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编著者邢超。
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
一部重新建构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大的历史转型时期,当在中国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体制与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相遇时,如同长江进入三峡,充满惊涛骇浪。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变革之路曲折、艰难,民族遭受了沉重的苦难。这套丛书试图还原近代历史的风貌,使读者了解,在中国近代,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实现近代化,进行了怎样的艰辛探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邢超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编著者邢超。 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 一部重新建构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大的历史转型时期,当在中国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体制与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相遇时,如同长江进入三峡,充满惊涛骇浪。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变革之路曲折、艰难,民族遭受了沉重的苦难。这套丛书试图还原近代历史的风貌,使读者了解,在中国近代,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实现近代化,进行了怎样的艰辛探索。 内容推荐 《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编著者邢超。 《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内容提要:1840年,中国历史进入“三峡”区,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庞大的清帝国是怎样偏离了原有的运行轨道,被迫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和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鸦片战争的作用相当于把坚固的河堤撞开了一道缺口;而太平天国运动相当于一场洪水,不但造成河道内狼藉一片,而且把河堤的缺口冲刷得更大。本书详细记述了清帝国面对内忧外患试图捍卫自己的尊严与权益的历史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辈们在面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表现出的无奈、痛苦、倔强和挣扎。 目录 前 言 一个值得同情的时代 第一篇 必要的序曲 001 第一章 我们从哪里来 003 张艺谋讲了一个大道理 003 帝制本是个好东西 005 罩在铁壳中的社会 008 第二章 清朝那点儿事 012 在大酱汤里加点料 012 专制下的繁荣 015 大清朝的零零碎碎 019 第三章 人人平等的不平等社会 024 士人们的美好时代 024 一个有出入口的二元社会 030 底层百姓的江湖 033 第四章 道光皇帝不昏庸 039 皇帝中的老实人 039 奈何不了潜规则 042 也曾经站立潮头 046 他为什么回归保守 049 第五章 洋人从哪里来 053 为什么是英国人 053 闭关锁国的由来 056 两个聋子的对话 059 那些神秘的传教士 061 “看不见的手”伸到了中国 064 第六章 鸦片!鸦片! 069 引发大病的小病毒 069 严禁还是驰禁,这是个问题 071 终于下定了决心 074 第七章 让血性飞一会儿 076 前行犹如蹈汤火 076 强硬的钦差大臣 079 义律的“不抛弃” 080 英国人怎样摆脱困局 082 鸦片其实禁不住 085 一次血性的自卫 087 第二篇 猛然的撞击 091 第一章 黑云迫近了天朝 093 “林维喜”事件 093 战争中的司法因素 094 驶向东方的庞大舰队 097 “坚船利炮”到底是什么样 100 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 107 难以拉响的警报 107 蒙着两只眼睛打架 110 天朝定制害死人 112 找回大皇帝的感觉 115 第三章 天朝体内的鸦片 118 林则徐成了替罪羊 118 谁忽悠谁 120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22 做一个皇帝不容易 124 第四章 琦善是个怎样的人 129 忽然转变了风向 129 一边倒的虎门大战 131 在强风中逆行 134 木偶一样的命运 135 第五章 那些年人们一起说过的谎话 139 啼笑皆非的闹剧 139 老将军的新韬略 140 一笔合算的交易 143 将谎言进行到底 145 真实的三元里抗英 148 从哪里冒出来的“汉奸” 151 第六章 无法打赢的战争 154 期待更多的勒索 154 不堪一击的要塞 156 形同虚设的土城 159 殉节而死的大臣 160 清军为什么打不赢 162 第七章 帝国的童话 166 一件皇帝的新装 166 欺骗皇帝的裁缝 168 说出了实话的孩子 171 第八章 天朝的崩塌 174 半梦半醒之间 174 踩住了帝国的神经 176 忍痛照单全收 178 《南京条约》是一把铁锹 181 第九章 无知者无畏 184 自以为是的糊涂外交 184 官员们的不合作主义 187 我的地盘我做主 189 是什么成就了大上海 191 第三篇 造反的诱惑 195 第一章 造反的理由 197 谁动了道光帝的银子 197 绵羊有时不怕狼 200 来自天国的凡人 202 洪秀全为什么造反 205 第二章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209 乱世中的小人物 209 梦着你的梦,追逐着你的追逐 212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15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 218 男行、女行的由来 218 愚民如何变成了英雄 220 周旋于紫荆山区 223 凡世间的第一座城 225 第四章 天国是这样降临的 228 前途远非坦途 228 同道变成殊途 231 听到小天堂的召唤 233 天国里最初的景致 235 第五章 孤独的远征 239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39 像一支离弦的箭 242 消失在北方的军团 243 第六章 拿刀的书生 246 一根救命的稻草 246 一只扑火的飞蛾 247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249 不慎以杀人为业 252 第七章 湘军是怎样炼成的 254 书生为什么不怕死 254 曾国藩也给加西亚写了一封信 257 信仰是一把利器 261 湘军是怎样打仗的 264 朽木上长出了乱枝 269 近代史上的“回落支撑现象” 271 第八章 不寻常的造反者 276 曾国藩的天敌 276 石达开的韬略 278 东边日出西边雨 280 第九章 为什么是湖南人 283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83 湘军的军饷从哪里来 287 一个叫左宗棠的狂人 289 走在前头的“湖南骡子” 293 第四篇 满目狼藉 299 第一章 沙土上的乐园 301 也成了将相王侯 301 重新回到人间 304 目录| 007 | 疯狂的科举考试 307 第二章 血腥的天国 311 一场迟早要发生的血案 311 石达开面前的三条路 314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归宿 317 第三章 农夫为什么变残暴 320 不被宽恕的广西人 320 一切向钱看的湖南人 323 形成一股新锐之气 325 战争是暴戾的催生器 328 第四章 互不相识的上帝 332 利益面前,上帝并不重要 332 夹在两个上帝中间的人 335 最后一个外国人走了 338 第五章 一手拿刀,一手捧《论语》 343 得人才者得天下 343 曾国藩祁门遇险 347 咬定安庆不放松 349 儒家学说的力量 351 第六章 三千里外觅封侯 355 李鸿章翰林变绿林 355 从哪里冒出来的淮军 358 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361 第七章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 365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365 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 367 他开始了一生狂热的追逐 370 为什么会有“苏州杀降” 374 李鸿章和“常胜军”的统领们 378 第八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 384 洪秀全之死 384 石头城的浩劫 386 曾国藩为什么不造反 389 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 392 战争中到底死了多少人 394 后 记 稳定的代价 398 主要参考书目 400 试读章节 渐渐地,为皇权、帝制服务的各种机制健全起来,相互配套,结为一体,浑然天成。说到帝制时代的各类体制,今天的人们首先会想到它们的弊端与罪恶。实际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中国帝制时代的运行体制,其最大作用是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当时社会的稳定。要知道,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人口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多的,国土面积也是极其广袤的,而维持它的统一和稳定是极其困难的。可以说,在古代的社会条件下,帝制是唯一的办法。 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具有“大一统”形式的朝代,并且大多数朝代存续时间很长,达二三百年。在这些朝代中,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瑰丽的文化。至少在13世纪以前,中华文明远远领先于欧洲各国。直到今天,想起当初长安城的繁盛,我们仍然唏嘘感叹,梦回唐朝。罩在铁壳中的社会 1 刚才我们说到,在帝制时代,中国社会体制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统一和稳定。可是,非常遗憾,在两千多年里,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状态,动荡和战乱经常给这个古国带来灾难。 导致中国古代社会频繁发生朝代更替的原因纷繁复杂。从社会结构分析,官僚阶层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并且得不到有效的监督、控制,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把百姓比作“绵羊”,那么官僚阶层则是一群彻头彻尾的“狼”,这是由帝制时代的根本体制所决定的。所谓“打江山”、“夺天下”,历朝历代都是靠武力、征服取得政权的,官僚阶层是皇权统治百姓的工具,他们大多数以“狼”的面目出现。 官僚肯定会侵害、压榨百姓的,就像狼一定要吃羊一样,这是无需解释原因的。“狼群”必然要自我繁衍,很多“羊”也梦想成为“狼”,因此,官僚阶层总体上是趋向膨胀的。从本性上看,人的贪婪是远远胜过狼的,官僚阶层对百姓的侵害也没有底线。庞大、腐朽的官僚阶层是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最后失去公平、正义的主要原因。“不患贫,患不均”,严重的贫富分化是潜藏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在正常的年景中,百姓对官僚阶层无能为力,因为官僚们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无需对百姓负责。只有社会烂透了,百姓实在过不下去了,原来如同散沙一般的百姓才聚集起来,揭竿而起。秦、汉、唐、元、明、清,在这些王朝的末年,中国都出现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会推翻原来的政权,淘汰原来的官僚阶层,打掉占有社会财富的上层社会,让社会权利和财富得到重新分配。 若是把历史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就可以把官僚腐朽、贫富分化等因素比作泥沙,它们的不断沉积会阻塞河道,阻碍河流顺畅地流淌。农民起义便如同奔涌而至的洪水,短时间内冲刷掉河内的淤积物,使得河流重新顺畅地奔流。这大体就是农民起义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中国古代社会周期性地发生朝代更替的原因。 当然,洪水本身就是灾难。农民起义在冲刷社会沉渣的同时,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往往造成人口骤减、社会生产水平骤降的严重局面,整个社会为重新获得稳定付出巨大的代价。另外,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农民起义的结果都是朝代的更替、君主的换位,没有产生更加进步的政治理念,没有带来新的社会形态。 皇帝对手下的官僚阶层同样充满警惕,因为他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古人说,“治国即是治吏”,皇帝拿出大部分精力对付自己任命的官吏。实际上,皇上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相对于庞大的官僚阶层,皇室成员的数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皇帝身边的大臣们联起手来,皇帝瞬间便可以成为瞎子、聋子。皇帝不得已,常常委派宦官、外戚担当治国和监督的重任,后来发现他们比普通官员更坏。 黔驴技穷的皇帝们只能继续加强专制和极权。 P8-P9 序言 这套“峡谷中的激流:中国近代史丛书”,试图站在今天的角度,以现在的语境完整记述中国近代历史的风貌,《失稳的帝国》是其中第一本。这套书以“峡谷中的激流”作为丛书名,是源于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的表述。唐德刚先生说:从晚清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峡”区,出现了惊涛骇浪的大转型,这个转型是被迫的,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中国只有从“三峡”中冲出来,才会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洋。 1840年,中国历史进入“三峡”区,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庞大的清帝国是怎样偏离了原有的运行轨道,被迫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和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鸦片战争的作用相当于把坚固的河堤撞开了一道缺口;而太平天国运动相当于一场洪水,不但造成河道内狼藉一片,而且把河堤的缺口冲刷得更大。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所谓的洋务运动得以在清帝国开展起来,中国切实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 说到晚清的历史,人们想到的大都是灰暗的底色;说到晚清时期的人物,人们会认为他们是愚昧的、顽固的,甚至是罪恶的,今天的人们常常以声讨那个落后的时代为快事。在仔细研究晚清的历史之后,我特别想说的是:这是一种很大的偏见、错误。晚清的历史之所以充满屈辱和痛苦,并非是那个时代的人性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人们不能简单、笼统地把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为道光帝的昏庸和慈禧太后的反动;造成中国在晚清时期命运多舛的决定因素是在中国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体制,这种体制是无法和当时的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相抗衡的。 晚清,是一个令人感到无奈却不能苛求的时代。在1840年之前,中华帝国这艘巨轮一直在孤独地航行,它尚未驶入近代化的海洋,晚清时期的人们尚未掌握当时西方社会所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近代文明,并且对打到家门口的西方人茫然无所知。比如,他们认为西方人进口中国的茶叶和大黄,是因为西方人的消化系统有问题,没有茶叶和大黄会死去;林则徐则认为英国兵的腿脚被绷带裹缠,伸缩不便,“一仆不能复起”,根本不能陆战,因此英国远征军并不足虑。和当时的西方社会相比,晚清社会在很多方面的确是处于落后的境地,但是今天的人们不能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去苛求那个时代。 我们应该认识到,晚清时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时代。晚清的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是一样的,他们追求幸福,背负痛苦,承担责任。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比今天的人们更具有道德感,更怀有幸福感。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朝上国”,天朝之中地大物博、生活富足;士人们坚信儒家文化是最优秀的,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因此那些民族只能被称为“夷”。他们不希望安静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被打扰,不希望所信仰的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他们选择坚守,他们表现出倔强的气质。 可是,历史的进程到达晚清这个节点的时候,世界的潮流已经不允许清帝国按照原有的轨道继续向前行进了,这就是李鸿章等人所说的“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天朝上国”的睡梦被枪炮声惊醒,转瞬间人们要面对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清帝国要应付来自外部世界强有力的挑战,捍卫自己的尊严与权益,必须要改变运行了两千多年的社会结构,这个重担落在了毫无心理准备的晚清时代的人们的肩上。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在70年的时间里(指晚清时期)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要改造自己历史悠久、无比热爱的文化,要改造自己的政治体制,经济、军事体制,要改造民众的行为方式,这实际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晚清时期,人们面对着前所未见的时代剧变,肩负着沉重而又腐朽的历史积淀(“百年之内,乘千年之弊”),于是,我们看到了先辈的无奈、痛苦、倔强与挣扎。 不管怎样,到了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长河必然要偏离原有的河道,要流向近代化、现代化的海洋。它之所以进入“三峡”区,成为峡谷中的激流,出现了惊涛骇浪,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所具有的特性以及中国在每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近代的中国是怎样跌入到“三峡”之中,又出现了怎样的惊涛骇浪,这是本套书所要记述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中国社会尚未从历史“三峡”之中冲出来,今天的人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惑,能够真实、客观地记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能够给今天的人们一定的启示,这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初衷。 后记 中国进入近代历史之后,很快发生了两件大事,这便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从表面上看,这两大事件几乎是完全不同的:鸦片战争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撞击,而太平天国运动是来自帝国内部的动乱。但是,对于清帝国来说,它们都是忧患,它们对帝国的稳定同样形成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清帝国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得到的结果是:清帝国表面的稳定得以维持,而其内部导致不稳定的因素增多了,加剧了。 我们在前面讲过,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诉求是统一和稳定,而社会统一的目的也在于稳定。从1840年开始,中国在近代历史中,对稳定和统一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在内外环境的强烈逼迫下,中国社会同时承受着变革的压力,只有改变古老的社会运行体制,中国才能应对内忧外患。 社会变革往往会导致社会混乱。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引起不稳定。”这里所说的“现代化”便是指一个社会实施变革的过程。亨廷顿的这个论断在近代中国得到验证。在近代历史中,中国每每发生社会变革,混乱便相随而至,而混乱与整个社会对稳定的追求发生冲突。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近代中国,社会稳定与社会变革始终发生冲突,在很多时候,中国为了社会稳定的需要不得不延缓社会变革,牺牲社会变革,变革缓慢是中国社会为保持稳定所付出的代价。这是中国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 晚清社会充斥着变革与稳定的冲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对其充满排斥,整个社会蕴藏着不安,反入城事件、教案频频发生,最后爆发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后,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发动了清末改革,社会出现了更大的混乱,清末的社会混乱是导致清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 进入民国时期,中国仍然面对稳定与变革的冲突。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之所以把胜利果实让给袁世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弱小的革命党人无法控制局面,而拥有北洋军队的袁世凯拥有更高的权威,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革命党人不得不向守旧的北洋势力妥协,因为北洋势力能够维持社会暂时的稳定。 国民党人建立南京政权之后,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稳定仍然是他们面临的首要任务。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民党人的领袖,逐步在国民党内实现独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汪精卫、胡汉民等人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束手无策,而蒋介石逐步建立忠于自己的军队和各派势力,能够依靠传统的统治方式驾驭政治局面。然而,传统的专制统治又是具有致命缺陷的,是不能负重也不能致远的,因此,国民党人在抗战中艰苦支撑下来,到解放战争时期便支撑不住,南京政权轰然倒塌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无论什么时候,中国都需要统一和稳定,这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所在。中国该走一条怎样的路,如何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变革,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课题,又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问题,是所有社会成员应该认真思考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