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儿童小说之一,点燃每一个男孩心中英雄之梦的“历险名篇”。作品已成为世界少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使其“顽童”的文学形象一百多年来享誉世界。
《汤姆·索亚历险记(青少年版)》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它处处透露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光辉,标志着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成功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简洁明快,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简洁。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的自然结合也是这部小说的动人之处,幽默的元素也时常显现在其中。
马克·吐温著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青少年版)》以其浓厚而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的敏锐观察,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主人公汤姆·索亚是个聪明机智又调皮捣蛋的孩子。他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叛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他的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汤姆!”
没有人答应。
“汤姆!”
还是没有人答应。
“这孩子到底去哪里了?汤姆,快点出来,我在找你!”
还是没有人答应。
老太太拉低眼镜,从镜框上面朝屋里扫了一遍,然后往上推了推眼镜,从镜框下面又四处看了看。她很少或者说从来也不透过镜片来找像小孩子这样小的东西。这副眼镜相当考究,令人骄傲,她戴这副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显得有“派头”。即使她戴上两片火炉盖,也照样能把东西看得一清二楚。
她愣了一会儿,然后又说起话来,虽然语气不是很严厉,但嗓门高得让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好,我发誓如果我抓住你,我就……”
她话没说完,就弯腰拿扫把在床下猛捣,每捣一下,她就需要停下来歇一口气。结果,捣出来的是一只猫。
“我真没有见过让人这么操心的孩子!”
她向敞开的房门走去,并站在那儿,向满园子的西红柿藤和曼陀罗花丛望去,还是没有看到汤姆的身影,她又高声喊道:“汤姆,你——你!”
这时,突然从她身后传来轻微的响声,她猛一转身,一把抓住了小男孩短外套的衣角,这下他可跑不掉了。
“好啊!我怎么就没想到你躲到那个储藏室里了呢,你躲在里面干什么?”
“没干啥!”
“没干啥?看你那双手,再看看你那张嘴,你还敢说没干啥?”
“我不知道,姨妈。”
“哼,我知道那是什么,那是果酱,我跟你说过有四十遍了,不要动我的果酱,否则我就扒你的皮,把鞭子递给我!”
鞭子扬到了空中,看来要大难临头了。
“哎呀!姨妈,小心你身后!”
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转过身去。汤姆拔腿就逃,一眨眼就爬过高高的栅栏,消失得无影无踪。
波莉姨妈吃惊地站在那儿,随后才轻声地笑起来。
“这个熊孩子,我又上他的当了,他的把戏总能把我给骗了。看来我老了,容易犯糊涂。还是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会新把戏①。他的花招从来不重复,不知道他脑子里怎么能冒出这么多新的花招来。他还很懂得把握分寸,知道怎么玩,我不会生气;知道怎么逗我,我会消气。说实话,这都怪我没严加管教,是我的失职。《圣经》有一句话说得对,舍下了棍子,惯坏了孩子。我真是作孽啊,搞得我们两个都受罪,他现在就是一个小流氓。他是我死去的姐姐的孩子,我真不忍心打他;可是每次放过他,我良心又不安。无论如何,如果他下午逃课,我就要好好教训他了——让他明天干活去。如果让他星期六干活,其他孩子都休息,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惩罚,因为他恨透了干活。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尽责,让他干点儿活,否则这孩子就给惯坏了。”
如姨妈所料,汤姆逃学了,而且玩得很痛快。他回家时正好遇到黑人小孩吉姆在干活,于是帮他在晚饭前把第二天要用的木头锯好,把引火用的柴劈好——或者说他至少及时赶到那儿,把他一天的经历讲给吉姆听。吉姆一边听,一边把四分之三的活干了。而剩下的四分之一的活,汤姆的弟弟希德(同母异父的弟弟)已干完了他那份活(捡碎木块),因为他是个守规矩的孩子,从不会惹是生非。
吃晚饭的时候,汤姆偷偷找糖果吃。这时候波莉姨妈开始问他,想用她的“小伎俩”来套他说出实话来。她像很多没有心机的人一样,喜欢卖弄的虚荣心使她认为自己有耍阴谋诡计的天赋。
她问:“汤姆,学校里挺热的,对吧?”
“是的,姨妈。”
“热得厉害,是不是?”
“是的,姨妈。”
“那你想不想去游泳,汤姆。”
汤姆突然感到有点慌张,一丝不安和疑惑划过心头。他偷偷察看波莉姨妈的脸色,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于是他说:“没有啊,姨妈——没怎么想去。”
老太太摸了摸汤姆的衬衣,说:“不过,你现在不太热了,是吧!”她发现衬衣是干的,因为内心的真正用意没有暴露,所以她正得意。不过,汤姆已经摸清方向,于是他来了个先发制人。
“我们用自来水往头上冲凉——你看,我的头发还是湿的呢!”
波莉姨妈一听,很懊恼,她居然没注意到这个明摆着的事实,以致错过了一次机会。可接着她灵机一动说:“汤姆,你往头上浇水的时候,没有必要拆掉我给你衬衫上缝的领子吧?把上衣的纽扣解开!”
汤姆脸上的不安立即消失了。他解开上衣,衬衣的领子还是缝得好好的。
“真奇怪。算了吧!你一定是旷课去游泳了!你就像俗话里说的烧焦毛的猫一样——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坏。就这一次,下不为例。”
她一面为自己的计谋落空而难过,一面又为汤姆这一次竟能如此温顺听话而高兴。
没想到希德说:“我记得你好像给他缝领子用的是白线,可现在却是黑线。”
“对啊,我是用白线缝的,汤姆!”
希德话还没说完,汤姆就跑开了,跑到门口的时候说:“希德,为了今天这事,我非揍你一顿不可。” 跑到一个他认为安全的地方,汤姆仔细检查了别在上衣翻领上的两根大针,针上还穿着线,一根绕着白线,另一根绕着黑线。他说:“如果不是被希德看见,她是永远发现不了的。真讨厌!她有时用白线缝,有时又用黑线,我真希望她总是用一种线缝,我就不会弄错了。不过,我发誓一定要好好教训希德一顿。”
汤姆不是村里的模范男孩,但他看透了模范男孩,并且很讨厌这种人。
P2-5
本书小说里的冒险故事的确曾经发生过。其中,有一两件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其他都是我少年时的同学们的故事。汤姆和哈克贝利·费恩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生活,不同之处在于汤姆是我认识的三个孩子的化身,是多个人物的混合体。书中述及的一些迷信、稀奇古怪的事情,三四十年前在西部的孩子们和奴隶们当中相当流行。
我写这本小说的目的主要为了给孩子带来快乐,但我也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就将它束之高阁。
此外,我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试图让那些成年人从书中想起曾经的他们,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是为序。
马克·吐温
1876年于哈特福德
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