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陈冬
一个初春的清晨,项从德从乡下来到永强县城,然后坐九路车抵达东州市区,他提着行李出了汽车站却发起愁来。
天正下着瓢泼大雨。茫茫雨雾中,远近高楼林立,马路上各色小汽车如流水一般望不见头尾。花花绿绿的广告牌铺天盖地,茂盛的亚热带植物在雨帘中如座座绿岛,泛着鲜亮的光泽。行人们躲在伞下匆忙赶路,互不理睬。身边偶然擦过金发碧眼或漆黑如炭的洋人,使人有一种置身异国浪迹天涯的感觉。
项从德完全忘掉了长途颠簸的劳顿,而被惶惶不安的情绪笼罩。他得用最短的时间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上找一个立足之处,否则就要浪迹街头。按照计划,他在路边小摊上试着给一个文友打电话。那文友跟他同在一个小杂志上发表过作品,在一次改稿会上送给他一张名片,名片上印着密密麻麻的头衔和电话。项从德挨着顺序拨下去,竟然通了,果然是文友接的,项从德大喜过望。对方想了片刻,才记起他来,问他住在哪里,他说刚到东州还没有住处。文友说先找个地方住下来,明天再联系吧,不由分说就挂断了电话。项从德顿时傻了眼,又给几个曾满口答应帮忙的东州朋友打电话。对方开始热情得不得了,以为他还在内地。但一听说竟在东州火车站,就慌了神立刻变了腔调,客气地说明天见,随即从听筒里消失了。项从德恨恨地说明天见个屁!关键是我今天该怎么办?
当项从德还在翻看电话本时,手边的话筒却被人从身后拿走了。他扭头正要发作,却在瞬间愣住了,眼前竟是一位绝色佳人。
女孩二十岁上下,身高约一米六五,身材极其匀称。各个部位发育得恰到好处。一件蔚蓝色的连衣裙裹着她的娇躯,飘飘扬扬,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走。她的皮肤是一种象牙白,所谓凝脂一般。而满脸天真幼稚的表情才是这一道风景的主题。她拿着话筒嘤嘤细语,声音比唱歌还悦耳动听。
项从德当时恍若梦中,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女人。恍惚间牢牢记住了她的脸腮上有一颗黑痣。女孩打完电话袅袅婷婷走掉了,在街角消失的一刹那,她突然回头朝项从德嫣然一笑。也许她早就发现了这个男人的痴情呆傻相。
项从德好久才恢复平静,心想百闻不如一见,活了三十岁才明白什么叫女人的美丽。他又想:是城市令女人美丽呢还是女人令城市美丽?接着他对自己的胡思乱想感到不可理解。此时此刻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怎么尽想什么女人之类?
瞧着满天的飞云走雾和周围陌生的人流,项从德无奈之下只好给陈冬打电话。陈冬是项从德的同乡,前几年来的东州,据说混得不错。但项从德对陈冬没有什么好印象,决心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找陈冬,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
陈冬的口气要热情得多,叫他搭车到东鸥宾馆等着,马上来接。项从德一阵感动,心想到底还是老乡好,想起原先对陈冬的偏见,不觉有点惭愧。忙问东鸥宾馆怎么走,陈冬回答通往宾馆的路那是东州的一条交通要道,司机都知道的。项从德冒雨拦了辆出租汽车,价格高得吓死人,没办法,他只能忍痛钻进去。一路上窗外风光十分耀目,金碧辉煌的大厦一幢连着一幢。有一幢特别高的司机介绍叫地王大厦,据说是亚洲第二高楼,半腰云雾缭绕,好像直插天庭。项从德却没半点心思欣赏。
东鸥宾馆地处闹市中心,虽然不是超高层建筑,但大门和半圆形的接待厅却是十分富丽堂皇。门口保安人员身材高大,年轻的脸上堆着恭敬的微笑,穿得花里胡哨,高耸的帽子边沿是一圈黄色的流苏,不知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跑堂的装束。廊柱外台阶下,巨大的碗形花坛里各色鲜花怒放,在雨中尤其显得娇艳。
项从德自惭形秽,提着旅行袋站在勉强淋不到雨的边缘地带,颇有感叹,看来陈冬这小子果然发了。世事总是以成败论英雄,陈冬当年在家乡以吹牛拍马、附庸风雅而著称,无论什么活动或会议,陈冬都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成为最后一名列席者。而如今在特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正像某名人所说,一根马鞭插下去,竟能长出一辆马车来。项从德正瞅着雨丝张望,背后有一双温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他大吃一惊赶紧转身,陈冬笑容可掬地站在面前。P1-3
还是感谢
(代后记)
写完最后一个字,搁笔长叹。因为此书出版,颇为周折。
首先是自己的情绪波动——写此书时,前后共历时十多年,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有时激情荡漾,有时气馁作罢:有时深思字琢句酌,有时随性洋洋洒洒;有时想让它成为我的创作佳作,有时觉得它浪费了我的好多时光……唉,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尽管如此,我还是把它写完、付梓,所以,我要轻轻地感谢一下自己——在好多人都沉浸在浮躁、追逐之际,我还是能静下心来、坚持把它写完。可不是,不久前,当我兴冲冲地把我前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非常救灾》送给过去的朋友、现在的领导时,他居然诧异地问:“你现在还有兴致写小说呀?时下可没人喜欢看闲书了呀!”
其次,是要感谢生活的恩赐。我曾经在乡下的小学里教书,现在想起来,教师生涯表面看起来安详、阳光、无波、无浪,其实,教师间的争名夺利也不亚于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这些让我胆战惧怕。因为教师是农村中仅有的知识人才,所以从农村出来的干部大多有教师的经历。后来在官场或高升,或坠落,多是精彩的小说素材。我深谙无法成为校园中的奇葩,从而退出该领地乃艰辛地进城开僻新的生活。因此,便有了小说中“项从德”的生活状态,才有了长篇小说《沧海明月》的创作素材。感谢这段比在学校里生活更为阴森的“记者”经历,感谢这段让我真正的进入了“不惑”年纪而自以为名符其实地跨入了“不惑”的人生境地。
再是出版过程的多磨、曲折。刚开始时,我把书稿送给中国作家出版社,该社编辑安然看好它的出版价值,她还没细读全篇,就毅然与我签了出版合同,并与出版社发行部同志商定,让该书走进全国的所有书店,用她的原话说:“该书的市场看好,估计会引起广大读者的喜欢。”不料,热爱出版事业的她,因积劳成疾,病倒了,并且倒在了病床上永远也起不来了……无奈之下,我把该情况跟我的老师骆寒超讲了,他挤时间把书稿认真审阅之后,马上打电话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李编辑联系上了,并要我把书稿寄给他。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了。寄走不到一个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把出版此书的两份合同,快递给了我,我喜出望外。看着合同后面的出版社红色印章,我二话不说,马上签上自己的大名,也用快递的形式,把另一份合同寄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是,我开始了幸福而煎熬的等待。都怨我多嘴,我把此事告诉了本地某文化单位的一位领导,向他汇报自己的文学创作“成绩”。孰不知我这一“诚实”,害苦了自己——半年过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通知我决定不出版此书了,该社领导说:“你们当地某单位同志来到我社,他竭力反对我们为你出版该书。”我极度愕然!
我苦笑一声,无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
我在无奈中找北京的朋友商量,他说:“只要作品质量好,什么出版社都一样,你无需纠结于什么出版社,你把手稿给我,我替你找个不错的出版社……”几天过后,结果令我心满意足,线装书局欣然同意为我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我叹喟:这乃是塞翁失马呵,难道我不该对此心悦诚服地说声“谢谢线装书局”吗! 我已到了不以出书来装点人生的年龄,也到了不以外界的某些包装来提升自己创作档次的时候,还有什么纯粹以作品来向大家说明一切的方式出书,而更让我感到庆幸与欣慰呢?还有什么比我战胜自我、学会悟理而格外值得我去感谢这一切呢?
淡泊明志,反之亦然。只有明白了自己心中的“志”,才对其他的东西淡泊了。
然而,再淡泊什么,感恩之情是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入了明明白白的前,才能拥有了扎扎实实的后。对否?
仅以此代后记,再次感谢真诚帮助过我的亲朋、文友们。
再读父亲(代序)
项奕
读完父亲的长篇小说新作——《沧海明月》,我沉思很久,令我重新思考人生。
父亲运用他自己拥有独特的写作题材,展现了一群为报刊“拉广告”而维持生计的“文化乞丐’’之生活,从主角项从德的经历与视角中折射了一个浮躁、贪婪的时代特征,并和阅读其他的小说一样,我依稀的感受到了小说中主角的背后依然有作者(父亲)的影子——主角那种从生活迷茫到心灵顿悟也许也应验了父亲曾经历的人生某个阶段缩影。整部小说描述了那些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文学青年们,他们身上烙着很深很深的时代烙印。我想:也许我一样的年轻一代人已经无法去体会他们的那一种情怀,但小说很巧妙的在最适合的时机给予每一个角色更多的背景描写,使每一个人都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向我们展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性,并且可以让我们领悟其中。对此.也许有的人有所感动,有的人会觉得见怪不怪……确实。在这所谓布满鲜花、阳光闪耀的世界里,谁又不是对这些状态甚至是丑恶已经司空见惯呢?可对于我来说,书中有许许多多触动我的地方真的再次引发了我对未来人生的再思考——
面对这样一群迷失在这现实生活中被命运所左右的年轻人,他们被动或无奈地应和着这个现实,不禁引发我发自内心对人生的一阵唏嘘:他们最初的人生梦想是否早已被可怜的欲望所悄悄取代?人性的丑陋到底是与生俱来还是被残酷的生活逼迫所致?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有缤纷复杂的现实世界才是检验一个人真正本质的地方——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见,但是我的偏见来自于经历:人们都说久病成良医,受过伤的人特别容易体会到面对同样苦难的人。正因为我同小说主角年龄相仿时也曾经迷茫、不知所措的从而盲目地接受着这花花世界的一切,我曾特别注意到身边那些刚从国内来到国外的年轻一辈的留学生都走着与自己似曾相似的道路——他们盲目,向往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浅薄,藐视所有与自己意念相悖的人事。就如小说里的项从德,他最初背井离乡只是的为了能给母亲治病而南下寻求生路,直到后来凭借自己认为不错的文笔和赚钱的能力被老乡陈冬提拔为所谓的“主任”,然后就开始了为虎作伥的“文化乞丐”生活:一面是艰难的生活所迫使然,一面却是无法克制欲望纵横,我们很清晰的可以看到他们是怎样地一点一点的失去自我。项从德的变化不禁让我感慨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不停追逐自己的所谓人生奋斗目标——希望也好,欲望也罢,这些都是促使我们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动力。然而,我们不知从何时开始,希望与欲望模糊了界限,有多少人分得清我们所期待的幸福到底有几分是希望,而又有几分充斥着欲望呢?我觉得也许我们受到的教育偏差所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人生奋斗的崇高目标最终将被无情的现实轮子碾个粉碎。人生的成功,是不是拥有比别人更多的财富?名誉?还是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让别人以为我们过得
“幸福”就行?!不是吗,我们总以为得到了眼前某件东西或者达成了某件目标后自己就会“快乐”了,生活就会“幸福”了。可是,当真的实现了这些所谓的目标后。幸福是否又会转瞬即逝呢?接踵而至的是不是又有下一个“奋斗”的目标?
以前,我也简单地以“人性固有贪婪”来简单的去掩盖自身的不努力,而现在想来,这是否表明我们都在自我陶醉般的找借口与不负责似的无奈逃避呢?我曾天真地把罪名扣给“本性”,好像所有人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事实上,这只是人们给自己的懦弱找个搪塞的理由罢了。这个世界上依然存在着一些几乎会让所有感到无地自容的人.如小说中的成大志、项从德,我却被他的精神感动得无法言喻。其实,所有的邪恶都会在浩然正气下灰飞烟灭。如果说我们总是感慨环境使我们腐蚀变坏,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是否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不够坚定、强大、善良?本小说的最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了项从德觉悟与决心.这也许也是作者给予主角冠以“从德”的匠心所在——从艮、从德。其实,人的一生无法避免要走很多歪路错路.但关键是我们在意识到错误的时候能否鼓起勇气去大胆面对并与之抗争!
小说中另一点触动我的是对项从德内心的描写,它可能折射出了那个时期的一些人的内心最深的地方:灵魂矮小。当我们面对缤纷绚丽的现实世界的时候,一边垂涎着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位强者,哪怕只是个配角;一边又不自觉地自惭形秽,在世界面前随波逐流。于是人们开始改变与忘本,他们需要遗忘过去的自己——因为无法找到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曾经的那个“土包子”。项从德从最初的面对陌生人的青涩,到后来在职场的游刃有余,也许他自认为是成长,但在我看来他已经忘掉了那个原来的农民的儿子本质——那个心里想念青竹、胸中挂念母亲的淳朴的孩子。作为读者的每一个人,是否应该始终在心中给那个无知却善良的人留一个位置,无论他人生落魄还是前途辉煌,都可以心怀善意的去容纳他呢?!
项从德最后人生的总结也让我领悟到一些人生的本质一一“落叶归根”。人生似乎本就是一个循环,但经历这一路,我们因为无知和欲望,又错过了多少真正值得我们去珍惜的美好呢?文章的结局又一次真切地让我体会到: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与那样一些无法遗忘的缺憾,何苦又为了一些无法企及的欲望而自寻烦恼呢?理由也简单,因为我们都没有拥有真正的坚守的人生追求。项从德觉得,青竹仿佛道德,吴晓玲宛如享受,贾萍好像信仰,而张菊则是现实。在项从德的人生中,他最初的信仰是道德,所以他爱着青竹。后来信仰变成了享受,于是他抛弃了象征道德的青竹而跟象征享受的吴晓玲混在了一起,再到后来遇见了他认为象征信仰的贾萍一一因他在贾萍身上看到了那些曾经信仰的正气,而最后他选择了象征现实的张菊,因为此时此刻,他似乎也从命运中感悟到了平凡的现实与不平凡的坚持,才是人生活着的“真谛”。
我虽然从来没有经历过项从德那般的生活,也没有体验过为生计而挣扎所带来的;中击——既然父亲让我写序我想也有他对我认知的一种肯定。请允许我的浅薄认识:原谅我不食人间烟火般的观点:我希望每一位有心的读者能否在阅读此书时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并且扪心自问,到底人生中什么东西才是你最想要的?你到底信仰的是什么?如果你追逐的是一个美好梦想,那么就尽力为之一搏、无怨无悔;如果你想得到仅仅是无休止的欲望满足,那么能否可以停下疲惫的脚步去好好地珍惜原来的宝贵品质呢?也许我没有资格去对任何人指手画脚或评头论足,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领悟。可我还是觉得,如果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无法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那么,我们何尝不可以确定换一种态度与行为,去面对这个世界呢?
最后,我也不知妥不妥,想引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一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量在人格中的分布状况。如果人自身的大部分能量被本我操纵,他则可能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如果大部分能量放在自我控制,他的言行则会很现实;当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所占有时,他将成为一个严于律己、道德高尚的人。
《沧海明月》由项有标编著。
乡下文人项从德抱着种种美好憧憬来到南方开放城市。他希望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走向成功。
但迎接他的并不是鲜花、名誉和财富,却是挫折、穷困和被骗。他遇到狡诈的骗子、贪腐的官吏、混迹江湖的拳师、卖身求财的美女,也欣逢卓越的艺术家、奋斗的企业主、虔诚的佛教徒、贫寒的撰稿人。而他在这个被金钱和欲望所主宰的大潮中,几乎迷失了自我,差点随波逐流。他与身边的欲女打成一团,抛弃了家乡善良贤淑的未婚妻。最终,他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醒悟,选择了回归道德和正义。《沧海明月》情节生动曲折,语言幽默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寓意含蓄深刻。
项有标编著的《沧海明月》描写了乡下文人项从德抱着种种美好憧憬来到南方开放城市。他希望诚实做人,扎实做事,用自己的才华和毅力走向成功。但迎接他的并不是鲜花、名誉和财富,却是挫折、穷困和被骗。他遇到狡诈的骗子、贪腐的官吏、混迹江湖的拳师、卖身求财的美女,也欣逢卓越的艺术家、奋斗的企业主、虔诚的佛教徒、贫寒的撰稿人。最终,他在一系列的事件中醒悟,选择了回归道德和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