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遥指杏花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杏花村知青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四十几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行为,它改变了2000 多万人的命运和生命轨迹,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插队知识青年”。

从1968年下半年起,140多名北京知青陆续在山西杏花村插队,期间发生了太多轶事,以往的知青书里有历史,除了深切的怀旧气息,全是深刻的反思。杏花村知青编著的这本《遥指杏花村》一改往日沉重的笔触,用80余个真实无删减的故事告诉你一段逝去的历史。

本书的主角是三大知青群体(农场知青、兵团知青、农村知青)中的“农村知青”的最佳代表。识泥土!接地气!

内容推荐

杏花村知青编著的这本《遥指杏花村》是一部真实无删减的知青回忆录。讲述了1968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的在校初中和高中66、67、68 届学生(还有部分69 届)的运动开始了,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浪潮。

在此背景下,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马甸中学、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学的140 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告别父母,满怀激情奔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的九个生产大队插队落户。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在社会的最基层,直面陌生的环境,深入社会最底层,开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与勇气、最富理想与追求的一段人生旅程。

自80年代以来,知青纪实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很多全面呈现时代风貌、深刻反思知青运动的优秀作品。《遥指杏花村》的内容侧重不在于向读者讲诉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选取140多名北京知青在农村的各种故事为内核,原滋原味地记录当年知青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不沉重却发人深省。

在书中你会看到诸如“杏花村里偶遇狼”、“大胆分食砒霜鸡”、“贪杯险烧汾酒库”、“猪圈里面过春节”等精彩的插队轶事,更能通过他们真实的笔触,读出山西汾阳杏花村里的这群“北京爷们儿和姐们儿 ”为何会那么独立、自信与坚韧。

目录

序 知青啊,知青! >> 鲁天龙 朱新潮

第一章 青春挥洒杏花香

告别北京,插队酒乡 >> 王杰

夜宿大车店 >> 王杰

小相寨往事 >> 韩援

木头和砒霜鸡 >> 王小鲁

往事与随想 >> 陈凯

小相纪事 >> 贾岱声

妞子在农村 >> 蒋凌

往事如陈酒 >> 郭志坚

插队路上 >> 杨兰娣

打柴不问樵夫 >> 赵惠艳

窝头 >> 阎明辉

养猪记 >> 曲国林

井中捞桶 >> 芮士平

轮流做饭 >> 王杰

女猪倌 >> 王杰

鸵鸟战术和神奇医术 >> 戈小丽

截车的故事 >> 戈小丽

给老美讲插队故事 >> 戈小丽

杏花村遇狼记 >> 袁维之

子夏山游记 >> 鲁天龙

杏花村里听读报 >> 鲁天龙

猪圈里过春节 >> 刘承运

酒库里的一把火 >> 刘承运

给杏花村人的一封信 >> 戈小丽

第二章 关爱如山情似水

我和福蜀 >> 王人枫

韩福全大爷 >> 杨联萍、陈莹、陈英

知青点的特殊成员 >> 赵惠艳

大婶 >> 阎明辉

土插队到洋插队 >> 乌蒙

杏花村的酒姑娘 >> 乌蒙

忆郭路生 >> 郑天曲、陈黎宁

小狗东东 >> 王杰

怀念我们的大娘 >> 王杰

郭路生在杏花村 >> 戈小丽

月萍 >> 戈小丽

能人金光亮 >> 袁蓓

第三章 一样经历别样情

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 >> 金远志

追寻那逝去的记忆 >> 金大海

知青生活忆录 >> 楼申光

回乡有感 >> 张保庆

知青感觉——“插队”四十周年记 >> 于新

山庄头村——难以忘却的岁月 >> 张勤、杨兰娣

那个绝望的深秋 >> 赵惠艳

内疚到永远 >> 赵惠艳

忘不了 >> 金燕萍

阔别三十载,今日回故乡 >> 赵惠艳

遥远的岁月,梦里的杏花 >> 王杰

插队后的第一个春节 >> 王杰

在杏花村小学当老师的那段时光 >> 王杰

杏花村的零星记忆 >> 袁敏之

难忘杏花村的插队岁月 >> 顾建华

难忘的回忆 >> 孙丽丽

杏花和我 >> 戈小丽

《友谊之歌》——知青的故事 >> 戈小丽

四十年的记忆 >> 傅琳

梦回武家垣 >> 袁蓓

圆梦武家垣 >> 袁蓓

第四章 汾酒甘甜化作歌

旧诗词四首 >> 谢阳谷

乡情·乡恋 >> 刘建章

思友 >> 刘林平

忆 >> 赵国庆

盘点人生四十年 >> 谷振恒

知青故地行随记( 外一诗一联) >> 谷振恒

故地重游 >> 岳喜田

忆杏花村 >> 赵家荣

忆江南·杏花村(三首) >> 朱新潮

纪念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武家垣大队插队四十周年 >> 安志宏

闻七三年大学招生有感 >> 陈晓轩

贺杏花知青聚会 >> 周兴华(敖坡知青)

诉衷情 有感与杏花知青的插友情谊 >> 周兴华(敖坡知青)

诗五首 >> 刘长奇

附录一 北京知青赴山西杏花村插队名录

附录二 我们的第二故乡——汾阳简介

试读章节

来杏花村插队的主要是人大附中的同学,郭路生是随着其人大附中的弟弟来杏花村的。第二年,又陆续来了几个外校的同学,她们与郭路生是好朋友,是“慕名而来,,杏花村的。彦晓巧就是这样通过李平分、郭路生来到杏花村插队的。晓巧和我住在一个窑洞里,成了好朋友。

人到了,行李却没到,杏花村不通火车,行李随着火车发到了孝义火车站。孝义离杏花村六七十里地,交通很不方便,大队决定让拉煤的马车把行李捎回来。让我陪晓巧随大车队前行。

那时正值寒冬季节,半夜被叫醒就出发,我们懵懵懂懂,不知路途有多远,不明白为什么半夜出发,糊里糊涂坐上了一辆马车,车把式怕我们冷,把所有能铺能盖的被子、大衣、苫布、草垫子等统统蒙在我们身上,把我们俩“埋”在车上,还告诉我们,离天亮还早呢,你们接着睡吧。随着马铃儿叮当叮当响起,十几辆马车组成的大车队浩浩荡荡出发了。

黎明前的黑暗重新笼罩着我们,缩在杂物堆里的我们感觉不到冬夜的寒冷,像躺在热被窝里,还挺暖和的。我们觉得好像是开始了一次神秘之旅,有一种“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感觉,很兴奋。黑夜静悄悄的,我们缩在车里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边时时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叮当的马铃声,车把式们的吆喝声。我们俩开始还兴奋地聊着天,随着马车晃晃荡荡,又睡着了。一觉醒来,觉得很晃眼,我们俩像鼹鼠一样,抖抖头上的草屑,探出头来:啊!天已经大亮了。也不知走到哪儿了,我们坐起来,新奇地四处打量。

长长的车队有序地排成一条长龙,缓缓地走在路上。十几个车把式几乎清一色的打扮,不像陕西汉子那样“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他们是用一条花花绿绿的毛巾或枕巾拧成麻花状盘在头顶,上身穿黑色的中式小棉袄半敞开胸,露出大红色的毛衣,外披一件光板皮袄。是那种典型的“汾阳家”装束。披着朝霞,赶着马车,扬着鞭子,哼着小曲……那情景似一幅画,又像是一部电影里的情节。我们俩也如同梦中,浮想联翩。

太阳出来暖洋洋的,马儿也来了精神,车队行进速度加快了。

又走了好长时间,记得好像是太阳快落山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先取了行李安置了一下。一路劳顿,人困马乏,当天不能返回了。我们以为会找旅店,不懂得大车队自然要住大车店。人要住宿,马要歇脚。车把式们早已习惯了这种流动的生活。安顿好牲口,他们竟然不怕麻烦,要自己做饭。汾阳人往往固守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饮食习惯,不是像其他地方的人出门带些干粮就行了。出门在外,也要像在家里一样吃上热汤热面。每人都带着一小口袋红面(高梁面),带着各种瓶瓶罐罐,里面装着酱油、醋、香油、辣椒等各种调料,居然一样也不能少,他们自己做一种叫“擦尖”的面食。这是汾阳人常吃的一种饭,用高梁面和好面后,用一种擦子类的工具,把面直接擦到开水锅里,煮成类似面条或面片似的,捞到碗里拌上各种调料吃,名日“红面擦尖”。大车店只提供一个大灶,一口大锅,每个人自己动手,轮流下锅煮面。看着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儿,我们俩也跟着他们一起吃了一顿。没想到在大车店也能吃到一顿热乎乎、香喷喷的“擦尖”。

大车店是男人们的店,来来往往的赶车的、赶脚的都是“粗老爷们”。像电影里、电视剧里演的,车马店好像还经常是土匪、强盗出入的地方。大车店里弥漫着草料的清香,夹杂着马粪的腥臭气味,我们两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怎么住啊?我俩愣愣地傻傻地看着眼前情景,不知如何是好。天黑了,四周只有昏黄的煤油灯的亮光,不由得心慌、恐惧起来。车把式里一个“负责”的人,招呼我俩进了一间屋里,一个硕大的土炕占据了屋子三分之二面积,土炕足足能躺下十几个人。“你俩住这个屋吧。”说完就出去了。老乡们真好!居然给我们俩一个“单间”。开始我俩心里还美滋滋的。我们把门插上,放心地上了炕。土炕上只有一张黑乎乎脏兮兮的苇席,赶车人是自带行李的。正好我们是来取行李的,就盖自己的被子好了。晓巧打开才从火车站取回的行李,在炕头边上铺开,我俩挤在一起躺下。屋子大,炕也大,空空荡荡只有我们俩,没烧热炕,铺上被褥也是冰凉冰凉的。睡不着。隔壁屋里男人们鼾声如雷。想象着电影里的情景,不由得害怕起来。我俩四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门口,怕突然闯进一个“土匪”把我们“绑票”。我们赶紧下炕,在屋里搜罗了一些东西死死顶住大门,感觉安全了,才又躺下,几乎一夜无眠。

其实很安全,大队干部都安排好了,他们一路都在照顾我们。

天亮了,我俩又被叫醒,大车队已经装好了货(煤炭),招呼我们上路了。“回喽!”车把式们高兴地吼叫着(当地人管喊,嚷都说成吼叫,吼洒)。往回走是白天了,不用闷在车里了。再说车上装满了煤炭,我们和车把式并排坐在前头,一路上学着甩着鞭子,吆喝着牲口,口里唱着“长鞭一甩咔咔地响,我赶着马车回村庄……”

后来我们常得意地向别人炫耀:你赶过马车吗?你见过女车把式吗?你住过大车店吗?你知道有多惊险吗?我们经历了一次神秘之旅啊1

P4-6

序言

知青啊,知青!

四十几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行为,它改变了2000 多万人的命运和生命轨迹,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插队知识青年”。

公元1968 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的在校初、高中66、67、68 届学生(还有部分69 届)的运动开始了,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形成高潮。在如此背景之下,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马甸中学、北京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学的140 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告别父母,离开首都,满怀激情奔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的九个生产

大队插队落户。在贫困的农村,在社会的最基层,直面陌生的环境,深入社会了自己的健康,以至生命等等。但是,我们也学会并收获了很多。

我们学会了独立生活。当我们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到了农村,就要独立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做饭、担水、补衣、劳动、砍柴、拉煤等。生活的艰辛使我们从一个个少不更事的青年成熟起来,有了独立解决生活中种种难题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当我们从喧嚣的城市来到贫困的农村,从“运动”的风口浪尖来到波澜不惊的现实生活,阶层的反差和现实生活的严酷促使我们开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想问题。而农民兄弟对生活彻底的现实态度,也教会了我们透过社会的浮光掠影,看清生活的本质。于是,我们从“文革”初期的盲目跟从中走出来,不再相信种种蛊惑人心的宣传、口号,不再盲目追赶什么社会潮流。我们学会了看穿甜言蜜语背后的居心叵测,懂得了眼前的小利可能是欺骗鱼儿上钩的诱饵。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学会了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看问题、办事情。当我们与农民熟悉后,农民兄弟把知青当作朋友,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愿望,对关系自身生活的政策的看法,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我们经历了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拔掉蔬菜瓜果种高粱,挖野菜充饥的生活;经历了在“达纲要,过黄河”的旗号下刮“浮夸风”高征购,体验了口粮不足饿肚子的滋味;看到了“瞎指挥”导致的减产,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从实际出发。实际就是千差万别的情况,因此要因地制宜;

实际就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任何路线和政策,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才能得到拥护,真正调动积极性。正是农村的现实折射出来的路线政策正确与否,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应走的道路,探讨现实落后的生产力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这样的思考和探讨给了我们坚实的底蕴。这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即将来临前的必需。因此,当1978 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青就成为坚定的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即使遇到风波和挫折,也从无动摇。

我们收获了真诚的友谊。当我们离开城市走向陌生的农村,曾经是那么迷惘最底层,开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勇气、最富理想与追求的一段人生最精彩的旅程。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弹指一挥间,已四十年矣。中国已从“文革”的动乱走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回首在农村插队的生活经历,有困难,有困惑,有彷徨,有创伤,有奋争,有成功;有幼稚可笑的行为,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难以割舍的情谊……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我们难以抹去的一段人生旅途,形成了我们的集体记忆——知青情结。上山下乡,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正常的东西,如舒适的城市生活,丰富的文化享受,正常的求学途径,应有的家庭友爱,甚至,有的人失去和无助。同在一个村庄、一个公社,来自不同阶层与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本不相识。

共同的境遇和心情,使我们的心靠拢在一起。共同在烈日风雨中劳动,一起在昏暗的油灯下听音乐、唱歌,朗诵诗歌,一个锅里抡马勺,一条土炕上打呼噜,让我们建立起纯真的友谊。这种友谊中没有利害的渣滓,也不欢迎世俗的势利。以至,当我们遇到一个不曾认识的人,只要同为知青,几句话即为知己,就倍感亲切,有着聊不完的话题。这种友谊历经人生的变故和时间的考验,虽然回城后工作岗位不同,社会地位有高有低,生活境况有好有差,但大家都珍视这种共同生活经历形成的友谊。

我们收获了自信和坚韧。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我们确实遇到很多社会的不公和生活中的挫折。虽然有的人产生过迷惘、愤世嫉俗或彷徨,但知青的主流是自励和抗争。从来没有失去过对未来的希望,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求,促使我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努力自学社会科学、科技、人文知识,思考祖国的前途与未来,争论理论与政策,而这些都在今后的思想与工作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收获了正确认识评价自己这一人生难题,不再把别人的评价当作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尺。我们收获了自信,成熟起来。因此,不再盲从,不向权贵献媚,不为财富的炫耀迷惑,不被别人的议论左右,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知青啊,知青,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共和国强盛的兴奋,经历了共和国挫折所带来的苦难与思考。

上山下乡,农村插队,不是我们自主的选择,但我们无怨无悔。也许我们是牺牲品,是探路器,是铺路石。但是,知青这一代人是年青的共和国最忠实的建设者,是肩负历史使命,富于理想与信念的一代人。正如我们杏花村插队的知青诗人郭路生写下的那首在全国知青中广泛流传的诗歌说出的:

相信未来

……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鲁天龙 朱新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6: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