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墓碑的青春》(作者贾宏图)是一部真实得如滴着血泪让人不忍卒读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让人惊叹让人思考的作品。当年两千万风华正茂的知青已经逐渐走下人生舞台,曾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也历史的烟云中渐去渐运了。但那用一代人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强音,是不能被淡忘也不应该淡忘的,因为其中的历史经验还值得后人汲取,而那无数年轻生命燃起的精神之火,还能给照亮我们的前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没有墓碑的青春/黑土地之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贾宏图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没有墓碑的青春》(作者贾宏图)是一部真实得如滴着血泪让人不忍卒读的作品,也是一部让人让人惊叹让人思考的作品。当年两千万风华正茂的知青已经逐渐走下人生舞台,曾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也历史的烟云中渐去渐运了。但那用一代人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历史强音,是不能被淡忘也不应该淡忘的,因为其中的历史经验还值得后人汲取,而那无数年轻生命燃起的精神之火,还能给照亮我们的前程。 内容推荐 《没有墓碑的青春》内容介绍: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遥远的年代,风雪呼啸,寒外苦寒,让人望而却步。现在的北大荒却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那是三代北大荒人以生命为代价铸就的人间奇迹和历史丰碑。这其中当然有热情如火大有作为为百万知识青年的贡献。 曾在北大荒当过八年知青的纪实文学作家贾宏图一次次走回北大荒寻找几乎被人遗忘的老知青,打捞他们苦难的人生故事,为读者献上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篇,曾感动无数的读者和网友。这本《没有墓碑的青春》(作者贾宏图)编辑的作者采写的60多个故事,都是反映还在这片土地生活工作的老知青的奋斗经历、曲折爱情和大相径庭的境遇:他们有的成为农场或农村的领导骨干、著名企业家、全国种粮大户、优秀老师、苍生大医;也有的人经历坎坷生活艰辛但乐观向上,也有人处境窘迫孤独寂寞,让人感慨唏嘘。书中还有的篇章记述了那些死的北大荒的知青的命运:有的人在国家财产和别人的生命受到危险时挺身而出英勇牺牲,有的人死在意外的事故中,有的人死在极左的政治运动的迫害中,也有的为自己的爱情献身的,他们的死都令人感动令人震撼或令人思考。 目录 序言:寻找白桦林 一、黑龙江畔的守望者 二、我不想告诉你她的名字 三、山路弯弯 四、风采依然 五、奉献无价 六、倒在春雨里 七、叶落白桦林 八、迟到的怀念 九、被遗忘在大山里的孩子 十、神秘之火 十一、走出伤心地 十二、燃烧的青春 十三、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十四、爱的呼唤 十五、村里有个姑娘叫小凤 十五、黑土情缘 十七、“站人”李颖的幸福生活 十八、归根 十九、誓约 二十、一个人和一条河 二十一、忏悔高岗屯 二十二、青春永恒 二十三、百合,美丽的百合 二十四、天鹅湖 二十五、割断尘缘 二十六、晾在沙滩上的鱼 二十七、乐不起来 二十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二十九、仲夏夜之梦 三十、孩子啊,你在哪里? 三十一、诗人的非诗意生活 三十二、火凤凰 三十三、血脉相连 三十四、青春铺就的路 三十五、永久的牵挂 三十六、坚守上甘岭 三十七、长眠在你的怀抱里 三十八、生的顽强 三十九、亲爱的小鸽子 四十、“玉强牌” 四十一、走出苦难 四十二、像白雪一样圣洁 四十三、长相忆 四十四、狩猎者说 四十五、前赴后继 四十六、在遥远的兰江汇台处 四十七、荒原深处有个“乌托邦” 四十八、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四十九、梨子的滋味 五十、让我们荡起双桨 五十一、灿烂的笑容 五十二、战斗,在吴八老岛打响 五十三、小提琴之恋 五十四、谁是英雄 五十五、三人行 五十六、高山犬海 五十七、走上高高的兴安岭 五十八、永恒的信念 五十九、有多少浪漫可以重来 附录1.与梁硗声的通信 附录2.他的故事撞击我的心 附录3.贾宏图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我为知青作证 试读章节 那时,年轻的我们真的看到了白桦林,从那天开始,真的和白桦林结缘了——我们在白桦林里安营扎寨,在白桦林里开荒种地,在白桦林里谈情说爱。我们爱在白桦林,也死在白桦林,在那终生难忘的岁月里——“高高的白桦林,有我们的青春在流浪”!与白桦林共处的生活写在我的第一本诗集里,那诗集的封面是用白桦树皮做的。它曾让远方的恋人流下眼泪。 我们的汽车走过二道湾子、纳金口子,我终于看到了那路边一片片的白桦林,如俄罗斯的森林画家希什金笔下的白桦林,那林子并不密,每一棵树都静静地散落在绿草丛中,她腰身还是那么挺拔,穿着洁白的衣裳;她的手向上举着,挂满三角形心状的小叶,那叶闪着金属般的光泽,边缘镶着不规则的锯齿。白桦树是有眼睛的,她的眼睛长在树干上,那苍老的枝权脱落后,便留下一只鱼形的眼睛,黑色的眼圈黑色的眉毛清晰可见。那眼睛注视着大森林里的日出日落、冬去春来,注视着绿黄白黑的色彩变幻。白桦树是大森林中的抒情诗人,是阴森忧郁的森林中的一缕缕的阳光,是树中粗犷的男人群中的秀女。 我走下车,我走进了这片白桦林,我抚摸那洁白的树干,我摘下一片叶子,拿在手里端详,我把那叶子放在嘴里嚼着,体味那淡淡的苦涩。那白桦树干上的眼睛注视着我,好像发现了似曾相识的我,她们看见了我眼里流出的泪水…… 我真的落泪了,我想起了我们在白桦林中遗失的写满苦恋的诗稿,丢掉在那林中草地上沾着泪与笑的手绢,还有飘落在树丛中亲人从远方寄来的水果糖的彩色的糖纸。 我还想起了1969年5月28日,那个春雨霏霏的日子,东北林学院的大学毕业生金学和,想用身体挡住从汽车上下滑的原木,掩护车下的战友.然后倒在了血泊中……他就被我们埋葬在那一片自桦林里。 我还想起了那个叫迟景铁的健美而浪漫的青年,因习练武功和唱“黄色歌曲”被打成“反革命”。也是在那年的秋天他从拘押处逃出。上吊自杀在他亲手建起的房架上,我们把他埋葬在他和恋人常去幽会的那片白桦林。 我又想起了就是那一年的12月,大雪狂暴的一个夜晚,在山里伐木的战友的宿舍突然起火,大家穿着单衣逃离火海,后被鄂伦春猎人救起,只有一个叫倪少兴的哈尔滨知青葬身火海,却被无端地怀疑为纵火犯。我们也把他埋葬在那片白桦林中。 他们曾是我的战友,他们漂泊在白桦林的灵魂常让我从梦中惊醒,我要用我的心和笔祭奠他们和许多让我难以忘怀的知青朋友,于是有了《我们的故事》,一个专栏和两本书。金学和《倒在春雨里》,迟景铁如《叶落白桦林》,而倪少兴葬身在《神秘之火》中。这后一个故事发表的第二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我看到了你的故事,很感动!我是倪少兴的弟弟,我想知道我哥哥的墓地!”他叫倪少滨,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授,他哥哥下乡时,他只有五六岁。现在父母都去世了,寻找哥哥是他们的遗嘱。 受少滨和许多老知青之托,我来寻找白桦林,寻找遗失在白桦林中的老知青,也来寻找我们自己遗逝在白桦林中的青春。因为:他们是昨天的我们,我们是今天的他们。我在白桦林中采了一大把野花,有红的粉的紫的黄的白的,我只认得那红色的野百合,其他的花都叫不上名字。 路越来越崎岖,路边的树林也越来越密集。我看到了高耸云天的白桦树,三十多年前她曾和我们一样苗条和孱弱,现在她们已经很壮实,身上还挂满了黑色的疤痕,那是饱经雨雪冰霜的纪念吧!在路过鄂伦春新生乡和桦皮窑林场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托牛河畔的龙泉岭村——当年的哈青农场,后来的兵团一师独立一营,现在西峰山乡的一个小村。 听说我们是当年哈青的老知青,村民们都围上来,尽管这些外地移民与我们都不相识,但像见了乡亲一样高兴,因为他们劳作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开发的。同一片土地上长大的人血脉相连。听说我们要找白桦林中的知青墓地,他们都指着村后的那片地说,就在那儿!他们说,我们刚来时还看到过墓碑,后来把那片白桦林伐掉了,都开地了,现在地里都种上大豆了。 白桦林没有了,林中的墓碑也没有了。这让我们很伤感。我们心情沉重地向那片豆地走去,路很泥泞,老乡给我们找来水靴,走起来更艰难。我们又坐上吉普车,像抢滩的坦克一样冲过那片泥潭,我们下了车,走到那片豆地前。面对这片茂密的已经结荚的豆地,我想起了那片亭亭玉立碧叶沙沙的白桦林,我记得很清楚,被定为烈士的金学和、冤狱而死的迟景铁和神秘死亡的倪少兴都被埋葬在这片白桦林,当时只为金学和立了碑,小迟和老倪只留下矮矮的坟丘,可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竟没有留下一点痕迹。那片大豆长得格外茁壮,绿森森的浓叶,豆荚十分饱满。我把从白桦林里采来的那束鲜花摆放在地头,点燃了从黑河带来的那捆黄纸。“学和、小迟、老倪,我代表哈青的老战友来看你们了!我们都走了,只留下了你们,太寂寞了!我们来得太少了,太晚了……” 我叨念着心中的祭辞,竟哽噎得说不下去,眼泪流在脸上,滴落在地上。和我一起伫立和流泪的还有她——当年和我在这里一起屯垦戍边的妻子,她是我写在这片白桦林中的诗歌的第一个读者。我还记得,在那滴水成冰的腊月,身为连队炊事班长的她到冰山一样的井台上打水,费力地摇动井绳却提不起挂满冰凌的沉重的柳罐,突然柳罐下落,辘轳飞起,重熏地砸在她的腿上,至今还留着深深的坑。但她很幸运,当时她是向后躲闪,倒在了井台下,如果她向前一倾就会掉到井里,那片白桦林里又会多了一座知青的坟茔。她的泪水更多,祭奠着自己在这里失去的青春和美丽。 那黄纸化作红色的火苗,舞动着向天上飞旋,又化成黑色的蝴蝶,在这片豆地上盘旋许久,飞向了遥远的天际。P2-4 序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旬;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下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筒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暖,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己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