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新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作者张新颖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2、“重新发现”沈从文,《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写沈从文,与此前众多沈从文传侧重1949年之前大大不同,不仅写了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写了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本书即采用了沈从文留下的大量文字资料。

3、《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封面这幅速写是沈从文画的,195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上海外滩,时代的宏大潮流轰轰隆隆而过,沈从文发现江里游离自在的生命状态:小小的船和船里的人。《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汇集“影像”21幅,辅助见证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

内容推荐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张新颖的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目录

说明

上部 一九四八~一九六五

 【第一章】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

一、恢复“年青”,“重新安排”

二、“痴人”之“梦”,“收拾残破”、

三、“红绿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四、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不毁也会疯去”

五、“悲剧转入谧静”,“大悲”

六、“把一只大而且旧的船作调头努力”

七、理解“呓语狂言”,理解“恢复”和“重铸我”

八、为什么选择历史文物研究

 【第二章】革命大学:“越学越空虚”

一、“理论测验在丙丁之间,且不会扭秧歌”

二、《老同志》

三、“提一提莫作践疯人,就很好了”

 【第三章】“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一、“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

二、“时代十分活泼,文坛实在太呆板!”

三、三兄弟

 【第四章】川行土改:“群”、“单独”的生命、“有情”的传统

一、到“群”里去

二、自己想写的作品,想做的研究

三、对存在有了理会,对人生有了理会

四、生日

五、时代的锣鼓声,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

六、用温习旧年来过旧年

七、“有情”的传统

八、尾声

 【第五章】杂乱的工作,纷扰的事

一、搬家、检查

二、一个解说员和一个参观者的故事

三、“外行”之“杂”

四、跛者不忘履

五、调动而未动

 【第六章】行行重行行叭

一、济南:“没有人知道我是干什么的,我自己倒知道”

二、南京、苏州:“三姑爷来了!”

三、上海:“天不变,地不变,陈蕴珍可爱处也不会大变”,107

四、长沙:“除看《三里湾》也看看《湘行散记》”

五、湘西:“许多都像变了又像不变”

六、上海:黄浦江里的艒艒船

 【第七章】“老去”的文学,“不算是学问”的学问

一、“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二、长子被划成“右派”,“心中十分难过”

三、“不算是学问”的学问,“生命力还充沛的一种象征”

 【第八章】“好辛苦的战斗”和“抽象的抒情”

一、长篇写作计划的实施,老和病

二、服装史计划的开始

三、九妹

四、汪曾祺:“至少还有两个读者”

五、《抽象的抒情》

六、昧于“大时代”,执迷“小烦琐”

七、江西行(一):“白头学作诗”?152

八、江西行(二):设想一部生活回忆录

九、人与事

十、隔世

 【第九章】大动荡前:“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一、“一行行看下去,一字字改下去”

二、“无聊”及其转向

三、《中国古代服饰资料》

四、“临深履薄,深怀忧惧”

下部 一九六六~一九八八

 【第十章】大字报、检查交代、抄家、批判会

一、大字报

二、检查交代

三、抄家

四、批判会

 【第十一章】“连根拔除”前的日子

一、家人各有其难

二、“总得要个非党对立面”

三、“白日惊沙迷眼前”

四、“解放”

五、告别

六、“连根拔除”

 【第十二章】湖北干校:迁移无定中“麻醉”痛苦、抵抗愚蠢

一、452高地

二、迁移双溪

三、文化史与诗

四、请求和答复,暴雨袭击下的屋子

五、“改业”之思、重病住院、申请

六、贫农大院的小房间和纸上的六十个展柜

七、丹江

 【第十三章】“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一、“不升天,不下地,还得好好活在人间”

二、“还有人记得我们啊!”

三、“令人痛苦”

四、改善

五、生活中添了些活泼气氛

六、着急

 【第十四章】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一、“小处”和“大处”

二、南方之旅

三、有忙不完的事是“幸运”

四、伤害

五、以“忘我”来恢复人的“潜伏能力”

六、旧人旧事新识

七、渐行渐远

八、避震南行

 【第十五章】“出土”时期

一、“稳住自己”

二、离开博物馆,调入社科院

三、往来

四、担心

五、出版、住房

六、费解

七、“我总算活过来了”,297

 【第十六章】“一个健康的选择”之后

一、美国的讲演

二、他乡旧友新知

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张兆和的工作

五、八十岁的惊喜

 【第十七章】生命的完成

一、犹及回乡听楚声

二、日本之行

三、病

四、想象中的电影

五、小房间里的来客

六、老泪

七、最后的文字,最后的话,338

八、告别

九、逐渐完整起来的沈从文世界

十、张兆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影像 沈从文走过的路

试读章节

一、恢复“年青”,“重新安排”

一九四八年暑假,杨振声邀请北京大学文学院的几位朋友,到颐和园霁清轩消夏。冯至和夫人姚可岜带着两个女儿,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和两个儿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与傅汉思(Hans H. Frankel)——一个年轻的德裔美籍人,在北大教拉丁文、德文和西洋文学——都来了。中间来住过几天的,还有朱光潜等。不巧的是,张兆和弟媳生病,张兆和又匆匆返回城里去照料。也因此,喜欢写信的沈从文,又有了以文字和妻子交谈的机会。现在我们能够看到五封信,前四封是一连四天写的。“我想试试看在这种分别中来年青年青,每天为你写个信。”(18;5D0)

这一年沈从文四十六岁。自抗战以来的十余年,与之前的各个时期明显不同,沈从文更加敏感于个人与时代之间密切而又紧张的关系,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精神上的极大困惑和纠结不去的苦恼,长时间身心焦虑疲惫,少有舒心安定的时刻。可是,在颐和园东北偏僻之处的这个园中之园,他似乎放松了下来,心情也显见地明朗。他好像有一种重新恢复“年青”的强烈冲动。给妻子的信,又出现了十多年前“情书时期”的抒情,还多了一点幽默,更增添了一种历经生活磨砺之后的韧实。

七月二十九日晚,他先“抱怨”了几句霁清轩生活的“风雅”,感到有点儿“倦”,转笔却道:“写这个信时,完全是像情书那么高兴中充满了慈爱而琐琐碎碎的来写的!你可不明白,我一定要单独时,才会把你一切加以消化,成为一种信仰,一种人格,一种力量!至于在一处,你的命令可把我头脑弄昏了,近来命令稍多,真的圣母可是沉默的!”“离你一远,你似乎就更近在我身边来了。因为慢慢的靠近来的,是一种混同在印象记忆里品格上的粹美,倒不是别的。这才是生命中最高的欢悦!简直是神性。却混和到一切人的行动与记忆上。我想什么人传说的‘圣母’,一点都不差。……让我们把‘圣母’的青春活力好好保护下去,在困难来时用幽默,在小小失望时用笑脸,在被他人所‘倦’时用我们自己所习惯的解除方式,而更加上个一点信心,对于工作前途的信心,来好好过一阵日子吧。我从镜中看去,头发越来越自得多了,可是从心情上看,只要想着你十五年来的一切好处,我的心可就越来越年青了。且不止一颗心如此。即精神体力也都如此。”他回忆起两个人走过的日子,赞叹:“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你却是奇迹中的奇迹。我满意生命中拥有那么多温柔动人的画像!”他特别说到最近,“我近来更幸福的是从你脸上看到了真正开心的笑,对我完全理解的一致。这是一种新的开始,让我们把生命好好追究一下,来重新安排,一定要把这爱和人格扩大到工作上去,我要写一个《主妇》来纪念这种更新的起始!”(18;497,499,500)

三十日夜间,“我和虎虎坐在桌上大红烛下,他一面看《湘行散记》,一面喝柠檬水,间或哈哈一笑,为的是‘水獭皮帽子’好笑!那想到家里也还有那么一个小读者!”

我一面和虎虎讨论《湘行散记》中人物故事,一面在烛光摇摇下写这个信……下面是我们对话,相当精彩:

小虎虎说:“爸爸,人家说什么你是中国托尔斯太。世界上读书人十个中就有一个知道托尔斯太,你的名字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

我说:“是的。我不如这个人。我因为结了婚,有个好太太,接着你们又来了,接着战争也来了,这十多年我都为生活不曾写什么东西。成绩不大好。比不上。”

“那要赶赶才行。”

“是的,一定要努力。我正商量姆妈,要好好的来写些。写个一二十本。”

“怎么,一写就那么多?”(或者是因为礼貌关系,不像在你面前时说我吹牛。)

“肯写就那么多也不难。不过要写得好,难。像安徒生,不容易。”

“我看他的看了七八遍,人都熟了。还是他好。《爱的教育》也好。”  P5-7

后记

一九九七年,我写出自己关于沈从文的第一篇文章,《论沈从文:从一九四九年起》。二○一三年,完成了《沈从文的后半生》书稿,想起这篇文章,才恍然明白,原来十六年以前,就有了这样一个胚胎;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它终于长成了。

我是从一九八五年开始读沈从文的,读了好几年,只是觉得好,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好像是要等待一个机缘,机缘不到,什么也不会发生。幸运的是,这个机缘等来了。一九九二年,我在《收获》杂志上读到沈从文的家属整理发表的《湘行书简》一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从北平返回家乡,在湘西的一条河流上给张兆和写的一封接一封的长信一我的感受无从言表,心里却清清楚楚地意识到,我和这个作家建立起了一种关系。这些尘封的书信带给我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又说不出明白的到底是什么。沈从文在这条河流上经历了一次“彻悟”,我一时不能完全领会他的“彻悟”,但他一月十八日下午写下的那段文字,真正开启了我理解的空间。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遇到这段文字,我就可能走不进沈从文的世界。

此后陆续见到沈从文生前未曾公开的文字,促成了我关于沈从文的第一篇论文;但到那时为止的材料,还不足以写沈从文后半生的传记。二○○二年底,《沈从文全集’》出版,三十二卷,一千多万字,其中四百万字生前没有发表过,这四百万字中的大部分又是一九四九年以来所写的一读完这些,我产生出明确而强烈的写沈从文后半生的冲动,并开始着手准备。

二○○四年,复旦大学中文系设置“原典精读”系列课程,并催促任课教师撰写讲义教材。二○○五年寒假我写完《沈从文精读》一书之后,想一鼓作气完成沈从文后半生的传记,但只写了万把字,就不能再继续下去,因为前面的书稿赶得急,没日没夜对着电脑,眼睛出了问题。这样就不得不拖延下来。一拖就是好多年,简直快要拖出心病来。二。一二年秋天,我重新开始,排除了其他事的打扰,一心做这一件事,转年夏天就完稿了。

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这样一种长久的困难压抑了建立关系的自觉意识,进而把这个问题掩盖了起来一如果还没有取消的话。不过总会有那么一些个人,以他们的生活和生命,坚持提醒我们这个问题的存在。我写过一篇《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讨论这个问题。文章结束时候说:“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不仅对个体生命更有价值,而且对社会、时代更有意义,却也不只是社会、时代单方面所能决定的,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