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曹操虚伪一生,至死依然;有人说英雄老矣,儿女隋长;也有人说这是曹操奸雄本色的一贯表现,临终前故意发布个假遗令来掩盖真实陵墓的位置。
但是,如果认真读一下这篇遗令,以及他之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就不难发现这些或许都是他的心里话,是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苏东坡向来视曹操为奸雄,但是就连他也说曹操“一生奸伪,死见真情”。
曹操只不过在临终前像平常人一样说了几句心里话,竟然受到世人怀疑,这是曹操的悲哀,也是后人的悲哀。
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都不能一言以概之,这也许就是曹操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吧。当我透过史料的记述一步步接近他时,越来越发现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敢于流露真情的人,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让我们通过南门太守的《曹操(上下)》走近他,认识他,理解他,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南门太守的《曹操(上下)》分上下两册,整合《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和汉魏各种文集、诗集等大量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全方位展现曹操的人生经历,《曹操(上下)》旨在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真男儿的悲凉、真英雄的无奈,从不同角度认识“真正的曹操”。
一、太平率道要造反
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让不懂事的皇帝、穷凶极恶的宦官以及好斗的朝臣们折腾成了这样,国败民穷、社会凋零、政治黑暗,老百姓愿意吗?
答案是:老百姓不愿意,他们正准备造反!
其实早在安帝时,在现如今的四川一带,当时的益州、永昌、越巂等郡便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和农民起义,被称为“西南夷骚乱”,持续了五十余年。帝国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受到严重挑战,到灵帝时隋况似乎更严重,天子跟前的一些家伙甚至提出一个馊主意:把益州从帝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
此议虽然没被通过,但面对此起彼伏的民变,帝国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安帝统治十九年,爆发农民起义四次;顺帝统治十九年,爆发农民起义十三次;冲帝、质帝两位皇帝虽然还是小朋友,但农民起义丝毫没有忽视他们,也爆发了四次,桓帝在位二十一年,爆发农民起义十四次。
从安帝到桓帝,不过六十来年光景,记载在册的农民起义就多达三十五次。
这些农民起义来势都很猛,开始时都轰轰烈烈,一旦遭到镇压,就很快沉寂。其原因很多,有两条至关重要:缺少明确的思想纲领,没有特别牛的领导。
这种情况到灵帝时终于发生了变化。起义等来了一位猛人,他成了东汉帝国的掘墓人。这人是一个流民,纯粹的无产者,名字叫张角。他之所以能成为猛人,没有像其他数十个农民起义领袖那样,被杀后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是因为他有文化。
有文化的人在那个时代是绝对的少数,张角有文化,所以可怕。张角喜欢看书,他最喜欢看的是一本叫《太平清领书》的书。
传说《太平青领书》的作者是著名方士于吉(也叫干吉、干室)。所谓方士,就是有方术的道士。所谓方术,是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东汉以后,“方士”这个词不太常用了,代替它的是“道士”。
于道士写的这本《太平青领书》,据说篇幅很浩大,分为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里面内容庞杂,以老庄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阴阳五行、神仙家的方术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极为神秘复杂的神学体系。这部书里既有老子的宇宙观,《周易》的元气论,也谈长生不老的修道思想。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本书真正想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在本书中,于吉陈述了一套完整的政治设想,即太平盛世的建设纲领。他不仅描绘了太平盛世的模样,也阐述了要达到太平盛世,必须做到君明、臣良、民顺。
所以,这部书不是教人如何造反的,而更像是向君王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于吉的学生宫崇把这部书直接献给了顺帝刘保,刘保让大臣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这是“妖妄之经”,于是把它封存在国家图书馆(东观)里。
桓帝刘志一直没有儿子,听人说有个叫襄楷的方士很有法术,就下旨召他进宫,帮助他生个儿子。襄楷不是专科大夫,治疗不孕不育不是他的长项,他能做的就是给皇帝弄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这是他的特长。
桓帝吃了襄楷献上的药,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他甚为欢喜,给襄楷安排了工作。桓帝对他很是信任,处理国家大事遇到疑难问题时也经常向他请教。这个襄楷,是于吉的另一个学生,为了完成于老师的心愿,他旧事重提,再次将《太平清领书》呈报给桓帝。
可是,桓帝的兴趣只在能不能生出儿子,以及那些灵异事件如何解释,对于襄楷的治国理念没有太大兴趣。
后来襄楷与党人搅到了一块,在党锢事件中因为替党人求情而被治罪。襄楷出狱后,依然痴心不改,但这次他对皇帝失去了信心,开始把活动的重点转向民间,最后成为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颠覆活动的专家,后面还会再讲到他。
……
P44-45
在我看来,曹操集众多毁誉于一身,不仅说明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更说明他是一个极具个性和魅力的人。
曹操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成了某种集体意识的象征。大家都在谈论曹操,评说曹操,往往又脱离事实真相来评论他。在扑朔迷离、互相矛盾的论据下,得出许多相差甚远的结论。
说曹操好的人未必了解他哪些地方好,说曹操坏的人未必知道他是如何坏。
还原历史的真相才能呈现出一个生动的曹操。在此过程中,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固然吸引人,但终究是过眼云烟,只有围绕曹操的一些细节和鲜活片段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在一次重大战役取得胜利后,曹操兴奋异常,他在马上又吹又唱,一会儿拍马鞍,一会儿摸马头,唱歌的同时手还在舞动着,完全不顾及形象。
还有一次,在杀气逼人的两军阵前,曹操若无其事地跟对方统帅拉起了家常,不时拊掌谈笑。敌军阵营的士兵都久闻曹操大名,挤着上前想看看他长什么样子,曹操于是催马又往前走了走,好让大家看得更仔细一些。他笑着说:“大家看清楚了吧?我可没有长四只眼睛两张嘴呀!”
这些片段折射出来的洒脱、随意的曹操,或许才是真实的曹操。在临终前,曹操曾发布遗令,在这份万众瞩目的重要文书里,曹操却先从“半夜里觉得不太舒服,早晨喝粥的时候开始出汗,喝了碗当归汤”说起。对于重要的后事安排,他说得很简单,只说将自己安葬在哪里,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在他死后不要擅离岗位,寥寥几句话。他用更多笔墨交代的是其他事:
我跟前的婢妾和歌伎们平时都很勤苦,我死后就让她们住在铜雀台上吧。在正堂里放一张六尺的床,挂上帷帐,早晚用食物供奉,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到晚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经常上铜雀台,遥望我在西岗的墓地。我留下来的香料,可分给各位夫人。其他没有亨可做的人,可以学做鞋子卖钱。
这就是“分香卖履”的典故。有人说曹操虚伪一生,至死依然;有人说英雄老矣,儿女隋长;也有人说这是曹操奸雄本色的一贯表现,临终前故意发布个假遗令来掩盖真实陵墓的位置。
但是,如果认真读一下这篇遗令,以及他之前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就不难发现这些或许都是他的心里话,是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苏东坡向来视曹操为奸雄,但是就连他也说曹操“一生奸伪,死见真情”。
曹操只不过在临终前像平常人一样说了几句心里话,竟然受到世人怀疑,这是曹操的悲哀,也是后人的悲哀。
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谁都不能一言以概之,这也许就是曹操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吧。当我透过史料的记述一步步接近他时,越来越发现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敢于流露真情的人,也是一个可爱的人。
让我们走近他,认识他,理解他,还原一个真实的他。
南门太守
二oo九年九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