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家书》由夏楠编,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人人都经历过迷失、找到路,犯错、被宽恕,虚弱、得支撑,在爱与恨之间摆荡、在失落与希望之间挣扎。这些东西无法写在家书中,却被化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骨干、经脉。一道道伤痕织出了一个时代,真切的反省支撑作者走到现在,也带领读者行经他们的蜕变之路,体会他们的感恩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夏楠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家书》由夏楠编,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人人都经历过迷失、找到路,犯错、被宽恕,虚弱、得支撑,在爱与恨之间摆荡、在失落与希望之间挣扎。这些东西无法写在家书中,却被化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骨干、经脉。一道道伤痕织出了一个时代,真切的反省支撑作者走到现在,也带领读者行经他们的蜕变之路,体会他们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这本《家书》由夏楠编,收录了活跃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三十三位名家的文章,不是通常意义的家信汇编,而是一部关于家的书。他们或记述了曾见证二十世纪大半个世纪历史变迁的父母师友的经历,或追忆了家给童年和青春所刻下的烙印,语言素朴有力,文字安静感人。 家家皆有史,对家之历史、父母亲友之一生经历的书写,对自我成长中家之记忆的追索,是一个人乃至一代人前行的根源和动力。家是一条永远的脐带。 《家书》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序言:永远的脐带 阮义忠 阮义忠 / 回家的方向 肖全 / 那些为我布施的人 叶锦添 / 献给我母亲 肖复兴 / 北大荒 王澍 / 素朴为家 林少华 / 书箱和牵牛花 摩罗 / 我只能是阿Q、祥林嫂的儿子 张海儿 / 来,笑一笑 赵野 / 八十年代那些云烟 徐冰 / 琐忆 严力 / 关于“家书”的问答 汪芜生 / 寄往彼岸 彭小莲 / 他们的岁月 陈侗 / 纪事 欧宁 / 致母亲书 韩磊 / 奇妙的三年 杨树鹏 / 破碎的阳光 庄灵 / 母亲的一生 费明杰 / 老照片上的那些往昔 刘丽明 / 关于刘丹画册序的信 孙冕 / 慈母三唱 叶永青 / 与妻书 张晓刚 / 家中日记 李宗盛 / 我的三个家 朱德华 / 我的成长与父亲 丁雄泉 / 一九七○年代家信 厐均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李婴宁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林怀民 / 母亲的花圃 翟永明 / 十八岁之歌 冯君蓝 / 我阿爸,一个在实存中挣扎的基督徒 童明 / 认知父亲 黄源顺 / 舒适区 后记 夏楠 试读章节 我的想象力一向不丰富,记忆力也不是很好。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大多觉得有点鼻酸,因为从小我就是个不被了解的孩子,父母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吓止我的想象,要求我认命接受大家都接受的生活规范。我很少被鼓励,如果说有,那就是来自于祖母、外祖母这两位和蔼可亲的长辈。 祖母与外祖母是亲戚,都姓蓝,均来自头城外海十公里处的龟山岛,是随吴沙从唐山飘洋渡海来台的移民子孙。祖父在我刚懂事不久就离开了人间,因此阮家的一切都由祖母掌管。除了大伯迁到礁溪自立门户,二伯因入赘而为家族所不容,其他五位叔伯,包括我爸爸,都没有分家,共住在一个大院里。祖母非常有威严,不必发号施令,所有人就对她恭恭敬敬、顺顺从从。看到孙子们,她却总是笑逐颜开。 她的命非常好,曾经弥留三次,家属把后事都准备好,连灵堂都搭了,她却又回神过来。直到第三次,大家半信半疑地过了一两天,才敢像办喜事那样举行了丧礼。她最喜欢孙子辈在她入睡前帮她捶腿,总是说,好好捶,有奖赏。有时是人家送的苹果、梨子,有时是月饼、糕点。在早年,这都是很昂贵的零食,她经常舍不得吃,到最后都快坏了。也因为如此,我们尝到的水果、甜品都不是很新鲜,那种将坏未坏的味道,我到现在还记得。除了吃的,她还会给一点零用钱。不晓得为什么,她特别喜欢我来捶,大概早就看出我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更需要这些额外的犒赏。尽管这些小插曲让我觉得祖母是位心胸宽大的人,可是让我更讶异的是,她有乡下人罕见的开放思想。 记得高中时,我们那保守得可怕的乡下,视自由恋爱为异端奇行。可是,祖母却曾鼓励我去追求一位父亲为医师的女同学,简直是愈老愈前卫。她虽目不识丁,却有个好记性。镇上邻居的大小事情,她都了然于胸。众人七嘴八舌话是非时,她总是用朗朗笑声化解尴尬。大家常说我是令人头痛的怪小孩,可是在记忆当中,祖母却总是夸我好宝宝。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帮我度过难熬的童年,让我在儿童期的受伤经验成为日后的创作泉源。 她的名字好听,是单字一个“凤”。她的人好看,只要想到她,一个几近完美的形象就会浮在我的脑海里。所有的苦仿佛都跟她无关似的,因为她自有办法将人生的不顺遂吸收、消化。大家说到她,都会赞叹:“这是一个太有福气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像她这样。”不管什么年头,日子如何难熬,祖母总是心满意足地过着每一天;走了以后,也依然留在每个人的心坎中。 外祖母的命可就截然不同了。一想起她,就会想起她往生的那天。读小学的我从学校放学回家,一进屋子,木工学徒就对我诡异地笑着:“你外婆荡秋千去喽!”我一头雾水,问他,这是什么意思?外婆怎么可能荡秋千?我认识的外婆总是在工作,手上的活儿从没停过,怎么可能去玩小孩把戏!再往屋里走,一个人也没,所有人都跑到镇郊外拔雅里的外婆家去了。 外公去世得早,外婆跟舅舅们守着那几亩田,整日忙个不停,收成却不够还债。平时勉强过得去,可是绝不能有人生病。他们会欠债,就是因为外公长年卧病。可是,舅舅犯了甲状腺肿大,必须时常找郎中抓药。妈妈虽然时常暗地资助娘家,但也无法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些。在得知自己患了没法治的癌症后,外婆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吊自杀,以免成为家里的负担。每每想到,她就连多一天的担子也不愿意让别人扛,我就难过得想哭。 由于不懂避孕,妈妈每两年就会生一个小孩,根本来不及照顾;因此,每个小孩几乎都有一段时间被送到外婆家。我又是最常去住的,只要一捅娄子,大人就会将我往那儿送。外婆家是我所认识的最苦的人家了,餐桌上少有荤食,多半是腌得死咸的酱瓜、豆腐乳和蔬菜、地瓜。猪是养来卖的,鸡鸭是过年过节祭祖用的。所有食物都是自家生产的,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茅房里连草纸都没,得用竹片揩屁股;小孩皮肤嫩,常被刮伤。我总认为自己是苦命的乡下人,到了他们那儿,却成了表兄弟心目中的幸福的镇上人。 从我认识他们,就是连电灯也没有,天黑沉沉的才点上蜡烛。为了惜火,大家都得早早睡觉。夜里偎在外婆的怀里入睡,我才知道,他们的被窝比家里的还硬、还重、还不暖。日子这么苦,我却不曾看过外婆愁眉苦脸,虽然很少开怀,可是脸上总显得信心十足,仿佛确知下一季的收成会比这一季足,明年的冬天会比今年暖。 就在这么苦的日子里,外婆还是栽培出了争气的儿女。一位舅舅在台北餐饮界闯出了字号,一位阿姨也终于读到商专毕业,在一家大公司当会计时,嫁给了本省第一代企业家的儿子。可是,外婆享受不到儿女们的成就。以我的理解,她其实是一位最棒的母亲、一位最好的老师。她虽然也不识字,却有很高的人生智慧,经常告诉我:“阿忠啊,人家不喜欢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你。只要你认真努力,将来一定会出头天,会比我认识的所有人都有出息!”那样的话,在当时的我听起来,根本就是哄小孩。此外,小时候,我所得到的面额最大的零钱,还是外婆给的。以所得与付出的比例来说,她是我这辈子所见过的最慷慨的人。 外婆知道,我一直偷偷喜欢着一位同班同学。那位女同学的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得,叫做黄栖凤。有一次要从外婆那儿回家时,她塞了两个柚子给我:“拿去请栖凤吃吧!”我不知道该怎么请,大哥强忍笑意,叫我照他的法子:“你就站在她家门口朝里面喊:‘栖凤,这两个柚子给你,我要找你去散步。’” 我在街对面的黄家门前守候了不知几个小时,隔一会儿就照着叫一遍,也不知道栖凤早就羞得从她家后门不知逃往何方了。这件事让我懊恼了很久,因为话一传开,整个镇上的人都说我年纪虽小,却是胆大包天。 P3-5 序言 序言:永远的脐带 我没写过真正的家书,母亲不识字,父亲又严厉寡言,很少跟儿女互动,从小叛逆的我,几乎没跟他对过话。面对最亲的人,往往有情道不出,只有在远离之后,于思念中吐露。回望来时路,在摄影创作的道路上,我的照片却几乎都是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倾诉、对忤逆的忏悔。 高中一毕业我就离开了老家头城,在台北上班一年便入海军服役,以军舰为家,在汪洋上巡回、运补,在金门驻扎,退役后又在台北历经几个工作岗位。生活起起落落,期间有细说不尽的遭遇与心境,可我从来没跟家人分享过。父母、兄弟对我如何奋斗没什么印象,直到我做电视节目,屏幕上打出我的名字,家人才确定,我虽然桀骜不驯、留着长发、衣着率性,却并没学坏,干的都是正事。 在这种情况下,要为三十三位卓有成就的人士的“家书”集结作序,实在是令我汗颜,但能为《生活》做点小事,我感觉特别乐意。这本杂志的好不用我多说,每期的固定栏目为“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试着将传统精神与价值跟现代生活相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心”的别册。自从2010年开始,每年二月的别册正是“家书”系列。 此系列的编辑夏楠,在第一本“家书”序言的第一句话就点明了核心意义——“支撑你走到今天的精神家园,源于何处?”有的作者老老实实地忏悔,有的借出生背景反映社会历史,有的细数学生时代受到的启蒙,有的俏皮地回忆一段往事。无论感性或理性、自制或倾泻,都反映了每个人的出身即是一条永远的脐带。 生命的成长就是一个疗伤的过程,人人都经历过迷失、找到路,犯错、被宽恕,虚弱、得支撑,在爱与恨之间摆荡、在失落与希望之间挣扎。这些东西无法写在家书中,却被化为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骨干、经脉。一道道伤痕织出了一个时代,真切的反省支撑作者走到现在,也带领读者行经他们的蜕变之路,体会他们的感恩之情。这就是创作的力量。 想到第一次与《生活》的编辑们见面,是在广州的一家馆子。一间小包厢内,一张八个位置还坐不满的圆桌;我等了一阵子,问眼前的几位年轻人:“你们的领导什么时候才会到?”没想到他们全笑了:“我们广州部的所有成员都在了。” 我大吃一惊,原以为这本我非常看重的文化杂志,以其深思熟虑、周全厚重的内容看来,灵魂人物不是我这个年岁,也应该小不了多少。没想到,这一群满怀理想与抱负的优秀工作者,竟然跟我儿子差不多大,叫我怎能不讶异、佩服! 做文化出版工作,就是肯定别人、坚定他们的信心。这有如播下火种。如果点燃了别人心里的火种,你的生命就延长了。和这群年轻人相处,总是令我看到理想仍存在新世代,传统价值依旧受到珍惜和守护。《生活》的每一本别册,除了与该期内容相辅相成,也是结构独立的一篇篇好文章。恭喜《家书》出版,接下来,想必会有更多作者、编辑们的心血汇集成书。特此表达我深深的期待与祝福。 阮义忠 后记 有幸参与《生活》杂志的创刊,转眼八九年,一月一期,不觉已伴随她一百期了。作为编辑,一如2005年的创刊辞,“我们致力于网罗最好的艺术家、摄影师、写作者,鼓舞他们用最自然、最诚实的方式来呈现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他们独特而新鲜的创作方式和深谙当代与传统血缘的创作精神,一直是引导我们走得更深更持久的动力来源。他们构筑了《生活》基本的创作平台,他们也是这本杂志忠实的伴侣和最挑剔的读者。 “家书”这个题目,即是我们想在探索时代精神、对于中国传统意识的复苏鼓与呼之外,也停下来安静地向内梳理,这些《生活》的创作者们,他们自身又以何为精神的家园。 要感谢杂志的艺术总监徐冰老师,他是鼓励我开始这个选题组稿的启发者。记得2009年众人欢语的某个开幕式酒会上,我显得不合时宜地向他讨论起关于精神家园的问题,只见他低头略微沉吟后,这样作答:“我想,要是问每个人,一定都会有那部分(精神家园)的。我是……来源于母亲性格中那种对现实的宿命和感恩,并在任何困境中的自尊和不放弃的态度。” 于是有了随2010年2月(《生活》出版的第一本“家书”别册,至2013年连续出版了四本。如果问我为何要每年坚持做这本册子,我要借助一直鼓励我们做纸质出版的尊敬的现代摄影之父,今已89岁高龄的RobertFrank先生的话:“问我相信什么?当我的心对我说‘是’。” 这本《家书》的结集,除了感谢所有作者的支持,也把这本书送给他们自己,正是他们倾心书写的苦痛和温暖,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光亮。 最后我们要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胡群英,是她与这些内容的交会和共鸣,催生了它们以书的形式来到此刻的你的面前——一次次,我们借着精神的交流,彼此相遇。 夏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