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遛弯儿/百家小集》是学者丁东近年忆及其身边文化人物的结集,周有光、杨天石、钱理群、朱正等都在其笔下,是一本人文情怀相当高的写人小品集。除了满足读者的感性了解需要之外,本书还有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含量。作者与这些被写者的交往,往往谈的都是社会文化热点,做的事情往往会引起公众瞩目,因此这些内容既有丰厚的史料价值,而那些相互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对读者也有很强的启迪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化界遛弯儿/百家小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东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化界遛弯儿/百家小集》是学者丁东近年忆及其身边文化人物的结集,周有光、杨天石、钱理群、朱正等都在其笔下,是一本人文情怀相当高的写人小品集。除了满足读者的感性了解需要之外,本书还有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含量。作者与这些被写者的交往,往往谈的都是社会文化热点,做的事情往往会引起公众瞩目,因此这些内容既有丰厚的史料价值,而那些相互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对读者也有很强的启迪作用。 内容推荐 丁东编著的《文化界遛弯儿/百家小集》是一部另类的当代学术思想史随笔,短短几句,其人其声,足见精气神。 著名学者丁东倾心披露,他眼中的朋友们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文化界遛弯儿/百家小集》所写人物是当代最知名的人文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丁东以其一贯直率真诚的笔风,记述了与几代文化学者相识、结缘的过程以及交往的细节,生动地描述了对他们的印象。 其中既有如周有光、李锐、张仃、何方等已是耄耋之年文的文化历史大家,朱正、钱理群、杨天石、阎长贵等前辈师长,智效民、老鬼、李银河、胡发云、韩三洲等同代人,笑蜀、傅国涌、范泓、梁鸿、陈徒手、陈远、陈红夏等中青年学者,以及虽不广为人知,但在某一方面卓有成绩的民间作者。 作为著名的文化社会学者,丁东与当今学术文化界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作者在不经意间织就了一张生动有趣的当代文化名流交往图,众多文化名人在各篇文章中出没往来,在展现他们思想火花的同时,坦露出不同的个性风采。书中透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文化内幕,如章诒和、何方等人的第一本书是怎样出版的,李锐的私人自述是如何写成的等等。 目录 茶寿周有光 李锐话平生 何方的新书 吴象的往事 张闻天:决不输出革命 杨荣甲三十年前非洲行 高锴一席谈 朱正去职的原因 王学泰的幸运 老师杨天石 回首钓鱼台 仗义执言李春光 一封入情入理的长信 山东曾有冯毅之 顾准不过时 孙越生出土 毕加索与张仃 郝兰的父辈 感受郑氏兄弟 钱理群与梁卫星 史诗的序幕 李南央的散文 著史不为稻粱谋 范泓重写《雷震传》 冯克力与《老照片》 韩三洲淘书 李工真的启示 浩气长流说王康 笑蜀本色是史家 效民文章老更成 卢叔宁的自述 陈明远的质疑 民间学人徐江伟 梁鸿与梁庄 大器晚成毕星星 梁中堂的书稿 老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校友李银河 萧雪慧印象 陈徒手的两本书 陈远与《燕京大学》 别致的婚礼 沙龙的魅力 口述历史又一年 怀念段杏绵 悼梅娘 惜别王科力 读石三夫,忆沈容 黄且圆的遗著 两位癌症患者的手记 试读章节 周有光先生出生于一九〇六年一月十三日。二〇一三年一月中旬,朋友们要为他庆贺茶寿。汉字“茶”里有含着二十和八十八,加起来是一百零八。过了一月十三日,周老就步入人生的一百零八个年头了。在当今世界上,一百零八岁不算是最高龄。但这样高龄还在思考和写作的学者,全球怕找不到第二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周老是人类的一个奇迹。 我认识周老很晚。八年前的一天,拉丁美洲问题专家张森根先生告诉我,周老读到我们几个朋友的对话《思想操练》,很感兴趣,约我去他家一叙。周老的儿子、气象学家周晓平和张森根先生既是中学同窗,又是楼上楼下的邻居。经他们引见,我第一次到后拐棒胡同拜访周老。以后,周老每出新书,都送我一册,撰写新文,也赠我一阅。我出了两本小书,送他指正,得到他的鼓励。我到他家拜访数次,每次听他说古论今,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一般情况下,随着生理年龄进入暮年,知识会趋于老化,观念会趋于僵化。但如果这样看周老,就大错了。他除了听力差一些,阅读和表达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他坚持阅读国外最新的杂志,国内的高端媒体更在他的视野之中。他喜欢结交新朋友,看了章诒和的书,就请章诒和来家相聚;还让我给南京的邵建、重庆的王康捎话,如果来京,请到家中一叙。 周老闻名于世,首先因为他是国际知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参加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有“汉语拼音之父”的美誉;作为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的中方三编委之一,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又被称为“周百科”。但这远非周老的全部价值。周老年轻时就参与过“七君子”救亡活动,到晚年一直保持着现代公民的社会关怀和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他前半生从事经济学研究和国际金融实务,中年以后转攻语言文字学,从比较文字学入手考查了人类诸文明的源流和兴衰。他曾去过许多国家讲学、交流古今中外都在他的视野之中,这样宽广的知识背景,这样悠长的人生阅历,确实无人能够和他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知识结构,比晚他一辈到两辈的知识分子更新,更具时代感。他不但是时代风云变幻的同步观测者,而且是思想前沿的独立发光体。自从张森根先生帮他编辑出版《朝闻道集》以后,他的思想家魅力开始照进公共领域。很多国人争论不休的大问题,诸如民主与专制、科学与信仰、历史与真相、理想与现实、大同与小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华夏文化的光环与阴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金融危机与全球化,他都提出独到见解。他超越了“五阶段论”的历史观,提出了人类历史演进的轨道在经济上是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在政治上是神权统治、君权统治到民权统治,在文化上是神学思维、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的历史框架。他认为,东方文化应当分为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相互之间区别很大,发源于欧洲、兴盛于美国的西方文化,也没有衰落,目前仍然是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先进国家行之有效、正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知识和事物,就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现代文化。他说,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刚刚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华夏文化也面临脱胎换骨的改造。不但要站在中国看世界,更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他的这些见解,给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送来了一味及时的清醒剂。他还反思“帝国主义论”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误导,说自己“两头真”的前一头是“天真”,给知识界启发颇大。 三年前邵燕祥先生就建议《炎黄春秋》向周老约稿。我请张森根先生从周老的存稿中调出一篇,编辑没有看中。我请张先生再调出一篇,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为天文节日,只有“端午节”是人文节日,是知识分子的“受难日”,此文在《炎黄春秋》发表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周老的新作不但在该刊频频发表,他还成为公共聚会的中心人物,不光我这样的晚辈是周老的粉丝,连李锐、何方、杜导正、张思之这些关注国运民瘼的耄耋老人,也成了周老的粉丝。周老百岁之后的人生,为推动中国走向政治文明,焕发出奇光异彩。 最近,周老又遇到了接二连三的喜剧。他原来的供职单位是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来更名为国家语委。作为顶级专家,原本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后来机构改革,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周老的医疗待遇中断了。二〇一二年冬天,他身体不适,三〇一医院的蒋彦永大夫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医院检查身体。十年前,蒋大夫勇敢地披露SARS在中国蔓延的真相,拯救苍生,誉满全球。但三〇一医院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病人不是副部级以上不能进高级病房。为此,蒋大夫只好找李锐商量对策。李锐老于是给温家宝总理写信,希望尽快解决周老的医疗待问题。二月四日,刘延东到周有光家登门拜访,补发了医疗证,使周老于二月十六日进入三〇一医院高级病房就诊。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春团拜会上,李锐见到了即将退休的温家宝,温家宝告诉他信收到了,很高兴。蒋大夫得知此事,又给温家宝写信,建议他看望周有光。温家宝收信后,让教育部长陪同,于二月二十二日到三〇一医院看望了周有光老人。 大约同时,周老又收到了凤凰卫视一封“恭贺信”,称“鉴于您多年来在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引起世界的瞩目,我们荣幸地恭贺您候选‘世界因你而美丽——二〇一二—二〇一三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奖。”并希望周老三月三十日能亲临北大领奖。周老的儿子周晓平与凤凰卫视北京公关部商定,周老不出席颁奖现场,由凤凰卫视到周老家录一段视频,拍几张照片,以供三月三十日现场发布。 三月十七日下午凤凰卫视派出了一组人前往周家拍片。六位编采人员挤在周老九平方米的斗室里,拉电线,布灯光,架机位,让周老在镜头前现场执笔题字,还让他发表“获奖感言”,总之忙得不可开交。原定只占用周老一二十分钟,结果整整忙活了一个小时才结束。 但是,三月二十九日报纸上公布的“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却不是周有光,而是台湾的星云法师…… 后来我去看望周老,他淡然一笑,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序言 二〇一三年元旦前夕,《法治周末》编辑宋学鹏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写专栏,每周一篇,每篇两千字。我说,法律不是我的专业,恐怕写不出多少有关法治的文章。他说,专栏属于该报的文化板块,只要写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就行。于是,我答应下来。从《米寿周有光》开始,一一记述我所接触的文化界人士的点滴感受。他们有的是我尊敬的长辈,有的是我认识的同道。他们有学者、记者、编辑,也有作家、画家、音乐家。写了一年,积攒了五十余篇,约十万字。正巧向继东先生为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丛书,承他美意,让我将这些专栏文章编成一集,进入其中,自然十分高兴。 为报纸写专栏文章,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写的时候不免有削足适履的感觉。往往意犹未尽,字数已经到了,只好就此打往。但编书的时候,却发现每篇文章篇幅大致相等,也能形成某种阅读的节奏感。 除了篇幅上的共同点,我讲述这些各有特点的文化人的时候,还有一个共同的角度,就是看人首先看长处。有幸认识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他们曾经从不同方面给我帮助和启发,我写他们自然怀着感恩的心情。对那些与我有过或多或少交往同辈人,或者比我更年轻的朋友,我说到他们的交往,也愿意多讲他们的优点,多讲他们对社会对文化的贡献,多讲他们给我的激励和鞭策。 去年冬天到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参加徐星纪录片新作的讨论,主持人要我第一个发言。我主要谈的是作品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在什么地方填补了文化的空白。讨论会结束后,朋友帅好问我,你尽说好话,是不是把作品说得太高了?帅好是一位以犀利见长的艺术评论家。他对我的质疑不无道理。我当时回答,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有限。让我第一个发言,当然要把作品放到时代的背景下,作一个基本定位。作品有优点,有新意,我就要先把这方面说到位。如果我不是第一个发言,别人已经把作品的好处说够了,说满了,再让我发言,我倒有可能吹毛求疵。 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当成多维审视的焦点。人们往往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偶然地发生交集。我悟出来的心得是:交友多看优点。也许别人有明显的缺点和毛病,但我和他的交集,是冲着优点去的。这样,或许可以在雾霾笼罩的时候,获得一些精神上的阳光。对那些远离权势的民…… 书评(媒体评论) 丁东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因为心理太满,冲动太强,所以不得不“流”出来。相信读者会从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快乐。 ——李银河 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当成多维审视的焦点。人们往往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偶然地发生交集。我悟出来的心得是:交友多看优点。也许别人有明显的缺点和毛病,但我和他的交集,是冲着优点去的。这样,或许可以在雾霾笼罩的时候,获得一些精神上的阳光。对那些远离权势的民间人士,尤其应当多存善意。大家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才能走得更远。 ——丁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