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启蒙?》;《生的执著与热情》;《精神自传的自觉》;《怎样看待“文革文学”?》;《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暴力》;《“生死场”中的话语关切》;《文化江南的历史追怀》;《现时代的“阳羡茗壶系”》;《拓展我们美的经验》;《寻求一种可靠的伦理》;《作为精神资源的阅读》;《一个人的排行榜》……《介入与超越》收录了何言宏的散文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介入与超越/中国书籍文学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何言宏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启蒙?》;《生的执著与热情》;《精神自传的自觉》;《怎样看待“文革文学”?》;《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暴力》;《“生死场”中的话语关切》;《文化江南的历史追怀》;《现时代的“阳羡茗壶系”》;《拓展我们美的经验》;《寻求一种可靠的伦理》;《作为精神资源的阅读》;《一个人的排行榜》……《介入与超越》收录了何言宏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何言宏在多家著名的报刊开设随笔专栏,是个多产的学者型随笔作家。他的文章观点和视角都堪称独特,加上细腻而优美的文笔,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哲学般的启迪。此外,他的文章视野宏阔,观点新颖别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理想文风,倡导一种新随笔的阅读风尚。 《介入与超越》收录了其的散文作品。 《介入与超越》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品。 目录 新世纪文学反思录 乏力的介入 繁盛时代的精神衰变 艰难的“当代史叙述” 文化制约着写作 异邦的荣耀与尴尬 “拿来”的必要与急切 适者生存的文学时代? 乡土中国的再度书写 多元博弈的文学评奖 复杂的代际张力 台湾诗人十二家 “包容那幽渺的与广大的……” “当日光隐人层云……” “隐匿的王后”,或“以暴制暴”的写作 “诗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方式” “在沉默的佛陀面前……” “嬉闹着荒腔走板的岁月” “用着喑哑的嗽声呼喊土地” “那些缤纷起落的卑微梦想……” “她方”造访之时…… 主持的事情 “诗人讲坛”主持人的话 “诗歌观察”主持人的话 “新世纪诗歌精神走向”讨论的主持人话 读诗 形同一场辽阔的苦役,或者…… ……但足以自成一个国度 “堪称典范的严肃” 诗歌正在悄然复兴! 怎样认识诗歌现实? 介入与超越 纯粹的抒情 彼岸札记 当代中国十大诗人(一九七九一二○○九) 一个人的排行榜 读其他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启蒙 生的执著与热情 精神自传的自觉 怎样看待“文革文学”? 知识分子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暴力 “生死场”中的话语关切 文化江南的历史追怀 现时代的“阳羡茗壶系” 拓展我们美的经验 寻求一种可靠的伦理 七○以后读札 作为精神资源的阅读 长篇小说三十年(一九七九一二○○九) 一个人的排行榜 谈话录 “回忆和话语之乡” 从最无诗意的现实中寻找诗意 重新回到文学的根本 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 试读章节 继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以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持续发生着相当剧烈的社会转型。这样的转型,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的基本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的社会阶层各就其位,处于各个不同的社会地位,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痛苦、焦虑、欢乐与希望,形成了区隔明显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趣味,边界清晰,流动困难,在近于固化的阶层内部自我认同,不断地进行着各自阶层的再生产工作。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文学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相当特殊的社会群体,就处身于这样的转型之中,对它们的考察,显然应该注意这样的事实,注意到形形色色的文学实践如何理解和处理他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那天在常熟的会上,清华已经谈到了他对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化给文学带来的影响,我和他一样对此是很焦虑的。我们都曾看到,很多作家随着自己的身份变化,在生活方式、思想感情甚至精神立场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变化是很令人吃惊的,说得严重点,是发生了背叛。年初我在和诗人王家新的一次对话中,曾经谈到过知识分子精神背叛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些背叛是和他们的身份归属与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如果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新变中,社会转型的急剧深人及其所引发的社会分层和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也在很多作家那里激发和形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品格,这就是介入意识的自觉,这一时期的不少作家也开始自觉地介入社会,承担起文学应有的使命,我们在很多作家、很多诗人的文学实践和很多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中,都能看到介入的自觉。 我们在这里,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文学如何介入现实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起俄国诗人布罗茨基在《哀泣的缪斯》一文中说过的话:“在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惟有诗歌可以应付现实,它将现实浓缩为可以触摸、心灵可以感受的某种东西”。我们且不问是惟有诗歌还是其他文体更加能够应付现实,这里我关心的,是他所提出的文学关注或者是介人现实的方法,即是“将现实浓缩为可以触摸、心灵可以感受的某种东西”。所以我也同意,文学对现实的介入绝对不能局限于对具体问题的揭示,更加不能停留于现实的表面,而是应该透过这些,按照诗人多多所说的,要“直取事物的核心”,进入本质。在今天这样的历史阶段,如果我们的文学不能具有这样的自觉,或者说,如果我们的文学不能在此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那它的合法性,它所存在的理由,真的会遭到质疑。所以对我们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觉和有效的社会介入,来重建、挽救或者是增强文学的合法性。 介入的限度与美学的困境 前面我说过,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对于社会的介入虽然具有一定的自觉,但却是非常有限和不充分的。一方面,中国作家对于社会的观察缺少应有的全面性,很多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被文学所有意无意地省略,这也许与目前仍然存在的文学的制度限禁很有关系,但是作家自身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我以为他们面对现实时的犬儒主义的逃避,就很迫切地需要正视;另一方面,很多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缺少应有的深刻,即使是那些自觉地进行社会批判的写作,所征用的精神资源与思想资源——比如左翼的资源和人道主义的资源——往往也是非常简单、匆忙和未经反省的,这都使得社会批判与社会介入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限度。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