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人生的大乘百法,探明宇宙的佛法明门,诠释名相的经要典论。大乘百法的现代解释,唯识百字的智慧解析。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作者宗性通过深入研究唯识佛法《百法明门论》,结合实修,将佛法中诸多名相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呈现。为众生提供了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的智慧钥匙,作者与现代许多学科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提供的真知灼见,真正能起到认识人生,改变人生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宗性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唯识人生的大乘百法,探明宇宙的佛法明门,诠释名相的经要典论。大乘百法的现代解释,唯识百字的智慧解析。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作者宗性通过深入研究唯识佛法《百法明门论》,结合实修,将佛法中诸多名相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以呈现。为众生提供了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的智慧钥匙,作者与现代许多学科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提供的真知灼见,真正能起到认识人生,改变人生的作用。 内容推荐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内容介绍:佛法中的唯识一系,对人的身心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剖析精微,但唯识学名相众多,义理繁艰。令许多探求者望而却步。宗性法师有感于斯,从唯识宗门中选取《百法明门论》这篇纲要性的论著,用现代人普遍能接受的名词术语和言说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的作者是宗性。 目录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概况 一、《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写作缘起 二、《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疏情况 三、《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 四、《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译者 (一)宏伟的愿力 (二)坚定的信念 (三)无悔的人生 第二节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主要内容 一、题解 (一)大乘 (二)百法 (三)明门 (四)论 二、《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大乘百法明门论》诠释 第一节 本论总纲 第二节 身心和世界 一、宏观解秘 (一)五类法相是哪些 (二)五类法相的次第 二、解秘心理世界 (一)人类认识和精神的主体心法 1.什么是识 2.识在何处 3.关于识的命名 (1)眼识 (2)耳识 (3)鼻识 (4)舌识 (5)身识 (6)意识 (7)末那识 (8)阿赖耶识 (二)人类认识活动的展开心所有法 1.什么是心所有法 2.心所有法有多少 3.心理活动的展开历程遍行心所五种 (1)什么叫遍行 (2)遍行心所 4.特殊的心理活动别境心所五种 5.提升人生的良善品格善心所十一种047 6.认清心理的不良情绪烦恼心所 (1)最顽固危害最大的不良情绪根本烦恼 (2)最活跃最易见的不良情绪随烦恼 (3)正确面对不良情绪 7.普通的心理现象不定心所四种 三、生理结构本简单色法中五根部分 (一)什么叫色法 (二)为何叫根 1.眼根 2.耳根 3.鼻根 4.舌根 5.身根 四、纷繁世界原如此色法中剩余部分 (一)色法中剩余部分 1.色 2.声 3.香 4.味 5.触 6.法所处色 (1)极迥色 (2)极略色 (3)定果色 (4)所受引色 (5)遍计所执色 (二)感悟世界的虚幻性 五、认识活动的结论或结果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一)何谓心不相应行法 1.得 2.命根 3.众同分 4.异生性 5.无想定 6.灭尽定 7.无想报 8-10.名身 句身 文身 11-14.生 住 老 无常(死) 15.流转 16.定异 17.相应 18.势速 19.次递 20.时 21.方 22.数 23.和合性 24.不和合性 (二)不相应行法中的人生智慧 六、世界的实质无为法 1.虚空无为 2.择灭无为 3.非择灭无为 4.不动灭无为 5.想受灭无为 6.真如无为 第三节 身心和世界的终极归宿“二无我” (一)什么叫补特伽罗 (二)什么叫我 (三)什么叫法 (四)补特伽罗无我 (五)法无我 (六)既无我 谁轮回 结语 一切法都没有我 附录 大乘百法明门论 后记 试读章节 从以上统计的注疏来看,其注疏以中国历代祖师和日本国唯识研修者的注释为主,韩国方面也应该有此论的注疏,但限于条件,还无法详尽统计。就目前知道的注疏而言,其中重要的也是为历代研修者所倚重的注疏,主要是窥基、普光、义忠法师等的注释。因为他们都是玄奘大师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亲受玄奘大师传授,离玄奘大师译论的时间也比较近,容易直接记录玄奘大师在印度学习本论的思想和心得。后代虽不乏注释,但今天看来,后来的大多数注释,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奘门弟子的思路和范畴,只不过是作了些符合时代演进的再诠释工作。 笔者在诠释中,虽尽力保持准确性,但传统语言的信息含载量是非常丰富的,难以全面具体介绍。为了让学修本论者对传统的注疏有所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诠释的脚注中,将窥基、普光、义忠三位大师的注释插入,为学修者提供参考。 三、《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作者 本论的作者为世亲菩萨。关于世亲菩萨,据现代学者考证,在古印度有过三位世亲,一位是禅宗印土第二十一祖(见《付法藏因缘传》卷六、《景德传灯录》卷二);一位是新世亲,为说一切有部论师即《俱舍论》的作者,出生地不详;一位是古世亲,系无著菩萨之弟,瑜伽行派之论师(据真谛所译之《婆薮粲豆法师传》)。瑜伽行派之论师——古世亲,即本论作者。至于以上考证出的结论是否接近历史真相,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世亲,又作天亲,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在今巴基斯坦白夏瓦境内)人,乃国师婆罗门儒尸迦第二子,兄名无著,弟名师子觉,兄弟三人均为弘扬瑜伽行派思想的重要论师。关于世亲菩萨的生活年代,圣严法师(1930-2009)在其所著《印度佛教史》中推定为公元320-400年顷,吕潋先生(1896-1989)在其所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推定为公元420-5004倾,近有传印法师依据相关史料在其所著《印度学讲义》中推定为公元370一450年倾,其主要依据为世亲曾为正勒自在王的王妃和太子授戒,太子即新日王,在位年代为公元413—454年。从现实情形来看,传印法师的推定似乎比较合理一些。 世亲菩萨先与其兄无著菩萨于萨婆多部(有部)出家,无著菩萨直人大乘,世亲菩萨却转入经量部学习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于迦湿弥罗国(约今喀什米尔地区)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对《大毗婆沙论》有较深研究,曾讲授此论,并著有《俱舍论》。世亲菩萨早期以有部及经部思想为出发点,排斥大乘佛教,认为大乘非佛说。后在其兄无著菩萨的引导下0,转而信奉大乘佛教,并毕生弘扬大乘佛教,其论著与注释之典甚多,特别是对瑜伽行派的弘扬起到开创性的作用,奠定了瑜伽行派在印度盛弘的基础。世亲菩萨一生著述甚多,其中重要著述有《俱舍论》《摄论释》《十地经论》《金刚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等四十余种。 本论的译者是我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伟大的旅行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600一664)。大师生平事迹主要载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著)和《大唐西域记》。大师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其西行求法的伟大壮举和译经弘法的动人事迹,大多已为世人熟知。再者,大师在其行化六十余年中,大智大行非简单笔墨所能介绍。兹就大师一生的主要精神作概括介绍,以激励后进以大师为榜样,为法为教不遗余力。 (一)宏伟的愿力 大师自幼随其兄长捷法师学习经典。大业八年(612),洛阳地区度僧,由大理卿郑善果主持其事。大师年幼,但气质不凡,特别是郑善果问他为何小小年纪要出家时,大师以“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伟愿力对答,令主考官郑善果折服。大师乃破格以沙弥身份入僧籍。从大师简约而铿锵有力的八字答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宏伟的愿力和不凡的善根。 (二)坚定的信念 据载,大师西行求法的途中,遇尽艰难险阻,非常人想象所能及。特别是在生命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刻,大师仍抱定“宁可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一步而生”的坚定信念,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若非大师深达佛法无我之理,是难以成就的。大师具有这种信仰大于生命的崇高信念,是所有佛弟子的楷模。P9-12 序言 《大乘百法明门论》在唯识佛法爱好者的研修过程中,是被作为一篇入门的基础性著作而受到重视的。之所以会将它作为研修唯识佛法的入门典籍,是因为在唯识佛法的研修中,大多数人都觉得它是一门名相众多、义理烦琐、深奥难解、不易掌握的教义体系,而《大乘百法明门论》为研修者介绍的一百种法相,正是唯识佛法众多名相中较为基础的入门法相,因此将它作为研修唯识佛法的入门典籍也就不难理解了。也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学习,都比较注重对一百种法相的研习,以至于有人将它作为研修唯识佛法的小词典来看待。 但笔者在对唯识佛法乃至整体佛法的研修中觉得,佛法中的众多名词法相,只是一种权巧方便的符号,而这些众多名词法相的真实意趣,是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根据这一理解,笔者在研修唯识佛法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唯识佛法中众多法相的背后,到底是要向研修者传递一种什么样的智慧。从世亲菩萨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介绍的一百种法相来分析,这一百种法相实际上是围绕凡夫众生自己的心理活动、生理结构、认识活动、外部世界等命题在展开捕述。笔者理解,研修者通过对一百种法相的学习,足以站在唯识佛法的立场,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认识活动;同时,还能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外部世界。所以,笔者觉得,《大乘百法明门论》就不仅仅是唯识佛法的入门法相,而是通过对一百种法相的领会,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生理结构和外部世界。因此,笔者将《大乘百法明门论》视为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的智慧钥匙。虽然现代许多学科都为大众提供了认识心理世界、生理结构和外部世界的方法途径,但唯识佛法对以上命题都有深刻的洞察,且与现代许多学科的视角有极大的不同,是真正能起到认识人生、改变人生、净化人生作用的智慧宝藏。 由于《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研修唯识佛法入门的重要典籍,历来对其解说的著作已达五十余种之多,但这些典籍的语言表达和结构都比较传统。如何在今天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下,去解读或理解传统的语言和思维结构,是当代研修和弘扬唯识佛法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这一思路,笔者在对《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解释和教学中,对历代有关《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疏作了统计,进行了比较,并对其中的义理进行符合现代语言和思维习惯的诠释。只希望能引起当代唯识研修者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解和认知唯识佛法的兴趣,激发唯识研修者推广和弘扬唯识佛法的热忱!但这种现代诠释的工作,仍有其局限性。首先,历代的注疏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作的当代诠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今天来看,就不一定是现代诠释了;其次,从今天的时代背景出发所作的诠释,到了不久的将来,也就不一定是现代诠释了,也有可能成为传统和历史。但不管这种现代诠释的命运如何,笔者相信,只要历代唯识佛法的传承者,都能坚持不懈地做这种努力,唯识佛法的智慧之光,一定能照耀未来无尽的时空。 后记 这部有关《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淦释文稿,是余自2008年3月以来.为广大唯识佛法爱好者讲解《大乘百法明门论》时所撰写的讲稿,前后历时约三个月。因是对大众讲授,本论力图使用通俗语言和文字,以期大众对该论旨趣能轻松领会。另外,本论对以往注疏中精要的解说,也以旁注的形式插入,以便学习者研寻。 余生性鲁钝,于现代科技工具不善利用,文稿悉以纸笔所成。端赖彻悟师、见智师费神录入:昌法师、朱亚军居士、李亚居士通阅了全部书稿,精心校对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广州师、照宇师后期编排校正也投入了不少时间。以上诸君善行,方能成就付梓功德,谨此铭谢! 若有见闻而生欢喜者.愿皆回向恩师智益上人,先师唐仲容先生、韩镜清先生,早乘愿力,再结法缘! 宗性谨识于水月静室 2009年5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