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新红著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儒学道德资源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范式”的理论工具对儒家道德在现代化中的应用轨迹进行梳理,以便更为深刻地理解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采用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西方道德文明为参照,走综合创新的致思之路,这既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要求。
2.如果仅仅靠“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来解释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儒家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用的问题无疑具有宏大叙事的嫌疑,本书指出“共同的价值取向”、“相近的问题域和深层次结构”、“接近的内在要求”、“自身演化经验的总结”等四个方面构成了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性的根据。
3.在可操作层面的拓展。本书不仅指出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个维度(内容、表达、接受),而且在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四个领域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企业精英和青少年等四种人身上找到了落脚点。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现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儒学道德资源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方法、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对儒家道德概念、德目与意蕴的解读
一 道德与儒家道德概念界定
(一)道德的内蕴、起源与本质
(二)儒家道德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化
(三)儒家道德与儒家伦理的辨析
二 儒家道德的德目概念厘析
(一)“仁”的内涵
(二)“义”的内涵
(三)“礼”的内涵
(四)“智”的内涵
(五)“信”的内涵
三 儒家道德的和谐意蕴
(一)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二)人与人的和谐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章 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何以可能
一 儒家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儒家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异性
(二)儒家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通性
(三)儒家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二 儒家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双重效应
(一)反思批判儒家道德的方法论原则
(二)儒家道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面效应
(三)儒家道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负面效应
三 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效性考量
(一)共同的价值取向:重视自我和他人
(二)相近的问题域和深层次结构
(三)接近的内在要求:批判和开放的品格
(四)儒家道德自身的特点和演化经验的总结
第四章 儒家道德与西方道德价值观之比较
一 儒家道德与西方道德价值观的背景比较
(一)地理环境
(二)经济土壤
(三)政治结构
二 儒家道德与西方道德主要德目的比较
(一)仁爱与博爱
(二)道义与功利
(三)整体与自我
(四)智与智慧
(五)诚信与契约
三 比较的启示-
第五章 历史回眸:儒家道德在现代化应用中的范式转换
一 对库恩范式的阐释
(一)范式的复杂性
(二)范式本质、结构、特征和功能
(三)对库恩范式的评价
二 现代化与儒家道德近现代范式转换
(一)作为一种全球性运动的现代化
(二)现代化与儒家道德近现代转型
三 儒家道德在现代化演进中的范式转换
(一)“全面西化、否定儒家”的韦伯范式
(二)现代新儒家的儒化范式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民族化范式
第六章 儒家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上)
一 主导原则: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一)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道德实践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
二 人的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一)人的现代性和传统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二)人的变化性和稳定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三)人的现实性和超越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三 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个维度
(一)内容维度:内蕴诠释的常态化
(二)表达维度:话语转换的民族化
(三)接受维度:形式载体的系统化
(四)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
第七章 儒家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下)
一 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四个领域
(一)社会公德
(二)职业道德
(三)家庭美德
(四)个人品德
二 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三类人群
(一)政治精英
(二)知识精英
(三)企业精英
三 学校:儒家道德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
(一)理 念
(二)内容体系
(三)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