代表性的书评和译者序跋及相关资料,从多方面展现作者为文化为读者为社会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从一个侧面留下风云时代的缩影和出版与社会思想文化演变紧密关联的珍贵史料。
序一:出版能人刘硕良/刘杲
序二:一个真正的出版家/曹光哲
前记
乘改革大潮:半百之年创漓江出版社品牌
风来花自舞——漓江出版社诞生记
新时期有数的宏伟工程——“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序
佳作永恒漓江长青——“诺贝尔文学奖精品典藏文库”序
一个闪亮的名字联系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
——刘硕良:把诺贝尔介绍给中国
附1:这套丛书出得好——读“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彭燕郊
附2:“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读者反映
全面观照现当代法兰西文学
附:“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小记/柳鸣九
首届全国书展上的漓江出版社
附1:漓江图书会展声震上海
附2:新华社播发漓江书讯
漓江的大本营——从中央台新闻联播报道漓江版辞书座谈会谈起
附l:《外国名作家大词典》主编及撰稿人
附2:《外国妇女文学词典》主编及撰稿人
附3:外国文学:合理引进正确选择
——记漓江出版社四部新辞书座谈会/《外国文学评论》记者
附4:莫道新来少好书——读《外国名作家大词典》/周珏良
第四届中国图书奖颁奖纪盛
高标准要求全方位努力——《诗海》出版获奖回顾
《诗海》引起的反响
附1:大哉诗海 美哉诗海/杨德豫
附2:有名有实、有声有色的好书——读《世界名诗鉴赏辞典》/白烨
《彩色插图世界文学史》编后
附:生平一大快事/李文俊
回归文学重光艺术——36开本外国文学名著系列
附1:平凡的奇迹/罗大冈
附2:美国现代文学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
选家的眼光——《西方爱情诗选》和《世界中篇名作选》
在诗歌永恒生命力的推导下前行——从诗丛、诗坛到诗海、诗史
附1:《尼采诗选》译者前言/钱春绮
附2:译诗和注诗/唐搜
附3:《恶之花》跋/郭宏安
时尚之中有深度——“艺苑人物丛书”
附1:读《生活与爱情》随想/邵牧君
附2:《一个演员的自白》译本序/曹禺
附3:《机遇加拼搏》编者序/罗新璋
从畅销中积淀经典——“外国通俗文库”及其他
附1:《荆棘鸟》译序/杨岂深
附2:《洛丽塔》译本跋/唐荫荪
附3:《挪威的森林》译后记/林少华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漓江译丛”一览
《青年外国文学》创刊圆桌谈
附l:《青年外国文学》创刊号要目
附2:译界精英聚漓江/《青年外国文学》记者
新时期的文学翻译与力冈的贡献
多一份清醒——在全国外国文学出版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附l:会见漓江出版社全体同志时的讲话/刘杲
附2:向党组的工作汇报/刘杲
漓江社在第一届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评奖中胜出
引为自豪的译文编辑室
历史的检验:二十七分之八
——“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中的漓江风景
《日瓦戈医生》入选“30年30本影响广泛的文史类书”
附1:知我罪我唯读者/陆灏
附2:眼力与魄力——谈漓江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出版工作/白烨
附3:难在出点子/裘小龙
附4:“小弟弟”创出响牌子:“漓江”
——记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工作/李宁
附5:腰扎尼龙绳的刘硕良/胡侃
附6:胆识过人/郑克鲁
聚八方英豪:花甲之年领《出版广角》远航
卷首袖乾坤片羽纪春秋——《出版广角》卷首语纵览
与中国出版同步为中国出版服务——《出版广角》文存《同步的足音》序
一次大胆而艰辛的尝试——“新中国出版50年特辑”小记
令人欣喜引人思考——“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评选透视
附1:《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目录
附2:50本书和一个时代——《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序言/杨牧之
接力佳作奖重奖《出版广角》佳作
附:体现刊物水平的三个特点——评委伍杰同志的一封信
新署长石宗源
把出版过程的各个环节抓准抓实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小影和本刊主编谈“五个一工程”一本好
书评选工作
创作、研究与管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颐访谈录
管理,首先是改革——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阳建国访谈录
出书出人出效益——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满之访谈录
“稳健是整个江苏的风格”——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石启忠访谈录
突出发展主题建设出版大省——访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邱久钦
八大论坛牵动各方
接力出版社社长李元君访谈录
如坐春风——听张胜友谈出版改革
高人何学惠 。
“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辽宁出版集团董事长任慧英访问记
清醒的实干家——记庄智象和他领导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走马看华东
附1:大思路大手笔——陈昕近事/何小民
附2:让“长江”奔腾不息——记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周百义/闻亮
版权管理任重道远——全国版权局局长会议侧记
附1:一束盛开的鲜花——祝《出版广角》改月刊/潘琦
附2:高校出版社负责人评《出版广角》
附3:一位工人读者的意见/李建军
总编辑要会写文章
“弱水三干,取一瓢饮”——提高专业水平 强化专业特色
多角度透视
基建大事——《出版知识读本》序
《wTO与中国出版》序
献余勇微热:69岁去云南办《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发刊词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远方的榜样——《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前言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风靡中国
海水不可斗量——《蒂皮在中国》读后
自然的杰作——《荒漠天使》前言
可遇亦可求——从《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看畅销书运作
需要志士仁人——《寻找濒危野生动物》译本前言
不止于传奇——《神奇的海豚奥利娜》编后
为野生动物立传——读《猫鼬情怀》
爱之有道——《鳄鱼先生传奇》编后
森林是一本天书——《树顶世界》编后
“鸟儿、孩子和圣人”——《迁徙的鸟》编后
附:《迁徙的乌》飞入中国/胡小跃
感受壮烈,学做好人——《绿色营》跋
精挑细选精耕细作——“人与自然文库”主编刘硕良谈版权贸易
图片质量:科技图书娱乐化的一大要素
附1:人与自然:命运相依
——首都出版界、学术文化界、环保界人士研讨《人与自然》杂志和
文库
附2:自然的引力
——《人与自然》杂志及文库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邱滨
《人与自然》创刊四周年致读者
《人与自然》入选《共和国期刊六十年》
附:刘硕良:挡不住自然的诱惑/于鹤立锁华媛
冒风险北漂:72岁到京城接触更大空间
书界盛事读者福音——写在“世界文豪书系”问世之际
接力版“世界小说名著系列”小引
接力版“世界童话经典插图本系列”小引
长长的背影
附1:堪称“伟大”的民族精神
——专家学者座谈《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附2:值得珍视的遗产——《一代报人王芸生》序/丁东
有利先进文化建设的盛事——在华语图书传媒大奖颁奖会上的发言
各呈异彩的作家文集
附:《“钢琴教师”耶利内克》引言/钱定平
名著重译的一幅侧影
附:永恒的《堂吉诃德》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赵振江
经典的盛宴——就“世界文学大花园”答客问
成长与成熟
沉下去
为《重访80年代》答新京报
出版界要有自己的明星——在广西出版专业讲座上的发言提纲
思路才是根本——从当下编辑室主任的角色谈起
窗边碎语十二题
附1: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硕良印象/顾军
附2:出版家的大手笔/程淖尔
附3:出版界需要堂吉诃德精神/俞晓群
忆报业年华:17岁进报社历经难忘岁月
新中国初期《广西日报》纪略
翻身农民爱祖国增产捐献顶积极——记贺县三嘉乡农民爱国捐献运动
处理侵犯私有财产案件的一个范例
郁林新民乡怎样解决土改遗留问题,进行稳定农民生产情绪的工作
容县地区处理土改遗留问题前后
从郁林沙浪乡今年增产看党支部领导方法
丰收后的晓光农业生产合作社
推行了民族政策,办好了农业合作社
大有前途的广西工业——广西工业展览馆总馆掠影
从湛江到黎塘——黎湛铁路通车记
广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侧写
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杂记
主持彩调剧《刘三姐》座谈会时的发言
喜读《故人》
强盗的诡辩
关于毛泽东在南宁的点滴回忆和感受
太原访霍泛
贤良方正的钟林
脚踏实地的一生——怀念新闻界女将周汉晖同志
附:见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前报纸留下的历史脚印/阳孟琼
珍惜有限的时光
新中国富有标本意义的一角
爱八桂妖娆:75岁回南宁效力本土文化研究
民族良心之所在——《广西文史》卷首语一束
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广西文史)选》前言
盲人的职业——《馆员书画集》前记
逼近神而与神结合——陈以忠和他的香港版人物画集
多重价值与成功之道——读《辛亥革命广西百年祭》
破除束缚加速发展
追思断片——季羡林先生、任继愈先生风范点滴
韦国清同志感人的精神与作风
史林宗师文章高手——敬悼钟文典先生
登高殊不易,远望复迷人
——在广西文史研究馆2011年迎春茶话会上的发言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绪论
附1:《通览·广西卷》进度居前
——陈鹤良副主任在黄山会议上祝贺《广西卷》作出了重大贡献
附2:专家学者高度评价《通览-广西卷》
关于《通览·广西卷》
九十年辉煌不寻常
·附录·
一个编辑和一个时代的文学——记编辑家刘硕良/黄伟林
往最高处去做——记第八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奖者刘硕良/张东
风来花自舞
——漓江出版社诞生记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①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开放的号角,使党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发生根本的转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长期受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释放空间。
中国出版业在见证并推动新时期社会快速前进的同时,自身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经受了洗礼和冲淘,不仅很快扭转了“文革”造成的行业萧条、奄奄一息的局面,而且大踏步走上现代化道路,出版规模、品质和效益比之“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回想起我参与的南方一家新兴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的诞生与创业过程,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国策给社会进程所带来的决定性动力和影响。
长沙会议响起出版改革第一声春雷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出版业,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主要集中在北京,在中央部委,地方出版业除上海保有一定数量的出版单位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基本上只有一家人民出版社,出版业务也以租型重印中央出版单位出版的政治读物和教科书为主,自主创造的内容很少,偶尔有一些也多属通俗性小册子,因而各自的格局和实力没有太多的差别,更谈不上面向市场和市场竞争。
这种呆滞格局的打破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即1979年12月8日至19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为发轫为开端的。如同经济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一样,出版改革也是从地方开始,从解放地方出版生产力开始。
长沙会议前,地方出版社的工作方针,一直遵循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规定的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简称“三化”的方针。经过20多年的积累,地方出版社的实力日渐增强,他们不满足于只能在本地区和大众、通俗领域施展拳脚的既定格局;面对方兴未艾的思想大解放春潮的呼唤,许多敏感之士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在长沙会议上,湖南、四川等省的代表带头提出地方出版社的出书方针要从面向本省转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这一大胆倡议立即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虽然还有一些同志表示保留和忧虑,但是解放生产力,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来发展出版业的呼声已成大势所趋,因而国家出版局代局长陈翰伯在会上表态:地方出版社的同志要求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或兼顾全国,可以试行①。也就是说,地方出版社出书可以不受“三化”限制了。
这是中国出版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它迅速鼓起了要在更大范围里有所作为的出版人的干劲和雄心,使包括广西在内的地方出版社挣脱束缚,放宽眼界,努力去开创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打破“三化”局限,地方开始走向全国
广西参加长沙会议的代表是实行局社合一不久的自治区出版事业管理局和广西人民出版社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副社长李玉生(当时没有正职),分管编辑工作的副局长、副社长王东焘和文艺编辑室副主任陈肖人。陈肖人是作为编辑代表,经编辑部推选去参加会议的,由此可见长沙会议在出版人心目中的分量,而长沙会议也不负众望,带回了出版社至关重要的信息:可以放开手脚,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去选择出版内容、作者队伍和发行对象,工作平台一下子成倍成十倍地放大,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长沙会议召开的当年——197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就已组织出版了《天安门诗词三百首》、《甜蜜的事业》、《彩云归》等面向全国,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的图书。长沙会议的东风吹来后,正式迈开了面向全国的步伐的第一年——1980年,陆续出版了外国长篇名著《海盗船长》(原名《辛格顿船长》)、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侠女奇缘》(原名《儿女英雄传》),以及当代名人文集《李宗仁回忆录》、《白先勇小说选》,这些作品在广西有关出版领域都是破天荒头一部,初版印数分别达到21万册、50万册、35万册、3.4万册。这一年还创办了大型文学丛刊《叠彩》,并出版了三期,每期印数最少都有2.5万册。与此同时,政治理论、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和艺术、少儿读物的出版都有迅猛的扩展,并有不少图书打进了区外市场。
挂副牌缓解庙少庙小的矛盾
随着眼界的放开,选题的增多,大家开始感到庙太少了。当时广西只有广西人民和广西民族两家出版社,其中民族社多年停顿,生产力有限,而且一直以出版壮文图书为主,汉文图书的出版实际上只靠广西人民一家出版社支撑。平台太少,出口太小,显然适应不了“四人帮”倒台后书荒严重、百废待举的新形势,远远跟不上社会各方面均有大量图书亟待出版,特别是长期短缺的文艺读物出版任务很重的客观需求。
这种捉襟见肘的状况,不独广西存在,其他省区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为此国家出版局开了一个解决矛盾的较为稳健可靠的口子:各地可以在现有人民出版社和其他实力较强的出版社框架内申报副牌,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以副牌社名义出版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专业性图书,等条件成熟再正式成为实体,这样既可缓解目前出版单位太少的矛盾,又可稳步壮大专业出版力量,为分社、扩社,加速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到出版业方面的一个颇具实际意义的创造、一个至今仍在显示其历史作用的创造就这样出台了。
讯息传来,许多地方闻风而动,往日遇事常慢半拍的广西,这次没有迟疑,局社领导同文艺与美术编辑室同志商量后,决定在广西人民出版社申挂一个副牌社,出版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和美术、旅游读物。当时的考虑首先是这几方面的出版门类品种比较多,读者也比较广,需要有单独的出版社来集中承担出版任务;同时也考虑到文艺读物有比其他读物更为复杂、多样的特点,不一定所有品种都适合在一向具有较严肃面孔的人民出版社出版,多一个副牌社,在品种选择和图书结构上可以多一层灵活件。P3-5
这本文集值得看看。当然,它不是什么“必读”。可是它记录了几十年间一个知识分子在出版界的执著追求。功过得失,悲欢离合,都在其中。它既是刘硕良个人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是绚丽多彩的时代一个小小的侧影。
我现在才知道,刘硕良早先做过报纸,当过记者。这给了他作文和办事两个方面的历练。他后来在出版界颇有作为,应当与这段经历的积累分不开。出版界好多人来自新闻界。刘硕良是其中之一。
我最早接触刘硕良是在他主持漓江出版社的时候。刘硕良参与创办,其后又主持多年。漓江出版社以出版外国文学为主。我在桂林全国外国文学出版工作座谈会结束后,特意去拜访了漓江出版社。一则感谢他们为座谈会提供服务。二则看看出版社在整顿之后如何发展。1990年7月,时间敏感。外国文学,话题敏感。我当时正在考虑全国的出版社整顿如何,发展如何。我去漓江出版社发现,整顿登记完毕,要真正推动发展,后续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而漓江出版社的运作已经比较平稳、比较有序。我因此增强了工作的信心。自然,也对刘硕良产生了好感。漓江出版社在外国文学出版上的业绩,包括那套引起轰动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很多人熟悉,不需要我在这里饶舌。在地方出版社当中,漓江出版社是比较露头角的。个中甘苦,刘硕良自己最清楚。
我和刘硕良频繁接触是在他创办并主持《出版广角》杂志的时候。一本在南宁办的出版专业月刊,能在全国出版界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找了很多人约稿,也找到了我。他要我在《出版广角》开专栏,每月写一篇文章。照此办理的还有沈仁干。我贸然答应了刘硕良的要求。我们合作很好,不过我很累。1998年夏,我在给他的信里说:“回顾一年多来的合作,叫苦之余还得感谢你的督促推动了我的学习。”在我的印象里,《出版广角》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敏锐捕捉业内关注的现实问题,坦诚面对。杂志支持作者发表意见。后来有一件事我和刘硕良意见相左。《出版广角》评选出版界的十大这个、十大那个,表彰先进,动静很大。这也是刘硕良大胆的一例,不怕招致非议。不知怎么要弄到我的头上来了。我得到消息,立即通知刘硕良,坚决反对把我列入。刘硕良退让了。可是后来他还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把我的头像放在了一期封面上。我当即给他去信:“现在我既无法发表声明,而不声明等于默认,真不知如何是好。”那是2000年末。
离开广西,刘硕良应邀到云南去创办《人与自然》杂志。这可真让我大吃一惊。刘硕良办自然科学杂志,行吗?不料陆续接到他寄来的杂志,还真是办得有声有色。《人与自然》杂志的异军突起,再次证明了他开发和整合出版资源的能力。这是做出版的一项硬功夫。他乘势而上,由刊及书,带出了“人与自然文库”,硕果累累,引人注目。
神龙见首不见尾。我忽然听说,刘硕良到了北京。他一直不来找我。我不明就里。过了好久我才知道,他在“北漂”——年逾古稀的新“北漂”。我佩服他敢闯。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太多。他“北漂”没有延续早先的辉煌,却显示了可贵的勇气。
再往后,刘硕良以离休干部身份就任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这里是个尊老敬老的地方。可是刘硕良没有闲云野鹤,颐养天年。他又忙碌起来。收集整理,字斟句酌,而且风尘仆仆于南宁和北京之间。人说创业维艰。刘硕良好像特别喜欢创办、创业、创新。他有个性。
刘硕良是很多人熟悉的老出版人。他不是完人。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出版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