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茨威格说:“我们生存的新状况剥夺了人所有的沉思,将人自身抛入致命的疯狂之中,犹如一场森林大火将动物从最深的藏身地驱赶出来。”因此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提出“全意识”的生活,即时常沉静地体会当下的感受。全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冥想的形式,这种形式甚至能彻底地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平息我们的痛苦,超越我们的愉悦。书中,作者基于十年之久的切身体验,以最亲切自然的笔法,牵引读者进入这种全意识的自由状态。《冥想》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幅精美的油画,让读者在柔和与安静之中进行全意识的美好体验,以解除日常的烦劳和难以释放的重负,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个片刻。
《冥想》,作者基于10年之久的切身体验,以最亲切的笔法,通过精心挑选的油画,牵引读者进入全意识的自由状态,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个片刻。作者以25课讲述冥想:体会此时此刻、呼吸、充实自己的身体、接受自我、给自己的情感创造空间、爱,等等。冥想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一幅精美的油画,指导读者在柔和与安静之中进行全意识的美好体验,以解除日常的烦劳与难以释放的重负。
《冥想》由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编著。
意识
对于意识,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意识既是感觉也是感知,它知晓我们所感觉的以及所感知的。产生意识的前提是人头脑的清醒,一个人睡着后,也可以感觉和感知,但他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却不能知晓。意识可能是我们思想中最精细和最复杂的部分,这个课题已经为成千上万项科学研究所证明。然而,我们在此要做的是树立一个理解意识的典范,这既不要太离谱也不用太复杂。简单地说,意识包括三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是“初等意识”,它包括了我们全部的印象和感觉。这是一种动物性的、前语言的意识,它能帮助我们适应周围的世界。例如,在你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你感知到你的身体,听到了声音,感受到周围的运动,等等,就是这种意识在起作用。
第二个等级是“归属意识”,在这里出现了“本我”的概念,就像是从以上的印象中得出的。是意识帮助我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事物做概括,并使我们拥有了所有感觉。我们对这些早已司空见惯。只有当我们间或经过一面镜子,或听见有人喊我们的名字时,才会恍然意识到我们是“我们”,并被一种审慎的归属感击蒙:什么?人们喊的那个人、那张脸就是我?
第三个等级是“反思意识”,较之“本我”的第二个等级,“反思意识”最大的不同是能够保持距离,甚至观察到“本我”中的机械性。正是意识帮助我们进行理解和反思:它使我们意识到,正因为此前我们太过自私,才经历现在的心烦意乱和忧虑不安。
至于“全意识”在其中所处的地位,可以说,正是全意识的实践将这三个等级意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第一个等级意识,全意识给予了它极大的重要性,因为它对身体和感情现象赋予了一种理解和安定的形式。第二个等级的“归属意识”是观察我们一系列想法的出发点;而第三个等级“反思的意识”,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从心理的惯性中分离和解放出来。注意力
“注意力是我们的思想以清晰和鲜明的方式,从若干可能同时出现的物体或者一系列思想中选取一个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舍掉某些东西,以便更有效地处理另外一些东西。”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如此解释道。威廉·詹姆斯很早就开始了对意识和注意力的研究。
注意力是意识最基本的工具:没有注意力,就没有意识。这也是为何冥想训练师最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慢慢地把你的注意力集中……”但是,注意力和意识又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我们在注意力中所排斥的(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却在意识中欢迎它。注意力从排斥开始,意识则从包容开始。比如,从某种角度而言,抑郁和焦虑就是注意力的紊乱造成的,即我们只关注那些使我们烦恼的根源,而忽视了其他。因此,求助于全意识来治疗这种病态的注意力,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当我们感到忧郁不安的时候,请注意拓展一下我们注意力的范围。
P69-70
全意识的生活,就是时常沉静地体会当下的感受。这种态度甚至能彻底地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平息我们的痛苦,超越我们的愉悦。全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冥想的形式,简单易学,熟练掌握却需经年累月,就像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事情一样。
要想进入全意识,必须先弄清楚其内涵所在,以及如何体验:这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其次,必须超越语言的局限,直接去感受和体验:书中的画作可视为我们为此提供的帮助。最后,必须反复亲身实践和体验:每个章节都提供了一些建议和练习。去理解,去感受,去实践,再实践,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