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生风味/文化人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稼句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烟波浩渺的太湖,在苏州古城西南,历史上又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它广袤壮阔,一望无际,旧说有三万六千顷,周回五百里,跨江浙两省,襟带三府十州县。今全湖面积约二千四百二十八平方公里,岸线全长三百九十多公里,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从地理学概念上说,太湖属于大型平原吞吐湖,上源主要是浙西天目山东苕溪水系、宜溧山区荆溪水系,下委则东出沙墩口、胥口、瓜泾口、南厍口、大浦口,分别经由望虞河、胥江、娄江等数十条河港泄人长江。因此。苏州是太湖流域的中心城市,苏州与太湖的亲密关系,苏州人依恋太湖的感情,没有哪个地方及得上的。

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如黛眉螺髻点缀在万顷碧波之上,王鏊《洞庭两山赋》咏道:“吴粤之墟有巨浸焉,三万六千顷,浩浩荡荡,如沧溟澥渤之茫洋。中有山焉,七十有二,妙妙忽忽,如蓬壶方丈之仿佛。日月之所升沉,鱼龙之所变化,百川攸归,三州为界,所谓吞云梦八九于胸中,曾不蒂芥者也。”七十二峰中,以洞庭西山、洞庭东山和马迹山占地最大,居人最多。刘鸿翱《太湖记》说:“其谷宜稻,其畜宜牛、宜羊、宜豕、宜鸡狗,其树宜桑、宜松、宜柏、宜竹,其果实宜橘柚、宜杨梅、宜枇杷,其花宜桃、宜莲、宜桂、宜梅,蒲苇菱茭属于路,鱼鳖蜃蛤陈于市,生民日用之需,皆无取资于湖之外者,居其地,略有武陵桃源之遗。”洞庭东山由于泥淤滩涨,在十九世纪中叶与陆地连接,形成半岛。马迹山则冈围湖造田,二十世纪中叶与陆地连成一片。今惟洞庭西山耸峙湖中,林峦洞壑,山巅水渚,琳宫绀宇,散落在这个世外桃源里。至一九九四年,湖上架起大桥,北起渔洋山麓,跨越长沙、叶山两个小岛,抵达洞庭西山的渡渚大庭山,交通固然便捷了,但那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在太湖的苏州沿岸,山峦蜿蜒起伏,有胥山、香山、法华山、渔洋山、米堆山、弹山、蟠螭山、玄墓山、西碛山、游城山、马山等,凡岩壑壁坞,篱落丛薄,幽深窈窕,曲折层叠,无不引人人胜。山不得水,其势不奇,远水兼天的太湖,给那些山峦以亮丽的映照,它们因为有太湖而独擅胜场,一山一胜,胜胜相形,故地尽东南之美。袁宏道就说:“山色七十二,湖光三万六,层峦叠障,出没翠涛,弥天放白,拔地插青,此山水相得之胜也。”(《西洞庭》)

自古以来,太湖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游历的足迹,至唐代而多,至宋代而兴,至明清而盛,并且形成了观赏春梅、夏荷、秋桂的季节性旅游特点,这在旅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故而游踪所至,记之于文,咏之于诗,绘之于画,就是自然的事了。最早记述太湖的,还在先秦时代,《周易》有“泽上有雷”;《周礼》有“其泽薮日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尚书》有“三江既人,震泽底定”等等,但这些记述是当时社会精神产品的总和,不能算文学。恕我孤陋寡闻,最早描绘太湖的专题文学作品,大概是三国吴人杨泉的《五湖赋》,后被《艺文类聚》、《初学记》等辑存,均为残篇,内容也不一样。至唐代,赋序记说之外,太湖成为诗人咏唱的题材,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皎然所作最多。包融、王昌龄、姚合、喻凫、赵嘏、李成用、吴融等亦有所作。自五代至清末,那就层出不穷,汗牛充栋了。王西野先生在时,曾编《太湖诗词选》,收录六百馀首,又编《太湖旅游诗选》,收录三百七十馀首,对一般阅读来说,可算是精粹的选本,但作为研究太湖的文献,自然是不够的。据我粗略估算,有关太湖的诗词当在万首以上,真希望有人来做搜集、整理、刊印的事,因为这是一笔累叠层积的文化遗产,它们全面记录和展示了太湖山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  前些时候。认识阙旗明先生,他雅好丹青,尤擅山水,太湖就是他情有独钟的地方,寻古访幽探胜之外,他还熟读前人咏唱太湖的诗词,并且对那诗词不断有新的理解。自己的会悟就不知不觉融人笔墨中去,获益不在浅少。正因为如此,他对这笔文化遗产十分珍视。许多年前,他就约请各地的文人学者书写这些诗词,日积月累,蔚然可观,成为他收藏中别具特色的一类。那些作者都是一时之选,或端坐恭书,或挥洒急就,内容有全篇,有断句,形式有中堂,有条幅,有手卷,有楹联,或以法胜,或以韵胜,或以情胜,都反映出各自的性情,真有赏心悦目之观。

最近,旗明在这些书迹中遴选八十幅,编成一册,题为《历代太湖诗书法集》,也就让更多读者既能领赏各家书风,也能读得前人的咏唱,还能通过这些咏唱,对太湖山水有更深广的了解,更深情的观照。故这本书迹集的刊印。自有它的意思。可惜的是,作者中的诸如李可染、宋文治、关山月、潘主兰、赵冷月、亚明、吴祖光、周而复、瓦翁等先生已先后谢宾客。邻笛之恸,令人黯然神伤,然而正像韦应物说的,“山阳遗韵在,林端横吹惊”,“始遇兹管赏,已怀故园情”。这些书迹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他们的心绪,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太湖的一片深情。

旗明对我说,他不但要将这些书迹印出来。还想在太湖山水问找个地方,摩崖于石壁之上,既可以垂之永久,也新建一处人文景观。我对他说,这些字的大小不一,风调迥异,有的适宜摩崖,有的则适宜镌刻成书条石,更清晰而有韵致。苏州西郊虽然摩崖较多,但也有不少书条石,乍根源《洞庭山金石》就记下了洞庭西山法华寺里的书条石,那是明人吴惠、徐焕、陈宽、徐庸、杜琼五人的七言律诗,都是咏唱太湖的。因此不妨摩崖之外,找个地方,建一条碑廊,嵌石其间,也是所谓各得其所。旗明听了莞尔,就说,这样一来,门然山水就与传统建筑结合了,那能吸引更多的观赏者。

前人的咏唱,今人的书迹,可谓是“声名满天下,翰墨落人间”,它们固然得自太湖的滋润,然而也为太湖增添了绚烂的光泽。

二00九年八月三日P6-9

后记

收掇旧作,结集印书,本来不是讨好的事。一是以往之作,过后看看,总有不满意的地方,想要动动手脚,却并不容易去做;二是文章是一篇篇写来的,分着来看,也无所谓,如果放在一本书里,相近内容就多了,甚至引用材料,也有不少重复,书既印成,总要让人看的,就会让看的人感到不耐烦。我在编这本小书时,就考虑这两点,既是旧作,不改为妙,淤塞处就疏通疏通,引文再查核一下,还有就是将内容相近的抽掉几篇。

至于文章的编排,因为都是拉杂写来,篇幅长短不一,内容芜杂零碎,何况也只有二十来篇,实在很难分辑归类,故仍按以前几本的做法,以写作时间的先后为序。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鲁迅这几句话,自然有它特定的意思,但就事论事,周氏兄弟的集子,大都是这样编法。我的东施效颦,不敢望两位先生项背,因为对自己的文章,心知肚明,既没有编年的资格,更没有编年的价值,再说只是这几年里的一部分,即使按时间来编排,也不能算是编年。如果一定要说点私心的话,那就是让读者不要看得厌气了,一席四冷盆六热炒,尝尝这个,再尝尝那个,换换不同的口味,尽管这个厨师并不合格。

岁月如流,又是一年尽头了,天阴阴的,听得见寒风吹过的声音。回首过去,青春如梦,中年蹉跎,没有什么值得感慨,往昔心中的波澜早已平息,如今剩下的,至多只是池塘里微微的涟漪。知堂说:“年纪一年年的增多,有如走路一站站的过去,所见既多,对于从前的意见自然多少要加以修改。这是得呢失呢,我不能说。不过,走着路专为贪看人物风景,不复去访求奇遇,所以或者比较地看得平静仔细一点也未可知。然而这又怎么能够自信呢?”(《中年》)自信固然难以做到,就这样一路上看看人物风景,确实也很不错。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目录

自序/001/

牧云堂的秋声/001/

太湖翰墨/006/

竹人濮仲谦/010/

朱市妓王月生/020/

“扒灰”琐谈/028/

《苏州山水名胜历代文钞》前言/031/

《沧浪十八景金石集览》弁言/043/

吴依软语/045/

怀袖雅物/093/

闲书十种/116/

《藏书报》十年感言/119/

倪熊的“卖痴呆”/122/

《苏州美术文化论文集》序/125/

岁暮读书回想/129/

九里天/132/

扫晴娘/141/

“大学之父”/148/

葵园先生/158/

水边的绘事微言/172/

影珠山下/181/

谈“苏作”/186/

邃谷先生/208/

最美的书/216/

论“姑苏版”/219/

后记/331/

序言

一本书,未必一定要有序,但若然阙如,光秃秃的,有点没头没脑,似乎还是应该有的。与知堂一样,我也从来不敢请别人写序,这个道理,知堂曾经说过,“因为我知道序是怎样的不好做,而且也总不能说的对或不错,即使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写一篇小小的小序。自己写呢,第一层麻烦着自己比较不要紧,第二层则写了不好不能怪别人,什么事都可简单的了结”(《看云集自序》)。在我觉得,还有第三层,别人既给你写序,就会善意地说些好话来表扬你,也就会给你戴上莫名其妙的帽子,其实并不合适,有时甚至让你消受不起。正因为如此,自己的书,序还是自己来写的好。

这本书名,出自元好问《李进之迂轩二首》中的一句,“书生风味是清贫”,那是对迂轩主人李进之的称赞。李进之其人,生平不详,仅知为太谷人,曾得张德辉举荐,做过真定教官,又《遗山集》有诗,记他与临漳提领王明之、鹿泉令张奉先、千户贾令春等人同游龙泉寺,可见他交往的,也不都是平头百姓。清贫之谓,也是相对而言,否则他哪来银两建造迂轩,即使是草构茅舍,也不可能咄嗟而办。

自古以来,书生未必全都清贫,但潦倒失意的书生,总与清贫不离不弃,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就极尽了他们的窘迫。书生一旦清贫,奋起者固然是有,但大多就有点不堪了,心里想的,嘴上说的,连行为举止,都与常人不大一样,有点迂了,有的迂腐,有的迂阔,有的迂诞,有的甚至迂狂。前人俗呼清贫书生为“醋大”,醋就是酸,也就是苏州人说的酸挤挤、酸迷迷、酸溜溜,至而更出现“酸胖气”一词,给这些清贫书生一个形象的描摹。唐人苏鹗,仕途并不通达,自己也差一点坠入这落魄无聊的境地,但他却瞧不起这些穷酸“醋大”,他在《苏氏演义》中说:“醋大者,或有抬肩拱臂,攒眉蹙目,以为姿态,如人食酸醋之貌,故谓之醋大。大者,广也,长也。篆文大字,象人之形。”如此刻薄的写照,已属于人身攻击了。倒是官至宗正少卿的李匡,专门做了考证,为“醋大”开脱。李匡说:“……醋宜作‘措’,正言其能举措大事而已。”尽管说得牵强附会,清贫书生“能举措大事”,实在也是对他们的安慰和鼓励。但在日常语境里,不管是“醋大”还是“措大”,总与书生的潦倒失意分不开,元杂剧《救孝子贤母不认尸》第一折中正旦就唱道:“读书的功名须奋发,得志呵做高官,不得志呵为措大。”一旦成了“措大”,也就成为嘲弄的对象。

时至如今,穷酸书生的形象,只能从舞台和银幕上去一睹风采,但他们身上那股酸味儿,缕缕不绝地传承下来,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书生气”。“书生气”并不等于“酸胖气”,但究其根本,也相差无几,不过更有时代性罢了,概括地说,就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不知好歹,太单纯,太幼稚,太不懂规则,更不要说是潜规则了。这自然为正途君子们不屑,甚至深恶痛疾。正途君子本来也是书生,而今做了官,经了商,腰缠万贯,器宇轩昂,过去或多或少还有的“书生气”,早就洗涤得一干二净。但当他们一旦身陷囹圄,或是从那阵上败下来,或是从那圈中踢出来,凡自我检讨,都痛心疾首,其中一条是少不了的,那就是“书生气”,因为“书生气”断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大有不堪回首之慨。前人有诗曰:“书生终日苦求官,及做官时步步难。窗下许多怀抱事,何曾行得与人看。”要学会做官,其实也是大不容易的。

像我这样的一介草民,平日里读点闲书,写点杂格咙咚的文字,做不了什么名山事业,就是靠这种营生来养家糊口,也是颇为绌约的,这就与“清贫”很接近了。“世俗但知从仕乐,书生只合是家贫”,本来天经地义,也就只好认命。再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的无用,确乎也是事实,况且身上又有让人讨厌的“书生气”,那就很无奈了,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样,硬要挤在三百人中吹竽,露出破绽,也是迟早的事。如果不去自讨无趣,只说自己的话,只做自己的事,即使“书生气”依然,没有人来诟病,也就稍微自在一点。

二0一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内容推荐

王稼句编著的《书生风味》此书书名出自元好问《李进之迂轩二首》中的一句,“书生风味是清贫”,那是对迂轩主人李进之的称赞。《书生风味》集结了作者多篇随笔散文集,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对于书生气的理解,“如果不去自讨无趣,只说自己的话,只做自己的事,即使‘书生气’依然,没有人来诟病,也就稍微自在一点。”,包含的内容有“牧云堂的秋声”、“太湖翰墨”、“闲书十种”等内容。

编辑推荐

时至如今,穷酸书生的形象,只能从舞台和银幕上去一睹风采,但他们身上那股酸味儿,缕缕不绝地传承下来,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书生气”。“书生气”并不等于“酸胖气”,但究其根本,也相差无几,不过更有时代性罢了,概括地说,就是不合时宜,不识时务,不知好歹,太单纯,太幼稚,太不懂规则,更不要说是潜规则了。王稼句编著的《书生风味》集中了作者的多篇随便散文,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对于书生气的理解,“如果不去自讨无趣,只说自己的话,只做自己的事,即使‘书生气’依然,没有人来诟病,也就稍微自在一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