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日参佛一世缘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洪丕谟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3 有神还是无神

或许你将认为提这个问题很可笑。凡宗教都是有神论者,若说佛教无神,那全国各地的寺庙里,人们还要焚香点烛,顶礼膜拜干吗?不就是图个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就是神。

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按照《辞海》解释,神就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存在。”如果用这把标尺衡量,可以这样认为:佛教具有有神无神的两重性,或从根本上来说,是无神论。

说佛教有神,是因为遍布宇宙十方世间的,非但有过去、现今、未来“竖三世佛”,中央、西方、东方“横三世佛”,亦且有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四方佛”。而一般信徒对于佛菩萨的顶礼膜拜,也都基于有神,神能主宰改变物质世界,使祈求者消灾增福这一立场。

然而,若再进一步从教义上探求,则又基本可以认为,佛教是无神论者,并且还是非常彻底的无神论者。1987年《法音》第2期有中国佛学院学生和贾题韬居士的一席对话,贾居士说:“佛教则认为一切法众缘所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或消灭的。在这一规律面前是万法平等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佛是至高无上的,但他不能掌握人的命运,也不能逃避这个规律。佛之所以成其为佛,正因为他认识了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断惑证真才成佛的。而且从本质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世界上一切有情都可以遵循这个规律达到与佛平等的地位。至于佛典上所说的众多鬼神等,都是属于众生一类,与我们人类一样,依所作之善恶而决定其升沉苦乐之依、正二报。”贾居士根据佛教教义,不承认世界上有造物主,有管理、主宰世界的神的存在,可谓深入浅出。试想,佛门既然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因果缘起、万法平等的规律,主张只要根据这个规律断惑除业,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么只要自己弃恶从善,回头是岸,一心一意地多做有利于国家他人的事,便可获得一个好的结局,也就自然十分在理了。否则坏事做尽,恶有恶报,到头来也只是个自作自受的问题,与佛何干?为此,贾居士得出结论:“佛教是无神论,这是佛教在各宗教中独具的特色。其他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有一至高无上的神掌握着人的命运,甚至连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的……佛教否认独一无二、绝对至上、掌握人的命运的神。”

贾居士对佛教无神论的精彩论述,我们可从佛典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典籍中找到有力的印证。书中佛告善现说:“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否?”

善现回答:“不也。世尊,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

佛又对具寿善现说:“善言,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经文表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果心中安着种种分别的识、相去看佛,那就不能真正见佛了。

然而,毕竟因为经文深奥,还是丹霞烧佛、呵佛骂祖等佛门公案能够说明问题。

一次,丹霞禅师来到洛东慧林寺,其时正好遇上天气大寒,于是丹霞便在殿中焚烧木佛取暖。院主看到丹霞如此行为,当即呵责道:“云何得烧我木佛?”丹霞以杖拨灰,笃悠悠地回答:“吾烧取舍利。”院主闻言,又批评他说:“木佛安有舍利?”丹霞听院主这样一说,便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步步紧逼说:“既然木佛没有舍利,那为什么又要责备我呢?要是能够再拿两尊佛像让我烧着取暖,岂不更好?”

故事说明,在丹霞眼里,佛菩萨作为主宰世间一切的神的象征是根本不存在的,至多也只不过是尊可以随意处置的偶像而已。

再如呵佛骂祖。当年药山禅师看到遵布和尚正在洗佛,于是问他说:“这个木佛听凭你洗,还说得那个真佛吗?”和尚回答:“把这个真佛也拿了来。”言外之意是说,只要你能拿来,真佛同样也可以洗。

既有偶像,以作为维系世人对佛菩萨信仰的一种中介,又倡导因果缘起学说,从根本上否定神的存在,这就是佛法广大,佛门大智慧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这里,你将得到什么启发呢?若从你平时最尊奉的偶像着手进行理性的解剖,这样一来,或许你的思想将由此而得到一次新的解放,你的思维之花将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你对世界的认识将显得愈发深邃精湛。

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正是这样?

P7-9

目录

第1篇 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1

 1 既是宗教,又是哲学3

 2 佛门“大千世界”之谜5

 3 有神还是无神7

 4 四大皆空9

 5 人命在呼吸之间12

 6 苦、集、灭、道“四圣谛”15

 7 烦恼即菩提18

 8 普度众生20

 9 聚沙为佛塔22

 10 盲人摸象24

 1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6

 12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28

 13 佛教的现代智慧30

第2篇 佛菩萨和古今佛学家的智慧33

 14 佛祖降魔成道35

 15 阿难和摩登女37

 16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39

 17 五十三参成佛道41

 18 弥勒菩萨的慈颜和大肚43

 19 僧肇“非有非无”的思辨智慧45

 20 智永和尚苦习书法的启迪47

 21 慧可立雪断臂49

 22 惠能大师卓然超群的“禅不在坐”思想52

 23 “六相圆融”和金狮子54

 24 太虚大师“学佛先从做人起”57

 25 杨度说“我即是佛”59

第3篇 佛法与修行61

 26 “黄叶止啼”的妙用63

 27 “化城”的光环65

 28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67

 29 拔除欲箭,究竟安稳69

 30 困扰来于自身71

 31 牧牛制心73

 32 平常心是道75

 33 “四摄”,生活中朴实的修行法门77

 34 “布施”度悭贪79

 35 “持戒”度毁犯81

 36 “忍辱”度嗔恨83

 37 “精进”度懈怠87

 38 “智慧”度愚痴89

 39 “禅定”度散乱91

 40 “定慧双修”和“福慧双修”93

 41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95

 4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98

 43 忏悔净心灵100

 44 诸法无我得解脱102

 45 心灵救济的不二法门105

 46 修习中的理性智慧108

第4篇 禅的旨趣111

 47 禅波罗蜜113

 48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115

 49 达摩面壁祖师禅117

 50 “风幡”的典故119

 51 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121

 52 顿悟和见性成佛123

 53 磨砖与禅125

 54 骑驴觅驴但可笑127

 55 众中惊倒野狐禅129

 56 庭前柏树子131

 57 当头棒喝133

 58 一字禅和无字禅135

 59 参寥不是老婆禅137

 60 枯木龙吟真见道139

 61 一丝不挂且逢场141

 62 饮酒食肉,不碍菩提144

 63 茶禅一味飏家风145

第5篇 佛教与人生149

 64 目标相同路不同151

 65 痴人说梦和梦中说梦152

 66 以欲牵钩法154

 67 方便风开智慧花156

 68 晨钟暮鼓发深省158

 69 做天和尚撞天钟160

 70 当取则取,当舍则舍162

 71 无求便是安心法164

 72 对于魔的看透166

 73 “明”与“无明”168

 74 不必为周围舆论自寻烦恼170

 75 六根清净,一尘不染173

 76 济公活佛圣训175

 77 滴水和尚177

 78 明月清风,粗茶淡饭式的享受179

 79 也无风雨也无晴180

 80 春在枝头已十分183

 81 打破生死关185

 82 一失人生,万劫不复188

 83 护生——人类文明的标志190

 84 佛门的道德规范192

第6篇 中国佛教文化的智光195

 85 《佛说阿弥陀经》与科学幻想197

 86 佛法的医疗智光199

 87 六字大明咒202

 88 素食和健康长寿203

 89 禅宗智慧和诗歌创作205

 90 佛经譬喻的妙用209

 91 天教水墨画罗汉211

 92 禅宗精神与写意水墨画214

 93 禅与书法216

序言

丕谟从1982年1月《历代题画诗选注》处女作出版以来,才思喷涌,在此后的23年里,竟一鼓作气出版了120多种著作,其中书画创作类14种,书画文玩类16种,随笔散文类16种,医学养生类7种,谈佛说禅类16种,神秘文化类7种,法律杂著类13种,诗词选注创作类7种,古籍整理类16种等。不仅著作多,涉及书画、文史、中医、饮食、养生、命理、风水、儒、释、道,以及法律、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而且往往选题角度独特,善于化深奥为浅显,可读性强,故令世人叹为“奇才”。

那些年,人们都惊诧于丕谟的出书速度,但作为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我深切地感受到在一本本著作的背后,更多的是凝聚着丕谟厚积薄发的学问、创造性思维,以及他的勤奋和毅力。

仔细看一看丕谟的所有著作,除随笔、饮食外,书画、诗词、中医、命理、风水、儒释道、古籍等,基本上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书画对他而言是家学,自幼浸淫其中;根植于国学中的中医是他最初所学专业,是他的出身,况且古时医、卜、星、相,似乎怎么也难分清楚。有了客观条件,加上从小便迷恋国学的种种主观努力,使得他在传统文化领域中游刃有余,唐诗宋词耳熟能详,脱口而出,古文根基更是同时代人中的佼然出众者。在上海图书馆、藏书楼的频繁出入,又使他获取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和快速查找资料的本领,后来为了节省去图书馆的时间,他更是花钱买回大量资料,以便著书时随时备用。当第一本书问世时,丕谟已42足岁了,其实在此之前,他已有了30年的苦学。这30年的苦学该积淀了怎样厚度的学问?和他一起共同生活的20年中,丕谟一直保持着每年平均出3—4本著作的速度,可却从未看到他才思枯竭的窘态,往往一本书尚未写就,第二、第三本书已经开始酝酿,今天一本书刚刚脱稿,明天马上又开始了下一本书的撰写。人们形容的“才思泉涌”,用在丕谟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有时连他自己也惊奇地说,人家说写到后来,没东西可写,我怎么越写越感到有很多东西要写?

除了厚积薄发的学问,丕谟创造性的思维也十分令人赞叹。他著书的选题往往能想常人所未想,比如他的《历代题画诗选注》,就属于填补题画诗空白的著作。古时文人学问好,一般诗、书、画俱能,作画之余,再据图配上一首诗,看画读诗,趣味盎然。然而从古到今,这些题画诗宝库却没人想去整理,去发掘。丕谟却独辟蹊径,开发了这个选题,书出之后,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再如《中国古代算命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传统命理文化整理的第一本书。其他再如《中国名尼》、《淑女诗三百首》、《中国古代养生术》、《佛道修性养生法》、《佛教生活风情》等,都是选题角度比较独到、可读性很强的著作。

20多年,百余种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需要何等的勤奋与毅力!每年新年伊始,丕谟即开始制订本年度几本书的写作计划,然后便是奋力地付诸实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丕谟“十年面壁”著书立说阶段,他一天的工作时间分割成三块:清晨起床到早餐前,写短小的随笔文章,应对社会各方纷至沓来的约稿,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可写成一篇千字文,文章虽然短小,不过长年累月的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他那一本又一本的散文集如《吃福》、《墨池散记》、《禅者的态度》、《霜秋红叶》、《读书是福》、《人生有味》、《天下美食》等,就是他这些日常随笔的汇编;早餐以后的白天整段时间,是他用来著书立说的黄金时段,为了不受外来各种干扰,他曾在《汲绠书屋约法》(汲绠书屋是丕谟曾经用过的书斋号)中特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书屋主人以笔耕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由于脑力劳动有着思维连续性的特点,故而凡在白天工作时间,诸君若非要事,请勿来本书屋空坐闲聊,误人误己。‘尺璧非宝,寸阴是金’,古人早已有过说教,否则谋财害命,莫此为甚。”并把《约法》张贴在书屋的大门上;最后的一段工作时间是在晚饭后,此时丕谟不再写东西,饭后翻一会儿报刊,看一段电视新闻,然后便看书查阅资料,为第二天的写作作准备。那时屋里没装空调,冬天冷,一个晚上总得换上好几次热水袋;夏天太热,看书查资料丕谟往往赤膊上阵,即使如此也是汗流浃背,看在眼里,真觉他很是辛苦。可是他却说人生苦短,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把人家唱歌跳舞、打牌搓麻将等休闲娱乐的时间用到工作上来。真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梅花香自苦寒来”。

如今丕谟已经辞归,在生生灭灭轮回不断的娑婆世界,人的肉身消亡是不可抗拒且无可奈何的,可是我以为,肉身的丕谟虽已消亡,但神魂的丕谟依然与我们同在,这120多种的著作就是他神魂的安身之处!我们读他的书,即能感受到他神魂的存在和神魂魅力。可惜丕谟很多著作由于出版时间较长,市面上早已不复再见。非常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适时地推出这套《洪丕谟精品集》,这不仅是丕谟的大幸,也是读者的大幸,社会的大幸。

《洪丕谟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虽说不能涵盖丕谟涉及的所有领域,却也尽可能地从书法、佛道、中医、养生、风水等多个方面体现他的文化贡献。在这些著作中,丕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入浅出、灵动自如的文笔,或高屋建瓴,或纵横捭阖,充满智慧地从不同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别具姿彩的洞天福地。尽管这些著作成书于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至今却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著作出版距今毕竟已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丕谟当年在书中所举一些事例或某些当年的行政称呼与我们现今有了较大的不同。如有的书提到灵岩山寺僧人收到施主红包一律上交,然后年底统一分红的例子,其中每人50—100元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具体数额,如今肯定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这由于无关灵岩山寺僧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一心修持的大碍,所以我们便依然尊重原作,不作任何变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希望读者诸君见谅。另外,《中国书法史话和名作赏析》是由《中国书法史话》和《中国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两书合编而来,主要也是从读者的阅读需要和节省购书成本的立场考虑,希望读者喜欢。

姜玉珍

于新百尺楼东窗

2007年8月15日

内容推荐

看洪丕谟的佛学经典之作《一日参佛一世缘》,解读我们每个普通人身边的佛学理念。予佛理禅趣于浅显易懂的文字当中,点滴时间即可获得生活智慧。

《一日参佛一世缘》原名《中国佛门的大智慧》,1991年首版后不断重印,成为洪丕谟先生佛学著作的代表之作。此次再版纪念其问世二十年。

编辑推荐

佛学本身蕴含着精深博大的修行禅理,但却又切切实实就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身边。作者洪丕谟试图通过《一日参佛一世缘》一书,用最通俗简洁的文字,向我们述说最朴实的佛学理念。全书共分成六篇,包括佛教世界观的异彩斑斓、古今佛家成道者的大智慧、佛法修行、禅的旨趣以及佛教与人生等,作者予佛理与日常生活,让读者在轻松简单的氛围感受佛学的智慧和精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