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墨编著的《尼采的强者智慧》内容介绍:思想家最能体验无比惨痛的悲剧;他们尊重生活,只有生活是他们最大对手,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谁都无法阻止。本书通过幸福中所必要的、不屈不挠的勇气、精神的三种变化、回复自我、有会脱皮的蛇即将死亡阐述了采尼的智慧。其中叙述着许多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想要告诉我们,尼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尼采始终强调不要把他神圣化,他只是一个小丑。即使在病到意识不清的时刻,依然坚毅地提笔写作,为的是用自己精神生命的光辉,战胜肉体身躯的苦痛。在他那充满智能警语的背后,其实是对无数生活感慨的省思。因此,尼采对自己私密情欲经验的呈现,不仅成为理解他为何强烈批判道德、宗教的重要线索,同时也可作为他早已预料到自己终将遭受扭曲命运的象征。换言之,这本书可以说是通往尼采思想的后门阶梯。
尼采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站在二十世纪的地平线上大声呐喊,在西方乃至东方文学艺术界发生了巨大影响的人。尚墨编著的《尼采的强者智慧》是其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其人生哲学的集大成之作。尼采的魅力也许正在于他的矛盾性,在于他那种以艺术对抗悲观主义,把痛苦当作欢乐的酒神精神。尼采借希腊艺术为题发挥自己的思想,在为苦苦折磨他的生命意义问题寻求一个答案,并且已经显示出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根本分歧:叔本华全盘否定人生,他却竭力借艺术肯定人生,阅读《尼采的强者智慧》就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
虚无主义来临的象征
虚无主义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虚无主义认为没有目的,也没有对目的的回答,这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动贬值。
当最高价值在支配、控制人的时候显得困难重重,花费巨大时,就到了人要为最高价值努力的时候。人们宣扬,倡导社会的这些价值,旨在为这些价值制造名声和气势。这些价值最终因为被夸大又过度的宣扬似乎真的就是上帝的意志,似乎真的是现实的、真实的世界,或者期望中的明天的世界,进而上帝的意志就凌驾于众生之上。如今看来,当追本溯源搞清楚价值的原委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宇宙的价值,它已经在我们眼中失去了意义。当然,这种无意义的状态只是一种过渡形式。
悲观主义是虚无主义的预备形式。强力的悲观主义表现为这样的逻辑能量,即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没落的悲观主义是柔弱的,并在它的宇宙政治论的触感和“包容万物”的历史主义中表现出来。极端分子逐渐显露出来并且拥有优势力量,这样就出现了紧张的临界局面。
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为什么会出现呢?首先,当我们努力寻找现象的意义但总也找不到它的意义时,我们最终会失掉所有的勇气。这样一来,旷日持久消耗精力的精神活动即虚无主义就是空白劳苦,它让人缺乏安全感并且没有自我抚慰,休息调养的机会。人们会慢慢变得自惭形秽。以前我们会在下面的事物中找到意义。比如我们为一切想象设定最高的道德标准以及最高的道德秩序;我们努力增强人与人交往的爱和和谐的程度;我们倾向于靠近普遍的幸福状态;我们甚至以到达普遍的虚无状态为目标。无论如何,我们还认为目标总是有意义的。上述所有观念的共同之处就是通过过程最终实现目标。但是,现在人们恍然大悟,通过过程我们无法企及任何目标,也实现不了任何目的。最终,那对于过程会实现所谓目标的失望导致了虚无主义的产生。总的说来,迄今为止不管是特定的目的还是一切目的假说都是这样的情况。
其次,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出现的原因与一切现象的总体化、体系化和组织化有关。当人们确定了所有现象和现象的总体性,灵魂就会因贪慕荣耀而沉溺于最高管理以及统治形式的观念。比如,逻辑学家的灵魂乐于沉湎在绝对的逻辑性和现实辩证法之中。“一元论”即统一性的形式就是这样的。这种强力信念的结果就是人深信自己是同凌驾于人的整体相关联并且以这个整体为依靠的,它成为了神性的标准。我们有诸如此类的表达:“为了整体的幸福,要牺牲个人的幸福”。但是,整体的幸福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当这种极其珍贵的整体不是经由人起作用的话,人们会彻彻底底的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信仰。本来人们构想这种整体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信仰自身的价值。
从以上两点,人们得出结论:过程无法企及任何目的,和最高价值一样,过程并没有宽广的、可容纳个人藏于其中的统一性。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假象嗤之以鼻,并勾勒出一个和现世截然相反的图景来替代真实的世界。一旦人们明白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而此举根本没必要的时候,虚无主义的最后形式也就形成了。这种形式抛弃了对于真实世界的信仰,它本身也意味着对形而上学世界信仰的否定。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上,过程这种现实性是唯一的实在东西就会得到人们的承认。人们毁掉了一切通向内部世界和虚假神性的路径,尽管人们不想否定这个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一定要对它逆来顺受。
当人们明了不应当使用“目的”这个概念,也不应当用“统一性”、“真理”来说明生命的总体特征时,无价值的感觉也就由此产生了。上述概念的使用无益于实现任何的愿望;现象纷繁复杂,无法寻觅所谓的统一性,生命的特征是虚假的。真实的世界没有足够的理由让人相信。一言以蔽之,我们抛弃了我们本来赋予世界价值的范畴,诸如“目的”、“统一性”、“存在”等等。最终,世界呈现到人们面前的就只是虚伪的、无价值的外观。如此,虚无主义困扰着每一个人。
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
无论在哪个时代,最智慧的人都对生命做出过相同的判断,人们都认为生命是毫无用处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里,在那些最智慧的人的嘴里人们总是听到同一种声调,那充满怀疑、忧伤和对生命充满厌倦的声调。甚至苏格拉底在他将死之时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还活着,那就意味着还得长久的生病;我亏欠了阿斯科利俄比亚斯这个拯救者一只公鸡。”这样看来,似乎连苏格拉底也对生命充满了厌倦。但是这又能表明什么呢?这样又意味着将指点人们朝哪个方向去呢?
从前人们已经说过了,而且还说得理直气壮的,那是由那些悲观主义者带头说的。他们说:“无论如何,这里总有点东西是真的。”可是,如今我们还可以这样说么?还可以这样么?我们只能这样应答:“无论如何,这里总有点东西生病了。”那些历来被人们认为最智慧的人啊,人们确实应该走近他们,对他们进行近距离的观察。这样,你就会发现,他们也许全都不会站得那样稳,他们也会变得迟暮又颓废,他们也都摇摇欲坠了。或许,当智慧出现在世上的时候,它就像那只因闻到尸体腐败时产生的气息而兴奋不已的乌鸦。
当我处于那些博学与鄙陋的偏见都强烈反对那些伟大智者的场合的时候,我第一次产生了一个令人不敬的想法,那就是那些伟大的智者都是衰败的典型。无论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是衰落的征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希腊人,充其量他们也只能是伪希腊人和反希腊人,他们都是使得希腊解体的工具。如果那些智者只是因为他们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就认为他们便是正确的,那么与其说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不如说他们的心理在某一个方面存在着一致。这样一来,他们都会以相同的方式去否定,否定生命也是必然。
其实,无论是对于生命的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也无论是对于生命的肯定还是否定,归根结底,这些都不会是真实的。因为这些事物的存在仅仅是作为征兆而有价值。它们也只能是作为一个征兆而被考察,如果你根据这些征兆做判断,那么毫无疑问你是愚蠢的。
就出身而言,苏格拉底是贱民,属于最底层民众。众所周知,甚至有的人都能看到,他是多么的丑陋。不过,丑陋本身就是一个异议,在希腊人中,他几乎就属于一个反面例证。苏格拉底究竟是不是希腊人?因为丑陋总是在表明种族通过杂交,但是这种杂交受阻后而发展的标记。另外,这样的丑陋也表明了衰落正在发展。我们都了解犯罪人类学家曾得出的结论,典型的罪犯总是丑陋的。
但是,罪犯是一个颓废者,那么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典型的罪犯么?至少这样的判断不会和那位著名的观相家相悖逆。那些拥护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听到这样的话,感觉很不中听吧。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善于看相的外国人在路过雅典的时候,他见到了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或许是一个怪物,一切的恶习和情欲都隐藏在他的心中。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先生,你很了解我!”这样的回答,不仅已经承认,而且是变相的承认他本能的放荡和混乱。同时,这也显示出了让他闻名的那种佝偻病人的恶毒。例如,人们从宗教意义上解释什么是苏格拉底的恶魔。在苏格拉底的身上存在着夸张、滑稽和漫画化的特质,而这些又都是隐匿又机密,躲闪不定的。我总是想搞明白,那个世上最稀奇古怪的等式,也就是苏格拉底的那个等式,即“理性:美德=幸福”,这样的逻辑究竟出自哪种特异体质?这个等式完全违背了古希腊人所拥有的全部本能。
总之,无论肯定生命或是否定生命,请都尊重生命的全部本能。苏格拉底内心藏着无数的邪恶和欲念却又否定生命,这是一种病态,他就是一个久病的人。P2-7
不甘平庸的灵魂注定叛逆
1844年尼采出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还未满五岁,父亲病死。此后,尼采就一直和母亲与姑妈生活在一起,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毅然决定专修语言学。也就是在这时,对基督教的反叛精神开始萌芽。二十五岁时,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尼采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尼采走马上任,随即发表了《荷马和古典语言学》的就职演说,顿时使得同事们叹服。
然而,尼采就如此一帆风顺地开展他的学术生涯了吗?当然不会,一个不安的灵魂,一颗自由的心灵永远不会安于平静与束缚。两年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此书遭到了激烈的抨击,人们认为此书全然是荒诞不经。以青年学者维拉莫维茨为代表的正统语言学界们对尼采开展了激烈的批判。于是,尼采的教室空了,不再有学生听他的课。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尼采得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的安慰——叔本华和瓦格纳。
早在学生时代,尼采就在一个旧书摊上得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他感到欣喜若狂,一口气就读完了此书。他甚至觉得叔本华就是为了自己而写下此书,他完全成为了叔本华的信徒,甚至在困难时刻都大呼“叔本华保佑”。到巴塞尔大学上任之后,尼采结识了当时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瓦格纳,并且与其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然而尼采没有一直受到这两个人的安慰,他那颗反叛心灵又开始躁动了。他要打破一切权威,打破一切崇拜与偶像。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才能茁壮生长,才能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他说:“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滩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颗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这一年,瓦格纳在拜罗伊特举行声势浩大的音乐节,音乐节受到了富裕而庸俗的市民观众的捧场,而尼采却失望了。两年后,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的剧本,而尼采反馈给瓦格纳《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从此,两人决裂。孤傲动荡的灵魂注定孤独
不久之后,尼采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开始了他无依无靠的漂泊生涯。在小说《当尼采哭泣中》,尼采爱上了美丽而又智慧的莎乐美,他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位能听到他内心声音的另一半灵魂,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当尼采向莎乐美求婚之时,却遭到了拒绝。莎乐美爱尼采的才华与聪慧,却无法接受俗世的婚姻。作为一个真正存在并活着的人,尼采精神备受打击,从而开始反感女J陛。而那位现实中的尼采境遇也是如此,他曾经也向常人一样向往爱情,追求心爱的女子,结果却没有获得婚姻生活的快乐。这颗孤傲而动荡的灵魂注定孤独,他的精神如此挑剔而饥渴,只有真理才能喂饱他的心灵。
在游历欧洲之时,尼采三十五岁。三十五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个成熟的年龄,而尼采的成熟不是俗人口中的市侩、圆滑,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富足。他说:“现在我敢于自己来追求智慧,自己来做哲学家;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哲学家们。”“现在我自己在各方面都努力寻求智慧,而过去我只是崇敬和爱慕智慧的人。”这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精神的哲学家,一个独立思考的反叛者。十年内,尼采完成了大量的著作。这十年,是他现实中最困苦的时代,也是他精神上最丰产的时代。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唯一的亲人只有一个妹妹;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只靠着微薄的退休工资勉强度曰。他终日陷入孤独当中,忍受着无人理解的痛苦。他如此孤独,以至于完全认同了这样的孤独,甚至称赞孤独,他说:“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中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或者更明白地说,一曲纯净之颂歌。”
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位“超人”,也没有能忍受孤独与不被理解的痛苦。1889年以后,尼采患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整日神智处于麻痹的状态,只是在母亲和妹妹的护理下维持生命,1900年,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离开了人世。
面对这样一位哲学家,或者说面对人的一生,我们能有怎样的感慨呢?我想每个人对此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也许有人会嘲笑他疯而傻,宁愿丢掉前程似锦的职业,而去追求所谓的“真理”。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如此可怜,一生都没有感受到友情和爱情的温暖。然而尼采不需要人们的怜悯,更不需要人们的嘲笑,他需要的仅仅是理解。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还有像尼采这样为着精神上的富足和理想而奔走一生,而毅然舍弃俗世的荣华吗?即使我们无法像尼采一般活着,我们也应该给予他崇敬和理解。高山仰止,虽不能及,心向往之。鲁迅先生曾经如此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尼采毫无疑问就属于那舍身求法之人,属于那“仰望星空的人”。他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尼采一生可以说是一场悲剧,然而哲学家的人生的命运往往和他的思想交织在一起。尼采的思想到底如何?他那不安的灵魂如何激荡出激进的思想,如何推动人类思想的发展?在哲学有重大转变的时期,往往有人提出新的观点,从而改变哲学的研究方向。有人说哲学从来不解决问题,哲学只提出问题,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一直以来哲学都在躁动,在不安中追寻着自身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尼采也是如此,尼采一生追求的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思想,也是他个人人生的意义。酒神精神使人生命力旺盛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首先就是酒神精神。19世纪的欧洲大陆虽然已经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资产阶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宗教传统的势力依然存在,它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与生活。而尼采在探索人生之路时,一开始就没有寄希望于宗教,反而是遇到了叔本华,接受了他的悲观主义思想。然而尼采却没有把叔本华的悲观作为一个终点,反而是一个起点,以此来继续探索。为了赋予人生意义,他开始提出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他强调生命力的兴旺,而这生命力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在摆脱了悲观主义的思想之后,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出酒神精神说。他甚至自称为“酒神哲学家”。酒神精神是对人生悲剧的一个回应。在这里,尼采并没有全盘否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然而在此之上,尼采也没有接受科学主义那狭隘而肤浅的乐观主义,更加拒绝了宗教将幸福提升到一种虚幻的层面,让人们获得某种形而上的安慰这一套说辞。而尼采首先承认人生的悲剧性和痛苦性,其次面对人生的悲剧又要用一种酒神精神积极对待。尼采说:“祝福每一个坚定勇敢而无畏的灵魂,能以恬静的眼神和坚定的脚步,走完人生的旅程。面对人生中的困苦,就如同接受一场丰盛的餐宴。”也就是说,人们即便面对悲剧,也要坚强地活下去,把这悲剧演下去。尼采借助希腊神话中酒神迪奥尼索斯的形象,来解释这种精神。他认为虽然个体的生命是悲剧的,个体生命会瞬间毁灭,然而自然这个整体的生命力却是旺盛的,是永恒的。我们无法因为个体的毁灭而否定整个生命的意义。
谈到永恒,那么不得不说尼采的另一个思想,即“永恒轮回”。尼采对于永恒轮回的学说异常重视,甚至将之称为“最深刻的思想”。然而这种“永恒轮回”的思想在尼采的语境中往往时常带有一些恐怖的气氛,他认为,人们一生都在重复经历着旧有的事物,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而尼采自己人生中所体验到的这种重复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那正是他早年所接受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悲观主义渗透到尼采心灵深处。对于他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伤,以至于他要尽其一生用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来克服这种创伤。而永恒轮回对于尼采来说就是人类生活本质痛苦而虚无的反映。当科学对世界重新审视之后,人们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尼采不甘屈服于这虚无而痛苦的命运,他把永恒轮回的思想和酒神精神结合起来,认为永恒轮回恰好肯定了强力意志的丰盈和生命力的旺盛。
然而最终,尼采也没有战胜这种悲剧思想。尽管尝试着将永恒轮回思想与酒神精神结合,面对悲剧,面对人生无意义的本质而无奈地接受,这种悲壮精神背后也隐藏着一种绝望的沮丧。
然而对于人类,对于人类的存在,尼采又是如何肯定人存在的意义的呢?首先,尼采对于人类的现状是不满的,他认为人类应该继续发展,人的本质还没有定型。人应该继续创造,继续超越。对比其永恒轮回的悲观主义思想,承认人不断超越,不断创造的意义,又与其构成一对矛盾,而这种冲突不就恰好构成了人悲剧的命运?这种悲剧还体现在人们对于自己所撒下的谎言,人们不断地对自己说谎,认为自己是超越动物的,是宇宙中的唯一智慧,是灵性的,甚至对自然界扮演了一个准上帝的角色。尼采又认为,这种谎言是人性之必需。而这一点,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家拉康首先就以人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大幻觉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而在他之前,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尼采的观点,即人对自己的谎言构成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
抛开这个谎言,人类的存在并无价值,这就又回到人类命运永恒轮回的悲剧性。而在这个谎言之上建立起来的又是尼采攻击的一大目标——理性。尼采的思想一直以来被称为非理性哲学,尼采是如何非理性的?他又是如何反对理性的?近代欧洲是知识进军的时代,是理性大获全胜的时代。人们依靠着逻辑建立起学界一座又一座理论的巨厦。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理性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当理性成为一种权威之后,它本身也变得非理性了。而尼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向理性发动进攻的。
在理性主义的大旗下,人们逐渐相信世界是在逻辑下运作的,人们的心灵也是由理性驱动的,这种理性和逻辑又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到的。于是人们将注意力放到了外部世界,而忽视了内心深处非理性的无意识力量对人的影响。然而,理性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完全的幸福和意义,科学不能解释世界存在的意义。于是欧洲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出现了,片面追求物质世界并不能使人真正幸福。而尼采首个攻击的目标就是苏格拉底的传统哲学思想,他认为苏格拉底对于人的思考纯粹都是基于逻辑推理,而这不能给人们的存在带来意义,无法指导人们生活的方向。尼采的特点是强调生命本能和精神性的统一。他始终认为人类本能是最强大且最值得崇拜的力量。同时,他也鄙视那些纯粹依靠逻辑和思维工作的学者,他认为学术工作同样需要激情和直觉。尼采的这种观点对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同样具有启发作用。在这个时代,科学已经成为了真理的代名词,一件事物是否可靠,我们往往会说它是否科学。仿佛只要是科学的,就是真理的,就是可靠的。然而这只不过是人类一相情愿的幻觉。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便利,它同样带来了各种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精神问题等等。这一切都不与人类的科学理性中心主义无关。然而我们该反思自己,究竟是科学为我们服务,还是变成了我们为科学服务?我们在理性中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欢乐,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科学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仅仅就是一种方式,我们应该用我们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这个世界,去生活在这个真正的现实世界。
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思想丰富,酒神精神、强力意志乃至于永恒轮回都是他的思想武器,然而他要用这些武器干什么呢?他最终的目的是什/x,?其实就是重估一切价值,向传统价值观发起挑战。尼采不甘于当一个书斋里的学者,或是一个山中的隐士,他自称自己为炸药。他要彻底颠覆西方价值观,包括宗教、道德、哲学、科学、文化、艺术等等。尼采的这种激进主义在法国哲学家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法国知识分子一向以介入社会,启蒙民众为己任。他们可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可以为民众的疾苦而向当权者呐喊。而这些正是尼采所向往的。尼采认为,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基本上决定了其精神面貌。而欧洲传统文明的症结在于善恶的颠倒。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基督教观念已经在科学和理性的冲击下解体,在这个背景下,尼采说“上帝已死”,这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呼声。然而重要的不是上帝已死,而是上帝死去之后,人们何去何从?基督教的价值体系崩塌之后,人们需要一个新的价值观念,需要新的信仰。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价值观的崩塌,人们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准则。
正是在这思想的空洞时期,尼采看到了自由,看到了新的价值体系得以孕育的空间。他终于可以在这片空地自由地驰骋,重新开拓新的航线了。在上帝存在的时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由上帝来判断善恶。那么上帝死去之后呢?人类成为自己的主人,人是自己的评价者,一切价值都由人自己建立。而这新的道德,价值如何评定?其实就是重估,就是把善恶翻转过来。尼采认为基督教的价值乃是颠倒的,会把人类引向颓废。他说上帝已经死了,但是上帝的影子还在,上帝的影子其实就是指的基督教道德体系。而尼采坚持要与这种道德战斗,而这需要站在道德之外的一个位置上,一个超越善恶的位置。尼采具体是如何批评的呢?
他首先从道德的动机入手。他认为,错误的动机也可以导致一个正确的行为。就如同炼金术以炼金为动机,但同样可以做出正确的化学实验,发现一些正确的化学规律。尼采反对错误的道德动机,但是仍然肯定许多道德行为。而这种道德动机所存在的即是一种道德本体论。尼采否认道德本体的实在性,他认为道德并无自足的价值,没有一种道德判断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存在。换言之,道德是一定时间、一定民族、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而非一种固定的真理!好比在汉民族文化里,死者的遗体应该尽可能保持完整,如果对其破坏,就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而在西藏文化里面有天葬的传统,将死者的尸体剁碎并喂食给山鹰,这表现的是对死者极大的尊重与敬意!这两种道德观念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因此也就不存在一种道德的本体。 而道德的终极根源在哪里?尼采认为是生物需要和强力意志。尼采不把这些冠以道德的虚名,而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处于他的需要。然而在批判道德的同时,尼采又明白道德由其社会功能,是维系一个社会安定运转所必要的。因此他又说“在道德之外生活是不可能的。”尼采知道道德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坐标系。因此,尼采认为,在破后还要立,即在打破原来的道德体系之后,必然要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这种体系建立在人自身这里。人首先要看穿善恶,超越善恶。然而又要从中制定一套新的善恶标准。这种新道德就是“忠实于大地”,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自己的创造,生命的活力。除此之外,艺术和美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将人的自然欲望升华为激情,再升华为艺术。
尼采的思想依然闪耀
在尼采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呐喊没有人聆听,他对社会的深刻洞见没有人理解,他对价值的重估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实现。然而,我们仍然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他死后开始萌芽,西方现代思想潮流正是在尼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他对于人类的存在以及人类生活价值的思考,直接启发了之后的存在主义哲学。他对人类非理性方面的重视,对人类基本人性的重视,在精神分析学里面有巨大的体现。那么尼采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和其他哲学家有什么区别呢?
尼采有过十年学者生涯,他自称很了解“学者心理学”,他讽刺这样的学者生活,他认为学者天性已经扭曲,他们毫无热情,毫无创造性,只会拒绝着别人的思想。而真正的哲学家不是学者,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是真正的人,显然尼采是向往后者的。尼采如此解释这种学者生活,“学者”类型的产生归咎于科学理性的教育制度和琐细的社会分工。人们把自己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本性遭到了扭曲,长成了精神上的驼背。尼采的这番言论与后来对中国影响重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论述异曲同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异化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个体也是异化的,他们成为了生产机器,成为了资本的奴隶,失去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类存在的意义。如今,社会生产发展迅速,工厂林立,高楼耸立。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完全沦为了生产机器,他们的工作毫无创新性可言,他们的思想毫无活力,他们的生活毫无激情。只是为了这副“躯体”能继续存在下去而不断的运作。
而尼采宣称人要有强力意志,这强力意志不是在人自身存在,而是存在于人对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使人们成为自己,获得成为自己的价值。换言之,人要处处显现自己的独特性,去做一些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创造性工作,而不是沦为生产的机器。
尼采就是一个这样特别而独立的哲学家,是这样一个热爱生命的真正的人。虽然他的思想中同样存在不少偏颇,甚至很多谬误,但他仍然至少是一位真诚思考,面对人生的伟大哲人。他不曾欺骗自己的感受,不曾放弃为真理而拼搏的精神。即便说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剧,那么也是一场伟大的悲剧,一场精彩的悲剧,一场让人感动至深的悲剧。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现代人来说,显然尼采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基督教的思想不再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然而没有改变的是,人们精神依然空虚,许多人迷失在了物欲之中,变成了金钱的信徒。尼采早就预感到了这一天,预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至上的丑陋。我们还有生活的激情吗?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人们为了金钱而忙碌一生,本想用金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结果反而被金钱所奴役,虚度一生。有人忘记了基本的善恶,泯灭了良心。为了金钱不惜玩弄他人的性命,甚至是自己的性命。如此看来,尼采的思想直至今日仍旧有活力。他教会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困境,即便人生是悲剧,也要不屈不挠地奋斗下去。他教会人们诗意的生活,在艺术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他教会人们独立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屈服于任何既定的权威和事实。
我们不应该忘记尼采,这个时代也不应该忘记尼采。写到这里,作者突然忆起好莱坞灾难片《后天》中的一个片段,当时正是全球气候突变,一下子地球进入冰河时期,纽约城瞬间被冰雪覆盖。主人公一行人躲到一个图书馆里避难,为了取暖避寒而不得不燃烧图书馆中的书籍。当主人公拿起尼采的书时,图书馆馆长立马阻止他,并说,不要烧掉尼采,这是人类思想文明的财富。是啊,当人们面临如此灾难的时候,当人类文明即将毁灭之时,尼采的思想依然闪耀。让我们永远感谢这位疯狂而又充满热情的哲人,并在时间的长河中,实践着我们生命的强力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