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精)
分类
作者 林格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作者林格提出的养成教育理论,并重点介绍了学习习惯和学习个性的养成,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习惯。

本书既是教师和父母实施养成教育的助手,也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帮手。

内容推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一套系统的养成教育专著,是作者林格经过八年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注意到读者的需求,行文尽量通俗易懂。因此,《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既是教师和父母实施养成教育的助手,也是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帮手。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写作时间较长,经过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审定,被列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幼儿园)的通用教程。《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内容以及习惯培养方案;第二部分侧重介绍与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习惯,突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校学习的习惯以及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内容详实、丰富,兼具理论性、可读性及可操作性。

目录

上篇 养成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第一章 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什么是养成教育

第二节 什么是习惯

第三节 人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水平

第四节 养成教育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五节 养成教育的关键期

第六节 养成教育与人格

第七节 养成教育与人的素质

第八节 养成教育的途径

第九节 养成教育的方法

第十节 养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贯彻

第十一节 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如何贯彻

 第二章 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

第一节 诚信

第二节 遵守规则

第三节 责任

第四节 计划周密、有条理

第五节 合作

第六节 爱心

第七节 追求效率

第八节 学用结合

第九节 善于思考

第十节 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十一节 创新

第十二节 乐观自信

第十三节 毅力顽强

第十四节 成功

下篇 学习习惯和学习个性的养成

 第三章 终身学习的五大习惯

第一节 主动学习的习惯

第二节 不断探索的习惯

第三节 自我更新的习惯

第四节 学以致用的习惯

第五节 科学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

 第四章 在校学习的三大核心习惯

第一节 将课本读活的习惯

第二节 悟透每堂课内容的习惯

第三节 动脑筋做题的习惯

 第五章 克服不良学习习惯

第一节 纠正厌学的习惯

第二节 纠正马虎的习惯

第三节 纠正没有目标的习惯

第四节 纠正没有计划的习惯

第五节 纠正磨蹭的习惯

第六节 纠正不专心的习惯

 第六章 用自己的风格学习

第一节 决定学习个性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十种类型的学习个性

第三节 通过训练形成自己的学习个性

专家推荐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九、父母言传身教法

1.解释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父母是天然的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欲教子先正其身。”孩子善于模仿,模仿产生的效果好坏,取决于他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的。而父母正是孩子天然绝佳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习惯不好,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是很难的。

2.原则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要让孩子学习父母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出更好的习惯。父母不是圣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因此,要注重对父母良好行为的模仿和发扬,对父母不好的行为则要摒弃。

3.操作方法

对于习惯培养来说,身教大于言传。因为习惯大多是在琐碎小事和日常生活中培养的。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习惯培养。父母一个坏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父母无论有意无意,都必然会起到示范作用,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种榜样都是孩子不可抗拒的。

(1)父母要注意自己言谈举止的影响,提高自身的修养。

(2)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请父母首先做到。父母说话不要太随便,要注意影响。

(3)凡是孩子提出的合理的意见,父母要虚心接纳,并及时改正。十、家庭环境熏陶法

1.解释

家庭环境熏陶法就是在家庭生活中,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是一种以隐形教育为主的间接教育法。良好的家庭环境涵盖家庭意识、家庭行为、家庭物质三大方面的内容。

(1)家庭意识。就是家庭各成员的道德观念、理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家风。

(2)家庭行为。包括家庭各成员间的活动及行为。不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还包括家庭成员进行的其他活动,如文艺、体育、学习、娱乐、卫生保健、家务劳动等;也包括家庭中自己规定的行为原则,如家法、家规等。

(3)家庭物质。它主要反映家庭生活环境、消费趋向、经济状况等,包括经济收入、支出、衣食住行等。

也有社会学家们将家庭环境分为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成员间用语是否文明有礼,民主平等,具有协商性;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人际环境是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比如是否做到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

2.原则

颜之推说:“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不知不觉、悄悄地、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有高尚的精神情趣;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有团结、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有良好的家长教养态度;有严格的生活制度;有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等等。

3.操作方法

(1)物质环境熏陶。物质环境并不要求家里陈设豪华,而是指在现有条件下,使居室整洁、卫生、美观、井井有条,这对提高家人的精神面貌也有利。过分注重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弊无益。  (2)精神环境熏陶。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是构成家风的重要方面。家风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风、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十一、代币法

1.解释

行为学认为,每当孩子出现适宜行为,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奖励的话,教育者就会应接不暇。于是,行为科学就采用筹码制度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筹码(即“代币”)就像电子游乐场用来代替硬币的铜板,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代币”,当“代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

拿好行为“购买”奖励,有利于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而言,物质的刺激和奖励虽然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

2.原则

(1)代币的选择要适宜。最好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

(2)奖励不可过于突出物质形式。初期可以采用一些物质奖励,越到后期,越要注重精神奖励的强化。如果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追求代币,代币法就会失去意义。

3.操作方法

“代币法”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一种重要方法,课题组提出使用代币法的操作程序如下:

(1)明确目标行为。使用代币法,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现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用含糊的词语,比如我们要避免说“晚上不能太晚睡觉”,而说“晚上九点按时睡觉”。

(2)建立基数。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次数。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力越强,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

(3)确定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要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用起来要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小帖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由于“代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性小物品,很容易仿制出来,有些孩子可能耍小聪明,自己窝藏或模仿这些“代币”来冒充。因此,父母要实行必要的监督。

(4)确定奖励。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通常我们把这称作“后援强化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尝试逐渐撤销奖励。

(5)结束训练。用代币制建立了一个理想的行为习惯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结束训练,如果希望建立其他行为习惯,还可以把代币制用到下一个行为训练之中。至于具体的方式可以结合现有的经验进行改进。

P23-25

序言

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优等生成功的两个关键内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习个性形成的前提。

一、习惯决定命运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俏皮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这里说的教育就是习惯。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各种好习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结合孙云晓教授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对培养习惯的具体要求,综合起来,自我培养习惯主要有如下原则与方法:

1.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我们完全可以说,如今的青少年是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代人,是值得信任并且大有作为的一代人。看看飞速崛起的信息产业,大展宏图的主将不正是年青一代吗?

正如陈会昌教授所说,从历史高度看,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面貌总的来说是在进步。

第一,青少年是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追随者;

第二,现在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明显增强了;

第三,青少年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探索者和创建者;

第四,人格和人性的复归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第五,现代青少年,个性中的创新性也显然比过去的青少年好;

第六,现在的青少年其实并不是没有理想、抱负,只不过他们的理想不像我们过去那样“远大”、“空洞”;

第七,现在的青少年比过去更加外向,更富于激情,等等。

总而言之,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几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才能完成。

2.培养习惯,警惕非人格化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单靠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3.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一是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中国习惯研究第一人周士渊先生分析,这21天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肯定也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周先生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一句名言: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就没有任何事情是难的。

二是习惯培养的步骤。

培养我们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

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1)认识习惯的重要

(2)与同学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订适当的行为规范

(3)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持之以恒地练习

(5)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6)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三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和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4.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转化需要训练,由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转化更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尤其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是实现转化的关键。

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

训练要持之以恒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形不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的事,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

训练还要强调“严格”二字。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练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必须咬着牙坚持下去。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才能养成好习惯。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向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同志学习,他在训练女排时就有个“狠”劲儿。平时,他非常关心、爱护女排队员,待她们和蔼、亲切,对她们的生活关怀备至。可一上了训练场,他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女队员累得浑身出汗如水洗一般,他又扔过去一个球,“继续练”!女队员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他又扔过去一个球,“还得练”!他知道,不这样练是打不出世界冠军的,没有这种“狠”劲儿,表面上是疼爱她们,可最终是害了她们。

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

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反复的分解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示范。如洗衣服这项行为训练内容,如果我们认为要求高、过程复杂,可以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要领,且印象深刻。

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要克服不良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不能高估我们的自觉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是很重要的。争取家长、老师、同学的真诚监督和帮助,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

二、学习个性决定学习效果

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似乎是所有优等生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学习中要更好地把握自己,只注重方法的模仿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意、认识、了解、发展及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个性,才能真正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时刻刻都处在控制之中,使自己的学习进程步步扎实,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丰富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深刻、准确。

所以,形成学习个性才是每个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锤炼人格和魅力的重要方法和步骤。

书评(媒体评论)

在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

——徐惟诚(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

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

——陶西平(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孙云晓(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它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关鸿羽(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求真务实,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陆士桢(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教授)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程鸿勋(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授)

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科书。

——张梅玲(著名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

——徐岫茹(著名心理咨询专家,中国健康教育所研究员)

正如大教育家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因此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

——孙蒲远(著名教育家,北京特级教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3:34:10