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日”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日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通“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现于外。
⑦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目孝,善事兄长日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鲜’字,都是少的意思。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老,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颓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这里是指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曾子①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②三省: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高,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此处指为别人办事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一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勘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