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国度零距离,一年多来,作者杜白羽见证记录了朝鲜逐步释放开放信号,出台系列变革举措。“第一夫人”李雪主时尚亮相,牡丹峰乐团劲吹文艺新风,提高人民生活的经济强国梦……金正恩时代朝鲜的一举一动,无不引来国际媒体聚焦,却依然常被西方媒体误读。作为新华社记者,记者通过新媒体,讲述民生点滴变貌。
《我的平壤故事》作者杜白羽尝试与朝鲜人交朋友聊天,融入普通百姓,走进市井声息。“原来中朝友谊是朝鲜百姓常说的话”、“原来朝鲜民众也普及了手机和电脑”“原来朝鲜‘小迪拜’高层,住着工人和教师劳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平壤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杜白羽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神秘国度零距离,一年多来,作者杜白羽见证记录了朝鲜逐步释放开放信号,出台系列变革举措。“第一夫人”李雪主时尚亮相,牡丹峰乐团劲吹文艺新风,提高人民生活的经济强国梦……金正恩时代朝鲜的一举一动,无不引来国际媒体聚焦,却依然常被西方媒体误读。作为新华社记者,记者通过新媒体,讲述民生点滴变貌。 《我的平壤故事》作者杜白羽尝试与朝鲜人交朋友聊天,融入普通百姓,走进市井声息。“原来中朝友谊是朝鲜百姓常说的话”、“原来朝鲜民众也普及了手机和电脑”“原来朝鲜‘小迪拜’高层,住着工人和教师劳模”…… 内容推荐 杜白羽创作的《我的平壤故事》讲述了:朝鲜进入金正恩时代,“变革与创造”的口号给朝鲜全国上下吹来缕缕新风,经济、文化、体育、旅游多方面展现开放姿态。外国人和朝鲜人发出同样的感慨:“一年多来的变化胜过过去十年”。神秘国度零距离,新华社记者杜白羽@朝鲜,娓娓道来朝鲜正在经历的点滴之变。《我成为朝鲜3G手机上网第一人》,源于“我”与驻朝国际机构和外国使馆等建立了良好关系。在获取第一手信息的同时,也跨界了解了多元朝鲜。《友谊酒吧的姐妹》、《外国人的周末Party》,《玉流夜雨古道秋黄》,拍写记录下心情在经历阴晴圆缺后的宝贵光影,这一路,“我”谨言慎行,尝试冒险去探索别人从未曾抵达的神秘朝鲜。 目录 我在朝鲜挺有名[代序] 上部 平壤的市井声息 一、春访朝鲜 二、舌尖上的平壤 三、市井民生“四个木有” 四、亲历朝鲜时尚转型 五、地铁里的一面之缘 六、友谊酒吧的姐妹 七、谈一场朝鲜式纯情恋爱 八、走进牡丹峰名嫒的摇篮 九、友谊塔下的约定 卡、放生大同江 十一、玉流夜雨古道秋黄 十二、外国人的周末Party 十三、我成为朝鲜3G手机上网第一人 十四、朝鲜电影城的穿越之旅 十五、阿里郎,朝鲜民族的同一首歌 下部 朝鲜深度游 一、“主体百年”四月天 二、“向着最后的胜利前进” 三、金正日逝世周年祭 四、金正恩派直升机营救中国矿工 五、朝鲜劲吹体育热风 六、第一夫人“雪主气质” 七、“世无所羡”的先军少年 八、“以征服宇宙的气魄”建设经 九、金正恩大手笔开发国际旅游区 十、谷歌与朝鲜,究竟擦出什么火 十一、罗德曼玩转“篮球外交” 十二、开城工业园,历经风雨见彩虹 十三、跨越“三八线” 十四、最可爱的人“战胜节”再聚首 试读章节 而相比非常人问津得起的“大牌”化妆品,一般的朝鲜姑娘更喜欢用物美价廉,属于朝鲜人自己的“春香牌”。唇彩2到3美元,人参补水7美元,一个精美的礼盒套装下来也就25到35美元,且原料天然,因而人气顿旺。不化妆不出门的朝鲜女子,为拥有物美价廉的国产品牌化妆品而骄傲。“春香”和“银河”等国民品牌,在许多商场设有专柜。 华丽的阳伞也是夏日出行的必需品,一如朝鲜传统服装色彩明艳的风格,朝鲜女子撑的阳伞也是色彩斑斓,装饰闪亮。假若可以随意在这里街拍美女,或许还真能为国际时装舞台提供灵感,刮起一股返璞归真的平壤风。 将发型、服饰政治化、符号化,朝鲜再次被西方媒体误读。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朝鲜首都平壤发廊的墙壁上,通常会陈列出十八种女性发型样式,男性则需遵循十种发型模版。报道称,朝鲜方面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限制西方影响力”。我通过与朝鲜民众的日常接触了解到,朝鲜人的发型、服饰已逐步告别符号化,开始注重个十牛化与时尚元素,并将民族性与时代结合。议”。我将这样的报道转述给一名正在理发店烫发的朝鲜姑娘。她瞪大眼睛吃惊地说:“这是什么报道啊,那样的话也太磨灭个性了!每个人的脸型、气质不同,怎么可能要求发型统一呢?” 事实上,朝鲜官方并未如网上传言那样发布所谓的男女发型图,这些只是朝鲜理发店内挂出的发型推荐海报,并无“非选其一不可”之说。朝鲜的理发店分为服务外国人和服务朝鲜本国居民两种,这种推荐发型图只在服务本国居民的理发店内展示。同时,朝鲜有对内发行的青年同盟刊物,上面有最流行的衣饰搭配。 一名已婚朝鲜女子对我说,她从去年起将长发剪短,“这样看起来更干练”!她捋着类似于小S的短发,额头前为偏分刘海,显然不属于“女子十八式”的范畴。 对于传言的朝鲜男子的头发不能超过五厘米,并需每隔十五天修剪一次,朝鲜也并无此规定。不过,大多数都留着板寸的朝鲜男人说:“朝鲜男人不喜欢头发长,看起来太不爷们儿。” 据了解,理发店近年来最受欢迎的造型就是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元帅发型”:将后脑勺剪得干净清爽,上面的头发打上发蜡,派头立现。不少朝鲜男性表示,“怀着对元帅的崇高敬意而尝试该发型,但需要相当的勇气和魄力,非一般人所能驾驭”。 朝鲜女性出门时都会略施淡妆,衣着风格可归纳为“简单大方”。朝鲜姑娘认为,穿衣要和自身的形象气质相吻合,如果只片面追求花哨,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会被认为很轻浮、没有定性。身着军装制服的女文艺兵对我说: “‘先军’朝鲜的女人要美得有民族特色,并且与时代流行相结合。女人要美丽,世界才会更美好。” 比起俏丽的女性,朝鲜男人的服饰相对单调。他们依然推崇类似于军装颜色的“将校呢”系列,橄榄黄、银灰蓝,四季衣物仅厚薄不同而已。初来朝鲜,千万别误以为满大街走的都是军人,身着这种橄榄黄色工作服的,只是朝鲜男人较正式的工作服,而军装则颜色更深,料子更厚,且有大檐帽。 平壤街头还有一景,即时常可看到朝鲜百姓头项重物,或负重行走。双肩包是朝鲜人不论年龄、职业的普遍选择。这种被称为“背囊”的大大的双肩包,背在去集贸市场做生意的大妈肩上,背在去单位上班的青年人肩上,也背在穿职业套装的“白领”女士肩上…… 如今朝鲜人的发型、服饰已与政治化、符号化渐行渐远,开始追求个性化与时尚。虽然直到现在,在朝鲜的街头也鲜见有人穿着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象征”的牛仔裤,不过朝鲜人对外国人穿牛仔裤并没有反感和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不穿是因为民族差异,并非出于什么“抵制西方影响力”。17-19 序言 午后2点的秋阳射进大巴车里,暖暖的。 开城。车绕行南大门一圈后,我见到了传说中最美的银杏古道。满目银杏秋黄,金灿灿的银杏叶泛着饱满的太阳光,在天气晴好的投影下变幻着光影斑斓的色彩之韵。这不是随意的一条小径,是曾经沧桑如今却恬静安然的古道民居。五百多年的开城古道,修得仿佛重建的旅游区观览房似的新鲜。灰色屋顶,白红相间的墙裙,宽阔的马路上,行人步履悠然。 徜徉在无人打扰的古都开城,将时光以脚步丈量,世界那么安详、宁静。高跟鞋噔噔噔踏在石板地上,走出异域仙境的一段旋律。小桥流水,红绿斑驳的爬墙虎,匍匐恣蔓在仿古怀旧的暖阳中……几个年轻小伙从身后走过,抛给我一个熟人似的微笑。他们推开一扇没有绿绳上锁的大门,回头和我打招呼:“你是新华社记者吧?” 一切来得恍惚又熟悉,我不认识他们,可是他们却认得我——如今在朝鲜,无论走在哪里,我经常被素未谋面的朝缝一眼认出,议论声啧啧:“看,那个新华社记者诶!”前往开城板门店参观,高帅帅的兵哥哥从地形图讲来,朝我开心地微笑。他说:“我好像见过你,好眼熟啊。”世上男人套近乎的话,概莫能外。 “这是我第一次来板门店,怎会眼熟呢?” “哦,你是新华社的那个记者,在电视上见过您的。你好,你好。”他握住我的手说。 另一位朝鲜人民军大尉,只一眼就认出了我:“在电视上见过您的,杜记者同志。没想到能见到您本人,真是荣幸。” 这样的知名度,源自几场朝方组织的记者会——在会上,我曾提问和发言,朝鲜同行给了我不少镜头。从那时起,我就轻易地“被识别”了,中国新华社年轻女记者俨然成了公众人物一枚。我常去的餐厅服务员纷纷上来和我打招呼说: “记者老师,又在电视上看到您了。我们还和其他顾客说,这位中国记者常来我们餐厅呢。”而当我再去附近一家裁缝店修改衣服时,修鞋大叔和裁缝大妈几乎同时满脸笑容地认出我来:“原来您是位记者啊。年轻有为啊!”裁缝大妈对我的态度顿时从普通升级到了VIP,我也享受了一把“名人”的感觉…… 大概由于驻朝外国记者少,而重要的政治新闻,朝鲜中央电视台往往连续播放一周之久。朝鲜人对于我这种混个脸熟的“广告”记忆之清晰,也体现了朝鲜人对时政的关注度之高。加上朝鲜中央电视台经常会口播一些“来自新华社(对朝鲜)的报道”,涸而“新华通讯社”在朝鲜百姓中影响很大。记者、女外交官丁雪松日后回忆说:“中宣部于1949年9月l 6日致电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丁雪松同志为新华社驻朝鲜特派员,刘桂梁为记者,前往朝鲜工作。”丁雪松听从国家安排,在西平壤觅到一幢木结构的二层小楼,9月21日即挂出新华社平壤分社的牌子,开始正式办公。9月28日,以平壤电头发出第一条消息《朝鲜人民欢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当年的记者前辈,冒着枪林弹雨随志愿军在前线,从战地发回报道,真实鲜活地反映和记录了朝鲜战争;往返于半岛南北。将毕生精力献给朝鲜半岛新闻工作的前辈,树立了新华社在朝鲜官方与民间的口碑与心碑。 参观板门店后,大尉将我们一行带到板门阁一层的贵宾室,坚持让我写一段感想文留作纪念。看看我们的记者同志在三八线上会留下怎样的一笔。我用中文和朝文写道—— 愿半岛北南早日实现民族统一夙愿,愿中朝友谊源远流长。 大尉竖起拇指连连点头称赞感谢,又问我平时是怎么报道朝鲜新闻的。我说:“我们会客观公正地把朝鲜取得的进步展现出来。”他说:“对,请让事实说话。我们不是要您去溢美,但像西方媒体对我们专挑负面的报道,也是不客观、不尊重事实的。” 这种对于客观报道的渴望,我在朝中社同仁那里多次感受到——“我们希望外界对朝鲜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报道,不要歪曲也不必美化,只要真实,讲事实就好。”亦是对朝鲜的真面目知之甚少。这与西方人拿对立的意识形态将朝鲜“妖魔化”引人误读密不可分。 读了不少东北亚安全大战略、朝鲜半岛历史的学术书,我希望做一个真实记录当下朝鲜的优秀记者。悸动的想法翻滚跳跃,转瞬即逝,我决定把我在平壤的观察、心境和故事,固化为文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