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那片寒冷的天空。我看见伟大的跋涉。就想象自己是一匹嘶鸣的红鬃劲蹄战马去追上那支吟一万首诗,也难以赞颂其威武雄壮的英雄队伍背几袋粮食。或者驮一位伤员越过雪山。
《追寻红星的足迹》(作者:赵继明、王治川)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讴歌了中国革命和革命圣地延安,赞颂了中国革命的先辈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大无畏精神和关怀普通士兵的崇高品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寻红星的足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继明//王治川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翻开那片寒冷的天空。我看见伟大的跋涉。就想象自己是一匹嘶鸣的红鬃劲蹄战马去追上那支吟一万首诗,也难以赞颂其威武雄壮的英雄队伍背几袋粮食。或者驮一位伤员越过雪山。 《追寻红星的足迹》(作者:赵继明、王治川)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讴歌了中国革命和革命圣地延安,赞颂了中国革命的先辈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大无畏精神和关怀普通士兵的崇高品德。 内容推荐 《追寻红星的足迹》是一部革命回忆录,作者(赵继明、王治川)是生于延安时期的红军后代。《追寻红星的足迹》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讴歌了中国革命和革命圣地延安,赞颂了中国革命的先辈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大无畏精神和关怀普通士兵的崇高品德,回顾了献身革命的老红军父母的不平凡人生。 目录 寻找母亲的延安(代序) 一、我的父母是红军 1.仇深苦大 2.奴隶翻身 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神勇枪手 2.卓绝长征 3.惨痛西路军 4.喋血鏖战 5.绝路逢生 6.英姿双枪 7.出生人死 三、周恩来为我父亲改名 1.周恩来劳山遇险 2.除恶务尽 3.担任周恩来的警卫 4.伟人关怀 5.谢老会见 6.董老垂青 四、八路军印刷厂史实 1.进驻延安 2.创办八路军印刷所 3.全力以赴 4.护理周恩来 5.移师阎家湾 6.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7.八路军印刷厂 8.另一条战线 9.艰苦奋斗 10.壮志凌云 五、谢觉哉为我父母证婚 六、中央印刷厂纪实 1.清凉山上 2.“抵得上一个师” 3.“抗战文化的心房” 4.“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5.多云转晴 6.凝望宝塔山 7.红色童年 七、一个红小鬼眼中的延安 1.马背上的摇篮 2.歌声里的延安 3.欢腾的陕北 八、延安精神代代传 1.还是当年那股劲 2.老百姓是亲人 3.辛勤培养下一代 4.榜样的力量 参考书目 跋:为了继承的回忆 试读章节 四川历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但在反动政府统治的压榨下,天府之民却穷困潦倒,苦不堪言: 一是繁重的苛捐杂税,在田颂尧统治下的川北,仅田赋税这一项就已向百姓加收到三十年以后: 二是种鸦片,长期以来社会上已形成一个“三人行,必有瘾君子’’的悲惨状况: 三是四川的五个军阀“一田二猴三头牛”(指的是田颂尧、邓锡侯、刘湘、刘文辉、刘存厚),连年混战,争权夺利、抽粮派款、抓丁拉夫、敲诈勒索,兵如土匪一般: 四是各个地盘的土匪,啸聚山林、打家劫舍,让一个富饶的四川变成一个民不聊生的人间地狱。 我的父母亲,都是1933年在四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老红军战士,他们南征北战、历尽坎坷,兢兢业业为党工作,默默无闻而无怨无悔,把青春献给了党,把一生献给了革命。而我则是1944年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精神陪伴着我从昨天走到了今天。 1.仇深苦大 父亲赵开宣(后由周恩来改名为赵凯轩),1916年10月20日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现为阆中市)一个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雇农家中。全家人累死累活为财主种地,出尽了牛马力,流干了血汗泪,仍然难以糊口,终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年幼的赵开宣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挣扎着从童年长成少年,从少年长成青年。 赵开宣出生后不久,他的父母就因病相继去世了。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善良的叔父带着他,继续在地主家当雇农;他们在地主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饥寒交迫,勉强度日。 赵开宣十岁左右时,叔父又积劳成疾,受尽疾病折磨,无钱医治,悲惨地死去,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他仍然在地主家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奴隶般的生活,每天被吆喝来吆喝去地做这做那,忙完地里的活回来,又要忙家务活,挨打受骂、挨饿受冻已成家常便饭;寒冬腊月的夜晚,为了不至于冻死,小开宣就睡在牲口棚内与牛相依取暖。一年到头,他没有吃过一餐饱饭,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长大以后,连父母亲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劳累过度,赵开宣虽然长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还算一个清瘦的俊小伙,但整个人的皮肤黝黑、骨瘦如柴,个子也长不高,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小好几岁的样子。地主家还给他取个绰号叫“千年矮”,这样叫他,仿佛他从来就没有名字。 赵开宣就在这暗无天日的苦难岁月中煎熬着。 但这牛马不如的生活和没日没夜的折磨,反而练就了赵开宣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也练就了他机敏、聪明的头脑。凭着机灵气,他躲过了地主老财很多次无缘无故的打骂和摧残。 终于有了光明的一天。 1933年2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阆中一带转战数载,相继在阆中等县建立苏维埃政府,后来在阆中县城设立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由川东游击军改编的第三十三军军部。 赵开官就在这时毅然参军。 红四方面军为了粉碎川军的三路围攻,先后进行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取得重大胜利,使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红军部队的四个师也扩编为四个军。 赵开宣在部队里,先是担任第十二师副师长何畏的警卫员:后来何畏任第九军军长时,赵开宣继续当警卫员。当何畏因伤调到红军学校后,赵开宣被派到师直辖营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经过数十次战斗,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到1936年。 1936年10月,赵开宣随西路军西渡黄河,与十倍于己的凶残敌人相遇,战斗不止;赵开宣先后参加了锁罕堡战斗、干柴洼阻击战、古浪城保卫战、倪家营子守卫战、三道柳沟苦战、决战梨园口等战役。经过极其惨烈的喋血激战,西路军于1937年13月全军覆灭,赵开宣也在战斗中不幸被俘;敌人将他们押送到成都郊区修飞机场。赵开宣与两个战友逃跑,不幸又被川军“清剿”队抓住。后来,他在送往成都监狱的路上,被成都市民主绅士石蓉九先生救下。不久,赵开宣又同几个战友历经苦难,一路乞讨才找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得以重新返回部队;后随北上红军来到延安。 在延安,赵开宣当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的警卫员,周副主席为他改名叫赵凯轩;他当过中央党校副校长谢觉哉同志的警卫员,同时承担八路军一些机密文件的油印任务,后来又承担了石印和机印密件以及军用地图的印刷工作。上级还安排他到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 1938年12月,八路军印刷所正式成立后,赵凯轩就调到印刷所协助所长毛远耀工作,主要负责八路军密件印刷。 1939年上半年,中央军委三局通讯班的吕桂兰、中央印刷厂的白尚德等九人,还有中央党校的员工、前线回来的人员以及招聘的技工等,陆续充实了八路军印刷所。 1940年10月,赵凯轩又增加了铅印毛泽东题词的《通讯战士》的任务。P3-5 序言 近来,我常常会无端地想起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眼前时不时会浮现他们的容颜,耳边还会隐约响起他们乡音浓重的四川方言,让我总觉得他们并未远逝,好像还在我们身边,像往日那样,为我们默默地做着什么,深情地叙说着什么…… 作为红军的后代,我总想将父母不平凡的红色人生付诸文字,让他们不朽的生命在文字世界里栩栩如生。我想,这应该是我人生的重要使命之一。 我将自己的想法与著名诗人王治川交流,得到了他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于是,一生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我鼓足勇气,拿起沉重的笔,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磕磕绊绊地写出了八万字的初稿。 王治川是我的外甥,著有五六部文学作品,身为作家的他,对我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文字修改与再创作,并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成为本书的第二作者。 本书中关于八路军印刷厂的内容,据我考证,从未见诸中国革命历史文献之中:其资料来源,大多来自我父母在延安时期的老战友、抗日干部白尚德(1921--1999)的革命回忆录《小传(一)》。 《小传(一)》系白尚德的手稿,采取五字韵体诗的形式写成;纸张是各式各样的,大小不一。我经过认真比对和仔细归纳,重新进行文字叙述,才使这段沉没于史海的革命轶史逐渐浮出水面。 然而,要将中国革命的一件散佚史实公之于众,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忐忑不安。为此,我与王治川深入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了使八路军印刷厂的散佚资料能更翔实,我们应该实地考察革命遗迹,再配以革命遗址照片或当地人证资料,如此史实将更加真实,作品将更加感人而不留遗珠之憾。 我和王治川都是说干就干的行动者,那就整装出发。 ——奔向延安。 2012年6月1日晚,胸怀赤子之心的我们登上了南昌一西安的列车。第二天下午抵达西安后,一问火车站,转乘火车到延安还要等很长时间;那么就采用第二方案——乘长途公共汽车。我们来不及一睹古城风貌,就马不停蹄地直奔汽车站,直奔我梦萦魂牵的革命圣地——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贺敬之《回延安》 我近乎贪婪地瞩望着窗外的黄土高原,呼吸着中华母亲的大地气息。想着六十多年的盼望和思念即将成为现实,我浑身热血奔腾不已!王治川是第二次来延安,他一路不停地给我讲着延安游记;我好像听见了,又好似什么也没听见。我只想着: 八路军印刷厂所在地阎家湾村那里现在怎么样了?那些窑洞、老人都还在吗?这次去能不能找到?中央印刷厂在清凉山什么地方?当年是如何防御日寇飞机轰炸的?现在会是个什么模样?…… 我要在车子到达延安后,第一个跳下车,然后跪下来亲吻大地,再仰天长啸——延安啊,你的儿子回来了…… 6月2日晚上21时,车抵延安。拥挤的人流冲散了我想亲吻大地和高歌《延安颂》的愿望,却让我一下子沉浸在投身于母亲怀抱的幸福之中,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贺敬之《回延安》 走在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上,透过盈眶的泪水,我的双眼凝望着笔直的康庄大道、南来北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恨不得将延安城的每座建筑、每盏灯光、远处的山峦、天边的星辰……尽收眼底;我的鼻腔也在用力呼吸,胸脯起伏,想尽力吸人更多母亲土地的气息;我的双耳静静地收纳着倍感亲切的陕北方言,深情地体味着远处时隐时现的陕北音乐;我甚至用身体感受着疾驰的车辆引起的大地震动,完完全全沉醉在自己母亲怀抱中的感觉…… 整个晚上,辗转难眠。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的初夏,充满西北的爽意。6月3日一大早,我们迫不及待地乘公共汽车去延安革命纪念馆,用以指导和打开这次寻亲之路的大门。 馆门尚未开,门前偌大的广场上围着百十位衣着光鲜的本地居民在敲锣打鼓、吹唢呐、打花伞,转着圈儿扭秧歌,队伍整齐而欢快;人人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煞是喜庆热闹;参观者不由得驻足围观、摄影留念,并常有受到感染的观众中途加入队伍,舞之蹈之,兴高采烈,人人乐在其中……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大门,迎面是三万八千平方米的宏伟广场,在广场中心矗立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形象的高大雕塑,广场两侧苍松翠柏林立,各种鲜花怒放。延安革命纪念馆整座建筑雄伟豪壮,令人神往;展馆两翼十八尊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态各异,象征着延安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投身革命、寻求真理,担负民族解放历史重任的优秀中华儿女及国际友人。 整个上午,我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聚精会神地参观。 从“红军长征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到“延安精神的发源地”“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定”“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等,整个展馆用大量的历史照片、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历史文物,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重现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页——延安时期的历史场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十三年的光辉华章。 在纪念馆中,我们学习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况味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收集可歌可泣的延安时期革命史实资料,或摄人相机,或摘抄手册;不时因史实与文稿内容相契合而倍感鼓舞,更因收集的宝贵资料能使作品更充实丰富而不胜欣喜。 走出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的脑海里还萦绕着“延安精神”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 下午,我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王家坪、枣园和杨家岭等革命历史旧址。 走在王家坪,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可是我总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脚步放轻些,生怕惊扰伟人们运筹帷幄的深邃思绪、打断伟人们妙语如珠的笑语趣谈;又想象着我的父亲、母亲,当年在做着什么工作…… 驻足于枣园的伟人故居前,我们想起枣园窑洞不熄的灯火,所有的革命史实仿佛都在我们面前复活了一般;我们走在革命前辈曾经前行的路径上,想象着自己的足迹是否与伟人的足迹重合而心潮起伏,心中反复地吟唱着气势磅礴的《回延安》而思绪万千。 我们用相机摄下一处处革命旧址作为永恒的纪念。 杨家岭。 这里有两座矗立在中国革命史深处的重量级建筑:一座是1941年建成的中央办公厅大楼,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一座是1942年建成的中央大礼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多亏了治川的数码相机,为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瞬间。 在毛主席故居前的一棵大树下,摆放着一块长方形巨石。那里既是当年毛泽东晨读书报的地方,也是毛泽东接受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采访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一代伟人毛泽东向世界发出了发聋振聩的英明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傍晚,我们来到延安汽车站,试着打听去八路军印刷厂旧址所在地——阎家湾村的车况。当售票员说有一班去安塞县王窑的车中途会经过阎家湾村、但要去延安汽车东站买票和乘车时,我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 难道我们千思万盼、日思夜想、地图上都很难找到道路、旅游地图上更找不到的阎家湾,明日就能看到了?这似乎太突然又太容易了点。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延安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访问阎家湾,明天一切都将揭晓,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心花怒放的特大喜讯!于是,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阎家湾村,八路军印刷厂。 6月4日,我们乘车早早来到宝塔山下的延安汽车东站候车。等了几十分钟,是辆中巴车。从8:35到9:30,走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才抵达阎家湾村。 白尚德同志在《小传(一)》中,对当年他们一行九人从中央印刷厂调往八路军印刷厂、步行去阎家湾村是这样描绘的: 过了一道河。又到一个村, 爬过一座山,又过一条川; 日头落西山,到了阎家湾。 我们坐在汽车上,经过了“军委二局碟子沟旧址”、何家坪、红庄水库、碟子沟、沿河湾等,怎么也不像《小传(一)》中描写的那么一点路程。想来应该是前辈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吧! 正在忐忑汽车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时,司机将车子停了下来:“阎家湾到了!” 我们看着路两旁零落的房屋,迟疑地下了车。看见一个路牌,写着前方是到“王窑”;再问路边房前的一位老乡: “请问,这里是阎家湾村吗?” 他回答很干脆:“是的!” “在延安革命时期这里有个八路军印刷厂,你知道吗?” 老乡遥指村后不远处:“有,在村后的窑洞洞哩!” 此时举目望去,在绿荫掩映之中,阎家湾村十几间窑房非常整齐地依山排列,山虽不高,但林密而显其深,那么郁郁葱葱。而路的另一边,有几间房建在大树之下,房后地势偏低处整齐地栽植着一排排约两米高的树木;再下个堤坡,就该是延安的母亲河——延河了。如果穿越到六十年前,这里应该是《小传(一)》中描绘的果林繁茂的景象。 走进阎家湾村,我努力抑制住狂跳的心,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说道: 爸爸妈妈,我是你们的儿子,我来看你们来了!…… 我们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沿着山路往村里走;一路观察、一路寻找着前辈们原来留下的印迹。治川拿着相机不时拍照。 走了不远,就看到右边有一排崭新的五孔窑洞,洞前的门窗都很整齐美观,门帘布也很白净,一看就是近年内重新整修过的。 这时一位大嫂出门扫地,我们立刻迎上去询问八路军印刷厂旧址在何处?大嫂说: “往里面走,再上去一点路就到了!” 当得知我们来自江西,是来了解八路军印刷厂的历史时,大嫂热情地告诉我们,村里还有一两个老人知道这段历史。我们表示谢意后,往村子后面走去。 山路渐呈坡状,刚过一个拱桥(水渠),看见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带着孙子走下坡来。治川上前问路,老人闻听是来了解八路军印刷厂情况的,顿时来了精神,主动带路,将我们带到八路军印刷厂的窑洞旧址前。 窑洞前的空地堆满了乱石,野草已长得齐人高;三孔老窑已倒塌一孔,旁边两孔则门锁窗破,里面堆了些杂物,听任岁月的风雨剥蚀而默默无言——这里曾是八路军印刷厂的革命先辈们工作、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啊! 我只觉得眼眶一热,不觉闭上眼帘,眼前顿时浮现出父亲、母亲和他们的战友们风华正茂的青春身影!岁月呵,你带不走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因为,我来了,我们来了! 我们在八路军印刷厂旧址摄影留念后,老人还热情地带着我们指认了几处八路军印刷厂盖的平房、挖的窑洞和建筑的大礼堂。尽管平房早已破旧颓败、窑洞早已杂草丛生、大礼堂只剩下一堵断壁残垣……但是可以想象,当年的革命先辈为了实现宏大的理想,投注了怎样巨大而忘我的革命热情和冲天干劲呵!可是今天…… 我们欣喜地得知,老人叫阎兴旺,他的父亲就是当年支援八路军印刷厂的阎家湾村村长阎生金,于是,我们决定上老人的家中坐坐。无巧不成书的是,阎兴旺的家,就是我们问路的大嫂安忠梅的家,安忠梅是阎兴旺的大儿媳妇! 当年,在村长阎生金的号召下,阎家湾村村民周宝强等二三十人积极支援八路军印刷厂的革命工作,主动腾出自己的窑洞,采用帮工的形式开荒种地、烧炭、打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民联防,支援前线,为抗日和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很大贡献。 如今,我们坐在高旷敞亮的窑洞里,翻阅着阎兴旺的全家福照片,喝着香甜的小米粥,感受着他们对前辈支援革命的自豪和对新生活幸福的知足,心里涌出的是四个字:其乐融融。 清凉山,中央印刷厂。 回到延安后,我们上清凉山参观。 当年的清凉山简直就是一座革命的山,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等新闻单位都设在这里:沿着山路向上走,石一坊、万佛洞、药王庙以及山上诸多的山洞、窑洞中,都设有中央印刷厂及其印刷、排字、校对等车间遗址。当年的清凉山,俨然是一块立体的、坚不可摧的党中央的“喉古”阵地啊! 我们沿着山路一直向上,直至琉璃塔;在山顶上漫步,可以看到一些沿山修建的窑洞,有党中央“喉舌”的创始者博古、廖承志、钱凌瑞、范长汀等同志的旧居;不远处,还有知名人士如余光生、杨松、丁玲、艾思奇等同志的旧居。山顶上果树成行,鲜花怒放,风景这边独好。 站在清凉山顶,极目远眺,更加感受到清凉山的雄伟壮丽!它隔着延河,与宝塔山、凤凰山三足鼎立,山势峻峭,高耸入云,延安全城尽收眼底。驻足于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中坚力量的黄土地高处,眺望着延安的每一孔窑洞、每一处山坡、每一条道路……我们的心中总会涌动着滚烫的柔情。 俯瞰着延安古城,尽管没有南方的一片片参天大树、碧绿的草地和丰饶的田园以及诸多的湖泊河流,但城区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齐有序的宽阔大街、延河之上新架的两座新桥、四通八达的铁路及高速公路,以及街市上悠然行走的人们……无处不在告诉我们的时代: ——发展的延安在前进! 而我们也可以在心中告慰九天有灵的父亲、母亲和革命前辈: 如今的延安,正在大步迈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回到住地,晚餐吃的是南泥湾香菇面,爽! 餐后散步,听见延安火车站前的广场上传来一阵阵激昂响亮、振奋人心的锣鼓声和欢快的唢呐声;走近一看,是数百人组成的秧歌队,正兴高采烈地扭着大秧歌呢! 与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前和延河桥畔广场昀秧歌队不同的是:延安火车站秧歌队的舞姿花样更多,秧歌队的队形更多变,因而更吸引人围观。 秧歌队系两个纵队,领队的是撑着花伞的二十多位女队员,年龄不等,以四五十岁左右的居多;后面是持彩扇的、绸带的,边走边舞,花枝招展,煞是好看。舞姿随着唢呐舞曲的变化而翻新,或转大圈,或走八字,或交错穿行,或转圈再换位,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一旁使劲擂着大鼓、敲着铜锣、吹着唢呐的壮汉们一个个精神焕发,用全力挥动着棍锤,累了就换上替手,不让震耳的锣鼓声降下来,乐此不疲。 在秧歌队中,有的队员配合着鼓点夸张而娴熟地炫技,引来观众阵阵叫好和哄笑;围观的市民或游客有听着鼓点不免技痒的,就势加入队伍,舞之蹈之,融合在秧歌之中,使秧歌队伍不断扩大着…… 不知何时,我情不自禁地舞动着双手、扭动着腰,迈着舞步,加入了秧歌队伍。只觉得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浑身的细胞都奔跑、跳跃起来,浑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浑身的肌肉都扭动起来,跟着前面的舞者转圈、交叉、扭腰、舞手、甩腿、回头,不亦乐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我…… 这样赏心悦目的秧歌舞会,是延安市民自发形成的健身休闲文体活动:既有地方色彩,又极具观赏性,而且极其生动地为今天延安人民的生活写下两个字的注释:——幸福。直到今天,我还会深情地回味起延安秧歌那生动而热闹的场景,那兴致勃勃扭着秧歌的人们喜气洋洋的笑容和发自内心欢快的舞步,总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翻看着治川拍摄的一张张彩色照片,我的心绪、我的情感、我的一切都定格在了这里: ——延安啊我的母亲,我终于回到了您的怀抱! 赵继明 2012年国庆节 后记 长期以来,我的心里都为自己的父母是红军战士、自己是老红军的儿子而自豪。 在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要为我的红军父母写下火热的文字,以纪念他们辉煌的革命生涯,继承他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可是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岁月的流逝,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我心底。 2010年10月,我获悉外甥、作家王治川即将编辑出版他的第五部个人文学著作《川透岁月》,这消息不禁让我胸中涌动了数十年的文学地火奔突而出: 我真应该为我的红军父母亲写点什么才是,毕竟我是红军的后代呵! 儿时生在延安、长在延安的特殊经历,顿时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父母亲慈祥而亲切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给我讲述的革命故事: 在延安保育院的童年回忆以及兄弟妹们讲述的记忆片段: 父母亲的红军战友们提供的材料以及我搜集的革命历史资料…… 我怀着激动而又未免忐忑的心情,与治川谈起此事,立刻得到了他的热情鼓励和充分肯定;他不但对我的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和调整作品大纲,并对一些历史细节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更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为此,我怀着一腔激情敲打着电脑,写下了十几万言回忆的文字。 经过两年多的辛勤笔耕,我对初稿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终于写成了朴拙的文字——《追寻红星的足迹》,完成了我的夙愿。 在2012年来临的时候,我邀请治川参与共同创作,并全权委托治川对《追寻红星的足迹》把关、修改。王治川是一位作风严谨的作家,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但对作品逐字逐句进行认真而细致的文字润色和再创作,而且对作品从题目到结构都进行了多次负责任的修改和编辑,并与我共赴延安实地采风、拍摄实景、丰富史料,使作品的文学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得以加强,使作品《追寻红星的足迹》如芙蓉出水,以崭新的面目问世。 作品创作过程中,还得到了抗日干部白尚德的爱人金玉莲(朝鲜族)及其女儿白朝燕的大力支持;这部作品中有关八路军印刷厂资料的完善,与她们提供的《白尚德小传(一)》和十分珍贵的四帧八路军印刷厂的历史照片是分不开的,在此本人表示感谢。 老红军况步才的爱人、老红军杜文凯及其二儿子况斌以及我的妹妹赵新明、弟弟赵纯明、赵勇等,他们都为作品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在此一并感谢。 在此,我尤其要郑重感谢的是我爱人胡加珍,没有她对我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没有她对我创作的全力支持和鼓励,这部作品的顺利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 由于已经完成《追寻红星的足迹》的创作,我感觉精神格外爽朗——因为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