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享天下美味可能吗
在我们生活的三维世界,关于一个平面对称的两个物体,分别称为“左手性”和“右手性”。不同手性的分子称为“L型分子”和“D型分子”,它们正是镜像对称的,称为“彼此的对映体”。它们的物理性质非常一致,但是生物体一般只接受具有单一手性的分子。比如,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的,D型氨基酸只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壁和某些抗菌素中。
一种手性物质是无毒的,而它的对映体就可能有毒;一种手性物质是甜的,而它的对映体就可能是苦的。L型生物若是生活在D型世界是要饿死的。在1960年代,一种镇静药“反应停”曾将L、D型两种物质混合,其实只有D型有效,而L型则对胎儿有致畸的作用,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医疗事故。
所以,对称的东西看上去无异,却未必能吃。同样道理,二维世界中的“食物”也是由“二维原子、分子”组成的,那么它也有“手性”。一个二维分子通过翻转后,原来的“左手分子”变成了“右手分子”,原来的“右手分子”变成了“左手分子”,它们关于一个平面对称;除非它本身就是对称的,就如三维空间的水分子那样。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法翻转4块羌饼,构成羌饼的分子变成另一种手性的分子,当然会变味,甚至有毒呢!而按照第二种方法平移、旋转4块羌饼,对小丸子就没有任何影响了。
对此,有人马上就说,若是存在四维空间,一个人带着地球上所有的食物到第四维翻转一下回到地球,没人敢吃她的东西了。那人爽啊!慢慢吃!别人再也不敢跟他争抢了,这是一个很聪明的想法。不过事实上是,食物经过“对称”后,它的所有手性分子尽管都改变了,很多情形下物理、化学属性还是比较接近,未必达到有毒的地步,说不定更好吃也有可能。
比如,柠檬和橙子里都有一种“柠檬苦素”,但橙子里的“柠檬苦素”是左手性的,而拧檬里的“柠檬苦素”则是右手性的。如果柠檬和橙子结构就这么简单,那么翻转一下后柠檬尝起来就像橘子,自然也不错。当然,柠檬和橙子还有其他的成分,没那么简单。
对称和空间维数
对称,既是数学、也是物理中非常深刻的主题。
维数,是另一个数学和物理都关心的课题,对于这个概念我们也不陌生。比如平面就是二维的,只要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表示;而我们生活的空间则是三维的,它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方向,这时两根直线不够了,需要用到空间直角坐标系。
对称与维数究竟有什么关系(前述已有所示)?这要从刚体的运动谈起。
所谓刚体,就是指在机械运动中不变形的物体,日常生活中比较坚硬的固体,都可以看成近似的刚体。所有的剐体只能做两种基本的机械运动,一种是平移。一种是旋转。人体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刚体,但可以看成一种“准刚体”,他的运动在本质上仍然是平移与旋转。
镜中人是不会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对方虽然在表面上与自己差不多,那只是因为人的外表本来就比较对称而已,但肚子里就决然不同了:我们的心脏是靠左边的,镜中人如果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心脏是长在右边的。总之,他的五脏六腑的位置与我们普通人的完全相反。
没有人能够变成镜中的自己,除非空间是四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先来看看二维平面。二维平面中,所有的东西都紧紧地“贴”在上面,它们整天做的无非是平移和旋转,不能完成翻转而变成对称的自己。即使它的边界是对称的,比如等腰三角形,但内部结构如果不对称(比如一个二维生物的“心”长在左侧),它也没法自己变成对称的自己。如果想变成完全对称的自己,只有到第三维空间去翻转一下,就像一本书的一页翻过去一样。
假定二维平面上的二维人的“心脏”都长在左侧,突然某一天,其中一个可怜的二维人被三维的我们拎了出来,在空间翻一下再放回平面。那么,对于其他二维人来说,整个过程比变魔术还要不可恩议:先是这个二维人彻底失踪,然后再次出现,“心脏”长在右侧。
有人持有异议说,如果这个二维世界不是平面而是莫比乌斯带,那么二维人只需要贴着带子移动一圈,就可以让左侧心驻变为右侧心脏了,哪里需要第三维?这是大错特错,因为莫比乌斯带显然必须存在于三维空间,在平面上是无法弄出来的。因此,对称操作必须高出一维。
同样道理,我们三维世界的人尽管不是严格的刚体,但只能做平移和旋转,不可能变成对称的自己。除非我们到第四维里去翻转一下。这也就意味着,空间的维数不断地提高,它的对称性就不断地增强。对称揭示了空间维数的本质。
原来对称和维数的关系是如此奥妙啊!
P83-85
本书是在同事十余年的静晓英的策划下写就的。晓英对我的兴趣、专长比较了解,不因我寂寂无闻而转身向他人组稿。有了这么好的出版社作为平台,欣喜万分,亦不敢怠慢。完稿之后顺便闲话几句。
科普的目的在于培养兴趣,不是为了应试。众所周知,目前的应试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育人”,是让人成长为健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个道理孔夫子不可能不懂,后世的教育家也不可能不明白,但为什么“唯分数论”在今天仍然那么有市场呢?不错,“唯分数论”是应该被彻底否定,但这不表明分数和成绩不重要。关键在于,建立在数学和科学基础上的实证主义,在很多场合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人的一些能力和素质,比如品德、社交能力、动手能力、抗压能力等,固然很重要,不过都很难量化;更何况如果让学生过早接触社会以考察其社交能力,这种做法本身也会产生问题,可能会让幼小心灵产生认知偏差。因此,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里,都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学习能力本身也应该得到肯定。由于量化指标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志,因此,分数和成绩被利益集团“绑架”了,上升为“唯分数论”,中国式奥数就是它的一个突出表现。所以,我们不能“走极端”,彻底否定分数,而是要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不要去强化它的重要性。此外,也要培养兴趣,科普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后面还会提到。
在历史上盛行过的科举,大概是应试教育的“负资产”。科举制度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也造成了一种知识分子急功近利的观念,并向全社会辐射。于是几千年来,似乎只有在中国出现了“怪象”:在文艺、科学、思想等领域取得成就的精英人士,绝大多数都不是科举的成功者。今天不也一样么?到处都是考试、竞赛,大多数学生十年寒窗不是出自兴趣,不是为提高思维和修养,而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在竞赛中胜出,其目的是进入名校,将来找到好工作,而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功利本身并不算大错,但过于急功近利,目的如此之鲜明和单一,人们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缺乏创造力,以致心胸狭隘,少有乐趣;说大了,就是会成为整个民族发展的绊脚石。
最近若干年来,教育界特别为人诟病的是奥数。由于本书以数学普及教育为主题,又由于笔者本人也算是半个“圈内人士”,所以不妨在这里说几句。
我在做学生时,对数学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兴趣,特别是自打学了平面几何之后。因此,我既参加数学比赛,也喜欢购买数学科普著作。对我来说,两者不过是一张纸的正反面而已。
渐渐地,就有不少人知道我数学学得比较好,经常就来问“数学有什么用”?我回答了也没用,所以为此而感到恼火。我十分反感把博大精深的数学与升官发财挂钩。我不在乎自己能在比赛中取得什么成绩,只是喜欢思考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体验一下解出难题的成就感。
当然,也经常失败并为此感到沮丧。特别是,有些高手老是“高高在上”,怎么也超不过,于是不免感叹自己“技不如人”。我并非妒忌任何一个人。只是觉得自己为什么还不够行。20多年来,我一直纠结这件事。
最近,顾森兄的《思考的乐趣》卖得很火。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稍微翻一下就欲罢不能。有意思的是,作者并非数学专业,而是中文系出身。显然,顾森写这本书没有什么功利因素,就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兴趣,包括普及的兴趣。顾森的数学能力很可能不及那些国家队的金牌选手,但对数学特有的感情使他的确做了那些选手没有做的事。
去年夏天在杭州遇到多年未见的陈计老师,就聊了几句。在谈到数学的时候,他说,如果发现有外星人数学做得比我们好得多,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知识吸收过来,而不是自己再浪费时间钻研。这番话给了我这样的启示:数学是人类乃至宇宙普适的语言,数学研究与其说是个人英雄主义,不如说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数学家搞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数学,其中一部分数学家还找到了数学的应用;决不是一决胜负,为了比谁更“聪明”,谁的能力更“强”。
陈老师说,大家都认为我写的《圆》很难。其实他的《代数不等式》何尝不是?我和他的数学能力固然不容置疑,但这些书的内容多数也非原创,而是集体智慧的汇聚。推而广之,数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也是需要依靠集体智慧的。我看到过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他在开头用了一两页的篇幅提到约44位菲尔兹奖与沃尔夫奖得主,这还是与他直接相关的,间接的就不计其数了。即使是佩雷尔曼这样的独行侠,其实也是在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庞加莱猜想的。只不过怀尔斯躲在顶楼、佩雷尔曼独来独往,给人的印象是与世隔绝的样子。
在历史上,数学家之间的竞赛其实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在15、16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费罗隐藏了自己发现的三次方程求根公式,至死不宣。后来,塔塔格利亚独立发现了这个求根公式,在一场数学竞赛中大获全胜,但他也打算秘而不宣。当时的风气就是学者们都喜欢对自己的成果保密,以作为“秘密武器”战胜对手,从而获得更多的弟子和金钱。后来,经不住卡丹的“引诱”,塔塔格利亚说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要卡丹务必保密。卡丹在得知费罗早就发现了这个公式,便不再信守诺言,将公式公布天下。塔塔格利亚大怒,再次要求比赛,结果落败,郁郁而终。尽管后来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被命名为“卡丹公式”,似乎有点不公,但卡丹对扭转当时的风气、对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确实超过了费罗和塔塔格利亚等人。后来,数学家们吸取教训,再也不窝藏“秘密武器”,搞类似的竞赛了。
至于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的目的,只能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好的数学苗子。尽管我们在IMO上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却常在组合题上栽跟斗。这是为什么?因为与代数、数论和几何不同,组合问题很杂,难以进行“标准化”训练。而有些外国选手就很有悟性。可惜那些对数学有感觉却不适应标准化训练的中国学生,或许是数学的好苗子,就可能被埋没了。而且,标准化的问题常常很“人为”,不够自然,缺乏欣赏的美感。
也许有人会问,照这样说,奥数对个人天赋和能力的宣扬完全是错误的吗?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所谓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只有胜利者,没有失败者(前提是必须公正)。也就是说,成功者应该喜悦,而失败者则不必沮丧。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做到。
竞技体育就做得比较好。奥运会是优秀运动员的舞台,但若是没有一大群人去欣赏他们,分享他们的成功,理解他们的失败,奥运会还有何意义?艺术也同样如此,有人说,我们可以欣赏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但不要求自己也要创作出同样的作品。
说穿了,任何人即使再优秀,也不过是人类的“代表”而已。博尔特、刘翔这些人,尽管个人努力很必要,但他们极度依赖于偶然的基因遗传或突变,以及较好的机遇,想到这些,就明白他们尽管很了不起,但也没那么伟大。
“中国达人秀”中很多有创意、有绝活的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但这也如竞技体育一样,是“大数效应”的一个体现——只要人足够多,就会出现非比寻常的玩家,这无非是个概率统计问题。
当然,有些事业的“复杂度”较高,例如我国本土至今未有人获得科学的诺贝尔奖,这不能用简单的“大数效应”进行解释;但不意味着“大数效应”在科学发展中就不起作用,科学巨人如牛顿、爱因斯坦。数学天才如欧拉、高斯,个人素质即使再高,贡献即使再大,也不过是大量人群中的少数杰出代表,只要有条件就能冒出来,为科学发展添砖加瓦。而科学或数学本身的发展,对于具体某个人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力学定律既可以是牛顿发现,也可以是其他人发现。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它承认个人能力,但不把他像高高在上的皇帝、圣人与一般人割裂开来那样,更不是神,只是认为他仅仅作为人类的代表,没有一大批人的欣赏或继承,他的存在没有意义。
学校里的普通数学与奥数相比,有如端碗和顶碗。前者是生活中人^都做的,后者是杂技中的高难度动作。如果你不是专门干杂技的,不会顶碗这一绝活当然没关系,要是连碗都端不了,那就要到医院去查一查,是不是得帕金森病了。那么数学普及又是什么呢?这就好比欣赏顶碗。
在顾森的书中,多次提到两位“数学大神”:爱尔特希(书中译为“埃尔德什”)与康韦,以及其他几位高手。这些牛人的数学能力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就像我们无法与刘翔比跨栏一样。那么我们的存在于数学意义如何?
欣赏他们漂亮的证明就是了!就像欣赏刘翔、博尔特比赛一样。
我终于领悟到,自己学习奥数,固然没有将奥数与升学就业这些功利的东西挂钩,但却没有很好地思考过一张纸的两面——奥数与数学普及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很好地思考过数学的“多功能”——竞争、参与和欣赏等。过去强调了竞争的一面,而忽略了参与和欣赏的重要性。
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它的所有路牌都要求你猜谜语,谜底是你要去的地方的方向,你肯定为自己的寸步难行而火冒三丈。生活中很多东西就是平淡,没有必要跌宕起伏,处处都是挑战。但在电子游戏里要是有这样一座城市,就截然不同。电子游戏具有极大的参与性,但有人指出它过于耗费时间,影响到身体和其他事情。
竞技体育带给人们美、力量和激情,现在有人提出,仅仅欣赏还不够,普通人也应该在生活中多参与一些运动。
奥数强调的是竞争,其实也可以参与和欣赏,数学科普可以弥补它参与性和欣赏程度的不足。
感谢顾森写了一本精彩的书,除了中文系的文字功底之外,他对数学的见解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让我知道,人生要学会甘于平淡,也需要竞争,但并不仅仅限于平淡和竞争,如何突破“自我”,除却所有的“羡慕妒忌恨”,忘我地参与一次,忘我地欣赏一次。谁说在数学中,我们不能做到竞争、参与和欣赏这三点呢?
不使用公式的数学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少用公式甚至不用公式的数学思维是存在的。此外,我不认为科学无涉于价值问题。数学,特别是逻辑概率和博奔那部分,可给人生以新的角度的解释,甚至比心理励志更为深刻和生动。
从这一点来说,明白了做数学的全部意义,也就理解了人生的真谛。
笔者写作此书得到了张奠宙教授与胡毓达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田廷彦
2013年7月
世界亟待发现,发现改变世界。
人类虽是万物之灵,但对客观世界的了解,直至今天仍然有限,尚未发现的新规律和新事物还太多太多。而一旦发现了一条新规律、一个新事物,并合理地利用它们,世界的面貌就会有所改变,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
发现和发明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发现,是科学的华彩乐章,是科学的美妙景致,是科学中最振奋人心的一座座丰碑。科学工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当初选择这一职业,多因受到科学发现的巨大魅力的感召,和追求科学发现的巨大喜悦的诱导;不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士,对科学的最直观印象,也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亲爱的青少年读者们,科学的未来在你们身上,你们将来都有可能获得或大或小的发现,做出或大或小的发明!在此之前,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必要的科学知识外,再读一点有关前人如何获得发现、利用发现的故事,想必大有裨益,更充满乐趣。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发现世界丛书”,为大家准备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大量发现故事。其中,有妙用无穷的《诡谲数学》,围绕着一些中小学的基本数学概念,谈文化,谈历史,谈生活,谈应用,谈思想,说明数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逻辑、概率、统计、博弈等数学分支中的发现,不仅实际应用广泛,而且对人们看问题的思路也会带来深刻的启迪;有“点石成金”的《惊奇化学》,涵盖早期化学发展历程、化学经典理论、化学新发现、人类健康与环境问题中的化学等四大主题,用全面真实的化学图景,激发读者对有趣又有用的化学的探究热情;有梦想成真的《发明奇观》,从众多的现代技术门类中,选取了十多个侧面,把这些技术诞生的情景真实再现给读者,说明技术绝非冷冰冰的,而是深度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对人类更亲切,对环境更友善,通过展示技术的魅力,激发人们对技术科学的兴趣……所有这些,都能让读者领略到不同学科的发现之美。
当然,学科其实只是我们对知识的一种分类方式。它们的本质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客观世界。因此,不同学科中的发现故事,都蕴含了类似的道理:面对大干世界,如何寻找发现的突破口;站在十字路口,如伺确定发现的大方向;遇到重重障碍,如何走好发现的荆棘路;关乎芸芸众生,如何开掘发现的正能量。
我一向认为,科普固然要把科学道理说清楚,更重要的是,要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时下,科普书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它们都试图努力给读者的人生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本丛书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范本:时尚的表述方式、有趣的科学故事、清晰的逻辑线条;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如何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生活……都有准确的描述。
衷心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以及中学教师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利科普作品水平的提高。
褚君浩
2013年7月
《诡谲数学》围绕着一些中小学的基本数学概念,谈文化,谈历史,谈生活,谈应用,谈思想,说明数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是逻辑、概率、统计、博弈等数学分支中的发现,不仅实际应用广泛,而且对人们看问题的思路也会带来深刻的启迪。
《诡谲数学》由田廷彦编著。
田廷彦编著的这本《诡谲数学》精选十八个基础数学概念展开话题,将数学知识与人类历史文化、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讲述了数学发现过程中的许多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数学与人类文化历史、数学思维与美的关系。每篇文章仅数千字,以点带面、点到即止,可以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读者对象为初高中的学生、中学数学教师,数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