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所作的《聊斋》是一部被称为“中国文言文小说扛鼎之作”的短篇小说集,它所讲述的鬼怪狐仙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是它所包含的社会思想、揭示的时事弊端更是担得起一个“扛鼎”的称号。《说聊斋话世相》的思想内容既不深奥,亦不复杂,在语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全书结构简单明了,共分为三篇:“古风篇”是从正面探求书中人物的成功之道,感受其熠熠发光的人格魅力;“启迪篇”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达的是一家之言;“鉴戒篇”则是刻意置放的一面面镜子,希冀达到“鉴得失,警世人”的目的。本书由张芹玲著。
不同的时候读《聊斋》,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懵懂孩提时代,《聊斋》是一个个让人既惊且乍又新奇有趣的鬼狐怪异故事;青春年少之时、《聊斋》是一本消遣时光的古文小说,而现在、《聊斋》是一面重现人生世相的镜子,是一面可以明世事、知人生的宝鉴。
《说聊斋话世相》的思想内容既不深奥,亦不复杂,在语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
《说聊斋话世相》结构简单明了,共分为三篇:“古风篇”是从正面探求书中人物的成功之道,感受其熠熠发光的人格魅力;“启迪篇”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达的是一家之言;“鉴戒篇”则是刻意置放的一面面镜子,希冀达到“鉴得失,警世人”的目的。本书由张芹玲著。
有句广告词是:“十个母亲,八个爱”。借用其词,我们再赋以新意:人各爱其子,方法却不尽相同。有人爱而纵其欲,恣其行;有人爱而怒其不争,恨其不刚;也有人能像孟母断机那样,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一而足。细柳教子的方法则又别具一格。
细柳是继母。前室之子长福聪颖、慧敏,是块读书的材料。父亲去世后,却娇惰成性,不思读书,成天与牧童去野外玩耍。作为后母,细柳在生活上对长福无微不至,宁肯苛刻自己的亲生儿子长怙,也要把美衣美食先给长福。但在读书的问题上,她却不肯任其所为。为使儿子回到学校,一开始她也采用了一般父母常用的痛其皮肉、触其灵魂的打骂教育,却没有奏效。在中国传统的教子方法中,打骂孩子虽为下策,但还是“经久不衰”,这有它的历史渊源。在古代许多“家训”中,“打骂”教子方法都被正式肯定过。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家训专著,成于隋炀帝即位之前的《颜氏家训》中有:“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大体意思是,凡教育不好子女的人,不是本身就希望子女不成器,主要是呵斥怒骂时,怕伤了孩子的面子,触其皮肉吧,又怕伤了孩子的肌肤。以生病为例,如果不用汤药针灸能救得了命吗?想想严于教子的父母,哪有愿意虐待自己的骨肉?实在是不得已。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直到现在,中国的许多家庭还离不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这里并不是肯定这种做法,但也不必苛求那个时代的细柳。作为母亲,细柳对继子和亲子的教育同样慈爱,同样严厉。她的亲生儿子长怙长大后,读书不中用,经商不成材,反而染了一身的恶习。细柳也曾鞭挞令之悔悟。但打骂教育在两个孩子身上都不曾奏效(可见,打骂教育还是值得探讨的):长福照样逃学,长怙照样嫖赌。在这种情况下,细柳采用了异于常人常规常理的教育方法。
顺着长福不愿读书,喜欢同牧童玩耍的习性,细柳让他穿上破衣服,与“僮仆共操作”。出则放猪,归则自端饭碗与仆人一起吃饭。没几天,长福就受不了了,哭求着要回去读书。细柳毫不心软,继续让他“体验生活”,即使他偷偷离家流浪行乞,细柳还是不管不问。肯定是受到了非人的磨难,当长福饿得骨瘦如柴回来时,真真正正有了悔改之心。他愿意接受母亲的任意处罚,只求让他回家读书。此刻,细柳才在邻居的劝说下,答应了长福。效果达到了,目的也实现了。从此长福潜心读书,很快有了功名。
细柳以“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在当时的时代和家庭环境下,自有其道理,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在当代社会,有钱富户虽不至于让学龄孩子穿破衫去养猪,弄得像个叫花子,但孩子自出生就在父母的羽翼下,没经受过风雨。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更是没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落地摔八瓣”的农田劳作之苦,适当让他们体验一下,对他们的成长不无益处。但这种劳作锻炼,必须让他们受足、受够,方能有效,倘若只是把这种“体验”当成一种调剂,甚至把这种活动当成了旅游、踏青,其效果如何就难以得知了。
对待愚钝不能读书,务农“惮于作苦”而又嫖赌成性的长怙,细柳的具体“置难”方式有所改变。顺其嫖赌成性、挥霍无度的恶习,利用他外出远游的机会,“授以伪金”,致使其获罪入狱。在狱中,他又被狱吏所虐,受尽凌辱,苟延残喘。此时,长怙“难”至极限,所以长福的出现,必会让他产生悔改之心。此法较之于长福的流浪行乞,更为惨苦。
背水置阵,让士兵“陷之于死地而后生”。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冒险性,所以向来为兵家所慎用。韩信用此兵法打败赵王,并不意味着“三国”中的魏将徐晃照搬此法就能获胜。关键在于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韩信了解对手的弱点,摸透对方的用兵计策,才敢冒此风险,而魏将徐晃恰恰忽略了这些。因此,细柳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采取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育方法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子无定式,各人自不同。用巧妙的办法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是共同的目的。P4-5
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一个时代的作品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想要了解一个时代便去看看那个时代的作品。但是看了《聊斋》,却发现好的作品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时代,它可以流芳百世,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不同的精神侧面。
蒲松龄所作的《聊斋》是一部被称为“中国文言文小说扛鼎之作”的短篇小说集,它所讲述的鬼怪狐仙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尤其是它所包含的社会思想、揭示的时事弊端更是担得起一个“扛鼎”的称号。《聊斋》中的故事都是当时社会中百态人生的折射,无论是针砭时弊的《促织》、《席方平》、《续黄粱》,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叶生》、《疾》、《司文郎》,或是反映爱情婚姻的《云翠仙》、《珊瑚》、《恒娘》,都映射着世间的芸芸众生。
不同的时候读《聊斋》,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懵懂孩提时代,《聊斋》是一个个让人既惊且乍又新奇有趣的鬼狐怪异故事;青春年少之时、《聊斋》是一本消遣时光的古文小说,而现在、《聊斋》是一面重现人生世相的镜子,是一面可以明世事、知人生的宝鉴。
所以,与《聊斋》这部作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体现的艺术特点,甚至作者的创作意图相比,我更看重于它所包含的社会思想内容。在此书中,我将以“断章取义”的方式,即选取相关的故事和细节,来“说鬼谈狐,话人间世相”,试图在鬼狐世界与现实人生之间,点一盏小灯,搭一座小桥,让各种社会角色都能从中领悟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因此,本书的思想内容既不深奥,亦不复杂,在语言上也是力求通俗易懂。全书结构简单明了,共分为三篇:“古风篇”是从正面探求书中人物的成功之道,感受其熠熠发光的人格魅力;“启迪篇”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透过现象看本质,表达的是一家之言;“鉴戒篇”则是刻意置放的一面面镜子,希冀达到“鉴得失,警世人”的目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聊斋》也会有不同的感慨,此书所述,乃是我品读《聊斋》时的一丝感悟。由于思想方法及水平所限,难以读尽谈透《聊斋》这本人生“无字书”,聊且以此来抛砖引玉吧。
张芹玲
2012年4月,于济南寓所
接手本书写作的时候,我正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一开始并不自信能基本独立地完成这部书稿,时间和能力都成为心理障碍,况且,《聊斋》这本名著已经被很多专家研究点评过。在引荐我参加这套丛书编写的梁树良教授的鼓励下,我开始重读、细读这部流传了数百年而经久不衰的名著。很快,我着迷于书中鬼狐的世界,更加理解了《聊斋》不仅创作风格独特,而且其身后的思想内容,仍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的说法。灯下的《聊斋》之游和朝夕的世存知相,使我往返于三界之间,找到了《聊斋》中鬼狐世界与现实人生的切合点。现在读者读到的这本书,不敢说有多么深邃的思想,但即使道理平易,让读者开卷有益,也不失这本书存在的价值。
这本故事“说”的部分所标注的卷目,参考的是199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聊斋志异评赏大成》。在编著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部分地参考了某些专家、学者的思想,在此,向他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另外,梁永玉参与写作本书的第十一、十二话,特此说明。
张芹玲
2001年4月,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